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八佰》,解讀20個「細節」和10個隱藏「彩蛋」

2021-02-19 MovieMax電影世界

作為影院復工之後的首部國產大製作電影,《八佰》自定檔之後就引起了不少影迷的關注,目前它交出的票房成績也沒有辜負大眾的期望,點映再加上公映首日的票房就已經直奔4億大關了,《八佰》成為今年首部爆款電影已成毋庸置疑的事實。

歷史上,「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段往事一直以來都存在一些爭議,而《八佰》則在一種相對可信說法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化的再次創作。

這就意味著導演管虎在拍攝這段往事的時候,並不是為了還原這段歷史,而把重點放在了刻畫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那些眾生相。這也是管虎的個人強項。

戰場上,它是殘酷的,是一個個年輕、有溫度的生命投入戰場之後迅速消亡的過程;戰場外,它是多元的,是各階層各國籍各行業的人在面臨戰爭時的態度不一。

 

而營造出這種眾生相靠的是各種細節上的用心,《八佰》在細節上無疑是做得非常到位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八佰》的那些細節。

 

1.《八佰》為什麼不是《八百》

 

管虎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並沒有直接取名為《八佰》,原名叫做《八百啟示錄》,也叫過《戰爭啟示錄之八百壯士》,把「啟示錄」這三個字用在這部電影的名字中,有點向科波拉執導的反戰經典《現代啟示錄》的意味。

而「佰」字也頗有講究,在古代軍隊的編制中,十人為什,百人為佰,同時也特指古代軍隊中百人之長的稱號,管虎用「佰」代替「百」,可能是想讚許這八百名士兵個個都是百人之長的勇士。

 

2.電審故字2019年800號

 

《八佰》的龍標也恰恰是2019年第800號,和電影名對應。不知究竟是巧合,還是廣電總局特意給這部電影定製了這麼一個龍標,還是挺有意思的。

 

3.片頭字幕「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電影的片頭字幕,有一句話:「待我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寫於1925年的散文詩《墓碣文》。

 

文章很短,區區數百字,藉由一個夢境,描寫了墓中人內心的虛無和灰暗,以及無法擺脫這種心境的焦灼與痛楚。

「待我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放在影片裡是在說,為追求正義犧牲,哪怕化為塵土,也會面帶微笑。

而革命精神將以塵土的形式繼續傳播下去,影響更多人,就如影片中人物愛國意識的覺醒過程一樣。

 

4.青幫弟子送電線

 

電影中,有一群年輕人不畏生死跑過橋去給四行倉庫的守軍送電話線,最後還是靠賭場阿飛刀子才得以成功。

 

 

這幫人很可能就是上海青幫,而且如果沒猜錯的話,那位端坐著幾乎沒有露過正臉的很可能是青幫大佬——杜月笙。

 

上海青幫一直都是國民黨的主要財政來源之一。歷史上的杜月笙也確實為四行倉庫保衛戰出過力,有一種說法稱,他曾在一天之內將20萬光餅秘密送進了四行倉庫。

 

5.位置特殊的四行倉庫

 

在歷史中,日軍佔據了四行倉庫的西、北兩面,東南兩面則是當時英美的公共租界,四行倉庫正好在一個夾角之中。因此在《八佰》中也多次出現了英國國旗,在一定程度上比較真實地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電影中不僅著重講到了四行倉庫的特殊位置,更是詳細描述了因為煤氣罐的存在,導致日軍不敢使用重炮攻擊。

因為這兩個大煤氣罐也正好處於與四行倉庫隔蘇州河相望的英美公共租界境內,在歷史上也確有其物。

在十九世紀中後期,上海成立了「大英自來火房」,後來又改名為「上海英商煤氣公司」,這也讓上海成為亞洲第一個使用煤氣的城市。

雖然這兩個煤氣罐也是侵略者帶來的舶來品,但在當時也無形中為四行倉庫的守軍提供了一個天然的「保護屏障」。

 

6.租界煤氣罐

 

電影中不僅提到了四行倉庫的特殊位置,更是著重提到因為煤氣罐的存在,導致日軍不敢使用重炮攻擊。這兩個煤氣罐在歷史上也確有其物,而歷史悠久。

 

