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三重憤怒的皮下,一次激烈的人本主義探討

2020-04-23 山海裁縫


《三塊廣告牌》:三重憤怒的皮下,一次激烈的人本主義探討

在第75屆金球獎狂攬電影類最佳劇情片、電影類劇情片最佳女主角、電影類最佳男配角、電影類最佳編劇等四個大獎,更在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贏得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兩個獎項的《三塊廣告牌》一時風頭無兩。當時因為沒有得到最佳影片而使得獲得這個獎項的《水形物語》口碑接連下降的趣事更是為這部電影增添了一層高級的色彩。

被名頭吸引過去的我和諸多觀眾一樣,第一次看完《三塊廣告牌》的時候無比疑惑。這麼一個敘事簡單的故事,稱不上明快的節奏,怎麼會被許多人認可。甚至產生了「不應該買票觀看」的幼稚看法。但多次品味之後,我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其中一點就是編劇對於憤怒結合人本主義的一次探討。

憤怒被利用的普世化道德

編劇通過憤怒這個惹人討厭的情緒來鉤織出每一位人物性格的複雜之處。高明地把控著觀眾的情緒。他將事實一層一層地擺出來令人覺得他並沒有進行個人情緒的滲透。反而,是把主動權交到觀眾手裡。這麼做的目的是讓觀眾具有選擇權,相當於把他們放入一個真實的情境裡。看似客觀公正,但是卻巧妙地利用了人性。其中一條就是——人們相信的往往是他們以為的。其實他也在用劇中人物在各式各樣的場景的衝突來煽動觀眾的情緒。

影片的開篇是一位善良的女人租了一年三塊廣告牌。平靜的畫面裡起初呈現的是溫和的陽光下,一位女性面對窗子和廣告代理進行商談。看見一隻小蟲無法翻身,她還友好地幫了小蟲一把。隨著鏡頭轉換到布置好的廣告牌,導演使觀眾藉由警察局長手下迪克斯的視角知曉了廣告牌內容的嚴肅。

《三塊廣告牌》:三重憤怒的皮下,一次激烈的人本主義探討

這三塊廣告牌在沒什麼人經過的小路上,為了擴大影響米爾德麗德還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她想要藉此給予警察局社會輿論的壓力,督促他們積極認真地調查她愛女被姦殺的案件。然而,她這一舉動幾乎被小鎮上所有的人反對。因為那三塊廣告牌上的內容對於他們敬愛的警察局長威洛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極大地敗壞了威洛比的社會形象。他們一改對於米爾德麗德痛失愛女的同情,開始對其恐嚇批評。人們都認為她做得太過分了,覺得她在女兒死之後就像瘋了一樣。牙醫胖傑弗裡更是藉由職務之便想要給米爾德麗德一個教訓。

可是一位痛失愛女的母親這麼做而引發了一系列麻煩事真的錯了嗎?回到一切的基點,也就是米爾德麗德失去愛女這件事。為什麼米爾德麗德要在輿論上對警察局施加壓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她認為警察們寧可做一些對於社會沒有影響的無關小事,都不願意去好好地找線索抓到殺害她女兒的罪犯。出於這一點,她做出一些與警察對立的行為可以理解。

但是「人類的悲歡無法相通」,人一般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例如:米爾德麗德只看見了警察沒有對她女兒的案件作出努力,卻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過火。在她看來,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為孩子討回公道比什麼都重要。讓警察局的負責人威洛比承擔後果是他應得的報應。而未曾經歷米爾德麗德痛苦的眾人的眼裡,女主是在無端生事。他們同情受害人是因為受害人是弱者。積極反抗的米爾德麗德可不再他們同情的範圍裡。同時,他們因為敬愛的局長竟然因為米爾德麗德而聲譽受損,所以聲討米爾德麗德更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三塊廣告牌》:三重憤怒的皮下,一次激烈的人本主義探討

