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福州一直在下雨。
每天下午,必定細雨霏霏,飄飄搖搖,雨打芭蕉,格外清靜宜人。
當然也有粗暴的時候,某天的傍晚,驚雷滾滾,暴雨傾盆而下,打消了好多人出門吃飯喝茶的念頭。
胖嘟嘟的小侄子抱著他新買的無人機,站在陽臺,眼巴巴地看著天空,盼雨停。
「我的無人機都兩個星期沒上天了。」
這位10後宣布,他長大了要發明一種粉末,有茶葉一樣的香味,撒一把到天空去,雨就停了。
我抱著他胖胖的身體,想像著他的發明創造,信手捻起一顆漳州來的大楊梅,肥嫩多汁的口感,甜裡泛酸的感覺,酸得我眯上了眼。
楊梅的季節,雨就是多。
古人真聰明,發明了「黃梅雨」這麼動聽的名字。連帶著這陰雨連綿的天氣,也讓人厭惡不起來了。
楊梅自然是好水果,但福州人生來怕熱,必定要一顆楊梅一口涼茶,方才放心啖下這紫紅的果實,相信它不會在身體裡生出燥熱來。
朋友電話來,問你在幹嘛?我說,吃楊梅,看電影,泡肉桂。
她一臉鄙夷:那麼酸,你也不怕掉牙。
是啊,水果楊梅的酸味,已經讓很多人承受不住了。
更何況,那些有酸味的巖茶。
《2》
有時候想,為什麼楊梅果子的酸,我們可以接受,但武夷巖茶的楊梅酸,我們就接受不了呢?
尤其是存壞的老白茶那種「酸腐臭」,更是讓人胃裡抽筋,膽汁湧動。
然而,卻仍然有一派,我們姑且稱之為「擁梅派」,極為擁護茶葉當中的酸味。
為了給茶葉當中的酸味正名,「擁梅派」不惜給這股酸味取了一個極好聽的名字,叫「梅子香」。
從酸臭味,到梅子香,僅幾字之差,境界就不同了。
這股子因為茶葉儲存溼度過高而生成的酸味,它就是一股臭味,怎麼一沾上了梅子,立刻就高大上起來了?立刻就搖身一變,變成香味了?
臭就是臭,它就不是香。
榴槤亦臭亦香,是它本身的DNA結構使然,是它天生就是這種味道。並不是存壞了,腐爛了,黴變了所致。所以,榴槤的臭與香,只看個人的嗅覺喜好程度來定。
若巖茶當中的酸味,也是它加工製作結束之時就具有的,就像醃酸菜那樣,做好之後就是酸的,那這股酸味,我們就認可它,認可它是這款產品原本就具有的,是獨屬於它的品質特徵。
但巖茶剛做好時,是不酸的,是充滿了焦糖香的。只有隔年的巖茶,儲存溼度高發酸了,才會生成酸味。
那麼,這股「酸味」到底是不是酸味,它的認定,就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了,這是可以明確定性的,發酸就是溼度過高,存壞了。
生成了酸味,這巖茶茶暫時就不建議喝了,臨界返青了,要重新焙火了。
只有重新提香,重新過火,且測試過品質沒有變壞,沒有生出臭味異味,才可以繼續喝。
《3》
在武夷山,有沒有把隔年巖茶當中的酸味,叫做梅子香的說法呢?
為此,村姑陳電話採訪了天心村的茶農,小竹林的茶農,以及遷出景區後住在高蘇坂的茶農。
分別詢問:武夷山人都喜歡把大紅袍,尤其是陳年大紅袍,叫做梅子香大紅袍嗎?
答案統一是:沒有。
再問,你們覺得武夷巖茶當中的酸味,是什麼味道?
答案A:陳年巖茶當中的酸味,說白了就是發酸了,一種話梅的酸。
答案B:以我一個巖茶制茶人而言,茶發酸了,感覺是說我茶沒做好。
答案C:我不喜歡這種酸味,喝完不噁心就好。
接著問:這種酸味是怎麼形成的呢?
答案A:沒存好,水分過高了,就發酸了。
答案B:陳放的時間長了,就容易生成酸味。
答案C:應該是氧化還原反應形成的。
繼續問:你喜歡在陳年大紅袍前面加上「梅子香」三個字嗎?
答案A:不喜歡。梅佔說梅子香還差不多。
答案B:梅子香一般說梅佔吧。
答案C:出酸了,用文字加工一下,就成了梅子香。我不喜歡這麼形容發酸的巖茶。
村姑陳總結如下:
關於「武夷山人喜歡把陳年大紅袍稱為梅子香大紅袍」,分屬三個不同村的武夷山土生土長的、祖輩就在做茶的茶農表示,沒有聽到過這種說法。
關於巖茶裡的酸味,他們認為發酸是沒存好的標誌,是陳年巖茶裡極容易生出來的。不排斥也不喜歡。當然發酸不是巖茶的常態。
關於梅子香,他們認為,是形容梅佔的。(梅佔也是一種巖茶品種——村姑了注)
《4》
那麼,白茶裡,尤其是老白茶裡,會有梅子香嗎?