早在1865年,上海成立了「大英自來火房」,後改名「上海英商煤氣公司」,這讓上海成為亞洲第一個使用煤氣的城市。當時的煤氣主要用於煤氣燈上作為照明之用,後來電燈流行之後,才逐漸轉為烹煮取暖之用。

 

這兩個煤氣罐的存在,為四行倉庫的守軍提供了一個天然的「保護屏障」。在淞滬會戰期間,可能是為了彰顯民心士氣,在老照片中很少出現煤氣罐。但因為煤氣在當時是文明的象徵,這兩個煤氣罐曾被畫入了風景明信片之中。

 

 

7.蘇州河岸的廣告牌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二戰中絕無僅有的被民眾近距離圍觀的戰鬥,蘇州河寬不過五十幾米,卻劃分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邊是炮火連天的修羅戰場,所有美好的物品遭受著毀滅;另一邊卻是燈紅酒綠的外國租界,喧鬧又繁華。

蘇州河兩岸之間的對比,顯得更加殘酷。

所以管虎在《八佰》中也特意安排了很多兩岸的人互相對望的鏡頭。從四行倉庫這邊望向對面,可以看見無數的廣告牌,足見電影劇組在布景上的用心程度。

隱約可見的有西門子(SIEMENS)電器,著名的駱駝牌香菸等等。這些字用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包裹著,仿佛戰亂離他們很遠,然而流血和槍聲抬眼便能看見。

最特別的是在這些霓虹燈廣告牌中,還出現了兩部電影的名字。一部是《42ND STREET》,中文譯名為《第42街》。

另一部則是鼎鼎有名的《SPELLBOUND》,中文譯名《愛德華大夫》,由希區柯克執導。不過這部電影誕生於1945年,在當時是不可能出現的,算是電影中的一個小BUG。

 

8.電影10個隱藏「彩蛋」

 

 《八佰》基於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尾聲,負責最後留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第一營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這支孤軍對外名曰「八百壯士」,實際只四百餘人,除了部分倖存下來的第88師的老兵外,其餘作戰人員多來自從各省趕來的保安團。據後來調查,這些補充兵又以湖北人佔多數,成為「八百壯士」的重要組成。《八佰》的開場戲即是歐豪飾演的端午與弟弟小湖北跟著叔叔(黃志忠 飾)進入上海,他們都來自湖北保安團。同時片中端午和小湖北的戲份不輕,這種設定不是偶然。

二、大潰退

 開篇不久表現了保安團初入上海遭遇日軍小隊時的渙散慌亂任人宰割,其實電影沒有表現的是,即便正規軍在撤出上海時也因缺乏有序指揮而徒增大批死傷人員。有的是人馬相互踐踏、有的因擁堵行軍而成為日本空軍的活靶,有的則忍痛丟棄大量重型武器。所以淞滬會戰不是作戰敗而是撤退敗,撤得那麼狼狽,中國軍人的內心憋悶可想而知。如此更能體會四行孤軍的意義所在,他們既是留守上海的唯一中國部隊,也一定程度上擔起了再次激發中國軍人士氣的責任。

三、永遠離去的壯士們

因為《八佰》走群像戲,所以片中並未刻意突出某個主要人物,即便是謝晉元少將。除了端午、小湖北、羊拐、老算盤、老鐵這幾位有外號的補充兵外,第88師524團的眾多官兵們的姓名在片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其實是相對模糊的。直到關鍵的情節時刻,官兵們的名字才會道出並被觀眾記住。比如鄭愷飾演的第一個抱著炸藥包跳下樓與日軍同歸於盡的陳樹生,他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但留下了寫有「捨生取義,兒所願也」的血書;還比如李晨飾演的山東兵在護旗那場戲後才說自己叫齊家銘。片尾字幕打出了一個個真實人物的名字和照片,那時才知,「八百壯士」的最後兩位倖存老兵王文川於2009年去世(92歲)、楊養正於2010年去世(96歲)。片中,辛柏青飾演的方記者進入四行倉庫為苦戰多日的守軍們拍照錄影,其中有一幕是一年輕士兵在吹口琴。上文提到的倖存老兵王文川的家裡就一直擺放著一隻上海牌口琴,因為那是團長謝晉元送給他的,六十多年來從未離身。