這場米爾德麗德和小鎮居民的衝突中,可以看出小鎮居民的普世化道德。對於他們而言,弱者有理,強者無需同情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小鎮居民厭惡米爾德麗德借著對女兒的冤屈無法洗刷的憤怒來宣洩對於警察局無能的恨。而事實上,他們同米爾德麗德一樣,借著憤怒在維護一個因為米爾德麗德反抗而導致相對弱小的威洛比。雙方各執一詞,不想聽對方的苦衷。對於他們而言,事實不重要,態度才是一切行為的真理。

為什麼說是一次激烈的人本主義的探討

人本主義有四大觀點,分別是人的責任、此時此刻、個體的現象學和人的成長四大方面。而《三塊廣告牌》就對其進行了事實和精神層面的展示。同時主創團隊也把人本主義裡的難題推給了觀眾去思考。

1.人的責任

人本主義人格的理論基礎是每一個人終究需要對所發生的的事情負起責任。但是,影片中的人物其實都在推卸屬於個人的責任。米爾德麗德用了錯誤的方式教育女兒導致女兒喪生。起初,她將問題歸咎於丈夫對於女兒疏於管教。後來她又將問題推卸給警察。她不敢相信女兒的死是由自己引起的。這也同《我是餘歡水》的餘歡水一樣,用無數個謊言來逃避自己的責任。而我們的生活中也處處充滿這樣的行為。「我不得不」這種句式想必屏幕前的你也經常聽見。《三塊廣告牌》正是藉由米爾德麗德的經歷潛移默化地影響你,促使你去思考你的責任。「當勞動是一種責任時,生活就是奴役。」高爾基的這句話也許是你現在生活的現狀。但身處泥濘卻依然仰望星空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責任。

人是自己生活的構建者,你承擔起什麼樣的責任也就造就了你這個人。但是弗洛伊德把把人說成是無法自我控制的,而人本主義卻是將其歸為由人創造。《三塊廣告牌》對此主要持有的是後者的觀點。這一點可以從局長給迪克森的信中看出。迪克森在獲得局長的信前,可以說是警察中的敗類。但是因為局長對於德克森內心深處責任的體察,所以德克森後來開始承擔起屬於職業的責任去幫助了米爾德麗德找兇手。

《三塊廣告牌》:三重憤怒的皮下,一次激烈的人本主義探討

2.此時此刻

「回憶過去就會削弱自己當前的精力,動搖對未來的希望。」高爾基的這一句名言道盡了人本主義此時此刻這個觀點。在人本主義看來,我們真正的生活是存在於當下,只有活在當下的人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常常沉溺於對過去的追憶,對過去親人的思念,並不能讓個人得到美好的生活。相反,會十分憔悴不堪,甚至對於未來的人生產生消極的影響。「只有在到達終點之時,人們才能更好地享受走過的道路的樂趣。」但是米爾德麗德更像直接到達終點,她因為女兒而放棄了對於當下生活的享受。

她藉此來對自己實施懲罰。她不在乎人生路上的樂趣,只要沒找到兇手,她就沒有任何感知快樂的神經纖維。她也根本不肯過上正常的生活,因為她認為這是對於女兒的褻瀆,違背了做母親的責任。但是,她這麼過於關注女兒的死亡,卻忽略了兒子在校園因為她租的廣告牌而被霸凌的當下。若當時送兒子去學校的米爾德麗德沒有被扔冒水的可樂瓶,或許她到找到女兒兇手為止都不知道兒子被她牽連而受到的傷害。

《三塊廣告牌》:三重憤怒的皮下,一次激烈的人本主義探討

3.個體的現象學

人本主義對於這個觀點的闡述是你需要自己度過目前的困境。無可否認的事實卻是,我們容易困在自己造成的困境之中無法自拔。有時候,一些困境根本稱不上是難題。但往往換一個角度就能逃脫的困難一般需要外力的介入。

