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琳日記》,記錄了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真實南京,是繼《拉貝日記》後又一部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原始材料。11月19日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製作的聲音產品《魏特琳日記》正式在學習強國「紫金草工作室」上線,用聲音傳遞歷史。
《魏特琳日記》由美國教師明妮·魏特琳撰寫,南京大屠殺期間,魏特琳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務長,也是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委員、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收容所所長。在腥風血雨中,她保護了2萬多名難民,包括上萬名婦女和兒童,被稱作「活菩薩」。
聲音產品《魏特琳日記》共114集,總時長34小時,由向社會招募的114名朗讀愛好者接力誦讀。他們中有大學老師、播音主持專業老師、電臺電視臺主持人,還有喜馬拉雅人氣主播。他們每人錄製5頁,每人朗讀約18分鐘。「一個人的聲音很微弱,但114個聲音匯聚在一起,就能聚成一束光,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志願者喬薇說。
在錄製之前,江蘇省電臺主播曹維堡給朗讀志願者們進行了示範和培訓,從專業角度培訓大家在朗誦中如何調度情緒,又不失客觀冷靜。「這是一次遲到的懷念,更是一份永恆的紀念」,曹維堡說,希望通過114個聲音,為聽眾再現魏特琳的悲喜哀樂、展現她的大義凜然,傳達擁護和平,反對戰爭的信念。
參與《魏特琳日記》翻譯工作的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江蘇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說,「日記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其中記錄了日軍暴行,也記錄了魏特琳女士生活的點滴,很多細節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從1937年8月15日至當年12月12日,日記中曾144次提及防空警報響起;再如1937年12月17日,記錄了日軍強迫收容所管理人員跪下、被抓走的婦女發出悽慘的叫聲,這些細節描述得非常詳細。」楊夏鳴介紹,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母親曾提及魏特琳有一隻狗,而狗也確實出現在日記中,兩者相互佐證,證明了《魏特琳日記》的真實性。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也來到了上線儀式現場,當年,葛道榮曾帶著弟弟妹妹前往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收容所避難,在那裡得到了魏特琳的庇護。他當場向魏特琳女士的照片鞠躬致謝,「感謝救助難民的魏特琳女士!」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面向屏幕上的魏特琳鞠躬致謝
紀念館副館長凌曦介紹,紀念館是一個記憶之所,也是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和平教育的平臺。近年來,紀念館以藝術性展覽、音視頻傳播作品、「花語」儀式化教育活動、沉浸式情境演出等多種形式,開展和平教育,傳遞歷史記憶。「未來,我們將凝聚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策劃開發更多符合新媒體傳播、能夠抵達人心的藝術類產品。」(徐紅霞 楊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