在紀錄片《我的抗戰》裡,王文川回憶了當年四行倉庫生活和戰鬥的點滴,並拿出了口琴吹奏一段。 在一河之隔、靠肉眼就能清楚地觀看一場戰爭的南岸租界區裡,導演有意展現了對岸國人意識覺醒的過程。除了唐藝昕飾演的當年為守軍送旗的女童子軍楊慧敏外,出現在鏡頭裡的真實歷史人物還包括姚晨飾演的中國女權運動先驅何香凝,以及雖未點明但大家心知肚明的上海灘大亨杜月笙。何香凝先生既是孫中山民主革命的忠實追隨者、國民黨元老,也是後來新中國的創始人之一,她的丈夫是民主革命家廖仲愷,其子為廖承志。但片中操著各地口音的南岸民眾排隊冒死帶電話線過橋的那段戲,確實與他在淞滬會戰時期援助過四行孤軍(曾籌集食物、車輛、通訊設備)有關。
另外,片中還出現了一位叫盧小姐的當紅電影明星,當記者的攝影機緊緊追著她拍時,正望向北岸四行倉庫的她說「別拍我,拍他們」。同樣有不少鏡頭的賭場老闆蓉姐(劉曉慶 飾)也是一個引人好奇的角色。 管虎導演過去十年裡頻繁觸及戰爭年代故事,包括電視劇《沂蒙》《女子軍魂》《火線三兄弟》,電影《鬥牛》《廚子戲子痞子》以及這部《八佰》。情結之深,離不開他的父親管宗祥(曾特別客串《老炮兒》)。管老先生既是演員,也是一名老八路,但管虎導演說自己直到四十歲後才真正了解父親當年親歷的戰場細節,並為當時的慘烈所震驚。比如王千源飾演的羊拐曾說要格外小心埋伏在外的日軍狙擊手,因為他見過很多從戰壕抬出來的死去的戰友,均是眉頭中間中彈。《八佰》展現了一河之隔下蘇州河兩岸地獄VS天堂的「戰爭奇觀」,是一種非常戲劇化、舞臺感的情境。
南岸的霓虹招牌、歌舞昇平對於北岸四行倉庫的守軍來說就是一個夢幻的舞臺;反過來,四行倉庫戰役對於南岸國人和外國記者來說也是一個緊盯著的舞臺。並且南岸還特意設置了一處京戲戲臺,進一步構成大舞臺中的小舞臺的套層關係。而銀幕外的我們,既可以代入蘇州河南岸的觀看視點,也可以跳出來成為全知視點,又是多層的觀看關係。《八佰》結尾,倖存的八百壯士集體衝橋,凸顯悲壯氣氛的慢鏡頭與抒情畫面代替了激烈殘酷的戰鬥場面,最終以握拳的特寫鏡頭收尾。
期待中的高潮沒有出現,管虎導演繼《老炮兒》結尾隱去六爺的「冰湖決戰」後,再次將反高潮處理用在片尾。

