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一段時間《縫紉機樂隊》火爆上映,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雖然平時聽搖滾不多,但我還是很喜歡這種以情懷為賣點的燃燃的勵志片的:畢竟音樂很好聽,大鵬很努力,喬杉很逗,小嶽嶽很醜,最主要的是,娜扎很美。
我跟我們家左一在深圳來福士廣場的電影院看完後,我倆走在南海大道回家的路上,交流觀後感。我跟左一說,看完真的很感動,但是也覺得自己有些悲哀。她問為什麼。我說電影裡有句話,也是一個插曲,我印象特別深刻:「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可是是真的嗎?為什麼我看到這句話很傷心呢,我就沒有理想啊。
大鵬的這句臺詞放在電影裡我是明白的:為了追逐搖滾夢想,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不被親人朋友理解,一路孤獨前行,行到深處卻還是一事無成,到了自己年幼時偶像的年紀非但沒有火成自己偶像的樣子,反而自己的基本生活都成了最大的問題。這時我們會懷疑自己的理想,會懷疑自己的努力,會羨慕有穩定工作和只追求物慾的人的小幸福。所以,才會有這句「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
可是,還有一些人,卻會因為沒有理想而傷心。
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羨慕那些有著自己無限熱愛的事物的人。我羨慕他們知道要為什麼事物去釋放自己所有的熱情。我羨慕他們可以把大把的時間明確地浪費在這些讓自己能分泌腎上腺素的事物上。因為我沒有。
人性總是「賤」的,有的羨慕沒有的,沒有的羨慕有的。
2
我出生在山東省的一個普通教師家庭,從小按照孔孟之鄉的傳統和家庭的價值觀念進行著所有的生活活動。到了一定的年齡上幼兒園,長大一點上小學,中學,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我以前認為人生就應該是這樣的,好像冥冥之中每個階段都有這些應該必須要做的事。而這些事如果不去做,做得不好或者被改變了就是應該被批判和糾正的。
所以我從來不敢怠慢我所要做的這些事情,一直以來成績不差,乖巧聽話,在一些時候甚至還成了人們口中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那些在小學初中就學習不怎麼好,甚至因此沒有繼續學業的同學,我都會去「同情」他們的人生,那時候,在我眼裡好像他們的人生從此就無望了,怎麼在這麼小的年紀就不上學了呢?這不符合一個正常人的人生秩序啊!他們以後的漫漫人生路可怎麼辦啊?!
但是長大後,走到了遠離家鄉的地方,看到了許許多多跟我經歷不一樣的人,他們的人生好像不一定要按照某個固定的秩序走下來,也是行得通的,甚至更加精彩,精彩得令我羨慕。
這些所謂的固定的秩序從小打磨了我的好奇心,消費了我對於一些事物的真正熱愛,讓我不敢去熱愛我的熱愛,總會覺得那些我心中熱愛的都是消耗我應該努力學習的寶貴時間的糟粕。這種想法讓我在畢業後有些不知所措。
3
我在香港剛剛畢業開始從事海外理財保險工作的時候,有一段相當長的迷茫期,因為工作時間彈性非常大,加上一開始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雖然知道自己要努力跑市場賺錢,但是也會經常早上睡到自然醒,醒來以後又不知道該做什麼,然後隨便吃點東西溜到公司,象徵性地過完安慰自己的看似努力的一天。逃出了十幾年每天上學完成作業應付考試的學生生涯固定模式後,我不知道該怎麼安排自己的生活,學校裡的老師也從來沒有教過我,我相信也沒有教過其他人。如果你沒有了一個固定的生活模式,又沒有自己被認可的真正熱愛的事物,生活是沒有動力的。
直到後來做得成熟一些之後,我明確了自己工作的意義,同時得到了家人朋友的肯定支持,我的成績才開始有所起色。我會為了給客戶一份清晰明了的理財方案PPT熬到兩三點鐘,然後第二天天不亮就西裝革履地吃塊麵包出現在寫字樓帶客戶籤單。會在一天內跑上海深圳香港三個城市,並完美滿足三位客戶的不同需求。會用一上午打100多家醫療機構和診所的電話為時間有限的客戶臨時預約體檢,然後第二天跑斷腿來回港島和九龍三趟給客戶辦妥投保、體檢和銀行開戶等所有要辦的事情。充實滿足的時候又想要給自己放個假睡個懶覺,可是對於工作的熱情讓我沒有時間。
人性總是「賤」的,被強制約束的時候渴望自由,自由的時候又渴望有所約束。
就像我看了20多遍的《肖申克的救贖》裡,在監獄待了五十年的Brooks即將被釋放後做出了要傷害獄友的極端行為,他想以此繼續待在監獄裡。摩根弗裡曼出演的Red說了一句話,「Brooks ain't no bug, he's just institutionalized.」(Brooks沒有發瘋,他只是被體制化了)。這個字眼很無情,冷冰冰的,一個適應了監獄裡50年體制化的人突然失去了所有的約束,所有的習慣,他是沒有能力安排自己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所以Brooks在被政府安排到一個超市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在自己的小公寓裡選擇了上吊自殺。
很多人看到這個鏡頭都會為老Brooks的經歷感到惋惜,悲嘆,卻不知,在監獄待了50年老Brooks所表現的這種體制化的人生就是放大了50倍的生活中的我們!
4
有的朋友在十幾歲時選擇不上大學跟隨父輩走遍大江南北做生意,見過世界的同時,如今跟我一樣的年歲就靠自己的努力開上奔馳S級。有的同學成績平平,而高考選擇自己喜歡的設計專業,畢業後開辦了自己的私人工作室,按照自己的熱愛,滿屋子擺滿我最愛的手辦玩具和漫畫書,每天醒來就沉浸在幸福中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們為共同的設計夢努力奮進。
有辭掉穩定的教師工作賣掉老家房子帶著4位數的盤纏跟我同年去香港讀書,吃著學校食堂最便宜的套餐努力寫作,靠一篇篇爆款文引流到幾十萬粉絲,如今在深港兩地開辦公司,買房,年收入過千萬的同學。更有辭掉北京公務員選擇下海創業,如今在北京成功投資了兩家人氣日式餐廳和擁有自己獨創輕奢珠寶品牌,並常年穿梭在孟買、安特衛普、特拉維夫、美帝以及香港的我的鑽石生意合伙人哥哥。
他們的人生從來都沒有寫好的劇本,而是靠自己的果敢和堅定的對於理想,或者說對於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熱愛的事物的追求而導致的必然。
他們脫離學生體制後的生活中雖然沒有所謂的公司或者事業單位的規章制度約束,但是他們所擁有的約束是內心自發對於一個目標的堅定信念。
這種由理想造就的發自內心的約束是最可怕的,因為它是最高效的。
PS:《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也是電影裡的一個插曲,但歌詞裡一直沒有出現「理想」二字,全部都是「沒有文化的人不傷心」,最重要的是,在歌曲的末尾,連續出現了4遍:「他也會傷心」。所以,還是聽媽媽的話吧,用功讀書,保持學習才是真的。
THE END
我是香港金融圈不願意被體制化的持續學習的最會賣手錶鑽石的完美主義情懷派自媒體人
長按下方二維碼打賞Carter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