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你憑什麼欺負我!

2021-03-01 有書


文 | 郭念 · 主播 | 放公子

令他害怕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所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像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東野圭吾《惡意》

1

最近,一篇母親講述孩子遭遇校園霸凌的文章迅速火了。

這起事件之所以能夠觸動普羅大眾的那根心弦,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被欺負、迫害過。

相信很多人,都是在「受害者理論」的扭曲價值觀下長大的。

即「一個巴掌拍不響」、「人家打你肯定你也有問題」、「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被強姦是因為姑娘穿得騷」、「東西被偷是自己沒有安全意識」……

錯的不是加害者,是受害者。

而那些加害別人的人,更是不以為然甚至理直氣壯:「我只是說一說而已」、「你這麼當真幹什麼」、「開個玩笑至於嘛」……

我欺負你,沒什麼。


2

今年初,一宗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被欺凌的案件,在美國正式判決。

12名中國留美學生,在美國加州虐待另一名中國留學生。手段似乎也很常見:扒衣,拍裸照,吃頭髮、沙子,最狠的是拿菸頭燙。

據稱,兩名加害者第一次出庭的時候,他們被自己所要面臨的罪名和刑期給嚇蒙了,他們認為,這種學生打架的事情,如果是在中國,可能只是被教訓一頓,沒有想到竟然要坐牢。

今年三月,還有一起「高三女生春藥事件」:一名高三女生因與班裡同學關係不好,被三名男生聯合起來,在她的飲料中下了春藥。

事件的後續是:女生為三個男生求情,而男生僅被校規處理,警方預祝他高考順利。

去年7月,還曾經有母親在網上發表求助信,稱自己的女兒被人脫衣凌辱毆打,其情節與美國的這起案件極為相似。在公開的一段一分多鐘的視頻中,一名十四五歲的女孩被脫光上衣,另一個同齡女孩則不斷地踢打……

最終的處理結果是,警方對涉事的8名嫌疑人作出了拘留5天至8天並罰款500元的決定,但是因為年齡問題,不執行行政拘留。

另一起發生在粵北某縣的同類案件中,幾名未成年施暴者受到的處理是:警方責成家長和學校帶回嚴加管教,並刪除涉案照片和視頻;當地教育部門在下轄中小學召開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課,加強教育。

不就是小孩子間的惡作劇麼,美國人未免太小題大做了。


3

老舍曾說:「我想寫一出最悲的悲劇,裡面充滿了無恥的笑聲。

小孩子純粹,他們善得純粹,自然也惡得純粹。

成年人的惡,大多是有動機的。而小孩子的惡,通常就是單純想使壞而已。

不為啥,就是好玩。

欺負別人的理由很簡單:他是個侏儒、她長得又胖又醜、他在老師面前的樣子真噁心、她喜歡打小報告、他爸媽離婚了、她穿的裙子太顯眼、他成績比我好、她看起來真笨、他跑步又慢又可笑、她一天到晚總生病……

我看這個人不順眼,就要欺負他。

受害者的憤怒、恐懼、忍耐、流淚、疼痛、尖叫、抵抗,甚至死活,在這些加害者眼裡,他們不在乎,而且不害怕。

純粹的惡,不是有底線的惡,它的破壞力難以想像。

2013年的重慶摔嬰事件,一名10歲女孩在電梯摔打陌生的1歲嬰兒並使其從25樓墜落。

2006年北京,一個下夜班的婦女,只是在一處拆遷工地躲雨,卻遇上了幾個不良少年,他們以「找樂」的名義,將其殘忍虐殺。

這名女士還有一個年幼的孩子,法庭上她的姐姐幾乎哭暈過去。而幾名少年,沒有一絲後悔的意思。因為年齡太小,沒人死刑。

更加令人髮指的是,其中一對兄弟的父親,還對記者說出了如許多父母一樣的話:

他們只是孩子……

惡不分年紀,惡就是惡。而有些人的惡,就是這麼匪夷所思。

但最讓人絕望的是,這些加害者並不視其為惡——這才是真正的惡。有人說「上天會報應這個魔鬼的」,但魔鬼的存在本身,就說明上天也是無力的。

這樣的惡人,身在惡中不知惡,還為此發出無恥的笑聲。


4

法律的偏袒、社會的縱容,還有成年人的漠視,使他們無需為自己的罪行付出太多代價,甚至不會覺得自己有錯,並習以為常地將錯誤推到別人身上。

他們是潛意識的受害者:得不到重視,感受不到愛,進而變成加害者。但這不代表就可以肆意傷害別人,從別人身上奪去自己沒有的東西。

所有以自我為出發點對他人進行的迫害,都不該輕易獲得原諒。

「教育為主」不能異化為「放縱為主」,切斷未成年人暴力升級需要法律的有效介入。類似「我弱我有理」這樣的強行邏輯,不能因為加害者年紀小,就不需承擔罪責。

只有受到應得的懲罰,他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否則輕描淡寫過去,他只會覺得自己沒錯。而被害人,更會對人心和法律失望。

法律的作用,應該是制裁,而不是寬恕。

那些喪心病狂、不可理喻的惡,根本不該被寬赦。不然誰來為受害者負責,誰來為公平正義負責?

《金牌女王》中有段名臺詞:

很多被害者的遺屬帶著幾近絕望的憤怒抗訴,要求給犯罪者更重的刑罰,要求處以極刑。

要說為什麼他們的憤怒會如此強烈,那是因為這些犯人中,很多人都不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悔恨。

他們唯一悔恨的,只是自己被逮住。

為了讓審判對自己有利,他們會演一些令人作嘔的小把戲,這樣的小把戲,被害人家屬一眼就能看穿。他們說自己的成長經歷,說自己不被父母愛護,說社會對自己不理不睬,盡說這些讓人膩煩的狡辯和自欺的廢話。

我告訴你們,即便是被塞進同樣的環境,不,即便是遭遇更殘酷的命運,很多人也絕不會犯罪。

絕不會去傷害他人、沾染毒品、欺詐、搶劫、強姦、殺人。

會那麼輕易地剝奪他人尊嚴的人,他的心弦早就一根不剩了,一根不剩了!


5

《Legal High》有一集特別篇,即是關於校園霸凌的案件,古美門律師是這麼說的:

敕使河原律師對和彥說,對於被欺負這件事要勇於面對。到底這是不是「勇於面對」就能解決的呢?說起來,「欺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加害者是學生、老師,還是學校?

不,這些都不是本質。欺凌的本質,是更恐怖的東西。

那不只存在於教室裡,也存在於辦公室、公司、家庭裡,存在於這個國家的各個角落。我們平時不得不察言觀色、隨波逐流。多數派自然地被認為是正義,意見相悖的就會被排擠。

欺凌的本質,是氛圍。

特別是在這個所有人從左往右、從右往左地移動著的國家,名為「氛圍」的魔物有著十分強大的力量。在這個敵人面前,法律也許都無能為力——是個能吞噬一切日漸壯大的可怕怪物。

別說面對,連逃脫它都難上加難。

或許不止是老師,不,作為加害者的學生們,也是被這個怪物吞噬的犧牲品。


6

我曾是個被欺負的孩子,有時我也想,抱住當年那個內向靦腆卻遭遇著本不該承受傷害的自己。

輕聲對他說:錯的不是你,別怕。

如果沒有老師的漠然無視,沒有同學的袖手旁觀,沒有其他人的推波助瀾,沒有家長的不以為然,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我們註定無法完全消除「霸凌」,但想到也許存在這樣的世界,我便願意為之努力。

沒有人希望活在充滿霸凌的世界,但就算霸凌已成常態,我們也不必欺騙自己說:我只看到和諧與美好,哪來霸凌和不公?