九、趙子龍、長坂坡

 小湖北在倉庫窗邊遠遠望著對岸戲臺時,腦中浮現的是單槍匹馬的趙子龍立於長坂坡上,孤身一人衝向曹軍的一幕。選取三國故事中的這一經典段路,是為了把趙子龍長坂坡之戰與四行倉庫守軍面臨的形勢相類比。同樣是孤軍作戰、同樣是為國為家。趙子龍捨命救少主七進七出曹營;八百壯士亦是早已各立遺囑抱定必死決心與日軍一戰。此外片中還提到了關雲長敗走麥城以及趙子龍為國、關雲長為義(劉備)的區別,麥城可對應上海,八百壯士的抉擇也不是出於對上的忠誠,他們渴望的是通過拼死一戰來為中國百姓和軍人打氣。馬精武飾演的戲臺老闆要求從唱《走麥城》改唱《長坂坡》,也反映了對岸國人意識的轉變。 管虎電影中常用動物做視覺意象,有時甚至以動物做主角,比如《鬥牛》。《八佰》開場便有縮回地洞的田鼠,繼而是落在士兵屍體上的烏鴉,賭場老闆蓉姐的家裡養著一隻白色孔雀,分別代表苟且潰逃、死寂荒涼和貴族身份。在灰暗頹廢的戰場中置入一批白馬,白馬寓意聖潔、自由,並以慢鏡頭呈現它奔跑的樣子,在寫實殘酷的氛圍中生發出了詩意瞬間。《老炮兒》中同樣有一幕鴕鳥在都市街頭奔跑的寫意畫面,鴕鳥VS鬧市,寓意自由、野性與牢籠,也是六爺自己的寫照。白馬後來又出現在小湖北想像中的長坂坡之戰中,是為趙子龍的坐騎。與日軍談判時,白馬成為謝晉元的坐騎,並由小湖北陪同,對照意味明顯。

 

9.可口可樂廣告牆

 

美術指導林木查閱史料發現,歷史中四行倉庫的西牆是一整面牆,沒有窗戶,他覺得西牆應該在片中重點表現,不過西牆的歷史原貌如今已拼貼不出來,所有的歷史照片都是它被炸之後的樣子,彈孔累累。如果只是展現平平的一面牆,就太空洞了。

林木後來查了很多當時資料,看到上海的巷戰裡,戰士們都趴在工事裡,後面整面牆上就是可口可樂廣告圖片。林木查資料的時候都感到驚訝,不僅有可口可樂,還有屈臣氏,覺得很新鮮。其實,當時的上海比我們想像的要繁華,抗戰年代早就有可口可樂了。

歷史圖片中,中國戰場上的可口可樂廣告。

林木將歷史資料中的可口可樂海報移植到了四行倉庫西牆上,不僅對當代觀眾的審美造成一定衝擊,還有一種對於時代文化的放大。

林木想讓廣告在戰場上傳達一種情緒,跟南岸的時尚「東方巴黎」有一個呼應,「不然會讓人感覺蘇州河南北兩岸很割裂,一邊像地獄,一邊像天堂,其實也沒那麼絕對,都是在上海的一個語境裡。」

 

10.片尾曲《蘇州河》

 

片尾曲蘇州河改編自《倫敦德裡小調》(Londonderry Air),由歌手那英和義大利盲人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唱。

 

《倫敦德裡小調》是一首有著悠久歷史的愛爾蘭民謠,作於1600年間,流傳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的旋律舒展優美、純樸輕柔。

其最知名的一個填詞版本名為《Danny Boy》(《丹尼男孩》),同樣也是一首關於戰爭、父子訣別的歌曲,和電影中的《蘇州河》有著「同曲同工」之妙。

 

11.中日軍服和各式武器

 

《八佰》作為一部戰爭片,在武器、裝備上當然也做得非常細緻。

 

其中日軍穿的昭和五式陸軍制服。該套軍服從30年一直沿用到38年,其標誌性的特點就是立領設計,而且軍銜章是在肩部的兩側。

 

當時進攻四行倉庫的是日軍上海派遣軍第三師團,是日本帝國陸軍中最精銳的部隊,穿著本套軍服是比較合理的。

 

而中國守軍方面的軍服也同樣合理。八十八師作為中央軍三個教導師之一,是知名的德械師,全副武裝都是德國裝備,其軍服也是淺綠色的德械師軍服。

 

 

電影中還出現了捷克式輕機槍、蘇羅通20mm機關炮等等,都非常符合當時的歷史細節。其中守軍還使用過一臺百式火焰噴射器,這其實是屬於日軍的裝備,當時的國軍並不具備,可以理解為是繳獲的戰利品。

 

12.老鼠和白馬

 

管虎一向喜歡在電影中使用動物意向,電影《鬥牛》中貫穿全片的那頭奶牛、《老炮兒》中在道路上狂奔的鴕鳥都讓人印象深刻。

這次在《八佰》中,管虎一下子塞進去了兩種動物。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就給了一隻躲在雜草中畏畏縮縮的老鼠,它的本能就是求生,害怕。

