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5屆金球獎狂攬電影類最佳劇情片、電影類劇情片最佳女主角、電影類最佳男配角、電影類最佳編劇等四個大獎,更在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贏得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兩個獎項的《三塊廣告牌》一時風頭無兩。當時因為沒有得到最佳影片而使得獲得這個獎項的《水形物語》口碑接連下降的趣事更是為這部電影增添了一層高級的色彩。
被名頭吸引過去的我和諸多觀眾一樣,第一次看完《三塊廣告牌》的時候無比疑惑。這麼一個敘事簡單的故事,稱不上明快的節奏,怎麼會被許多人認可。甚至產生了「不應該買票觀看」的幼稚看法。但多次品味之後,我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其中一點就是編劇對於憤怒結合人本主義的一次探討。
編劇通過憤怒這個惹人討厭的情緒來鉤織出每一位人物性格的複雜之處。高明地把控著觀眾的情緒。他將事實一層一層地擺出來令人覺得他並沒有進行個人情緒的滲透。反而,是把主動權交到觀眾手裡。這麼做的目的是讓觀眾具有選擇權,相當於把他們放入一個真實的情境裡。看似客觀公正,但是卻巧妙地利用了人性。其中一條就是——人們相信的往往是他們以為的。其實他也在用劇中人物在各式各樣的場景的衝突來煽動觀眾的情緒。
影片的開篇是一位善良的女人租了一年三塊廣告牌。平靜的畫面裡起初呈現的是溫和的陽光下,一位女性面對窗子和廣告代理進行商談。看見一隻小蟲無法翻身,她還友好地幫了小蟲一把。隨著鏡頭轉換到布置好的廣告牌,導演使觀眾藉由警察局長手下迪克斯的視角知曉了廣告牌內容的嚴肅。
這三塊廣告牌在沒什麼人經過的小路上,為了擴大影響米爾德麗德還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她想要藉此給予警察局社會輿論的壓力,督促他們積極認真地調查她愛女被姦殺的案件。然而,她這一舉動幾乎被小鎮上所有的人反對。因為那三塊廣告牌上的內容對於他們敬愛的警察局長威洛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極大地敗壞了威洛比的社會形象。他們一改對於米爾德麗德痛失愛女的同情,開始對其恐嚇批評。人們都認為她做得太過分了,覺得她在女兒死之後就像瘋了一樣。牙醫胖傑弗裡更是藉由職務之便想要給米爾德麗德一個教訓。
可是一位痛失愛女的母親這麼做而引發了一系列麻煩事真的錯了嗎?回到一切的基點,也就是米爾德麗德失去愛女這件事。為什麼米爾德麗德要在輿論上對警察局施加壓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她認為警察們寧可做一些對於社會沒有影響的無關小事,都不願意去好好地找線索抓到殺害她女兒的罪犯。出於這一點,她做出一些與警察對立的行為可以理解。
但是「人類的悲歡無法相通」,人一般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例如:米爾德麗德只看見了警察沒有對她女兒的案件作出努力,卻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過火。在她看來,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為孩子討回公道比什麼都重要。讓警察局的負責人威洛比承擔後果是他應得的報應。而未曾經歷米爾德麗德痛苦的眾人的眼裡,女主是在無端生事。他們同情受害人是因為受害人是弱者。積極反抗的米爾德麗德可不再他們同情的範圍裡。同時,他們因為敬愛的局長竟然因為米爾德麗德而聲譽受損,所以聲討米爾德麗德更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這場米爾德麗德和小鎮居民的衝突中,可以看出小鎮居民的普世化道德。對於他們而言,弱者有理,強者無需同情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小鎮居民厭惡米爾德麗德借著對女兒的冤屈無法洗刷的憤怒來宣洩對於警察局無能的恨。而事實上,他們同米爾德麗德一樣,借著憤怒在維護一個因為米爾德麗德反抗而導致相對弱小的威洛比。雙方各執一詞,不想聽對方的苦衷。對於他們而言,事實不重要,態度才是一切行為的真理。
