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漫畫家:大陸窮時我們認同是中國人,何況現在?

2021-01-20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環球時報

「老培」這個名字並不為許多大陸網民所熟知,但以漫畫形象「藍精靈」「哥布林」出現的國民黨和民進黨相關諷刺漫畫,對於關注兩岸網絡輿論生態的人來說並不陌生。近年來,本名謝元培的臺灣漫畫家「老培」一直用犀利的筆法勾勒臺灣政黨的短視與荒謬,他的兩岸時事主題諷刺漫畫在網際網路上擁有一批粉絲。老培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現實中的他雖然不善言辭,但談到國家認同時,他的話語像其作品一樣簡潔有力:「過去中國又窮又弱,我們還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今中國越來越強,為何反而要否認呢?」

▲老鷹、藍精靈、哥布林和洛克·呆頑(由左到右)是老培用來比喻美國、國民黨、民進黨和一部分臺灣民眾的角色

環球時報:為什麼給自己的網絡主頁取「臺灣之胱泌尿科診所」這個很「惡搞」的名字?

老培:我今年36歲,生活在臺北,是臺灣「本省人」。我曾在大葉大學學習美術,現在主業就是進行漫畫創作。

這個主頁名字是我開的一個玩笑,臺灣政治人物很喜歡講「臺灣之光」,比如誰在外面得獎了,就說誰是「臺灣之光」。最近很火的那個吳寶春麵包,之前也被稱為「臺灣之光」。我就把「光」換成「膀胱」的「胱」。而「泌尿科診所」就是故意諷刺某些「逢中必反」、天天吵著「中國威脅」的臺灣人。

環球時報:您從什麼時候開始以兩岸時事為主題創作的?創作過程又是怎樣的?

老培:我最初開始畫兩岸時事是在2013年,現在基本每個月都有一篇漫畫刊載在臺灣《遠望》雜誌上。創作其實最難的是靈感獲取,只要有了靈感,畫出來就很容易了。我平時也比較常看臺灣政論節目,另外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會引發我的靈感。

環球時報:你的系列漫畫主人公有「藍精靈」「哥布林」「洛克·呆頑」,他們各有什麼特點?

老培:「藍精靈」和「哥布林」從顏色上就很容易辨識他們分別代表什麼,當初我就是根據島內藍綠兩黨,選了這兩個為人熟知的形象來代表。

「藍精靈」看起來更老實憨厚,「哥布林」則比較有心機,做事不擇手段。

▲老培筆下的「藍精靈」,代表國民黨

▲老培筆下的「哥布林」,代表民進黨

「洛克·呆頑」的設計則來自於臺當局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100周年」的吉祥物「光芒寶寶」,代表某些臺灣民眾。臺灣民眾也分很多種,但很多人容易受兩黨的影響,他們不會想太多,對兩岸問題也不會有深層的思考。

▲老培筆下的「洛克呆頑」

環球時報:哪幅作品是您自己最滿意的?

老培:有一幅作品是《熊貓成長史》,那個在網絡上被轉載得比較多,流傳很廣。熊貓代表中國大陸,從在嬰兒車裡一直成長到強壯的樣子。那幅畫創作的時間比較早,就是寄託中國越來越強的願望。

環球時報:您的作品在島內會不會受到「獨派」的攻擊?

老培:其實我在島內不算很有名,可能也跟我想傳達的東西不太主流有關。在我社交媒體上留言的,主要是一些立場相近的人。我自己也很少會去攻擊別人,與那些在網絡上為了政治議題罵來罵去的人相比,我還算客氣的。

環球時報:在我們印象裡,綠營的支持者中,「本省人」比較多。您作為「本省人」支持統一立場是怎麼形成的?

老培:在臺灣,「本省人」還是佔多數的,而且並不都是「臺獨」,支持兩岸統一的人有很多。我們這些「80後」一代從小接受的教育還是「我們是中國人」,只不過後來社會氛圍變了,很多人的國家認同就慢慢淡化了。對我來說,對中國的認同沒有必要隨著社會風氣變化,以前中國很窮很弱的時候,我們尚且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現在中國越來越強,為什麼反而要否認呢?

