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琳:拯救上萬婦孺後自殺的美國女人

2021-02-07 老知青家園

大屠殺中庇護上萬婦孺 無法救贖自己的「希望女神」魏特琳

作者:周冉  摘自《文史參考》

南京大屠殺結束後,由於長期勞累和過度的精神壓力,魏特琳患了嚴重的憂鬱症。1941年5月14日是魏特琳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這位一向堅強倔強的女性卻選擇了打開廚房的煤氣,結束自己的生命。

1886年,明妮·魏特琳( Minnie·V·autrin)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西科爾小鎮,魏特琳很小就給鐵匠父親打下手。因為貧窮,12歲時,魏特琳被送到鄰居家生活,冬天最冷的幾個月都在放牛。為了掙學費,她的學生時代打過各種零工,最主要是上門推銷百科全書。兩年制的伊利諾州立大學,魏特琳半工半讀4年才順利畢業。


1912年,畢業成績優異的魏特琳加入了海外基督教傳教士聯合會,被派往中國。她花了兩年時間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並根據她的姓Vautrin的諧音給自己起名華群,很多中國人習慣稱她為華小姐。


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那時很多中國女人都不識字,魏特琳對這些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她先是排除萬難在合肥建立女校,又在金陵女子大學(1930年以後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增設教育行政管理課程,培養女中的教師和行政管理人才。她通過募捐在金大附近買地蓋教室,專門招收附近的貧困孩子,鼓勵金大的女學生擔任教師,在中國首開學生教學實習制度。魏特琳認為,這些都是推廣中國女子教育的基礎。對這個陌生國度的女人們,魏特琳有一種天生的責任感。


金陵女子學院教職員合影左四為魏特琳

1937年11月下旬,攻佔上海的日軍兵分三路向南京進逼包抄,戰爭陰影瞬間即至。一些在南京的外國教授和杭立武商議,一旦日軍攻入城池,他們計劃仿效上海,在南京建立難民安全區。

時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務長的魏特琳,主動提出了一個方案:將金陵女院作為難民安全中心。她致信美國駐華大使館說: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從地理位置和建築物的牢固性來說,作為安全中心再合適不過了。如果這裡被用作人道目的,那些出資捐助的教會組織也一定會很樂意,我們準備立即騰出樓下的房屋,準備好大房間,以備萬一。魏特琳沒有想到,她的這個建議在隨後的日子裡,會成為壓在自己肩上難以想像的重負。


11月17日,宋美齡派人把自己的鋼琴搬來贈送給金女院,因為這位領袖夫人很快也將離開南京,魏特琳勸說打算留在南京的吳貽芳校長趕緊撤離。12月1日,留守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僅剩下魏特琳和十幾名中國員工。當天晚上,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安全區正式成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名列其中。


也是在這一天,美國大使館最後一次召集所有尚滯留南京的為數不多的美國公民,警告他們:再不撤離,以後我們將無法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魏特琳的回答是: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開中國!並在大使館出示的「無論如何也不離寧」的文件證書上籤上了自己的姓名……這已經是她第四次鄭重拒絕美國大使館要她離開南京的請求。她甚至曾致函美國使館,指出各國使館這樣撤出是很不明智的。


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只是一些外國人自發成立的「民間組織」,並不是現代國際政治學意義上的「國際組織」,它對主權國家並不具約束力。魏特琳知道,作為中立國公民,她留在淪陷後的南京也並不是絕對安全。此前,南京已經遭遇了長達4個月的瘋狂大轟炸,魏特琳曾在日記中描述被轟炸後的南京:儘管屋頂漆了一個很大的紅十字標誌,但仍有16枚炸彈被故意地投在中央醫院和衛生署所在的院落裡……網球場東面禮堂的西牆倒塌,所有的窗戶都破碎了。魏特琳寫道:「我認為我不能離開……就像在危險之中,男人們不應棄船而去,女人也不應丟棄她們的孩子一樣!」

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幾乎是同時,大屠殺開始,整個城市火光漫天。日軍進城時,中國軍隊已經撤退,但日軍還是展開所謂「大搜查」。許多日兵進入民宅搜查,見到女人或是就地強姦,或是拉回部隊配給士兵輪姦。

