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河北漢人世侯與元初文學

2021-01-10 騰訊網

三、漢人世侯的文學創作

三、漢人世侯的文學創作

河北漢人世侯很多成員都有詩歌與元曲創作,真定史氏與順天張氏兩個家族有詩詞曲存世的不只一人,稱得上是文學家族。

藁城董氏較為突出的是董文用。董文用(1224-1297),字彥才,號野莊,董俊第三子。他在兄長文炳的教育下,學問早成,弱冠試詞賦中選,仕至御史中丞、大司農、翰林學士承旨,曾與修世祖實錄[i]。董文用今存詩三首,即《送李兩山奉使安南二首》、《送蕭郎中方厓奉使安南》(《安南志略》卷十七)。

李兩山,即李思衍,字昌翁,號兩山,餘干(今屬江西)人。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以禮部侍郎充國信使,與萬奴同使安南,奉世祖詔,諭陳日烜親身入朝,否則必再加兵[ii]。董文用贈別詩其一頌揚李思衍「老臣一語百蠻通」,其二曰:「好持一卷《交州稿》」[11](P404),是勉勵李思衍出使途中別忘記作詩紀行,這也是當時之風潮。蕭郎中方厓,為蕭泰登(1266-1303),字則平,號方厓,太和(今屬安徽)人。至元三十一年(1294)四月,成宗遣禮部侍郎李衎、兵部郎中蕭泰登出使安南[iii]。董文用作詩送別,稱讚蕭泰登禮貌雍容,「文學語言當此舉,宰相見之皆悅從」[11](P407),預測他此行一定會馬到成功,使得安南朝拜元朝。

整個元代,安南與元朝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繫,出使安南成為當時政壇的大事,不但使者撰寫了大量安南紀行詩,送行的文士也有很多詩作[iv]。董文用僅存的詩作全和此有關,體現出元詩的特色。

真定史氏史天澤能詩,今僅存一首,即《元詩選》癸集乙收錄的《巡歷太康》,太康,今屬河南省周口市,金代為開封府屬縣,元代屬汴梁路。「巡歷」太康很可能發生在史天澤為河南經略使期間,即蒙哥汗二年至八年期間((1252-1258年)。史天澤治理河南取得很大成功,不僅恢復了秩序和繁榮,而且為蒙古進攻襄樊提供了保障[v]。《巡歷太康》曰:「奉使孤城駐馬蹄,霜風冽冽戰旌旗。一鉤薄暮天邊月,照見禽荒舊地基。」[12](P148)詩描繪了史天澤風塵僕僕巡視河南,經過太康時看到的景象。孤城、霜風、旌旗、一鉤明月、薄暮,這一系列意象勾勒出經歷戰爭之後的荒涼破敗之景,禽荒,指迷於畋獵將導致亡國。語本《尚書·五子之歌》:「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13](P157)面對此景,詩人不由得聯想到金代亡國的教訓。

史天澤還擅長新興的散曲,他名列《錄鬼簿》卷上,還與雜劇演員天然秀之母劉氏有交往[vi]。早期的散曲作家基本上都是由金入元的文人,史天澤家族治理下的真定成為金末元初的文化中心之一,匯聚的文人包括元好問、楊果等人都屬早期散曲作家,受這些文人影響,史天澤家族也從事散曲寫作。

天澤次子史樟,出身勳貴之家,而作《莊周夢》,看破榮華富貴,宣揚人生如夢,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解。筆者以為,《莊周夢》是元初殘酷政治鬥爭的產物,反映了蒙哥汗蒙古慣例與忽必烈漢法治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李璮之亂後忽必烈治理漢人世侯的舉措對真定史氏的影響。雜劇以隱微的方式,透露出元初漢人世侯家族表面的顯赫之下所蘊藏的危機,以及他們為保全自身而謹慎小心的處世心態[vii]。