環球時報:您看到島內的「天然獨」,會不會感到絕望?您認為兩岸統一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老培:在「兩蔣」時期,雖然那時臺灣人「反共」,但大家是認同統一的。然而現在整個臺灣正在漸漸往「獨」那邊靠,年輕一輩接受的文化教育中對中國認同、中華文化的薰陶越來越淡,就有了「天然獨」這種說法。

不過我認為,這種情況是可以改變的。大陸越來越強、越來越進步的話,文化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大,久而久之總會產生影響的,所以我其實沒有那麼絕望。我認為兩岸關係其實是比較單純的,更麻煩的是外部力量的介入。如何防止外部力量搗亂,影響兩岸關係發展,是最根本的問題。我的漫畫裡也因此常常出現一隻代表美國的老鷹形象。現在臺灣網絡上有不少「反統」的聲音,而我有很多不一樣的話想講,就通過漫畫來表現。

相關焦點

  • 臺灣諷刺漫畫家「老培」:以前中國窮還被教育是中國人,現在為什麼...
    近年來,本名謝元培的臺灣漫畫家「老培」一直用犀利的筆法勾勒臺灣政黨的短視與荒謬,他的兩岸時事主題諷刺漫畫在網際網路上擁有一批粉絲。老培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現實中的他雖然不善言辭,但談到國家認同時,他的話語像其作品一樣簡潔有力:「過去中國又窮又弱,我們還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今中國越來越強,為何反而要否認呢?」
  • 這臺灣漫畫家對「臺獨」真狠!
    近年來,本名謝元培的臺灣漫畫家「老培」一直用犀利的筆法勾勒臺灣政黨的短視與荒謬,他的兩岸時事主題諷刺漫畫在網際網路上擁有一批粉絲。老培近日接受記者專訪,現實中的他雖然不善言辭,但談到國家認同時,他的話語像其作品一樣簡潔有力:「過去中國又窮又弱,我們還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今中國越來越強,為何反而要否認呢?」
  • 專訪黃智賢:兩岸都是中國人,臺灣的前途就是與大陸統一
    黃智賢:在我成長的年代,絕大部分臺灣人都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從小爸爸教我們背唐詩三百首、《三字經》,他也收集了很多中國的經典。小學時,我《紅樓夢》就讀了二三十遍。我們小時候有句標語叫「做一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當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但後來,在李登輝、陳水扁和「獨派」勢力的操縱下,大家的價值觀開始扭曲。我的哥哥弟弟也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發生了變化。
  • 臺灣人在大陸:迷茫的身份認同,我是誰?
    這也造成了兩岸中國人,在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甚至語言文字上形成了讓人有明顯感覺的差異。但我們相信,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將進一步水乳交融,這些差異也將逐漸變小。  臺灣《旺報》17日刊發臺北的簡心怡投稿文章,文章描述了長期生活在大陸的臺灣人與島內臺灣人習慣上的差異,以及當他回到島內感覺到的種種「彆扭」。
  • 在臺灣,為什麼認同中國的青年越來越少?
    當這個概念一直被強化,我就覺得自己是臺灣人,而這個臺灣人是對立於中國人的,所以你當然不可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記:在臺灣現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公開喊出自己是中國人,會得到周圍人什麼樣的反應?  張:像我在臉書上講我自己是中國人這類的話,然後大家會覺得這人是不是瘋了?中國人這麼糟,她怎麼會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 大貓看臺灣(三) —— 和「大陸人」「內地人」「中國人」很不一樣的「臺灣人」
    但是,有那麼幾次,我被一種驚奇的問法問到說「你是中國人?!」這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會很不愉快。我常常在想,怎麼在一個同樣講漢語,和我長得也差不多的中國臺灣人面前,怎麼我就成了「中國人」?這句話的前提是,你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我就在想,究竟是什麼讓你覺得自己不是中國人,或者說,你身為臺灣人,有哪些特質?與這個稱呼相對應的,就是臺灣人的自我認同問題。
  • 臺灣人的國家認同數據,扎心!不過,蔡英文正在「促進」統一!
    時,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島內民眾比例為56.4%,認為兩者「都是」的佔34.1%,另外還有不到10%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就是說,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至少佔56.4%,認為是中國人的臺灣人頂多是4成左右,與不認同的比例還有十幾個百分點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臺灣的國家和民族認同度,的確依然不高。
  • 我是臺灣人,我是中國人
    過去,在臺灣人仍強烈地擁有「中國人意識」的時候,這個內部認同的最大公約數,讓20~30年前的臺灣,即便面臨極大的國際現實、外事挑戰,但卻能昂首闊步,向世界交出亮麗的經濟奇蹟。在當時,於內,我們沒有把力量內耗於「認同」的歧異,可以團結齊力地為臺灣謀最好的發展;於兩岸,因為仍把對岸人民當成同胞手足、自家人,所以,兩岸之別只限縮在制度之爭,卻不會去放大種族之別。
  • 羅智強:我是臺灣人 我也是中國人