一開始,倉庫守軍們一路匯集的「雜牌軍」裡,有許多人只想活著,不想死在日軍手裡,很好地與第一個鏡頭的老鼠對應上。

這些人有的來自各行各業,年齡有大有小,都不是正規的軍人出身,在面對敵人的攻擊時,他們本能地想要躲藏,想要生存下去。

至於片尾出現的白馬,它是一種希望,也是一個未來,純白的馬自始至終都圍繞著小七月和小湖北這兩個年輕人,代表著少年身上承載著國家的希望和未來。

 

13.皮影戲

 

影片中李晨飾演的山東兵在倉庫中用《長坂坡》皮影戲來提振士氣,燈光剪影中是三國時單槍匹馬、救主護國的趙子龍。而影片所講的故事中,八百壯士面對即將淪陷的上海,團結如一人,孤軍奮戰,拼死守護最後的陣地和國人尊嚴。

片中的皮影戲鏡頭有著一場「被圍觀」的戰役的另一層寓意。

影片選取皮影戲這一鏡頭,還有另一寓意。四行倉庫之戰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戰爭史上,都是獨特的一場「被圍觀」的戰役。北岸血戰之時,南岸歌舞昇平,有隔岸觀火冷漠者,但也不乏心系戰場募捐送給養者。四行倉庫保衛戰正似一場皮影戲被人戲說觀賞,甚至參與其中。

 

14.飛艇觀戰

 

「在南岸的樓頂放一個飛艇」,這是林木在與導演管虎第一次籌備《八佰》時提出的大膽設想。

片中出現的印有「固特異」標誌的飛艇。

「四行倉庫保衛戰」被看作一場直播戰爭,不同的人在岸邊、船上、屋裡的窗戶、樓頂等不同角度去觀看這場戰爭。蔣介石之所以讓「八百壯士」守衛四行倉庫,很大程度上是將此作為在九國公約上的談判砝碼,所以當時很多外國觀察家和媒體對這場戰事也十分關注。

為了讓觀看視角更為立體化,林木就想到了一個更高的視角——飛艇,在烏雲密布的天空懸掛著一個飛艇,外國觀察家和記者從高空去看這場戰鬥,也賦予了影片一定的超現實感。

 

15.楊惠敏獻旗子的原因 


關於當時危急時刻,楊惠敏為什麼會挺身而出將旗子送到四行倉庫,一般有兩種具有影響力的說法。

第一種是講,楊惠敏看到四行倉庫周圍的建築除了少數幾個飄著英國國旗外,全是日本人的國旗,中國國旗一面都沒有。身為童子軍的楊惠敏非常憤怒,心想如果能把國旗升上去,那是何等的振奮人心呀!

 

於是楊惠敏主動請纓,向市政府要了一面大的旗子,在晚上泅渡蘇州河,把國旗交給謝晉元。1975年版的《八百壯士》中,飾演楊惠敏的林青霞正是按照這個說法演繹的,也因此傳播非常廣。

另一種說法是,謝晉元致電第八十八師,請求上級想辦法送一面旗子來鼓舞士氣,師部於是把這個任務交給上海商會,商會隨著將獻旗的任務交給了童子軍服務團團員楊惠敏。楊惠敏接受了這個任務並從思想倉庫以東的公共租界進入四行倉庫。

 

16.日軍凌遲處死俘虜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日軍為了逼迫四行倉庫內的守軍儘快投降,公開凌遲處死了一批俘虜,其中就包括黃志忠飾演的老葫蘆。這在歷史上也是真實發生過的。

 

 

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班長蔣敬帶領戰士九人負責在蒙古路旱橋一帶警戒,惜因未能及時撤出,全數被俘。隨後,他們被押至蘇州河畔,被日軍以刺刀一刀刀刺死。

 

17. 謝晉元團長的家書

 

謝晉元是極有操守的軍人,從家書中可見一斑。「泰山鴻毛之訓,早已瞭然於胸」,他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10月26日,謝晉元奉命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部隊後撤。謝部孤軍浴血奮戰了四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給敵人以重創。