順天張氏的文學創作集中於張弘範與其子張珪。張弘範「幼嘗學於郝公伯常,而友鄧公光薦,恆與鉅儒、學士、大夫交,故屬意文字為甚。」(許從宣《淮陽集》序)[14](P704)他在戎馬倥傯之餘,不忘作詩填詞,今存《淮陽集》一卷,附錄詩餘一卷,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張弘範詩詞內容主要包括詠史、述懷、戰爭、閒適等[viii]。關於張弘範詩歌的風格,元人鄧光薦《淮陽集》序認為,張弘範作詩詞為「率意吐辭」、「豪快天縱」[14](P705),絕非一般文人吟詩填詞者可比。許從宣序補充說,張弘範既能超越帶兵打仗之將領,又不同於拘於詩詞格律的普通文人。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張弘範詩詞的特色。四庫館臣認為,張弘範詩歌有南宋江湖詩派的意味,楊鐮先生指出,張弘範詩歌有著不同風格,除了江湖派,還有北方豪士的特色。《淮陽集》詩歌的江湖派色彩,與鄧光薦的指點,甚至潤色有關[ix]。

弘範子張珪「讀書不尚章句,務求內聖外王之道。」[15](P169)和父親張弘範類似,他也視詩為為政之餘事。《元詩選》二集錄其詩七首,《全元詩》又輯得二首。張珪的詩歌多抒情言志,蘊含較深。

順天張氏不僅男性成員能作詩詞,還湧現出了女性詩人。張柔第八女很小就誦讀經史詩文,學習作詩,據元好問《續夷堅志》卷三「張女夙慧」記載,她七歲誦讀《孝經》《論語》《孟子》班氏《女誡》、郝氏《內則》《內訓》、等古代儒家經典,尤其是教育女子的著作班昭《女誡》等。張女成為恪守禮儀的典範,每日還學習作詩和書法。她作詩屬對才思敏捷,其詩句不類兒童所為。

真定史氏與順天張氏以英勇善戰和長於治政著名於世,他們於戎馬倥傯之際,吟詩作曲,成為元代北方文學家族中的極具特色的一類。

四、漢人世侯文人群體的價值

蒙古滅金歷經二十多年,長期的戰亂對北方破壞極大,文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們或者被殺,或者淪落為奴,或者流離失所[x]。河北三大世侯積極恢復政治與經濟秩序,保護了大量文士,使得文學的發展不至於因易代而斷裂。他們不但自身參與文學創作,而且成為文學活動的中心,為元初文學作出了重要貢獻。漢人世侯文人群體的創作既有傳統的詩詞,又包括新興的散曲雜劇,掀開了元代文學的新篇章。

作為文人群體,漢人世侯及其附屬文人有何特點與價值呢?

文人群體興起於西漢,是以諸侯王為中心的。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既編撰了《淮南子》,同時也創作了辭賦,梁園文人群體以賦作、散文顯名於世。東漢時期,朝廷設立的東觀和鴻都門學成為文人薈萃之所。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群體蔚為繁盛。東晉時期,文學活動集中於門閥士族王導、謝安等家族。南朝齊梁之世,形成了竟陵王蕭子良,蕭衍、蕭統父子,蕭綱三大文學集團[xi]。

如果從保身並尋求仕途發展的角度看,漢人世侯文人群體接近於鄴下文人群體。然而,與以往的文人集團不同的是,這一文人群體的作為反映了金元易代這一特殊時期文人紛繁複雜的內心世界。

經歷金元易代,漢族文人對蒙古政權寄予一定的期望,希望能成就一番功業。比如王惲在贈詩中稱許董文用建功立業,郭昂贈張弘範詩勉勵對方為國立功,董文用送蕭泰登出使安南預祝他弘揚元朝聲威。同時,漢人世侯文人群體對蒙古政權也有忐忑與焦慮的內心感受。真定史樟之《莊周夢》反映了元初殘酷的政治鬥爭,體現了元初漢人世侯家族在這些鬥爭中如履薄冰的處境與謹小慎微的心態。實際上,順天張氏多次遭到皇帝的猜忌與打擊就是漢人世侯與蒙古朝廷微妙關係的例證[xii]。從這一點上說,元初漢人世侯文人群體的創作有其獨特的價值,是不容忽視和不可取代的。(續完)

