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自稱漢人,而不是周人、秦人、唐人、明人?

2021-01-11 自由仙

中國人自稱漢人這個說法是不標準的,漢人其實應該只是漢族的自稱,當然因為漢族的人口比例的問題,所以大家一般也有這麼看的,實際上中國人一般自稱是「華人」的。

在長達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對於中國影響最大的兩個朝代,一般都認為是漢唐。強漢盛唐之名,傳揚千年。

而一般認為對內影響莫過漢,對外影響莫過唐。

自從炎黃打敗蚩尤之後,建立了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但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甚至各國的圖騰,春秋戰國各國的圖騰都有區別,在此時得到一統,漢族才真正被揉捏成型。

但因為秦國統一的時間太短,還不到一代人的時間,所以沒有來得及在整個民族上留下烙印。而其後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衣缽,漢武帝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統,強大而時間長的漢朝威懾周邊也給國人與民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此我們被稱為漢族,我們的文字被稱為漢字,我們的語言被稱為漢語,甚至有被男子漢這樣的稱呼。

而對於國外影響最大的朝代其實是唐朝,所以題目中的自稱「漢人」在國外被稱為唐人的更多。比如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唐裝等等,對於國外人來說對於中國歷史了解最多的朝代就是唐朝。

在以前各國稱呼中國人,更喜歡用的既不是「漢人」也不是「華人」而是唐人,因為唐是封建史上的巔峰,是一個萬邦來朝,讓周邊國家千年不忘的盛世。

不過不論漢唐都已經成為過往,如今中國人自稱「華人」,我們以中華而驕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自稱漢人,而不是周人、秦人、唐人
    直到今天,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以這個朝代的國號為民族名,我們自稱漢人,我們的文字為漢字,我們的文化為漢文化,衣服為漢服,女兒稱漢女,男兒為漢子。"漢'這個字已經從國家到個人,從表皮到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印記。「漢人」這個稱呼是從漢朝開始的,也是得於漢朝,所謂漢人就是指漢朝人。
  • 自稱漢人,是因為漢朝強大嗎?為什麼不稱唐人、明人以及清人?
    漢人,這個詞從誕生之初,就自帶一種民族主義。所以,你不能從漢朝是否強大、漢這個字的所指淵源,來探究這個問題。追溯的突破點應該是民族主義,然後你再從歷史脈絡中進行梳理。民族主義,是在他者的擠壓之下,才能形成的。而實際上就是一種內部身份認同。漢朝那麼強大,在漢朝形成了這種族群共識,然後我們就自稱漢人了。是這個邏輯嗎?
  • 漢人稱為漢人不是因為漢武帝,別再被電視劇《漢武大帝》誤導了!
    漢人是與胡人相對應的,是五胡亂華之際,周邊少數民族稱內地之人為漢人,他並不對應中國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後也稱自己是華夏族或是炎帝的後代,自稱自己是華夏族。那個時候,漢人是指內地人或是漢朝的人,並沒有中國人之含義。如《南史·杜驥傳》:「嘗侍宋文帝,言及史籍,上曰:『金日磾忠孝純結,漢人莫及』」,再如《世說新語·語言篇》:「高望道人,不作漢語,或問此意,簡文曰:以簡應對之煩。」
  • 金朝明明是女真人建立的,為什麼金國人卻自稱是漢人?
    金國女真人從來沒有自稱漢人!也沒有文獻曾記載過女真人自稱漢人,這純屬網絡謠言!作為金國的統治民族,女真人有著強烈的民族優越感,怎麼可能自稱漢人?春秋戰國時期中原諸國自稱「諸夏」,對四周的少數民族則以戎、狄、夷、蠻稱呼,例如齊國名相管仲就曾對齊桓公說道:「諸夏親暱,不可棄也!」(中國民族概念形成的時間非常早,而中國人最初是以文化來區分民族的,孔子曾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 中國的大多數人都是漢人,為什麼外國叫我們「唐人」,原因在古代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大鵬,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為什麼外國人都叫我們唐人?在我們現實社會中,經常會聽到外國人把我們稱為唐人,同時在外國設置了一些跟中國人有關的街道,不叫中國街,而叫唐人街。我們國人大多數都是漢人,為什麼會被外國人這樣稱呼呢?
  • 現在的陝西人是真正的秦人後裔嗎?
    ▲陝西兵馬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現代陝西人非傳統秦人(漢人)後裔》,最後得出:「陝西人非傳統秦人後裔」的結論。秦人,秦腔,秦韻,秦風。【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熱播後,三千萬陝西人驕傲地說「我們是秦人的後代,我們祖先曾創造過輝煌」。我們當代陝西人真的是秦人的後裔嗎?答案非常明確,百分之九十九人都不是。我們當代陝西人,多為古代少數民族的後裔和山西,山東,河南,湖北移民的後代。為什麼這麼說呢?