迪克森就曾陷入這個災難。年紀輕輕的他需要承擔起贍養年邁母親的責任,但殘酷的現實並不會同情他。同時擔心因為自己同性戀的身份而遭受同事們嘲諷,心理上的煎熬更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原本朝氣蓬勃的青年淪為了油膩的中年大叔。幸而有局長的一封信點破了他。但是,終究還是他自己「悟」了。

4.人的成長

人本主義在人的成長這個方面,向我們解釋了人為什麼一直再追求更加優秀的自己。在人本主義的語境裡生活並不是要立刻滿足你所有的需求,而是朝著變得更優秀的過程。在後者中,人們可以得到幸福與滿足,至於前者,就像囫圇吞食人參果的豬八戒,完全沒法滿足。當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

《三塊廣告牌》:三重憤怒的皮下,一次激烈的人本主義探討

回到現實,人本主義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語境

當你將心神凝聚於這一點,你會發現《三塊廣告牌》的精妙。讚嘆它對於人們情緒的把控。但陷入思考之後,你會很容易陷入人本主義的怪圈裡。如果本來對個體心理行為並不了解的你,試圖藉此去窺探人性,試探人性,你將遭受反噬。

無法控制住憤怒的你容易發生無效憤怒,如果活泛的你借著無科學理解的應用方式去將無效憤怒和有效憤怒的作用混在一起使用,則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會產生無能之感來挫敗自己的銳氣。

對人本主義進行深入探究並不容易,藉以憤怒衝突的形式來挖掘其中不同的表現是一種引發集體思考的形式。但是人本主義就像人生存依賴的空氣一樣,與人息息相關,卻因為適應而鮮少察覺。當我們發覺的時候,不應該大驚小怪,更不應該抱著利用的想法去胡作非為。