[i] 董文用生平見虞集《翰林學士承旨董公行狀》(《道園學古錄》卷二十)、《趙國忠穆董公神道碑》(《靜軒集》卷五)、《元史》卷一四八等。

[ii] 參見《元史》卷十五《世祖紀》。

[iii] 參見《元史》卷十八《成宗紀》。

[iv] 參見湯開建《元代安南詩輯校》,《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十四輯,南方出版社2001年版;拙作《論元代安南紀行詩》,未刊稿。

[v] 參見蕭啟慶《忽必烈「潛邸舊侶」考》,收入《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

[vi] 元夏庭之《青樓集》天然秀小傳曰:「天然秀姓高氏;行第二,人以『小二姐』呼之。母劉,嘗侍史開府。」

[vii] 參見拙作《史樟與元初政治》,未刊稿。

[viii] 參見李劍亮《張弘範其人其詩》,《漳州師院學報》1998年第4期。

[ix] 參見楊鐮《元詩史》第三章《縱橫天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

[x] 參見《金史》卷一二一《高守約傳》、卷一零八《侯摯傳》、卷一二六《文藝傳》、卷一二四《楊達夫傳》、《元史》卷一五八《竇默傳》等,及符海朝《元代漢人世侯群體研究》第二章,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xi] 參見閻採平《齊梁詩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xii] 參見拙著《元代北方文學家族研究》,未刊稿。

1

參考文獻:

[1]唐·魏徵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元·王惲.開府儀同三司中書左丞相忠武史公家傳.秋澗先生大全文集[M].四部叢刊本初編集部.

[4]元·白樸撰、徐凌雲校注.天籟集編年校注[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5]元·王磐.蔡國公神道碑.(雍正)畿輔通志(卷一零七《碑》)[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06冊).

[6]明·宋濂等.董文炳傳附董士選傳.元史(卷一五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6.

[7]元·夏文彥.圖繪寶鑑(卷五)[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14冊).

[8]元·孫存吾.元風雅(後集卷五)[M].四部叢刊本.

[9]元·劉因.靜修先生文集(卷二十)[M].四部叢刊本.

[10]元·魏初.青崖集(卷五)[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98冊).

[11][越]黎崱.安南志略(卷十七)[M].(與大汕《海外紀事》同刊)北京:中華書局,2000.

[12]清·顧嗣立、席世臣.元詩選癸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3]清·阮元.十三經註疏(《尚書正義》(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4]元·張弘範.淮陽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91冊).

[15]元·虞集.中書平章政事蔡國張公墓志銘.道園學古錄(卷十八)[M].四部叢刊本.