任何一名日本兵都可以肆意強姦中國女性而不受到任何懲罰。上至七十多歲的老嫗,下到十來歲的小女孩無一倖免,大多數被害女性都是完事後當場被殺死。就像魏特琳在日記中寫的那樣:「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這座城市裡找到!」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是專門收容婦女兒童的難民所,南京淪陷後,有大批女難民湧入這裡。「(12月17日)又有許多疲憊不堪、神情驚恐的婦女來了,說她們過了一個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斷地光顧她們的家……丈夫們被迫離開臥室,懷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


這裡也是日軍發洩獸性的重要目標,在日軍進城的頭10天裡,每天至少有10到20群日本兵到金女院抓人,強姦婦女,搶劫錢財。他們從學校的大門、側門強行入內,還翻越圍牆進校園,還有夜間從學校低矮的籬笆上爬進來的,在無燈光的大樓裡,樓上樓下亂摸一氣,摸著哪個就對哪個強姦。


對於學院中樹立的中立區標誌,和日本大使館官員寫的不許日本兵進入的手令,日本兵根本不當回事,只有這位金髮碧眼的女士出現並大聲叱喝,他們才會收斂。大多數情況下,日本兵看到她出現,拔腿便跑,但有時也用武器威脅她,甚至動手打她。當時被魏特琳藏在這裡的中國守軍營長郭歧,在他的《陷都血淚錄》中寫道:「日本獸兵如果來了,要進去的話,她(魏特琳)即不顧一切地抵抗不準進去,說理不成,有時動武,同獸兵搏鬥。聽說一次被日本獸兵打了幾個耳光,人人為她擔心,然而她始終如一地奮鬥到底。」


魏特琳一面組織校內教職員工巡邏校園,一面請來在「國際安全區」服務的外籍男士輪流守夜。她自己不是守在門房,就是被叫去阻止進校來奸掠的日兵,從他們手裡奪回中國婦女,無法吃上一餐安頓的飯,每天晚上和衣而睡,隨時應付突發情況。


對於暴行,魏特琳沒有表現出一絲畏懼,但最讓她心痛的,卻是這些中國女人遭遇。「昨夜,有30個女孩在語言學校被抓走,今天聽說幾十個女孩子從她們家中被抓走的慘事,其中一個只有12歲。」「今天晚上有輛卡車經過金陵女院,上面有8到10個女孩喊著『救命』、『救命』……」她事後在日記中記道,「假如日本婦女們知道她們的士兵——她們的丈夫和兒子所加諸中國人的野蠻和殘酷,我不知道她們該作如何的想法。」


此前,魏特琳為建立國際安全區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她們估計將有2700多名難民到這裡避難,但由於日軍瘋狂地強姦、屠殺,驚恐萬分的女人和孩子們紛紛湧入,最多時超過1萬人,她們大多一無所有,魏特琳要向這些難民提供吃住,還要承擔大量的管理工作,壓力頓時增大,已經遠遠超過了她的預期,而最關鍵的是,她不知道這種壓力還要持續多久。

「我們讓所有40歲以上的婦女回家與她們的丈夫及兒子在一起,僅讓她們的女兒和兒媳留下。今夜我們要照看四千多名婦女和兒童。不知道在這種壓力下我們還能堅持多久,這是一種無以名狀的恐怖。」


在那些孤立無援、極度恐懼的中國人眼裡,魏特琳就是希望的化身。魏特琳每天都看到大批的中國男人含淚把她們的妻子、女兒甚至母親送入這裡,自己站在門口久久不願離開,那種看著親人遭受暴行的鑽心疼痛,誰都不願經歷,但此一別,也可能是永訣。

1938年1月28日,日軍宣布關閉所有的安全區,所有難民必須在2月4日前回到家裡。很多女性回到家裡又遭到強姦、搶劫,甚至被殺死。每天都有悲劇在上演。「今天又有這樣的事發生,一個39歲的婦女被5個日本兵強姦,一個57歲的婦女被兩個日本兵調戲。」女人們向魏特琳哭訴,卻還保留著最後的一點尊嚴,魏特琳在日記中寫道:「婦女們是不願意輕易地告訴我這些事的,因為她們覺得這是最恥辱的事,怎能叫年輕的女孩回家。今天每逢我穿過校園,又有一群又一群的人聚在一塊,求我設法讓她們留下來,我的心真為她們痛苦。」


