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於:陝西省旅遊局
你知道嗎,咱們摯愛的涼皮肉夾饃都是"千年老妖"~~今天,小編和大家來扒一扒忒色的陝西小吃,看看這些傢伙到底有多「老」!
油潑麵,據說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油潑麵是在周代「禮面」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秦漢時代稱之為「湯餅」,屬於「煮餅」類中的一種;隋唐時代叫「長命面」,意為下入鍋內久煮不斷;宋元時代又改稱為「水滑面」。據元代韓奕所著《易牙遺意》記載:「水滑面: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劑。一斤作十數塊。放在水中,候其面性發得十分滿足,逐塊抽拽,下湯煮熟。抽拽得闊薄乃好。」
臘汁肉以豬肉為原料,其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時代,那時稱「寒肉」,唐代又稱「臘肉」,世代流傳,歷經演變。臘汁肉的特點是色亮紅潤、軟爛醇香、肥肉不膩、瘦肉不柴、入口即化、久貯不變,與臘汁豆腐乾、雞蛋細切拼盤,為佐酒好菜。用「虎背鐵圈菊花心」的白吉饃夾著吃,是快餐美食。
涼皮分為米麵皮和麵皮兩大類,米麵皮實為米皮。據傳涼皮起源於 (公元前231—前2l3年)秦始皇鼎盛時期。《長安縣誌》描述涼皮的起源有這段文字: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戶縣秦鎮一帶稻子乾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還催逼納貢大米,坑得大家無法,只好在田裡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長出了稻穗。可收割後,碾出的大米又小又乾巴,根本沒法向皇帝納貢。大家正在發愁的時候,有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麵,蒸出了麵皮,大家吃後,個個稱奇。於是,李十二帶著麵皮,和納貢的人來到鹹陽。秦始皇見貢米又少又差,傳旨問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雖差,卻能制出佳餚,今奉上麵皮,望萬歲御品。」秦始皇吃了麵皮,其味甚美,頗感稀奇。這才赦了眾人之罪,並讓李十二天天蒸上幾張麵皮供他食用。
牛羊肉泡饃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麵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製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經過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陸續遷入內地,「漸變舊俗」。加上西安地處西北要衝,接近牧區,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場。西安的西羊市、東羊市等古老歷史街巷名稱,就是當時的羊市。這些都為牛羊肉泡饃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稠酒見諸史冊,始於商周時期,至今已三千多年。我國最早的醫學文獻《內經》裡,曾多次提到「醪醴」,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漿者叫「撇醅」。《詩經·周頌》裡有「為酒為醴」的詩句。《漢書·楚元王傳》也有元王為穆生設醴的記載,北魏高陽郡太守賈思勰《齊民要術》中稱為「白醪」。盛唐時期,古長安(今西安市)長樂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釀造技藝有了進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飲。宋陸遊曾說:「唐人愛飲甜酒」。《清異錄》所載「李太白好飲玉浮梁」,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唐代詩人也多有吟詠,如韓愈的「一尊春酒甘如飴」,杜甫的「不放春醪如蜜甜」和他的《飲中八仙歌》裡的「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貴妃醉酒」的酒,就是沒有加漿的「撇醅」稠酒。
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後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過數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飢餓的人們為慶祝勝利,將龍殺了和面群體食之,覺得鮮美無比。於是在以後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面集體食之。後來擴展至其他節日和祭祀。這臊子麵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展。
泡泡油糕是三原縣的傳統小吃,其淵源可上溯至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名點「見風消」油潔餅。泡泡油糕據傳原為皇宮點心,「安史之亂」時,有一位善制此糕的御廚流落到今西安以北的三原縣。為了謀生,便做起製售泡泡油糕的生意,工藝從此傳入民間,成為三原縣一帶世代相傳的美味。清朝年間,一些掌握了製作油糕技術的三原縣人,到西安製售為生,使泡泡油糕傳至西安,並由此名揚遐邇。
灌湯包子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當時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灌湯包子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餡次之,麵皮次次之。
葫蘆頭泡饃可追朔到唐代。相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開設了一家「雜羔店」,專賣豬雜碎。一天,藥聖孫思邈路過此處,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腸」,覺得腸子腥味大,油膩重,詢及店家,知製作不得法,當即給店主開了一個八珍湯(八種調料)的方子,讓其如法泡製,果然腸肥而不腥,湯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從此顧客盈門。店主為感謝藥聖的指點,便在店門首懸一藥葫蘆以示紀念,並將所賣食品取名「葫蘆頭」。
蕎面餄餎是陝西省著名的漢族麵食小吃。被譽為北方麵食三絕之一,與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齊名。餄餎,古稱"河漏"。元代農學家王禎《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成面或作湯餅。餄餎,因多用蕎麥麵製成,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面餄餎。餄餎,古稱「河漏」。餄餎主料除蕎麥麵粉外,還有食用鹼和食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