相關焦點

  • 張建偉、白雪:元代名將史天澤家族之婚姻及其文化傾向
    在李璮之亂後,忽必烈採取措施,全面廢除世侯制,史天澤率子侄主動解除軍職,由世侯轉變為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官僚家庭[2]。 元初漢人世侯中,濟南張氏為鞏固其政治地位,多與蒙古投下主聯姻,導致其子孫蒙古化[24]。保定張氏與蒙古族通婚只有一例,即張珪第五女嫁與忽都貼木兒[25]。
  • 感動唐山|「海上英雄」張建偉 風浪中挽救五條生命
    85後張建偉用自己的行動展現了當代青年該有的時代精神,「當時只想著救人。」樸素的話語透出震撼人心的力量。社會評價張建偉見義勇為的事跡被社會廣泛熟知,2018年1月,他榮登中國好人榜候選人。同時,網友們也表達了對張建偉的看法,「小夥子,你好樣的!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向你學習。」
  • 關注|河北3位「好人」入選1月「中國好人榜」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劉冰洋)1月31日,中央文明辦發布了2018年1月「中國好人榜」,全國108位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身邊好人入選。其中,邢臺企業家文聚彬、唐山漁民張建偉、衡水刑警常群勇等三位「好人」入選。
  • 《燕雲臺》:韓德讓是漢人,為何被稱為遼國大將,談談遼國的漢人
    畢竟這是由契丹人建立起來的國家,所以整個國內,還是以契丹人為主流,其他民族都是被統治被壓迫的民族,當然也包括遼國境內的漢人,所以在《燕雲臺》中出現過少年韓德讓被一群契丹孩子欺負的場景,這也是有可能出現的。後來由於漢人群體逐漸龐大,統治者不得不重視起這個問題來,到最後還制訂了一系列針對漢人的管理措施。那麼遼國境內的漢人主要來源於何處呢?
  • 漢人稱為漢人不是因為漢武帝,別再被電視劇《漢武大帝》誤導了!
    今天有多少人無知的認為:漢人稱為漢人,是因為漢武帝攻打匈奴,打出了漢帝國的威名,所以漢人才稱為漢人。這種歷史知識的常識性錯誤竟然成為某些人掛在嘴邊的口號,比如有人說:「漢武帝被歷代都公認為雄才大略,他讓全世界知道華夏民族叫漢族,用漢字有漢文明。」漢朝人在當時被西域外族稱為「秦人」而不是「漢人」。
  • 傳聞正宗漢人小腳指甲都是兩瓣?那光甲又是從哪來的,快看看你指甲...
    漢族的歷史是不斷南遷的歷史,在南遷的途中,許多漢人就和當地人進行了不斷融合。 第二年嫁給漢人,生下來的孩子就是帶有兩瓣小拇指的。 但是山西等地卻連年風調雨順,連年豐收,於是中原的逃難人口大量逃入山西,僅在洪武十四年左右,河南人口180多萬,河北人口189萬,山西就高達403萬。山西成了名副其實的「難民之鄉」。
  • 三億漢人被300萬滿人控制,漢人為什麼心甘情願?
    其實在清朝鼎盛時期人口有三億多,其中滿人滿打滿算不過三百萬,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區區三百萬人竟然統治了三億漢人276年之久。一直到西方列強進入,太平天國對其致命一擊,辛亥革命者振臂一呼,滿清這才轟然倒塌,結束了他罪惡的統治。清帝遜位,大清亡了?那麼為何人口眾多的漢人被遠遠少於自己民族的滿族統治三百多年之久呢?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 自稱楊家將的後代 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
    唐乾符年間,羅氏統治播州傳至第四世羅太汪手上時,因其年幼無力管轄,南詔乘機叛亂,入侵播州。萬般無奈之下,羅太汪不得不向土酋楊端求救,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楊端率領鄉兵從合江、消州等地進入播州,並與當地士族聯合,打敗了南詔,並乘機喧賓奪主佔據播州,取代了羅氏對播州的統治,並就此開創了725年楊氏土司統治播州的歷史。
  • 康熙最疼愛的女兒,也是唯一嫁給漢人的公主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這些公主中的一位所嫁的就並非是什麼郡王之子,而是一個漢人。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公主的母親也是漢人,所以她可謂是和漢人淵源頗深。這位深受康熙帝喜愛,又與其他姐妹有著不同命運的公主就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
  • 卞建林張建偉解讀典型案例:以程序法治保障實體正義 依法從快從嚴...
    就典型案例所彰顯的程序法治理念與價值等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卞建林和清華大學教授張建偉。認罪認罰從寬與依法從嚴都遵循法治原則記者:在典型案例中,有的已決案件適用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 卻被漢人滅族!
