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C
上期回顧:那些年,和藤原家鬥智鬥勇的天皇們…
大化改新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朝廷也在不斷地推進地區領土擴張。當時,東北地區的原住民被稱為「蝦夷(えみし)」,說白了就相當於日本的少數民族吧。看了中國歷史就知道,古代的少數民族哪能就那麼隨隨便便就服從朝廷,朝廷不耍點手段搞點政策肯定不行。
蝦夷拒絕歸順朝廷,朝廷派出武將阿倍比羅夫徵討。658年,阿倍比羅夫率水軍180艘徵討蝦夷,進而徵肅慎(北海道地區的少數民族),659年再討蝦夷,於後方羊蹄設政所,置郡領後就回去了。662年,受命徵討新羅,但在我們之前說到的白村江戰役中大敗,歸國後任了大宰帥。
雖說阿倍比羅夫的徵討告一段落了,但是確實加深了朝廷和北方蝦夷的關係。
公元8世紀,朝廷加速對東北地區的擴張,在日本海一側設置出羽國,並且為了將朝廷勢力往前推進,設置了秋田城。在太平洋一側設置陸奧國府作為鎮守府,並且建立多賀城作為朝廷在東北一帶行政和軍事上的據點。另外,還在各地設置叫做「城柵(じょうさく)」的事務所一類的機構,讓東北地區的農民集中住在周圍,大感覺有點像農村基層單位之類的組織,以此推進朝廷在東北地區的勢力。
雖然,朝廷採取了很多政策措施來控制東北地區,但是到了奈良時代末期,情況就大不一樣了。780年,本已經歸順朝廷的蝦夷豪族伊治呰麻呂發動叛亂,進攻了伊治城和多賀城。伊治呰麻呂開了個不好的頭,蝦夷相繼紛紛發動叛亂。
軟的不行,那就得來硬的。這個時候就不得不得說一下之前的那位「搬家小能手」——連續兩次遷都的桓武天皇了,奈良時代末期,桓武天皇一邊忙著遷都,另一邊對日本東北地區的事務也是沒有閒著。789年,桓武天皇派紀古佐美作為徵夷主帥率領軍隊徵討叛亂的蝦夷軍隊,但是結果並不順利。
紀古佐美在膽澤一帶作戰時,遇到的敵軍是地方族長阿弓流為。在對戰過程中,阿弓流為誘敵深入,將朝廷的軍隊引入巢伏村,利用地形因素,逐個擊破,以少勝多。紀古佐美徵討失敗,回去報告消息,不用想,桓武天皇當然是大發雷霆,罵人家怎麼這麼無能,是個廢物云云,接著就重新派人徵討。
794年,桓武天皇任命大伴弟麻呂為徵夷主帥,坂上田村麻呂為副帥,率10萬大軍徵討蝦夷。這個主帥大伴弟麻呂其實沒什麼本事,但是副帥坂上田村麻呂可是相當厲害,一戰成名,被封為武尊,地位應該和中國的關雲長差不多,自他之後武將出門打戰都要燒香拜一拜這位武神。他先後率軍隊討伐蝦夷皆大獲全勝,是桓武天皇的常勝將軍。
坂上田村麻呂
一戰成名的田村麻呂先後任職陸奧出羽按察使、陸奧守以及鎮守府將軍,797年,晉升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徵夷大將軍。802年修建膽澤城,將鎮守府從多賀城遷到膽澤城,為東北地區的和平安定做出了重大貢獻。
805年,本來朝廷制定著進一步的徵討計劃,蝦夷那邊突然帶人過來投降了。面對蝦夷的投降,這位武尊也是經歷的一番心裡掙扎,就怕對面是使詐,假投降那可不就完了。不過能夠垂名青史的人物果真就不一般,手握重兵忠心耿耿為朝廷,到了關鍵時刻還能通過對敵方的了解,選擇相信自己的對手。同時,也考慮到民眾會不堪戰爭重負,讓敵方回到蝦夷治理地方一帶,造福一方百姓,還促進了地區融合與交流。
關於日本武尊坂上田村麻呂有很多傳說,說他其實是漢人的後代。
古籍《群書類從》中《田邑麻呂傳記》一文,有一段有關大將軍出身的文字:「大納言坂上大宿彌田邑麻呂者,出自前漢高祖皇帝。二十八代至後漢光武帝。十九代孫考靈黃帝。十三代阿智王(阿知使主),率一縣同姓百人,出漢朝入本朝(日本),應神天皇二十六年也。有敕。給大和國檜前地居之,一名英智王。」還有關於他的外貌描述,《田邑麻呂傳記》:「大將軍身長五尺八寸,胸厚一尺二寸。向以視之如偃,背以視之如俯。目寫蒼鷹之眸,鬢系黃金之縷。重則二百一斤,輕則六十四斤。動靜合機,輕重任意。怒而炯眼,猛獸忽斃;笑而舒眉,稚子早懷(投懷之意)。丹款顯面,桃花不春而紅;勁節持性,松色送冬而獨翠。」
不管各類說法如何,在東北地區的勢力擴張和治理中,這位日本武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蝦夷也是非常乖巧,逐漸為朝廷所吸收。
【暑期集訓班】
上午下午都有課
適合學生黨的暑期「密集型」特訓營
2019年最新課程表出爐!
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
選擇合適時間的課程啦❤
直接報名可以點擊本文「閱讀原文」
所有課程都在那裡!
更多報名方式及課程詳情,
請添加客服小姐姐微信諮詢哦!
官方客服微信:sumanriyu
如果喜歡,請點擊右下角「好看」分享給小夥伴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