魏特琳決定不顧日軍的命令,儘自己所能讓她們留下,並收留屬於別的難民營、回過家但無法待下去的女性。她用職業訓練班的形式,變相收留難民,並為她們創造自謀生計的條件。直到1938年5月31日,最後的6個難民營關閉後,金女院仍收容著800多名婦女,她們不是無依無靠,就是家住在經常遭受日軍騷擾的地方。


魏特琳不僅保護女性,還幫助她們尋找失蹤的親人,每天早上,她都派員工到難民中去登記,寫上失散人的姓名,然後由她轉交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或交日本使館,催促他們設法尋找。魏特琳一直想方設法改善難民的生存環境,她請來外國醫生為難民看病、打預防針,為兒童弄來奶粉和魚肝油,為女難民開辦學校,補習文化知識……難民們叫她「活菩薩」、「觀音菩薩」。


作為在中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外國人,她對這個國家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某些中國人。她曾在日記中厭惡地寫道:「可悲的是有的中國人常常帶領日本兵到有點錢的商人家裡去,在日本兵的槍或刺刀的威脅下,他們不得不將錢交出來。」一次,她看見一個中國小男孩戴著太陽旗的臂章來給姐姐送飯,便上前說:「你不用佩戴太陽旗,你是中國人,你們的國家沒有亡!你要記住是哪年哪月戴過這個東西,你永遠不要忘記!」這段時期,魏特琳寫下的大量日記,不僅真實記述了日軍的種種暴行和個人遭受的巨大情感創傷,更成為南京大屠殺研究的珍貴史料。


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收容的孩子

1938 年7月30日,國民政府為了感謝她,秘密地授予她當時贈給外國人的最高榮譽——「採玉勳章」,通過特別途徑把勳章送到南京的美國大使館,轉交魏特琳。

南京大屠殺結束後,由於長期勞累和過度的精神壓力,魏特琳患了嚴重的憂鬱症。1940 年5月14日,在多方的勸說下,魏特琳離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回國治病。日軍在南京城中的暴行使魏特琳精神受到嚴重創傷,她病情不僅沒有好轉,還眼看著自己一步一步滑向懸崖邊緣。「我正努力恢復」,1940年10月20日魏特琳寫信告訴她的朋友說,「不管我多麼努力不再去想別的事,但是,我的精神似乎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崩潰。」

1941年5月14日是魏特琳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這位一向堅強倔強的女性卻選擇了打開廚房的煤氣,結束自己的生命。


魏特琳死後,朋友們在她的枕邊發現的唯一遺物,是一張沾滿淚水的金女院避難孤兒的照片。她在生命的最後幾天裡曾對友人說,假如她還能再生一次,她還要為中國人民服務,中國是她的「家」。


金陵女子大學一直是她生命的重要部分,魏特琳在這裡付出的精力遠大於對他的家庭和親人。為了留在這裡,她與已訂婚的未婚夫分手,無法陪伴父親身邊,弟弟對此一直耿耿於懷,以至於魏特琳住醫院治療期間需要家屬籤字時,弟弟也不聞不問。弟弟無法理解魏特琳為何把一生都獻給一個如此遙遠和陌生的國度。


魏特琳被安葬在密西根州雪柏鎮郊的公墓,基督教傳教士聯合會特意製作了一塊4尺見方的大理石墓碑,上面刻著一幅象徵金女院的中國古典式房屋圖案,房屋頂部用中文隸書寫「金陵永生」。遺憾的是,在那座小鎮,包括魏特琳的親人在內,一直無人理解這四個屬於那個東方古國的文字。


離世的魏特琳也許不能接受,一年之後,她傾注了畢生心血的金陵女院被日本人佔領破壞的事實:作為軍營、馬廄和指揮部使用,破壞非常嚴重。


就像那座對中國人來說含義深刻的墓碑,沒有出現在南京一樣,因為戰亂和政權更替,魏特琳死後,她的所作所為也不為後世的中國人所知。直到那本厚厚的《魏特琳日記》被發現……


《魏特琳日記》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1937年12月24日,西方人眼中的平安夜。這一晚,魏特琳在日記中寫道:「再過一天就是聖誕節了。我被叫到辦公室,與日本某師團的一名高級軍事顧問會晤……他要求我們從1萬名難民中挑選100名"妓女"。他們認為,如果為日本兵安排一個合法的去處,這些士兵就不會再騷擾無辜的良家婦女了。當他們許諾不會抓走良家婦女後,我們允許他們挑選……過了很長時間,他們終於找到了21人。」