四行倉庫巍然屹立,國旗高高飄揚。孤軍的事跡為人傳頌,被稱為「八百壯士」(實際人數為四百餘人)。後接蔣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繼續為國努力」的手令,方於31日退入公共租界。

 

18. 鷹犬將軍宋希濂

 

王千源飾演的角色羊拐,雖然也在逃兵組中,但戰鬥起來儼然是個訓練有素的老兵。電影中的他唯一掛念的就是自己的老母親,受傷時解開衣服掉下很多錢,可見他一直都在攢錢想寄給母親。

 

電影的後段,他才自報家門是三十三師的,原三十六師。朱勝忠說了句「宋長官的兵沒有慫的」,這位宋長官指的是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

 

宋希濂黃埔軍校一期生,驍勇善戰,在淞滬戰役、武漢會戰以及阻止侵緬日軍側擊滇西等戰役中,均給予日軍以沉重打擊,曾獲「青天白日勳章」,美國政府贈予「棕葉自由勳章」,被譽為「黃埔之光,」有「鷹犬將軍」之稱。

 

 


19.亞洲首部全程採用IMAX攝影機的影片

 

《八佰》也是亞洲首部全程數碼IMAX電影。管虎曾透露,為了更好地展現戰爭場面的極強視覺衝擊力,影片全程採用了行業內最頂尖的ALEXA IMAX 65毫米數字攝影機拍攝。

《八佰》的攝影指導曹鬱介紹說,比起膠片IMAX攝影機,數字IMAX攝影機能夠更靈活地應用於室內、夜晚等多種場景,效果更為出色。

 

 

全程數碼IMAX意味著全程高倍數的清晰,這就要求劇組要挖一條200米長的河,然後還要等比例複製河兩岸的建築,甚至演員的表演以及道具,都必須要儘可能的真實。

管虎表示,他非常期待數字IMAX機器可以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它帶來的群像感和社會生活感,不需要刻意去營造。」

 

20. 孤軍的悲慘結局

 

八佰壯士退入租界後,遭遇非常尷尬的境地。租界被日本人包圍了,他們出不去,國民政府的補給也進不來。租界當局既不把他們當難民,也不把他們當戰俘,所以不提供食品、物資給他們(本質上可能是怕惹惱日軍)。

從1937年11月1日,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長達四年時間,八佰壯士的生活物資都靠租界裡的上海市民接濟。

還有一段可悲的插曲。1938年,八佰壯士舉行升國旗紀念88師出徵抗日一周年的儀式,租界政府害怕升旗被日軍看到,先是要求把旗杆截短,儀式過程中,又有數百英、意軍人衝過來,4名中國士兵被打死,11人負傷。

 

正如《我的堂弟留在了巴布亞紐幾內亞》中所唱的:我的團長倒在租界的操場旁/我的堂弟留在了巴布亞紐幾內亞/他和他的提琴再也沒有回到故鄉。

 