    五胡亂華五胡亂華這段歷史想必大家都知道,講的是西晉發生了八王之亂,北方的少數民族趁著漢人實力削弱的機會衝進華夏大地,燒殺搶掠,建立政權。這五個政權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這五個胡人部落,當然除了這五個其實還有很多小部落,但主要最有實力的就只這五個。這其中的一個就是羯族。
  • 張建偉:大家齊來扮「公知」
    張建偉:大家齊來扮「公知」     公知者,公共知識分子之簡稱也。對於這一新物種,我近來頗有些懷疑。
  • 五胡亂華之際,頒布「殺胡令」的冉閔,是拯救了漢人的英雄嗎?
    冉閔,十六國時期北方冉魏政權的開國皇帝,本身是漢人,但卻被後趙石虎收為養孫,石虎非常器重他,賜他「石」姓。因為後來頒布了「殺胡令」使得許多人對他讚譽有加,認為他拯救了漢人,那麼這種說法到底靠譜嗎?冉閔在與北方胡人、東晉的作戰中,東晉的許多將領都曾被他擊敗,一時之間胡人、漢人的將領都對他很畏懼。等到石虎去世後,太子石世即位,然而冉閔卻擁立石遵,石遵廢黜了石世,自己稱帝。不過,冉閔與石遵的分歧也隨之而來,當初石遵出兵奪皇位之前曾對冉閔說道:「努力吧,如果事成,就讓你做太子。」
  • 清軍入關後,要求漢人剃髮易服,為何不要求漢人說滿語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後,為了確保滿人在中原的地位,於是下令要求漢人剃髮易服。當然,清朝越是手段強硬,民間的反抗聲音就越大。沒辦法,清朝只能提出「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口號。而除了剃髮易服之外,清朝還要求漢人學會使用滿文,甚至在科舉考試時,都要用滿文作答。不過,中原的老百姓,幾乎都是第一次接觸滿文。你說要從小學習還好,就像我們從小就學寫字一樣。可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人,你再要求他們學東西,就註定事倍功半了。後來清朝為了安撫漢人,決定任用漢人為官,不過卻要求他們也用滿文。
  • 憑什麼說客家人不可能是純種漢人?到底純種漢人在哪?
    客家人常常認為「除了客家人以外的漢人,都不是純種的漢人。客家人是漢人中的貴族。」  而解讀君卻認為客家人同樣融入了少數民族的血液,他們並不是純種的漢人。所以土著也嚴令禁止子孫後代同漢人通婚。  不過解讀君的解釋則是,客家人從北方來的時候,就已經帶著北方少數民族的血統了。  我們想要判斷哪個觀點是正確的,就必須要明確客家人遷徙的時間和路線。只有追隨祖先遷徙的足跡,才能發現他們的根源。
  • 河北滄州的回族人為何這麼多?來看看它的歷史就明白了!
    在我國河北滄州地區,居住著數十萬回族同胞,回族人口佔當地居民人數的三成以上,那麼問題來了:河北滄州的回族人口為何如此之多?    隋唐時期,燕趙地區屬於河北地界,唐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包容帝國,吸納了周圍各族的人民來為大唐的建設添磚加瓦。大量少數民族參與唐朝政權建設,為唐朝的國力實現了井噴的同時,也為唐朝的太平歲月埋下了隱患,在唐玄宗在位時期,河北地區的居民已經以胡人為主了,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河北胡化」。
  • 冉閔「殺胡」,真的是為「拯救漢人」嗎?| 問答
    有關他的帖子,標題大多是《轉世項羽: 冉閔,拯救漢人的英雄》《世無冉閔,漢人已從地球消失?》之類,認為若不是冉閔「殺胡」,漢人就趨於滅絕了。①事實真的如此嗎?圖:網上有大量關於冉閔的此類帖子漢人備受壓迫,但不至滅族我們先來看看在後趙政權統治下,北方漢人(當時並無「漢人」一詞,更無所謂「漢族」,這裡為方便敘述,使用「漢人」指「華夏人」)的處境。
  • 代州郎氏究竟是滿族還是漢人?來,一探究竟吧!
    不過,來自遼東的始祖郎彥明到底是漢人呢?還是女真人呢?這一直在他的山西後代們心目中,是個「謎」一樣的難題。眾所周知,漢族人歷來有姓「狼」的,像春秋時期的狼曋、狼蓬,以及近現代的河北、山東等地均有「狼」姓者;也有姓「郎」的,像明末清初漢軍鑲黃旗的郎廷極、郎廷佐等。
  • 越南的文化與服飾等都與漢人相近,那麼越南人是不是漢人的後代呢?
    (穿著傳統國服奧黛的越南女子) 既然越南和我國有著如此之多的相似之處,那麼越南人是漢人的後裔嗎? 既然連中國境內的京族人都來自於越南,可見佔越南主體的京族人,就更不可能是漢人。
  • 打敗宋朝的居然是這個漢人,遼國蕭太后身邊唯一的情人
    這個韓德讓也確實優秀,他原本是祖籍河北玉田的漢人,當年他祖父被契丹人俘虜抓到遼國為奴,等到韓德讓父親適應遼國生活後,勇猛善戰居然成了遼國大將。韓德讓有漢人的素質,又兼有遼國的彪悍野性,很會打仗。他長得帥,又能文能武,在遼國有鶴立雞群的派頭,贏得了蕭太后芳心。  當韓德讓幫助蕭太后擺平國事後,聲望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