  • 從東夷到西戎:秦人身上的異域文化疊加現象
    秦人得以在汧渭之間的秦地築城,也因善於牧馬和蓄養牲畜而獲得爵位。大約是在周穆王的晚期,秦人先祖開始遷徙到今甘肅省天水地區一帶的西犬丘。周人的本意是讓頗具氣候的秦人和西戎互相牽制,試圖重新稱霸西部地區。周厲王時代,居住在西犬丘的秦人遭到戎族殲滅。作為補償,周王室冊封另一支秦仲的部族,讓他們繼續為西陲的封地而戰。在他戰死之後,又冊封了秦仲的兄弟莊公等5人。
  • 強秦大軍不再,秦人眼裡大漢即是秦
    但是根據近代史的研究,秦朝短暫的一生並不是因為這些文字上的原因,而是因為沒能拉起六國貴族的根基,導致六國貴族的反擊。亡秦主力是楚國貴族項羽。秦朝死後,項羽又開始分封諸王,六國幾乎都復活了,但最後都被劉邦滅了。有人要問,六國滅亡後還能復興國家嗎?為什麼秦朝被滅後不能復興國家?威武的秦人和秦軍在哪裡?
  • 越南的國王為什麼老是自封中國皇帝,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漢人!
    越南的國王為什麼老是自封中國皇帝,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漢人這個世界上,總有許多人腦子裡有奇特的想法。不過呢,儘管他們有奇特的想法,可是大部分人都沒有去做奇特的事情。世界到今天依然是美好的,這個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可儘管世界很美好,卻依然有人要做奇怪的事情。
  • 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四:秦人的神話及其演變
    秦人的發展及其神話的演變考論之一:秦人源於東方鳥夷部落聯盟嬴姓部族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二:秦人的遷徙路線、地點及時間秦人的發展及演變考論之三:秦人的發展壯大及其「華夏」意識>四、秦人的神話及其演變 對祖宗祭祀、神靈崇拜及對華夏神話的認同是秦人的基本神話,它引領著秦人拓疆闢土,是秦人發展壯大的精神引擎。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所以,為禍明朝的倭寇,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漢人或元人,日本人只佔小部分。其實,明朝官方對於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的,《明史·日本傳》裡就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亦有記載:「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而且,很長一段時期,領導倭寇的是汪直。汪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漢人,他的家鄉在徽州歙縣。
  • 秦人平均身高185釐米,原來只是誤傳?那秦人身高有多高?
    古人的身高有多高,向來都是很多人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不過由於現代人跟古代人完全不是一個時代,所以往往都很難進行直觀的比較,只能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去進行推測。相信應該有很多人都去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吧?那麼對其中的「兵馬俑」一定很熟悉。秦人平均身高185釐米?
  • 封神榜不簡單,為什麼鳳鳴岐山?它起到這個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為出現這個信號,所以周人信心大增,一鼓作氣,隨即反叛商人,在牧野之戰中成功地擊破商軍。可以說,這個鳳鳴岐山的作用不亞於商王無道。因為它起著鼓舞人心的作用。今天我們探討鳳鳴岐山背後的故事。雖然神話不能做歷史,歷史也不能作為神話,但是很多時候早就混為一談,尤其先秦時代。鳳鳴岐山這個典故也被記載到一些史書當中,譬如《竹書紀年》:文王夢日月著其身,又鷟鸑鳴於岐山。
  • 三億漢人被300萬滿人控制,漢人為什麼心甘情願?
    在近代史中,清朝是一個腐敗懦弱的封建王朝,扮演著一個天天挨揍,啥也不是的角色。
  • 清軍入關後,要求漢人剃髮易服,為何不要求漢人說滿語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後,為了確保滿人在中原的地位,於是下令要求漢人剃髮易服。當然,清朝越是手段強硬,民間的反抗聲音就越大。沒辦法,清朝只能提出「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口號。而除了剃髮易服之外,清朝還要求漢人學會使用滿文,甚至在科舉考試時,都要用滿文作答。不過,中原的老百姓,幾乎都是第一次接觸滿文。你說要從小學習還好,就像我們從小就學寫字一樣。可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人,你再要求他們學東西,就註定事倍功半了。後來清朝為了安撫漢人,決定任用漢人為官,不過卻要求他們也用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