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好像提前結束了,可是看看日曆,這才是11月的第二天。付完尾款之後,世界都寂寞了……每逢盛大的消費狂歡,我們都會做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就是推薦一部關於消費主義的紀錄片,提醒人們思考自己的消費是理性的還是衝動的。
自然,過於嚴肅的主題往往很難引起人們的興趣,或者,也沒有人願意再被扎心一次。幸好我們不是那麼冷血的,讀完本文並參與討論的Figure粉絲,有機會獲得一筆購物補貼,幫你貧瘠的存款餘額回回血(紀錄片也只能幫你到這裡了)。詳見置頂評論⬇️
撰稿|許 靜
編輯|張 帥
校對|許 靜
出品|Figure · 紀錄片
去年「黑色星期五」(美國人的雙十一)前幾天,Netflix上線了四集調查紀錄片《消費品市場:破碎的體制(Broken)》,對四大消費領域:化妝品、電子菸、家具和塑料製品行業的弊端進行調查,揭露了某些全球知名品牌背後不可告人的欺詐、腐敗和失職事件,被國內觀眾戲稱為「美國3·15」。
《消費品市場:破碎的體制(Broken)》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地提升,二十一世紀不可逆地走入消費時代,消費者已經不僅僅滿足保證基本需求。而一些聰明的商家,也早已不滿足被動地適應消費者,而是乾脆把市場當做試驗場,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痛點、升級消費體驗的名義,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無情地收割著韭菜——寫到此處,iMac頓覺不香了……
恰如中文譯名所指出的主題方向,紀錄片《Broken》立足於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市場,試圖探討商品經濟及其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資本、體系、社會變革等因素,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求真精神。但另一方面,消費品市場體制過於複雜,即使只從四個商品分支的角度切入,每一部分的線索仍然顯得過於分散,對具體問題的呈現和討論很難完善。除此之外,單一國家的視角來講述全球故事,片面和狹隘幾乎不可避免,這也成為這部系列作品在國內被很多人吐槽的原因之一。
當中國人「傷害」美國人的臉
在《Broken》中,中國的出鏡率非常高,包括大量的實地拍攝和採訪。第一集反映美國境內假冒偽劣化妝品販賣日益猖獗的《化妝品大騷亂》中,導演就藉由洛杉磯警察、私家偵探和化妝品公司調查員之口,稱中國是最主要產地。
洛杉磯的善提街是銷售假冒化妝品最集中的地區
在洛杉磯海關實驗室和加州的醫院裡,假貨樣本中被檢驗出細菌、鉛、汞等有害物質,甚至還有尿液和糞便成分——很多美國人深受其害,過敏、起皰疹甚至被毀容。海關部門通過對進口貨物的追溯,確定香港已經成為自中國走私假貨入美的主要渠道。
退休美國警察在香港臥底調查假貨來源
為從根源上打擊假貨泛濫,洛杉磯警察(還有紀錄片攝製組)來到香港和中國內地其他地方進行臥底調查,然後將調查結果交由中美兩國海關部門聯合行動(這部分素材在國內可播出的版本全部打碼處理)。然而一次聲勢浩大的跨國行動之後不久,假貨就捲土重來。
是利潤令假貨商瘋狂、鋌而走險。受僱於洛杉磯警方的私家偵探克裡斯·巴克納,從1998年就開始從事對假冒商品的調查。他說:「假貨銷售100%與當地的黑幫有聯繫。他們把假貨提供給商戶。」其中的利潤甚至超過販毒,而且付出的法律代價卻極為微小:「他們可以從中賺取20萬美元,卻只需要坐十天的牢。」
使用假冒化妝品的後果觸目驚心
目前,超過85%以上的假冒化妝品是通過網絡渠道在美國銷售。不管是化妝品公司、醫療人員、海關和警察,似乎都對徹底遏制假冒化妝品進入美國失去了信心。他們說,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消費者清楚了解那些假冒化妝品的危害,並且不去購買那些非正規渠道、低價和包裝粗糙的產品。
作為久經「考驗」的中國消費者,我們在識別假貨方面或許遠比美國大妞更有經驗和慧眼,但假貨——尤其是涉及人身安全的化妝品、食物、藥物等假貨的危害,與每個人的生活休戚相關。不管國內觀眾有多不喜歡片中的觀點,在制假售假罪犯面前,全世界的消費者都應該立場一致,並期望用法律武器割除這顆毒瘤。
只要「造假大國」的惡名還存在,我們就無法贏得世界真正的尊重——不過,假貨泛濫的根源這口黑鍋,僅有生產者一方,有些背不動。
還記得「如煙」嗎
電子菸在全世界興起的步伐幾乎是同步的,關於它的話題似乎怎麼也說不完。一方面,電子菸的出現和盛行,讓數以億計的菸民看到了成功戒掉傳統香菸的曙光。另一方面,也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在過去二十年來為戒菸制定的政策和宣傳幾乎失去了準星。
因吸菸引發的肺癌晚期病人
又一次,為了追本溯源,紀錄片團隊來到了中國,採訪了世界上第一支電子菸的發明者韓力。他的第一代成熟的電子菸作品,就是曾經風靡全國的「如煙」。由於售價高昂、市場有限,之後「如煙」團隊轉向海外市場,首次在國際上將這種產品量產銷售。之後十幾年,電子菸成為全球爭相研發的熱門科技產品,今天全球已經擁有超過2.2萬個電子菸品牌,尤以美國的年輕一代創業者為甚。
歐美地區對菸草管控嚴格,在美國,千禧一代自幼接受「吸菸有害健康」的觀念,會本能地講香菸與「癌症」「噁心」「死亡」聯繫在一起——一個典型數字證據是,美國高中生吸菸率從1996年的36%下降到2018年的9%。因此,當電子菸被當做傳統香菸替代品出現,很多尼古丁愛好者立刻趨之若鶩。
美國康乃狄克州一名17歲的女高中生對電子菸成癮
