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稱為漢人不是因為漢武帝,別再被電視劇《漢武大帝》誤導了!

2021-02-21 騰飛說史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騰飛說史」,可以關注本公眾號

電視劇《漢武大帝》誤導了多少觀眾!今天有多少人無知的認為:漢人稱為漢人,是因為漢武帝攻打匈奴,打出了漢帝國的威名,所以漢人才稱為漢人。這種歷史知識的常識性錯誤竟然成為某些人掛在嘴邊的口號,比如有人說:「漢武帝被歷代都公認為雄才大略,他讓全世界知道華夏民族叫漢族,用漢字有漢文明。」


漢朝人在當時被西域外族稱為「秦人」而不是「漢人」。

「漢人」在西漢和東漢僅僅是指漢朝之人,而不是指華夏族。兩漢時期,華夏族被周邊外族稱為「秦人」,如《史記·大宛列傳》:「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這裡的秦人是指漢朝的人,因為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秦朝已經滅亡差不多60多年了,此處的「秦人」不可能指秦朝的人。


《漢書·匈奴傳上》:「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守之。」秦人在當時就是指中國人,中原之地的人人,馬永卿引《西域傳》言:「秦人,我匄若馬。」註:「謂中國人為秦人。」

古代的印度、希臘與羅馬等國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後在佛教經籍和史書中譯作支那,至那或脂那,這些都是「秦」字的對音。

同時,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還稱中國為賽裡斯國,賽裡斯就是 Serice,詞根是 silk,意為絲國,中國人則被稱為塞裡斯人

魏晉南北朝以後,「華夏人」才開始出現「漢人」的自稱謂。

漢人是與胡人相對應的,是五胡亂華之際,周邊少數民族稱內地之人為漢人,他並不對應中國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後也稱自己是華夏族或是炎帝的後代,自稱自己是華夏族。那個時候,漢人是指內地人或是漢朝的人,並沒有中國人之含義。如《南史·杜驥傳》:「嘗侍宋文帝,言及史籍,上曰:『金日磾忠孝純結,漢人莫及』」,再如《世說新語·語言篇》:「高望道人,不作漢語,或問此意,簡文曰:以簡應對之煩。」


北魏孝文帝

南北朝之際,鮮卑人將其治下的漢族稱之為漢兒,金朝女真族統治者將所徵服遼朝境內的漢族稱之為漢人,元朝蒙古統治者按民族和被徵服先後,將國內各族人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第三等漢人其實也並不僅僅指漢族,而是指原金朝治下的漢族及女真、契丹、渤海等族。

所以漢人僅僅是相對於周邊少數民族而言,稱之為漢人,並且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漢人的「漢」確實來源於漢朝,但絕不是因為漢武帝打匈奴,打得漢朝聲名遠播,所以少數民族才稱中國人為漢人,其實漢武帝時期,包括匈奴在內的少數民族都稱中國人為「秦人」。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時差的問題,秦國早已二世而亡,西域之人在西漢之時仍稱中國人為秦人,那麼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也早已滅亡,少數民族卻稱內地之人為漢人。

那麼到了明清時期,國外各國也稱中國為唐人,《明史·外國列傳》「真臘國」條:「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國外諸國盡然」。後來華僑也喜歡稱自己為唐人,這就是國外唐人街的由來。


唐朝時期,突厥人不稱內地人為「唐人」,而是稱「桃花石」

「桃花石」一詞就是突厥語的Tabgatch,音譯就是桃花石,桃花石是拓跋氏的突厥語音譯,是對中國北魏的稱呼,北魏就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所以一直到元代,丘處機到西域旅行之時,還發現那裡的突厥人部落依然稱中國為桃花石。

拜佔庭帝國的歷史學家也稱中國為「Taugas」,中亞伊斯蘭教徒稱中國為 Tamghaj 、Tomghaj、Toughaji,都是來源於拓跋氏的音譯。


俄羅人稱中國人為契丹人

俄羅斯人至今稱中國人為契丹人,中國為契丹,俄語中的中國就是:Китай。發音是:Kitai,其實就是契丹的音譯。因為俄羅斯人剛剛和中國交流的時候,正好是和北方的契丹人接觸,於是就將中國這塊地方稱之為契丹國,中國人稱之為契丹人。

