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傳遞歷史 《魏特琳日記》可以「聽」了

2020-11-20 新華網江蘇站

  《魏特琳日記》,記錄了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真實南京,是繼《拉貝日記》後又一部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原始材料。11月19日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製作的聲音產品《魏特琳日記》正式在學習強國「紫金草工作室」上線,用聲音傳遞歷史。

  《魏特琳日記》由美國教師明妮·魏特琳撰寫,南京大屠殺期間,魏特琳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務長,也是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委員、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收容所所長。在腥風血雨中,她保護了2萬多名難民,包括上萬名婦女和兒童,被稱作「活菩薩」。

  聲音產品《魏特琳日記》共114集,總時長34小時,由向社會招募的114名朗讀愛好者接力誦讀。他們中有大學老師、播音主持專業老師、電臺電視臺主持人,還有喜馬拉雅人氣主播。他們每人錄製5頁,每人朗讀約18分鐘。「一個人的聲音很微弱,但114個聲音匯聚在一起,就能聚成一束光,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志願者喬薇說。

  在錄製之前,江蘇省電臺主播曹維堡給朗讀志願者們進行了示範和培訓,從專業角度培訓大家在朗誦中如何調度情緒,又不失客觀冷靜。「這是一次遲到的懷念,更是一份永恆的紀念」,曹維堡說,希望通過114個聲音,為聽眾再現魏特琳的悲喜哀樂、展現她的大義凜然,傳達擁護和平,反對戰爭的信念。

  參與《魏特琳日記》翻譯工作的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江蘇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說,「日記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其中記錄了日軍暴行,也記錄了魏特琳女士生活的點滴,很多細節讓我印象深刻。比如從1937年8月15日至當年12月12日,日記中曾144次提及防空警報響起;再如1937年12月17日,記錄了日軍強迫收容所管理人員跪下、被抓走的婦女發出悽慘的叫聲,這些細節描述得非常詳細。」楊夏鳴介紹,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母親曾提及魏特琳有一隻狗,而狗也確實出現在日記中,兩者相互佐證,證明了《魏特琳日記》的真實性。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也來到了上線儀式現場,當年,葛道榮曾帶著弟弟妹妹前往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收容所避難,在那裡得到了魏特琳的庇護。他當場向魏特琳女士的照片鞠躬致謝,「感謝救助難民的魏特琳女士!」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面向屏幕上的魏特琳鞠躬致謝

  紀念館副館長凌曦介紹,紀念館是一個記憶之所,也是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和平教育的平臺。近年來,紀念館以藝術性展覽、音視頻傳播作品、「花語」儀式化教育活動、沉浸式情境演出等多種形式,開展和平教育,傳遞歷史記憶。「未來,我們將凝聚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策劃開發更多符合新媒體傳播、能夠抵達人心的藝術類產品。」(徐紅霞 楊升輝)