戰士們埋骨他鄉,而《八佰》把他們的精神帶了回來。

相關焦點

  • 二刷《八佰》,解讀20個你最該注意的細節
    電影沒有美化國民黨,也沒有描寫孫元良,因為這些都不應該成為《八佰》的重點。 而營造出這種眾生相靠的是各種細節上的用心,《八佰》在細節上無疑是做得非常到位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八佰》的那些細節。 1.八佰的佰字 《八佰》原名為《八百啟示錄》,也曾叫過《戰爭啟示錄之八百壯士》。
  • 《八佰》,解讀20個你最該注意的細節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八佰》沒有辜負市場對它的期待,超過兩億的點映票房無疑給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今天影片正式上映,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到或聽到不少有關它的評價了。要明確的是,《八佰》先是一部戰爭片,然後才是歷史片,但絕對不是一部紀錄片。
  • 解讀《八佰》十大重要細節
    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段歷史本來就眾說紛紜,存在很多種說法,而《八佰》在採用一種相對可信說法的基礎上,藝術化地再次創作,它不是還原歷史的教科書,它的重點在於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眾生相,守軍和蘇州河對岸「隔岸觀火」的各層百姓,共同構造了這個淞滬會戰大背景下的眾生相,今天耿耿就為大家找到了電影中的十大重要細節
  • 《八佰》破14億丨這10個隱藏「彩蛋」你發現沒?
    除了市場熱度外,正如所有值得認真討論的好電影一樣,《八佰》中同樣埋了很多可以挖掘的細節 接下來就是小萬在二刷電影後整理出來的10個知識點,大家可以把它們看作另一種形式的「彩蛋」。 片尾字幕打出了一個個真實人物的名字和照片,那時才知,「八百壯士」的最後兩位倖存老兵王文川於2009年去世(92歲)、楊養正於2010年去世(96歲)。
  • 《八佰》破14億丨這10個隱藏「彩蛋」你發現沒?
    除了市場熱度外,正如所有值得認真討論的好電影一樣,《八佰》中同樣埋了很多可以挖掘的細節,從大歷史到人物原型再到畫面意象,許多都可以好好一談。接下來就是小萬在二刷電影後整理出來的10個知識點,大家可以把它們看作另一種形式的「彩蛋」。
  • 深度解讀《八佰》你不能錯過的10大細節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大戲《八佰》沒有辜負市場對它的期待,破五億(實時)的票房無疑給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段歷史本來就眾說紛紜,存在很多種說法,而《八佰》在採用一種相對可信說法的基礎上,藝術化的再次創作,它不是還原歷史的教科書,它的重點在於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眾生相,守軍和蘇州河對岸隔岸觀火的各層百姓共同構造了這個淞滬會戰大背景下的眾生相,今天就為大家找到了電影中的十大重要細節
  • 《八佰》一刷看震撼現場,二刷看細節,這些動人細節你發現了嗎?
    眾所周知,《八佰》是一部細膩生動的群像電影,能打動觀眾的不僅僅是宏大震撼的戰爭場面,還有心思巧妙的細節處理《八佰》值得深挖的細節太多太多,背後都是動人的情感和深刻的隱喻。 一、貫穿全片的「趙子龍」趙子龍這個形象,前期一直出現在小湖北的幻想裡。
  • 關於《八佰》你可能不知道的十個幕後細節
    今天雲皓說幕後就為大家找到了電影中的10大重要細節,涉及輕微劇透,觀影后閱讀效果更佳。1、《八佰》的「佰」字《八佰》原名為《八百啟示錄》,也曾叫《戰爭啟示錄之八百壯士》,原意可能是致敬大導演科波拉執導的反戰經典《現代啟示錄》,最後改名為《八佰》。
  • 《八佰》播出爆火,「小鮮肉」沒拉胯,這些細節只有二刷才能看到
    《八佰》正式上映不到三天,票房就突破6億,口碑也是節節攀高,相信看過《八佰》後的觀眾都有意猶未盡之感,而當我們了解到《八佰》臺前幕後的故事,就會知道這部電影的確值得大家的喜愛。《八佰》「端午」在拿起槍之前,是個讀過私塾的年輕人。
  • 《八佰》你最該注意的細節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部國產重磅,《八佰》沒有辜負市場對它的期待,超過兩億的點映票房無疑給沉寂已久的電影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到或聽到不少有關它的評價了。要明確的是,《八佰》先是一部戰爭片,然後才是歷史片,但絕對不是一部紀錄片。