到了近現代,漢族為什麼稱之為漢族?原因很簡單,在秦人、漢人、唐人、拓跋氏人、契丹人這些稱謂中,讓今天的你選擇一個,你選哪個?毫不猶豫的排除拓跋氏人和契丹人,那麼只剩下三個了,秦人、漢人、唐人,你選哪一個,肯定是比較喜歡漢人和唐人這兩個稱謂,但由於外國人稱唐人比較多,少數民族稱漢人比較多,所以華人在國外選擇了唐人的稱謂,而在國內的我們則選擇了漢人。


民族稱謂本來就是一個我者、他者的問題,首先是別人怎麼稱呼你,然後我自己也接受了這個稱謂,於是就用了他者對我的稱謂,但前提是我必須喜歡這個稱謂,如果不喜歡,那麼他者對我者的稱謂也普及不了。比如近代中國,也有很多外國人稱中國為支那,來源於印度佛經裡對「Cina,Thin,Sinae」的音譯,但中國人就是不喜歡支那這個詞,所以某些國家就沒再用了。

再如,日本原來叫倭國,西漢到魏晉南北朝時,由於日本人不懂漢文,不知道倭就是矮子的意思,欣然的接受倭國的稱呼。到了唐代,日本人懂漢文的多了,開始厭惡這個詞,於是就自己創了個日本的國名,意思是日出的地方。但在中國明朝和朝鮮李朝時期,非正式的稱呼依然是倭國。


漢光武帝預賜「漢委奴國王金印」。

綜上所述,漢人的稱謂和漢朝有關係,但絕對和漢武帝打匈奴沒關係。魏晉南北朝之際,漢朝已經滅亡了,那鮮卑人為什麼稱內地的中國人為漢人呢,因為有時間差的問題,鮮卑最早和內地人接觸,那時候中國還是漢朝,所以稱中國人為漢人,如同到了明代,為什麼還有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到了現代,俄羅斯人還稱中國人為契丹人的道理是一樣的。

因為漢朝和唐朝都比較強大,是歷史上的大一統時代,所以中國人願意接受這個稱謂,漸漸的漢人和唐人的稱謂就普及起來了。如果當時我們選擇了唐人,那麼現在的漢族也可以稱為唐族、唐民族。