這幾行文字,在2005年被華裔女作家嚴歌苓看到,以此為靈感,寫下了中篇小說《金陵十三釵》。2011年的冬天,導演張藝謀的同名電影上線。

本文作者周冉,摘自《文史參考》視頻來源:騰訊視頻



   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 紅色邊疆荒友家園公眾號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訪問 紅色邊疆荒友家園網站

相關焦點

  • 南京城裡的三個女人(一):美國來的「觀世音」魏特琳
    這個建議不錯,不是為了故意留有懸念,況且南京城裡的三個女人之間也沒有劇情關聯,僅僅只是為了您看著不累。)南京師範大學裡居然有一個美國人的雕像,她叫明妮·魏特琳。如果你以前不知道魏特琳,不必慚愧,這不是你的錯,很多人都不知道她。南師大校園內的明妮·魏特琳(1886-1941)雕像。
  • 金陵永生 致親愛的魏特琳
    美國大使館強令魏特琳撤離南京,並表示如果魏特琳拒絕,今後發生的事情,美國大使館將不負責任。魏特琳四次謝絕了大使館的好意,表示自己這時候不能離開南京。「我覺得我能夠擔負起一些責任,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危險中的男人們不應棄船而去,女人也不應丟棄她們的孩子一樣。」12月5日,日軍未經激烈戰鬥,就進駐南京各要鎮。
  • 她是《金陵十三釵》的靈感來源,以一人之力,從人間煉獄救出上萬婦孺
    在82年前的那場血色蔓延的屠戮中,有這樣一位西方女性,她的女子學校保護了上萬名中國婦孺難民。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女學生逃亡美國政府要求她離開,但她執意留下:「我認為我不能離開……就像在危險之中,男人們不應棄船而去,女人也不應丟棄她們是孩子一樣!」
  • 一個值得中國人永遠銘記感恩的美國女人——明妮•魏特琳
    來到南京後,魏特琳很快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六朝古都。她在給紐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委員會的一封信中說:來到南京「似乎有些不太習慣,聽不到地鐵和高架火車的聲音。不過我寧願讓遠較溫馴的人力車取代它們。1937年,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工作了整整18個年頭。在此期間,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首屆畢業生吳貽芳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到母校擔任校長,此後,任學校教務長和教育系主任的魏特琳就積極協助吳校長工作。這年6月,魏特琳接到了弟弟從美國發來的電報,告訴她父親去世的消息。接到電報魏特琳悲痛萬分,深深為自己沒能在父親身邊照顧他而感到內疚。
  • 金陵永生——魏特琳與張純如
    魏特琳是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她謝絕了美國大使館強令她撤離南京城的好意,請命為學校留守。        大屠殺結束後魏特琳回到美國接受精神治療。1941年5月14日,正是魏特琳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她選擇這一天,打開公寓廚房的煤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終年55歲。美國密西根州她的墓碑上刻著四個漢字:「金陵永生」。 下面是英文:「明妮·魏特琳,觀音菩薩,到中國去的傳教士。」
  • 金陵保護神魏特琳
    在南京師範大學文理學院的隨園小區,有一座古銅色的雕像靜靜地矗立在一片綠茵之中,雕像是在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的提議下於2002年建立的。從1937年至1941年寫下了近60萬字的日記,詳細記載了她親見、親聞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滔天罪行,成為真實、準確、完整揭露日軍在南京實施大屠殺的第一手資料。
  • 無法救贖自己的「希望女神」魏特琳
    這個故事基於真實的歷史但又有改編,其中最重要的不同是,無奈地目睹這些女子身著學生裝排隊離去的,不是神父,而是當時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務長魏特琳。美國人魏特琳在血色蔓延的大屠殺中拯救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這位在中國教書28年的美國女傳教士,對於這片東方熱土的感情甚至超越了很多中國人。
  • 魏特琳:南京大屠殺浩劫中的女「拉貝」