  • 二刷《八佰》,影片中的這些細節你看懂了嗎?
    今夏最催淚的影片當屬《八佰》,即使因為疫情的關係影院並未完全敞開售票,也依然無法阻擋觀眾的觀影熱情。如果說第一遍看《八佰》,完全是被八佰壯士們血戰到底所震撼,心潮澎湃潸然淚下;那第二遍再看,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悟其中那些頗有深意的細節。
  • 風犬少年的天空有哪些隱藏彩蛋和細節 隱藏彩蛋細節介紹
    《風犬少年的天空》裡面有很多的細節處理非常到位,有很多網友n刷了這部劇,很真實的描述了青春的模樣,又催淚又心酸,那麼,《風犬少年的天空》有哪些隱藏彩蛋和細節?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風犬少年的天空》有哪些隱藏彩蛋和細節  1、主角的鞋子與他們的家境和生活條件密不可分:老狗的鞋,老狗穿的一雙破舊鞋子,開膠還要反覆貼起來,單親爸爸的摳門與生活的粗糙就這樣毫無遺留的展現;從小被父母寵大的咪咪,和家庭條件稍好一些的大嘴穿的則是相對比較好的鞋子。
  • 解讀《八佰》中有哪些細節?
    《八佰》這部電影是在疫情後上映的,可以說帶有紅色的電影,也備受期待。今天小影來給大家解讀一下《八佰》中的細節部分。因為秦漢的身份終究容易被帶入到政治和歷史的話題中,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為了炒作而去擺放的。
  • 看完《八佰》,不必二刷
    今晚迫不及待地,幾乎是跑步前進去影院,看了期待已久的《八佰》。 正襟危坐,懊悔沒有穿著軍服來支持,準備熱血沸騰,準備淚流滿面,準備二刷三刷… 可是觀影之後,雖然也流下了致敬先烈的淚水,身綁炸藥與鬼子同歸於盡的陳樹生烈士、保衛戰的勝利、孤軍後來的悲慘結局、謝團長被漢姦殺害才是浩氣永存的史實,八十三年後因為「八百壯士」這幾個字坐在影院裡熱血澎湃流淚敬禮的觀眾是來致敬這些歷史的。
  • 看電影《八佰》前,你需要了解的10個小細節
    2八百壯士的故事曾兩次改編成電影,都叫《八百壯士》,一部是1938年,由應雲衛導演的戰時版;一部是1975年,由林青霞主演版本。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提前去看一下。3那管虎這部為啥叫《八佰管虎本人曾發微博說:佰,古代軍隊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數字「百」之所以大寫,主要是因為旁邊的「人」。4楊慧敏敬禮時候是三指敬禮,因為童子軍的軍禮是三指禮。這也還原了林青霞版本的鏡頭。
  • 四刷《八佰》,48幀的《八佰》
    這回《八佰》發行了十多個的院線版本,有普通IMAX,有CINITY,還有48幀。《八佰》的動作戲很多,快速的、大範圍鏡頭橫移也是一個接一個,這樣的鏡頭特點很適合用高幀來表現,或者說用高幀來表現更能減少動態模糊,這樣就使得我們之前看電影的24格動態習慣不得不做出改變和適應,所以這也就是我說過的高幀技術的未卜之未來。
  • 《八佰》口碑爆棚,點映首日票房破1000萬!已有大批網友預定二刷
    因而,《八佰》的點映首日成績,給予了所有電影人重振電影行業的信心——原來觀眾從來沒有因為「久違」,而失去了對優秀電影的熱情和關注啊。今年電影業的發展,依然未來可期。口碑爆棚,觀眾哭著說要來二刷《八佰》不只是拍出了戰爭的殘酷,還拍出了中國平民英雄身上的脊梁
  • 深扒電影《八佰》的5個細節真相
    但是小編的關注點不在編劇的功底和鏡頭的運用,而是電影中出現的一些有意思的細節和各種各樣的帽子。而沒有伸出的大拇指和小指,則代表著強者和弱者,能力大的人要幫助弱小的人。童子軍帽細節二:電影中國國民革命軍軍帽上兩顆紐扣有什麼意義,是裝飾品嗎
  • 《八佰》開了個壞頭
    手上有近10家影院的張遠告訴市界,《八佰》算得上影院停業大半年以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院線商業電影,也是他們指望藉此翻身的第一部影片。圈裡一直流傳說,這次影片的發行方式與以往不同,比如他聽到的第四個版本是「年票房在200萬-500萬的影院需要花20萬元來買斷放映,200萬元票房以下的影院,則會直接失去放映資格」。
  • 八佰延長上映,這部電影值得二刷嗎?
    近期,電影《八佰》確認公映密鑰延期一個月,將延長上映至2020年10月21日,橫跨國慶檔。該片自8月21日起正式公映,目前上映至21天,票房即將破25億。這部電影到底值不值得看,或者二刷?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談談它的場面與情節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