原創不易,如若喜歡,可以讚賞,如果不同意飛哥的觀點,你也學到了不少歷史知識。





原創文章,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人自稱漢人,而不是周人、秦人、唐人、明人?
    中國人自稱漢人這個說法是不標準的,漢人其實應該只是漢族的自稱,當然因為漢族的人口比例的問題,所以大家一般也有這麼看的,實際上中國人一般自稱是「華人」的。在長達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對於中國影響最大的兩個朝代,一般都認為是漢唐。強漢盛唐之名,傳揚千年。
  • 為什麼我們自稱漢人,而不是周人、秦人、唐人
    劉邦不是貴族,連文化階級的士族都不是,他就是個沒文化而且不務正業的粗人。這個人開天闢地似的結束了延續千年的貴族政治,當上了諸夏遺民的皇帝。對劉邦來說該如何取得天下人的認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劉邦有一個"斬白蛇"的傳說,就像陳勝起兵那樣,把自己神話;我雖然出身貧賤,但我不是凡人吶,我是上天派下來拯救萬民的天子,總之跟著我幹就對了。
  • 漢朝之前,漢人不叫「漢人」,有一個更厲害的稱呼,延續兩千年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本人極富傳奇性,接下來的漢文帝和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的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在此基礎上成就「漢武盛世」,單說這幾位皇帝的功績就足夠讓漢朝在眾多朝代中脫穎而出,尤其是漢武大帝,他在對外軍事上的功績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面對外患匈奴的侵犯,漢武帝絲毫不慫,直接派出多位大將北伐匈奴,直到擊潰匈奴,收復多個地區,促成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接下來又吞併降服了數個國家
  • 《燕雲臺》:韓德讓是漢人,為何被稱為遼國大將,談談遼國的漢人
    畢竟這是由契丹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所以整個國內,還是以契丹人為主流,其他民族都是被統治被壓迫的民族,當然也包括遼國境內的漢人,所以在《燕雲臺》中出現過少年韓德讓被一群契丹孩子欺負的場景,這也是有可能出現的。後來由於漢人群體逐漸龐大,統治者不得不重視起這個問題來,到最後還制訂了一系列針對漢人的管理措施。那麼遼國境內的漢人主要來源於何處呢?
  • 自稱漢人,是因為漢朝強大嗎?為什麼不稱唐人、明人以及清人?
    漢人,這個詞從誕生之初,就自帶一種民族主義。所以,你不能從漢朝是否強大、漢這個字的所指淵源,來探究這個問題。追溯的突破點應該是民族主義,然後你再從歷史脈絡中進行梳理。民族主義,是在他者的擠壓之下,才能形成的。而實際上就是一種內部身份認同。漢朝那麼強大,在漢朝形成了這種族群共識,然後我們就自稱漢人了。是這個邏輯嗎?
  • 年羹堯是漢人,怎麼他的妹妹能嫁給雍正,不是說滿漢不通婚嗎?
    一些歷史考究不嚴謹的電視劇,給了很多觀眾一種不靠譜的誤導,實際上清朝根本不存在以血統劃分的「滿漢不通婚」,只有以戶籍劃分的「旗漢不通婚」。 年羹堯家族雖然不是滿人,卻是地地道道的漢軍旗人,完全可以和滿人通婚,甚至可以嫁給皇帝雍正!
  • 三億漢人被300萬滿人控制,漢人為什麼心甘情願?
    在近代史中,清朝是一個腐敗懦弱的封建王朝,扮演著一個天天挨揍,啥也不是的角色。
  • 憑什麼說客家人不可能是純種漢人?到底純種漢人在哪?
    客家人常常認為「除了客家人以外的漢人,都不是純種的漢人。客家人是漢人中的貴族。」  而解讀君卻認為客家人同樣融入了少數民族的血液,他們並不是純種的漢人。  再後來清朝末年的兩湖填川,太平天國,下南洋等等事件中,中原的百姓也多有遷徙。  由此可見,漢人南渡,不是在短期之內完成的,同時每一次南渡的遺民的血統中,卻都早就流入了曾經的「蠻族」血統。  我們再看一看客家人的文化。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他們的語言。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
  • 清軍入關後,要求漢人剃髮易服,為何不要求漢人說滿語
    而除了剃髮易服之外,清朝還要求漢人學會使用滿文,甚至在科舉考試時,都要用滿文作答。不過,中原的老百姓,幾乎都是第一次接觸滿文。你說要從小學習還好,就像我們從小就學寫字一樣。可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人,你再要求他們學東西,就註定事倍功半了。後來清朝為了安撫漢人,決定任用漢人為官,不過卻要求他們也用滿文。