看不到太陽的時候的確很冷,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真正的光明,必定來自陰暗。

當我們能無所畏懼地向著陰暗處睜大眼睛,也許久違的光明就不遠了。


相關焦點

  • 在「校園欺凌」中,學霸為何很少受到欺負?老師的分析很透徹
    如今校園欺凌備受關注,對於學生來說,校園遭受欺凌,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被欺凌學生的心中,可能一輩子都會留下陰影。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遇到這樣的事情,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在這些校園欺凌事件中,細心的人都會發現,校園的學霸似乎很少被欺負,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少年的你》再現校園欺凌,為何屢禁不止?
    2020年5月6日,《少年的你》榮獲第39屆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是以校園欺凌的話題展開故事的,雖是老調重彈,卻也側面反映了校園欺凌現象不容小覷。 校園欺凌指的是一個或一群學生單次或多次有意或惡意通過動作、語言(包括網絡語言)等欺負、侮辱另一個或一群學生,造成身體、精神傷害或者財產損失的事實。
  • 秦昊伊能靜因女兒受欺負落淚,校園欺凌:陳奕迅沈夢辰也遭遇過
    說到這裡的時候,秦昊就徹底繃不住了,他跟伊能靜說:「你別說了,說的我心疼,說的我難受。」然後就掩面哭了起來。因為軟弱只會被欺負的更厲害。還記得《金星》之前在節目中說過自己兒子曾經在超市的時候,被一個比他大一點的孩子無緣無故地打了一巴掌,金星氣急了,當時就跟孩子說:「兒子,哪個孩子打你了,你不給我打回去?
  • 日本的校園欺凌現象比《少年的你》還要嚴重!
    很多人在電影院看的時候掉下了眼淚,在朋友圈刷屏「去看《少年的你》時一定要帶好紙巾」,你可聽說過,日本的校園欺凌,有多麼嚴重。桐生市的小學生受欺凌而自殺的事件,僅僅是個六年級的女孩子,卻受到了長達一年多的欺負。整天被說,「你好髒啊!」「你好臭啊!」「離我遠點!」
  • 你知道校園欺凌
    校園暴力無處不在。最終以張蓓蕾為首的女孩,一次又一次的欺負著韓曉婷。一方面是因為青春期時對異性的那種嚮往,張蓓蕾嫉妒韓曉婷的魅力與才學。所以頻頻對他進行侮辱欺負。另一方面韓曉婷的閨密——劉濤。作為同學,也作為閨密,她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懦弱、膽怯、自保。因為劉濤所處的家庭就是社會的那種底層。
  • 用愛融化校園欺凌,用愛鑄就防護牆|《少年的你》,校園欺凌
    《公益時報》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推出益調查——「校園欺凌」你怎麼看?調查結果顯示,有20.02%的網友表示親身經歷過校園欺凌,更有58.67%的網友表示身邊出現過校園欺凌事件。行為上:故意忽視,在群體中把你當透明人,集結他人一起排擠孤立你; 暴力行為、肢體攻擊。 網絡欺凌:社交網絡上的言語攻擊; 威脅恐嚇的郵件和簡訊;發布信息、照片令他人難堪。校園欺凌的表現各種各樣,原因也是各種各樣,甚至毫無原因地,欺凌就發生了。
  • 少年的你:校園欺凌的危害比你想像的要嚴重
    隨著電影《少年的你》的熱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討論和爭議。其中,智虎有一個熱門帖子:「為什麼《少年的你》的校園暴力看起來更嚴重?這是個好問題。關於校園欺凌,我想看過電影一定會的人都很感動。影片中周冬雨飾演中的高三學生陳念是校園欺凌的主題。她是個好學生,她只想學習,但也因為一個好心的行為而成為惡霸的目標(為那些受不了欺負和跳樓的女孩蓋衣服)。此後,她開始進入無法挽回的境地。
  • 反校園欺凌,各國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別讓我的苦痛成為你的笑料……多少個夜裡我想起這些都會哭泣著睡去被嘲弄、孤立、毆打……一些人年少時痛苦的記憶,不僅沒有隨著成長慢慢消逝這首名為《別笑我》的歌,是詞作者在知道了自己的女兒因為有雀斑被同學欺凌之後,為了鼓勵孩子而創作的。 隨著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校園暴力」這一議題再次引起公眾熱議。不僅在中國,在其他國家,也存在著校園欺凌的現象。為遏制校園欺凌,多國紛紛出招嚴肅對待。不僅明確學校、家長、法律的責任,還呼籲「沉默的大多數」勿做旁觀者。
  • 校園欺凌受害者回訪調查:被欺凌改變的人生
    這項研究經過長達50年的追蹤發現,童年時遭受欺負,可對人的精神健康造成長達約40年的持續影響。那些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在45歲時會有更大的抑鬱、焦慮和自殺風險。  近年來,校園欺凌案層出不窮。圍毆、逼迫喝尿、下「春藥」,不斷出新的欺凌招數挑戰著社會道德底線。曾經被欺凌的孩子,隨著新聞的火爆廣受關注,又很快淡出視野。他們成為不斷累加的案例中的一個數字。