    南京大屠殺期間,任職於當時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美國人明妮·魏特琳女士,成了婦孺們的「守護神」。魏特琳認為,這些都是推廣中國女子教育的基礎。對這個陌生國度的女人們,魏特琳有一種天生的責任感。也是在這一天,美國大使館最後一次召集所有尚滯留南京的為數不多的美國公民,警告他們:再不撤離,以後我們將無法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魏特琳的回答是: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開中國!並在大使館出示的「無論如何也不離寧」的文件證書上籤上了自己的姓名……這已經是她第四次鄭重拒絕美國大使館要她離開南京的請求。她甚至曾致函美國使館,指出各國使館這樣撤出是很不明智的。
  • 她是《金陵十三釵》原型,大屠殺中庇護數萬中國人…魏特琳,南京永生人性不滅
    與其捨身取義,神明更主張普度眾生,因為得到救助的人會更多。魏特琳也是一樣,在1937年的那場浩劫裡,以一介孱弱之軀,庇護了南京城裡數萬名婦孺。也是在合肥,她與一位同樣來自美國的男子墜入愛河,並在幾年後定下婚約。不久後未婚夫回國,走前與魏特琳商議好,等她合肥任期一結束,便回到美國完婚。
  • 魏特琳:南京大屠殺中的挺身而出的國際友人
    魏特琳 — 「菩薩」外教中國心杭立武籌設的南京安全區,有很大一片在金陵女子大學內,《金陵十三釵》的故事原型就發生在這裡。這片安全區的負責人是金陵女大教務主任魏特琳,她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一面處心積慮地救苦救難,被南京市民譽為「活菩薩」;一面每天撰寫日記記錄日軍暴行,後成為南京大屠殺的力證。最終她積勞成疾憂慮過重而得了重度抑鬱症,回國次年自殺身亡。
  • 歷史上的女校(第十一期)|永生金陵——金陵女子大學魏特琳的故事
    被中國人稱為「華小姐」的老師1886年,明妮·魏特琳出生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西科爾小鎮,魏特琳很小就給鐵匠父親打下手。因為貧窮,12歲時,魏特琳被送到鄰居家生活,冬天最冷的幾個月都在放牛。為了掙學費,她的學生時代打過各種零工,最主要是上門推銷百科全書。兩年制的伊利諾州立大學,魏特琳半工半讀4年才順利畢業。
  • 魏特琳:南京難民的「保護神」
    魏特琳立即讓這些婦女進入校園。人越來越多,學校的教室、辦公室、宿舍甚至走道、樓梯、屋簷下,凡可暫時棲身的地方都擠滿了人。校園面積並不大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只準備收容兩千多難民,結果難民最多時竟達一萬多人。魏特琳首先要努力保護進入校園的一萬多中國婦女、兒童的生命安全,以及保護婦女不受日軍侮辱。儘管校園門口掛著美國國旗及日本大使館的公告,但對兇暴發狂的日軍官兵已不起作用。
  • 她是《金陵十三釵》的靈感,是金髮碧眼的觀音菩薩,以一人之力,從人間煉獄救下數萬婦孺…
    很多人知道,《金陵十三釵》來自真實的歷史改編,唯一不同是,無奈地目睹這些女子身著學生裝排隊離去的,不是神父,而是一位將一生奉獻給中國,在漫天血淚的大屠殺中拯救了成千上萬中國人的美國人也正是在這一天,美國大使館最後一次召集所有尚滯留在南京的為數不多的美國公民,這是魏特琳第五次收到美國大使館的撤離通知了,也是最後一次,同往常一樣,又被她拒絕了。她在日記中寫道:「就像在危險之中,男人不應棄船而去,而女兒也不應丟棄她們的孩子一樣,我不能在這個時候離開中國。」
  • 用聲音傳遞歷史 《魏特琳日記》可以「聽」了
    《魏特琳日記》,記錄了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真實南京,是繼《拉貝日記》後又一部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原始材料。11月19日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製作的聲音產品《魏特琳日記》正式在學習強國「紫金草工作室」上線,用聲音傳遞歷史。
  • 二戰:菲律賓叢林中一位女傳奇英雄,是如何拯救上萬名美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隨著美國的參戰,美日之間開始了激烈的太平洋戰爭,而1941爆發的菲律賓戰役,是這場戰爭的一場重要戰役,在菲律賓戰役中,美菲兩國軍隊共同對抗日本侵略者時,發生了各種傳奇色彩的歷史事件。
  • 用無辜者和婦孺的鮮血堆砌不了天堂,只會是地獄
    這張圖片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圖中的以色列軍人保護婦孺,而某武裝則把婦孺當成人肉盾牌。 受美國駐以使館搬遷影響,巴以衝突持續,以色列軍隊動用催淚瓦斯,一名8月大的巴勒斯坦女嬰因吸入催淚瓦斯氣體,送醫途中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