沒有。
這就不用上山去問S師傅了。
這麼多年,走遍福鼎,還真沒有哪位茶農,好意思腆著臉,把自己存壞了的,發酸了的,生成了酸味的老白茶,拿出來給我喝,還振振有辭告訴我,這是「梅子香老白茶」的。
這麼些茶農們,有些是拿過貨的,有些是沒有拿過貨的,但無一例外,他們知道我懂白茶,所以,都比較實誠。
有一些為了營銷而生出來的新概念,是不會在村姑陳面前試用的。
他們知道我定力好,不受忽悠。
當然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不足以說明,老白茶當中生出酸味,是存壞了。
我們還是從白茶國家標準來說起吧。
白茶國家標準,目前我知道的,有兩份。
一份是2008年施行的,已經廢止了。一份是2017年12月頒布的,2018年5月1日開始施行的。
在白茶國標裡,明文規定了白茶的工藝,是萎凋+烘乾。
光光從字面上來理解:萎凋,是讓茶葉枯萎,凋謝。烘乾,是讓茶葉當中的水分儘量失去,變得乾燥。
那麼,不論是萎凋還是乾燥,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失去水分。
簡言之,遠離水分。
白茶國家標準裡,還規定了白茶的含水量,是不能高於8.5%。也就是說,水分在白茶細胞裡,是以少為好的。
既如此,白茶的含水量,必定是極低的。既如此,又如何生出酸味來?沒有水,酸還發得起來嗎?
不能。
有酸味的白茶,必定就是存壞了。不信,測試一下含水量,便知真假。
於白茶而言,酸,就是存壞了,加重發酵了,內質變了。
不管給這種本不應該存在的酸味,換上了多麼高大上的名字「梅子酸」、「梅子香」,都改變不了白茶出酸味是變質的味道這一事實。
《5》
好茶,應該是什麼樣的?
綠茶裡的酸味,正常嗎?不正常。
生普裡的酸味,正常嗎?不正常。
白茶巖茶裡有酸味,正常嗎?當然不正常。
除非是醃菜。
醃茄子醃黃瓜醃酸菜。高溫高溼讓這些植物全發酵,方才生出酸味來。
而白茶是輕發酵,這酸味,又如何生成?
武夷巖茶倒是半發酵,但它最終,需要焙火定型,炭火的高溫一進去,餘下的那點點水分和酸味一起,蒸發到了空氣中,離開了巖茶葉片。
是以,武夷巖茶,本身是不酸的。
我們喝到的成品武夷巖茶,有焦糖香,有果香,但沒有酸味。
果香與酸味,也是不一樣的。
武夷巖茶中的果香,指的是類似水果一般的香氣,有蜜桃香,有芒果香,有蜜瓜香,但就是沒有酸味。
酸,不是武夷巖茶的正常氣息。
豆腐壞了,是發酸。
茶葉發酸,是壞了。
當然,為銷售計,把酸味,形容成酸梅味,說得漂亮一些,方才可以把積年的陳貨銷售一空,這也是人之常情。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一聲嘆息。
《6》
從酸味,到梅子香,幾字之差,雲泥之別。
不由感慨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由感慨命名者的匠心獨到。
只是輕鬆換了三個字,立刻化腐朽為神奇。
有的人,就是有這種強大的文字功力。
不由得想起另有一些人起名字,外行看起來高大上,極有文化,內行人一看,差點沒笑痛肚子。
比如,從前我有個同學,叫做宇軒,他父母特別得意這個名字,覺得很有氣勢。
我一看,嚇了一跳。他父母為什麼用馬車給他的孩子做名字?
在《說文解字》裡,軒字,是一種帶窗戶的馬車,也指一種有窗戶的屋子。
對他父母的清奇腦迴路,真真是不能理解。
其實,大俗方能大雅。
起名,未必一定要文縐縐。看那些大文豪們,給自己的孩子起名,都不是不「瓊瑤體」,都不是我們普通人以為的「文藝腔」。
魯迅的孩子,叫周海嬰。不是周宇軒,或者周子涵。
李敖的女兒,叫李文,很簡單樸素的名字。
連雄才偉略的毛爺爺,戰時給自己起的化名,也很接地氣,叫做「李得勝」。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叫李敏,一個叫李訥。
取君子當敏於行而訥於言之意。
其中的文化底蘊,見識之遠,希冀之深,可不是「婧涵」、「雨婷」、「梓欣」之流,可比的。
《7》
梅子香,可以謝幕了。
它不屬於白茶,或者巖茶。
它是一種重發酸的產物,是茶葉沒存好,受潮發酵了的明證。
發酸的豆腐,我們都知道要扔掉。
那發酸的茶,為什麼還要留著?
扔掉吧。
當然,如果實在要喝,也是可以的。畢竟,加重發酵而生成的菌,也不是致命菌。
正如一位武夷山茶農所言:
話梅酸怎麼了?就算黴變,也不會馬上中毒!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