  • 從《漢武大帝》等電視劇 看中國人 看中華民族 看傳統文化
    最近,因為疫情,一直窩在家中,追劇佔據了很多閒散時間。從《情滿四合院》、《怪醫文三塊》、《大宋提刑官》,到《漢武大帝》。《漢武大帝》中的最大反派匈奴人,雖然跟大漢爭鬥了那麼多年,實力不俗,但其背後的智囊人物也是個漢人叫中行說,以及後來曾經投降漢人多年的匈奴人趙信也是主要出謀劃策的人,到最後也有著漢室公主閼氏的影子。
  • 越南的文化與服飾等都與漢人相近,那麼越南人是不是漢人的後代呢?
    (穿著傳統國服奧黛的越南女子) 既然越南和我國有著如此之多的相似之處,那麼越南人是漢人的後裔嗎? 既然連中國境內的京族人都來自於越南,可見佔越南主體的京族人,就更不可能是漢人。
  • 西域第一個漢人國家,距今已有2600年,由周太王后人建立
    公元前139年,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大月氏。由於大月氏躲避匈奴西遷,於是張騫一路向西追尋大月氏,陰差陽錯地為漢朝探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神秘的西域也由此進入華夏視角範圍。鮮為人知的是,其中「皮山國」非常特別,這是一個漢人建立的國度,也是西域第一個漢人國度。《新疆圖志》註:「漢,皮山國地。」《漢書》記載:「皮山國,王治皮山城,去長安萬五十裡。戶五百,口三千五百,勝兵五百人。」與後來的《魏書》一樣,都簡單介紹了皮山國的現狀,也都沒有記載皮山國的起源。
  • 客家人是遷徙到南方的漢人
    《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 五胡亂華是漢人的至暗時刻但也不是胡人的高光時刻,融合的陣痛期
    01.匈奴人開啟了亂世的序幕因為胡人嗜殺殘暴,所以五胡亂華,於是可憐的漢人要麼衣冠南渡、要麼為人魚肉。這麼看就真得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到了,不是大氣與否的問題,而是不客觀,民族主義在那個時代沒有太強的解釋力。所以,需要先看一下亂世開啟前的時代背景,具體可以看一下去西晉這個政權。
  • 張建偉:河北漢人世侯與元初文學
    三、漢人世侯的文學創作 三、漢人世侯的文學創作 河北漢人世侯很多成員都有詩歌與元曲創作,真定史氏與順天張氏兩個家族有詩詞曲存世的不只一人,稱得上是文學家族。
  • 越南是東南亞唯一的漢字文化圈國家,越南人與漢人有血緣關係嗎?
    越南在地裡是屬於東南亞國家,但是在文化上,越南一般都被劃入東亞國家,因為與其他東南亞國家不同,越南在文化上屬於漢字文化圈(近代建國的新加坡除外),受中國影響巨大,而其他的東南亞國家則是流行印度和阿拉伯文化。不過越南和中國的聯繫主要停留在文化上,越南人和漢人在血緣上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這個從外貌上就可以看出。
  • 劉三解:漢武帝的天上人間
    這樣的條件,再學商鞅的「耕戰」,圖什麼呢?那麼,是要以關中一隅鎮壓六國故地,防範關東大亂嗎?也不是。曾經以齊人、楚人這樣的國家概念聯合起來反秦的六國後們,經過劉姓諸侯王的數十年統治後,已然承認自己「漢人」的身份,並還將堅持2000年。也正因為如此,依賴遊宦諸侯,精通合縱連橫的縱橫家才失去了土壤,甚至淪為「亂國」者。或者,是清靜無為,皇帝高踞九重,不徵不戰,保持現狀,以維持統治為第一要務?
  • 漢武帝的「中國夢」,把天上人間全都管起來! | 劉三解
    在此條件下,漢王朝的國策,或者說政治目標是什麼,直接決定了漢武帝的政治路線選擇。電視劇《漢武大帝》中的少年漢武帝是短時間內聚集國力,達到增殖人口,把每一個國民、每一個銅板都扔到戰車上嗎?不是。這樣的條件,再學商鞅的「耕戰」(這畢竟只是「窮人的原子彈」),圖什麼呢?是要以關中一隅鎮壓六國故地,防範關東大亂嗎?也不是。
  • 光看小腳趾甲有沒有分叉,就知道你是否漢人
    記得多年前,我初次在某本書或某個報刊上的文章裡讀到這個內容,覺得很新奇也很神秘,就一直深深記在腦海裡,甚至差不多是奉為圭臬;畢竟在我不懂事的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對什麼都容易相信,缺乏懷疑批判和分析思考的精神。再說,我發現自己雙腳的小腳趾甲就都是小趾甲,而且確實都並非完整一塊,中間都分了叉。是的,我認為這就是我是漢人的證明。
  • 冉閔「殺胡」,真的是為「拯救漢人」嗎?| 問答
    有關他的帖子,標題大多是《轉世項羽: 冉閔,拯救漢人的英雄》《世無冉閔,漢人已從地球消失?》之類,認為若不是冉閔「殺胡」,漢人就趨於滅絕了。①事實真的如此嗎?冉閔「殺胡」,只是要消滅異己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冉閔在後趙的地位。從血統上說,冉閔確實是所謂漢人,但他父親冉瞻12歲就被石虎收為養子,在胡人之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