人本主義有四大觀點,分別是人的責任、此時此刻、個體的現象學和人的成長四大方面。而《三塊廣告牌》就對其進行了事實和精神層面的展示。同時主創團隊也把人本主義裡的難題推給了觀眾去思考。
1.人的責任
人本主義人格的理論基礎是每一個人終究需要對所發生的的事情負起責任。但是,影片中的人物其實都在推卸屬於個人的責任。米爾德麗德用了錯誤的方式教育女兒導致女兒喪生。起初,她將問題歸咎於丈夫對於女兒疏於管教。後來她又將問題推卸給警察。她不敢相信女兒的死是由自己引起的。這也同《我是餘歡水》的餘歡水一樣,用無數個謊言來逃避自己的責任。而我們的生活中也處處充滿這樣的行為。「我不得不」這種句式想必屏幕前的你也經常聽見。《三塊廣告牌》正是藉由米爾德麗德的經歷潛移默化地影響你,促使你去思考你的責任。「當勞動是一種責任時,生活就是奴役。」高爾基的這句話也許是你現在生活的現狀。但身處泥濘卻依然仰望星空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責任。
人是自己生活的構建者,你承擔起什麼樣的責任也就造就了你這個人。但是弗洛伊德把把人說成是無法自我控制的,而人本主義卻是將其歸為由人創造。《三塊廣告牌》對此主要持有的是後者的觀點。這一點可以從局長給迪克森的信中看出。迪克森在獲得局長的信前,可以說是警察中的敗類。但是因為局長對於德克森內心深處責任的體察,所以德克森後來開始承擔起屬於職業的責任去幫助了米爾德麗德找兇手。
2.此時此刻
「回憶過去就會削弱自己當前的精力,動搖對未來的希望。」高爾基的這一句名言道盡了人本主義此時此刻這個觀點。在人本主義看來,我們真正的生活是存在於當下,只有活在當下的人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常常沉溺於對過去的追憶,對過去親人的思念,並不能讓個人得到美好的生活。相反,會十分憔悴不堪,甚至對於未來的人生產生消極的影響。「只有在到達終點之時,人們才能更好地享受走過的道路的樂趣。」但是米爾德麗德更像直接到達終點,她因為女兒而放棄了對於當下生活的享受。
她藉此來對自己實施懲罰。她不在乎人生路上的樂趣,只要沒找到兇手,她就沒有任何感知快樂的神經纖維。她也根本不肯過上正常的生活,因為她認為這是對於女兒的褻瀆,違背了做母親的責任。但是,她這麼過於關注女兒的死亡,卻忽略了兒子在校園因為她租的廣告牌而被霸凌的當下。若當時送兒子去學校的米爾德麗德沒有被扔冒水的可樂瓶,或許她到找到女兒兇手為止都不知道兒子被她牽連而受到的傷害。
3.個體的現象學
人本主義對於這個觀點的闡述是你需要自己度過目前的困境。無可否認的事實卻是,我們容易困在自己造成的困境之中無法自拔。有時候,一些困境根本稱不上是難題。但往往換一個角度就能逃脫的困難一般需要外力的介入。
迪克森就曾陷入這個災難。年紀輕輕的他需要承擔起贍養年邁母親的責任,但殘酷的現實並不會同情他。同時擔心因為自己同性戀的身份而遭受同事們嘲諷,心理上的煎熬更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原本朝氣蓬勃的青年淪為了油膩的中年大叔。幸而有局長的一封信點破了他。但是,終究還是他自己「悟」了。
4.人的成長
人本主義在人的成長這個方面,向我們解釋了人為什麼一直再追求更加優秀的自己。在人本主義的語境裡生活並不是要立刻滿足你所有的需求,而是朝著變得更優秀的過程。在後者中,人們可以得到幸福與滿足,至於前者,就像囫圇吞食人參果的豬八戒,完全沒法滿足。當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
當你將心神凝聚於這一點,你會發現《三塊廣告牌》的精妙。讚嘆它對於人們情緒的把控。但陷入思考之後,你會很容易陷入人本主義的怪圈裡。如果本來對個體心理行為並不了解的你,試圖藉此去窺探人性,試探人性,你將遭受反噬。
無法控制住憤怒的你容易發生無效憤怒,如果活泛的你借著無科學理解的應用方式去將無效憤怒和有效憤怒的作用混在一起使用,則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其中之一就是會產生無能之感來挫敗自己的銳氣。
對人本主義進行深入探究並不容易,藉以憤怒衝突的形式來挖掘其中不同的表現是一種引發集體思考的形式。但是人本主義就像人生存依賴的空氣一樣,與人息息相關,卻因為適應而鮮少察覺。當我們發覺的時候,不應該大驚小怪,更不應該抱著利用的想法去胡作非為。
——————
關注@山海裁縫,看更多可愛明星,看更多深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