    過去,在臺灣人仍強烈地擁有「中國人意識」的時候,這個內部認同的最大公約數,讓20-30年前的臺灣,即便面臨極大的國際現實、「外交」挑戰,但卻能昂首闊步,向世界交出亮麗的經濟奇蹟。在當時,於內,我們沒有把力量內耗於「認同」的歧異,可以團結齊力地為臺灣謀最好的發展;於兩岸,因為仍把對岸人民當成同胞手足、自家人,所以,兩岸之別只限縮在制度之爭,卻不會去放大種族之別。
  • 鄭鴻生:臺灣的認同問題與世代差異
    這三本書除了各自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呈現不同時代臺灣的政治社會變遷外,還有一個共同的軸線──不同時代的身份與認同問題,牽涉到三四代人之間的感情差異,例如,相對於讓我這代人如此熱血沸騰的釣魚臺問題,現在的年輕人就毫不關心了。這也就帶出本文的主題「臺灣的認同問題與世代差異」,就是說這三本書都緊扣著這個不明說的共同軸線。我現在就來把這個軸線講得更清楚。
  • 曾幾何時 ,臺灣的用語文化, 被大陸影響著?
    我們還出以下流行用語讓他們解釋:「扎心了,老鐵」:內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和刺激。「隱形貧困人口」:自我消費不節制,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積極廢人」:說的是那些「愛給自己立flag,但永遠做不到的人;儘管心態積極向上,行動卻宛如廢物」。
  • 為什麼當臺灣人不稱自己為中國人時,中國人很生氣
    有外國人問:「當臺灣人不稱自己為中國人時,為何中國大陸人很生氣?」一些網民給了他答案,摘要如下:
  • 臺灣專家:大陸人很窮,買不起我們的車!對此,網友也是積極回應
    臺灣專家:大陸人很窮,買不起我們的車!對此,網友也是積極回應隨著現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買車對於人們來說已經不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情了,要說到買車很多人肯定是想買一臺自己喜歡的,外觀時尚、寬敞大氣、性價比高、省油的車輛,但小編想說一句做夢可能就能買到,家用車哪有這麼好的,要是多花點錢還可以買到自己想要的。
  • 臺灣新聞晚播報:大陸推18碼居住證獲臺胞認同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在大陸工作生活的臺灣民眾指出,這比過去單純提供居住證明的暫住證涵蓋面更廣,未來在「雙證並行」下,將可打通許多過去的身份認證不便,也等於完成了31條措施和同等待遇的「全覆蓋」,相信能提高不少臺灣人的認同,也是兩岸一家親的最佳寫照。
  • 「澤視界」兩岸經濟合作為何沒帶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
    而兩岸經濟合作亦是如此,兩岸經濟合作並不是惠及兩岸所有參與者,對臺灣民眾而言,兩岸經濟合作對他們來說有時是無感的,甚至是負面的。在島內產業西移的過程中,從事傳統產業的人面臨工作機會的流失,尤其是低端勞動力更是如此。韓國瑜競選時說高雄又破又窮,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因為高雄這個傳統產業重鎮的產業西移掏空了這個城市的基礎。
  • 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臺灣年輕人自稱「中國人」竟被罵「賣臺」
    編輯:鰻魚臺灣人是中國人嗎?這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由於歷史與政治的原因,使得兩岸人民有所隔閡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現在中國大陸一直努力想消除兩岸之間的隔閡,但是以民進黨當局為首的「臺獨」分子,卻不斷的增加這種隔閡。
  • 「史上賣書最多的中國人」 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在少林寺落髮出家
    圖源:臺灣中時新聞網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享譽全球的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17日落髮出家,轟動了兩岸文化界。 上世紀80年代時期,蔡志忠已是臺灣與日本知名漫畫家,出版了數十部作品,包括知名的《莊子》、《老子》、《列子》等以儒家為背景的創作,以及傳統中華文化故事及以佛教為題材的作品。 兩岸尚未三通前,臺灣與香港出版品在大陸無法出版,僅有少部分內容無關政治、社會、經濟體制的書籍可以在大陸的圖書館中陳列並提供市民借閱。
  • 鬱慕明:我是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在與汪洋見面時,鬱慕明說,兩岸從來就同屬一個中國,希望兩岸攜手合作豐富實踐,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一個中國」一直是他堅持的,不過在40多年前,很難想像他與大陸會有這樣的互動。 現在看來,鬱慕明與臺灣當局的格格不入,其實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 鬱慕明回到臺灣後發現,島內變了。「左派」學生只是觀點上存在分歧,而臺灣出現了黨外運動,試圖推翻國民黨。
  • 戴立忍,請尊重大陸民意
    何況他作為知名導演、演員,本就具有社會屬性、行為舉止動見觀瞻,又選擇了行走兩岸、在大陸掙錢。而遇事難以自圓其說,立場隨風擺動,只讓我們對其之前參加的所謂「公民運動」,也產生了「恐怕只是隨風起舞」的聯想。
  • 我是中國人,來自臺灣!
    我是中國,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2017年,鬱慕明在新黨舉行24周年黨慶大會上所說的話。他說新黨路走來,堅持自己是堂堂正正中國人的立場,堅持正確的民族認同,持續推動中國民族的復興,所以新黨是「中國人的政黨」。在2018年的海峽論壇上,鬱慕明說,「有人說自己是『臺獨』工作者」,我說我們是追求祖國統一的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