——————

關注@山海裁縫,看更多可愛明星,看更多深刻電影。

相關焦點

  • 電影《三塊廣告牌》對中產階級美學的挑戰
    《三塊廣告牌》的劇情也被中國觀眾戲稱為「美版秋菊打官司」。電影一個憤怒的母親視角展開,看似平和的小鎮實際發生了一起少女被姦殺慘案,小鎮生活平靜無波地繼續向前。但母親的憤怒和自責無處可解,她將矛頭對準了無能的警察,刊登在廣告牌上刺眼的質問迫使鄰居和媒體正視這起案件。
  • 電影《三塊廣告牌》:社會底層人民生活中的暴力與救贖
    影片的女主人公米爾德裡德的女兒被人強暴焚燒致死,米爾德裡德報案無門,便租下三塊廣告牌為女兒申冤,這件事很快轟動了整個小鎮,其中包括當地很有聲望的警長威洛比。三塊巨大的廣告牌成為人們不得不直視的創傷,打亂了了日常生活的平靜瑣碎。這種冷靜的現實主義表述揭開了覆蓋在生活表象上的溫情面紗,"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經馬丁·麥克唐納劃破皮囊抽絲剝繭,暴露在觀眾眼前的兇險內核還真是觸目驚心"。
  • 電影《三塊廣告牌》:社會底層人民生活中的暴力與救贖
    三塊巨大的廣告牌成為人們不得不直視的創傷,打亂了了日常生活的平靜瑣碎。這種冷靜的現實主義表述揭開了覆蓋在生活表象上的溫情面紗,&34;。就像這部電影《三塊廣告牌》中的人物角色一樣,女主人公米爾德裡德、警長和群眾代表了三個看似不同卻又有相同之處的個體或是整體,他們的決定不見得都是對的,也不見得都是錯的。
  • 《三塊廣告牌》:無處安放的憤怒和痛苦,在慈悲和寬容中得到救贖
    憤怒只會招來更大的憤怒!是的,憤怒,一個母親因無助和絕望,懟天懟地的憤怒。《三塊廣告牌》講的就是關於憤怒的故事。《三塊廣告牌》以一個母親的追兇問責為切入口,但影片整個故事並沒有專注於尋找兇手,而是圍繞著一位母親、兩位警察和三塊廣告牌展開,從中展現出整個社會赤裸裸的浮躁,把人與人溝通的局限性和憤怒情緒的傳染性表現的淋漓盡致。最終,憤怒和暴力情緒並沒有蔓延下去,導演把這種情緒加上懂得、慈悲和寬容,熬製成一碗雞湯,讓主人公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完成了救贖與自我救贖。
  • 高曉松盛讚的《三塊廣告牌》到底是什麼
    在高曉松的《曉說》當中,高曉松重點提到了《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還有國內眾多的明星,也都無償在公眾場合高度評價《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起初以為是電影宣傳需要,後來說的人越來越多,才知道,原來如果你連這部電影都不知道,而且不知道它有多棒的話,會顯得你本身沒有品味,沒有知識,不關心影視圈的動態。
  • 《三塊廣告牌》|誰被世界善待
    於是決定去觀看前些日子在奧斯卡頒獎上惜敗給《水形物語》的《三塊廣告牌》。意識到希望越來越渺茫,行動果敢的母親租下了出事地點處的是三塊廣告牌,並向負責這件案子的威洛比局長發出質問。因為這三塊廣告牌,這個小鎮很多人都牽連其中,甚至讓他們的一些生活發了變化。
  • 《三塊廣告牌》:矛盾衝突的背後,是一場與命運對抗的和解
    一個憤怒會激發另個一憤怒 —— 奧斯卡王爾德影片《三塊廣告牌》是由愛爾蘭導演馬丁·麥克唐納自編自導的一部犯罪劇情片,這部電影於2017年12月在美國上映,上映不久就收穫了一眾好評,並一舉包攬了奧斯卡四項大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劇情類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劇本。
  • 上海驚現《三塊廣告牌》!
    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三個廣告牌》自上映以來,獲得好評如潮,引發廣泛討論。
  • 「三塊廣告牌」導演新片聯手柯林法瑞爾
    「三塊廣告牌」導演新片聯手柯林法瑞爾 時間:2020.02.19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時光網Mtime
  • 獲獎無數的《三塊廣告牌》,憑什麼打動你?
    《三塊廣告牌一個痛失愛女的母親,孤注一擲的走上對抗不作為警方的故事,三塊本來無人問津的廣告牌,引發了一連串的血腥事件。這部2017年上映的《三塊廣告牌》,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無數,由馬丁麥克唐納導演,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伍迪哈裡森、山姆洛克威爾等人領銜主演,導演一流,編劇一流,演技一流,電影自然也一流。
  • 《三塊廣告牌》:伍迪·哈裡森的反差人生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剛剛告一段落,儘管呼聲極高的《三塊廣告牌》最終無緣最佳影片,但在眾多影迷心中,它依然是無冕之王。
  • 《三塊廣告牌》怨恨終究會被平和所替代