然而自從電子菸成為潮流文化的一部分,其影響在校園裡狂飆突進,年輕人似乎找到了光明正大吞雲吐霧的方法——僅2017-2018年,美國高中生吸電子菸的比例就大幅增長78%。
不過,當美國人的關注點集中在如何控制青少年濫用電子菸時,我們則應該從片中得到的有效信息是:全世界十億菸民中,中國超過了三億。
吸電子菸成為青年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
中國人發明了電子菸,也許它並不是香菸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案,但它同時也是一種已經被證實可以取得某種進展的努力。不論中國、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對電子菸的未來保持著警惕,但僅僅管制電子菸,不可能促進戒菸的步伐。
中國,無處不在
我們的世界正在被塑料淹沒,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世界危機。諷刺的是,在中國2017年禁止進口塑料廢物之前,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似乎並不把它當回事,因中國收走了這些國家超過90%的塑料垃圾。「他們不再當世界回收站了」——這是《廢物回收》披露的信息之一。
更多令人震驚的信息接踵而至。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被告知塑料產品是可以回收的,並為此購買帶有「可循環」標識的商品,自覺完成垃圾分類,以為這樣就能把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然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塑料生產廠商的謊言:
他們發明了回收標誌,但七種有可回收標誌的塑料中,只有兩三種是真的可以回收的,至今全球只有7%的塑料被回收,這部分被回收的塑料卻給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大量的汙染和危害——正是這個原因,讓中國政府頒布法規禁止進口塑料垃圾。
1971年,公益組織「守護美國美景」發布的環保廣告影響了很多人,背後卻是資本在操控
更重要的是,塑料生產廠商向我們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觀念,即所有人都應該對塑料垃圾的回收負責,而不是應該由它們的生產者負責。但與偽造化妝品不同,塑料生意中,生產者賺取走了巨額利潤。
沒有了中國這個「大回收站」,塑料垃圾問題成為歐美國家十分頭疼的難題,急需尋找下一個「垃圾場」;另一方面,國內長期從事垃圾回收產業的商人們被斷了「貨源」,生計告急,也在尋找下一個戰場。於是,雙方的目光共同聚焦於貧瘠的東南亞地區。
於是回到這集開頭的一幕,在風光秀美的馬拉西亞海岸線上,出現了巨型垃圾場。來自中國的商人在當地人的陪同之下,漫步於無窮無盡的塑料廢物之間,揮斥著一幅嶄新的商業藍圖……
在馬拉西亞的巨大垃圾場
從對消費主義的探討深度而言,我們在去年雙11之前推薦的三集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BBC出品)無疑更勝一籌。《Broken》的價值在於提供了更多應該被消費者了解的真相,而這些消費者,是不分國籍的。
除了第三集《致命的梳妝檯》集中火力抨擊以宜家為代表的大型廉價家具製造商對於環保和居家安全造成的危害外,《Broken》其他三集所探討的消費品背後嚴重而複雜的危機,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固然體現了中國在全球商品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位置,也從另一個角度揭露了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
在一個民族情緒尤為高漲的時期,來自外部尤其是美國的批評聲音勢必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和抗拒,但也如豆瓣網友「鐵鏽皮囊玻璃心」的評論:多看看紀錄片,有助於刷新認知。更能鍛鍊強大的內心,看清身處的環境是多麼的惡劣。
拋開紀錄片本身結構的缺陷和Netflix一貫追求選題聳人聽聞的操作方式,公允地說,《Broken》的創作者們是帶著高度的使命感和嚴肅精神去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它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視角,啟發我們對每天習以為常的消費活動活動進行更深一層的思考。
以廉價高產著稱的宜家,每年要消耗全世界1%的木材
當我們真正關心這個地球的時候,當我們真正意識到消費引發的種種後果終將反射回到每個人身上的時候,也許會重新審視自己購買的東西是否是真實的需求。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曾給妻子阿碧蓋爾寫過一封信,叮囑妻子一定要修好家鄉的馬廄——那是他在卸任後最想回歸的地方。亞當斯總統告訴妻子:「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上,我們必須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什麼都想要。」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雙十一倒計時,祈禱這部紀錄片能幫你理性一次
亞洲人的基因?誰在操縱你買奢侈品的欲望
全球最有錢富N代拍了部紀錄片,
解釋「生為富人」之苦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