  • 少年如你,做到這四點,遠離校園欺凌
    一路上基本是被欺負過來的。這些傷害多來自於同班同學,其實也沒多大程度,最嚴重不過是拿頭撞玻璃。也很少會有人經常欺負你,說白了就是同學之間偶爾有情緒,或者有矛盾。忍氣吞聲不存在的,我從來都是人不範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不逆來順受。大打出手或者不屑一笑,不管以何種方式,我都是要讓對方知道,我不是任你欺負的。但從未鬧到非告老師的境地,因為這些事情,在內心自覺安全可控範圍內。
  • 《少年的你》:撕開校園欺凌的外衣,是家庭教育的缺位與失敗!
    毫無疑問,「校園欺凌」越來越受到重視。繼去年的《悲傷逆流成河》以後,最近上映的電影《少年的你》,再一次聚焦校園欺凌問題,擊中了多少觀眾心中的痛點!電影《少年的你》海報,圖片來源於網絡雖然,作為一部青春多元素題材片,《少年的你》難以對「校園欺凌」這個話題展開深刻的、全面的剖析;但不難看出,影片想表達的不只是被欺凌的孩子有多慘,欺凌別人的孩子有多惡,而是巧妙地呈現了雙方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欺凌背後的家庭教育問題有所探尋。
  • 沒有誰是天生的校園欺凌者
    繼《悲傷逆流成河》、《少年的你》後,又一部圍繞校園暴力為主題的網劇《刺》開始播出。一直以來,我對這塊主題就比較關注,這部劇也必然不能錯過。我還是肉疼地充了VIP看了幾集,這部劇與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跨度很大。這意味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曾經的校園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她們十年後在生活、職場的模樣。
  • 【民法典在身邊】遭遇校園欺凌,我該怎麼辦?
    【民法典在身邊】遭遇校園欺凌,我該怎麼辦?,同學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 預防校園欺凌 共創和諧校園——海鹽縣三毛小學開展預防校園欺凌...
    預防校園欺凌 共創和諧校園——海鹽縣三毛小學開展預防校園欺凌主題教育活動 發布日期:2020-11-09 09:02 信息來源:市教育局瀏覽次數:
  • 深挖電影《少年的你》,校園欺凌的背後,凸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019年的一部電影《少年的你》,從上映開始,就引發廣泛討論。導演曾國祥把別人不敢輕易觸碰的校園欺凌題材搬上了大熒幕,之所以很少有導演觸碰這個題材,是因為這個事情太敏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校園欺凌事件層出不窮、屢禁不止。
  • 校園欺凌 你的不以為然,就是助鄒為虐
    甚至一些情感關係的欺凌也可以算到其中,比如傳播謠言,有意疏遠或是故意忽視。在社交媒體普及的今天,欺凌行為還可以是數位化的,比如通過簡訊息、電郵、和社交網絡進行語言攻擊。2015 年一項針對中學校園欺凌的研究表明,54.9%的中學生受到過校園欺凌(Zhu & Chan, 2015)。
  • 日本校園欺凌:比影視更加殘酷的是現實!
    大家應該對《聲之形》這部動畫電影不陌生,電影講述了校園欺凌。一個患有聽力障礙的少女西宮硝子在學校被孤立、欺負,而欺負他的少年石田將在東窗事發後,反而被全班同學孤立、欺負。五年後,成長的兩人再次相遇,在跌撞的青春中,少年少女學會接受別人、接納自己。
  • 電影《少年的你》,直擊校園欺凌的醜惡,凸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019年的一部電影《少年的你》,從上映開始,就引發廣泛討論。導演曾國祥把別人不敢輕易觸碰的校園欺凌題材搬上了大熒幕,之所以很少有導演觸碰這個題材,是因為這個事情太敏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校園欺凌事件層出不窮、屢禁不止。
  • 《少年的你》一部校園欺凌的電影
    但真正的日劇墊底辣妹,反倒能引起我這個中國人的共鳴,所以,還是編劇和導演的鍋?(當然是否能引起我的共鳴並不重要,每個人的個人經歷也有差異)無法入戲的原因如下:第一,影片開始背景設置在高三,就與中國的大環境不符了。不是說高三就沒有校園暴力,只是說很少,不夠典型不夠普遍。
  • 校園欺凌,為什麼家長總是最後才知道
    影院裡《少年的你》熱映,影院外有關校園欺凌的話題更是熱度不減。「她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兒什麼?」影片中,女主角陳念的好友胡小蝶在生命即將終結時的詰問,撕裂了無數人的心。為什麼家長眼中可愛的孩子,會成為小夥伴們身邊的「惡魔」?為什麼自家孩子遭遇校園欺凌後,往往家長是最後一個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