    《三塊廣告牌》無疑是我在2018年看過的第一部好電影。三塊廣告牌,三個人,痛恨激發了米爾德裡德的仇恨;怨恨給迪克森帶來了不平和;寬容引發了威洛比的自責。她覺得案子破不了是因為小鎮警員的不作為、警長的失職,所以花高價錢租下離家不遠,天天路過早已廢棄的三塊廣告牌,「姦殺」「還沒抓到兇手?」
  • 三塊廣告牌:暗黑人生中的一線之光
    沒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三塊廣告牌』,卻是我心目中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看電影之前,本以為是那種看過一次就不想再看第二次的好電影;看過之後,才知道與想像中並不相同。 在我看來,『三塊廣告牌』有三個關鍵詞:憤怒、暴力、決絕。這三個詞穿梭在女主(被害女孩的母親)、罹患癌症的背鍋局長、動不動就暴力相向的警員之間,也構成了整部電影緊抓人心、高潮不斷的氣氛。
  • 《三塊廣告牌》:致敬《威尼斯疑魂》,兇手到底是誰?
    《三塊廣告牌》終與奧斯卡最佳失之交臂,這是部「黑暗」的電影,你要沉著,才能體會愛,成為真正的警探。《三塊廣告牌》中,山姆對局長威洛比說,有兩個人來投訴廣告牌:胖醫生和一個眼睛有問題的女人。胖醫生給海耶斯拔牙時,被鑽穿拇指。眼睛有問題的人,像幽靈在劇中消失。導演沒有讓她出現。《威尼斯疑魂》中,警方吊起河中的女屍,一隻玩具娃娃像是溺亡在水邊。《三塊廣告牌》中,河邊也出現過一隻像是溺亡的玩具娃娃。
  • 電影《三塊廣告牌》,我們需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講了一位絕望的母親米爾德麗德因女兒安吉拉慘遭殺害而追兇無果,無奈之下在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與警察局對峙的故事,這三塊廣告牌立馬在這個小鎮上掀起了一陣狂風暴雨,一系列的人物捲入其中。特殊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奇怪的性格,他對世界充滿著埋怨,他仗著自己的職業胡作非為,在好朋友威洛比死後,他認為是米爾德麗德的廣告使得威洛比走上絕路,於是他一氣之下就把廣告公司主人羅比暴揍一頓並扔下了窗戶,趁著夜色放火把三塊廣告牌燒毀,他的憤怒達到了頂點。
  • 《三塊廣告牌》電影沙龍在唐山勒泰百老匯影城舉行
    唐山首場文藝電影沙龍《三塊廣告牌》劇照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呂澤萱)3月10日,唐山首場文藝電影沙龍在勒泰百老匯影城舉行,來自京、津、唐三地影迷在此共同欣賞了文藝電影《三塊廣告牌》,北京資深影評人與影迷對電影進行了探討。
  • 2018奧斯卡獲獎影片《三塊廣告牌》
    長按識別二維碼,可以看預告片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故事,關於憤怒、治安、種族歧視、暴力、南方保守主義等問題。在看電影之前,私以為這又是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憤怒控訴,就像《換子疑雲》等那樣。最初看完電影,給我的最大感受是:這個劇本真的太難了!不僅創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
  • 【大家·影評】於曉楠:流亡至絕境的精神皈依——解讀影片《三塊廣告牌》
    電影《三塊廣告牌》劇照女兒安吉拉生前跟母親的最後一次對話也是最後一次吵架,提到了當年母親唯一的一次酒駕,母親被女兒斥責是偽君子,虛偽者。電影《三塊廣告牌》劇照當警長病發口吐鮮血被抬上擔架的時候還不忘叮囑手下不要為難米爾德麗德;迪克森不顧大火燒身奮力搶救安吉拉的卷宗;而當瑞德看出同室病友就是打傷自己的警察之後,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還是遞給他一杯代表著和解的橙汁
  • 電影《三塊廣告牌》完整劇本
    眼看著希望慢慢消逝,但是這位做事果決的母親,與小鎮上碌碌無為的警察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她借用三塊廣告牌向負責該案的警長發起質問,在小鎮上掀起軒然大波,眾多人物相繼被捲入血腥、暴力的紛爭之中……    其它譯名:意外(臺灣)、廣告牌殺人事件(香港)    1、鄉間公路,日,外  白霧濃濃的清晨。  一段鄉間公路路邊,立著三塊破舊的廣告牌。  出字幕:三塊廣告牌    2、鄉間公路,日,外  此時是中午,霧散開了,視線已經不那麼模糊了。
  • 《三塊廣告牌》:隱匿在生活表象下的孤獨與掙扎
    儘管相對於主題陳舊的最佳影片得主《水形物語》,《三塊廣告牌》要顯得更銳氣逼人,然而將表演獎頒給它,仍然是恰當的。導演馬丁·麥克唐納顯然對表現人物個性及人物間的衝突更感興趣。《三塊廣告牌》中的女主角米爾德裡德的形象,原本就是為「科恩嫂」弗朗西斯·麥克多蒙德量身打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