相關焦點

  • 金陵永生——魏特琳與張純如
    她在日記裡對這件事抱憾一生。        大屠殺結束後魏特琳回到美國接受精神治療。1941年5月14日,正是魏特琳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她選擇這一天,打開公寓廚房的煤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終年55歲。美國密西根州她的墓碑上刻著四個漢字:「金陵永生」。 下面是英文:「明妮·魏特琳,觀音菩薩,到中國去的傳教士。」
  • 無法救贖自己的「希望女神」魏特琳
    任何一名日本兵都可以肆意強姦中國女性而不受到任何懲罰。上至七十多歲的老嫗,下到十來歲的小女孩無一倖免,大多數被害女性都是完事後當場被殺死。就像魏特琳在日記中寫的那樣:「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這座城市裡找到!」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是專門收容婦女兒童的難民所,南京淪陷後,有大批女難民湧入這裡。「(12月17日)又有許多疲憊不堪、神情驚恐的婦女來了,說她們過了一個恐怖之夜。
  • 一個值得中國人永遠銘記感恩的美國女人——明妮•魏特琳
    ·魏特琳(Minnie Vantrin,中文名華群)寫的《魏特琳日記》,他們不僅在那些大屠殺的日子裡建立了南京國際安全區,保護了無數的中國人,更以自己的日記見證了那場大屠殺,這些經歷歲月風塵依舊真實卻近的文字,豈是日本右翼否認得了呢?
  • 魏特琳:南京難民的「保護神」
    南京歷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日子來臨了。一直生活在和平環境、在校園裡工作的魏特琳,第一次目睹了日軍令人髮指的暴行,感到極大的震驚與憤怒。她在12月16日的日記中寫道:「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這座城市裡找到。昨天,30名女學生在語言學校被抓走。今天我聽到了數十起有關昨夜被抓走女孩子的悲慘遭遇,其中一位女孩僅12歲。
  • 歷史上的女校(第十一期)|永生金陵——金陵女子大學魏特琳的故事
    任何一名日本兵都可以肆意強姦中國女性而不受到任何懲罰。上至七十多歲的老嫗,下到十來歲的小女孩無一倖免,大多數被害女性都是完事後當場被殺死。就像魏特琳在日記中寫的那樣:「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這座城市裡找到!」
  • 金陵永生 致親愛的魏特琳
    20世紀30年代,魏特琳女士擔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和教育系主任,身後留下了一部日記,其中詳細記載了她親身經歷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以及此後數年間日軍在南京實施殖民統治的情況。 由於魏特琳當時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是專門收容婦女的難民所,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這裡成了日軍實行性暴力的重要目標,作為該難民所的負責人,魏特琳的個人親歷檔案———日記,就是揭露侵華日軍性暴行最具說服力的證據。
  • 魏特琳:南京大屠殺中的挺身而出的國際友人
    魏特琳一面組織校內教職員工巡邏校園,一面請來為「國際安全區」服務的外籍男士輪流守夜。她自己不是守在門房,就是被叫去阻止進校日兵。當日本兵欲強行進入校園時,魏特琳就會衝日本兵大喊:「這是美國學校!」日軍咒罵她,用血跡斑斑的刺刀在她臉上亂晃,甚至打她耳光,但魏特琳毫不退讓。她每天奔波在學校各處,將校園裡做實驗用的雞鴨、教師宿舍裡的牛奶果醬和哭叫著的婦女,從日本兵手裡一一奪回來。
  • 魏特琳:南京大屠殺浩劫中的女「拉貝」
    就像魏特琳在日記中寫的那樣:「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這座城市裡找到!」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是專門收容婦女兒童的難民所,南京淪陷後,有大批女難民湧入這裡。「(12月17日)又有許多疲憊不堪、神情驚恐的婦女來了,說她們過了一個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斷地光顧她們的家……丈夫們被迫離開臥室,懷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
  • 魏特琳:拯救上萬婦孺後自殺的美國女人
    魏特琳知道,作為中立國公民,她留在淪陷後的南京也並不是絕對安全。此前,南京已經遭遇了長達4個月的瘋狂大轟炸,魏特琳曾在日記中描述被轟炸後的南京:儘管屋頂漆了一個很大的紅十字標誌,但仍有16枚炸彈被故意地投在中央醫院和衛生署所在的院落裡……網球場東面禮堂的西牆倒塌,所有的窗戶都破碎了。
  • 金陵保護神魏特琳
    在南京師範大學文理學院的隨園小區,有一座古銅色的雕像靜靜地矗立在一片綠茵之中,雕像是在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的提議下於2002年建立的。她常常親自守衛在校門口,阻止日軍進入。魏特琳等歐美人士的正義行動,常遭日軍蠻橫無理的阻擾。儘管金陵女子大學門口掛著美國國旗,但兇暴的日軍還常常強行入內。在這緊急時刻,魏特琳總是挺身出現,以強硬的態度與日軍交涉,但有時日軍獸性發作並不理會。於是阻止不成的魏特琳就與強盜搏鬥,有時她被打了好幾記耳光,有時日本兵甚至對她揮舞著帶血的刺刀,竟欲行兇,但魏特琳從未妥協,始終如一地堅持鬥爭。
  • 南京城裡的三個女人(一):美國來的「觀世音」魏特琳
    1919年,魏特琳應聘中國金陵女子大學。以當時兩國國力和教育的差距,魏特琳雖然過來當大學教授,但是此舉還是可以算作「支邊」和「支教」。魏特琳出發的時候很開心,一路「漂洋過海來看你」。除了開心,魏特琳還有一顆菩薩心。到了中國以後,和中國「支教」模範一樣。她每天教書育人,幫助窮苦百姓,以助人為樂趣。
  • 【藝術】《拉貝日記》:用大愛情懷唱響和平讚歌
    這一天對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不僅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也是一個通過歌劇作品對這段苦難歷史進行沉思與反省的日子,我們終於可以藉助藝術形式就南京暴行向全世界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這部歌劇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情感細膩而深刻,音樂主題豐富而統一,並充滿大量的戲劇性段落。觀眾長時段的歡呼和掌聲是對這部歌劇的最大肯定,也是對創作團隊長時間艱苦工作的最好褒獎。
  • 【真相】《金陵十三釵》背後的歷史真故事
    電影的故事是虛構的,卻架構在真實的歷史中,講述著中華民族最深重的一段苦難傷痕。《金陵十三釵》原著作者嚴歌苓在接受採訪時曾稱,她寫作《金陵十三釵》,最初的靈感來自《魏特琳日記》。明妮·魏特琳,彼時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南京淪陷期間,學校設立的婦女兒童難民收容所收容了一萬多名婦女和兒童。
  • 她是《金陵十三釵》原型,大屠殺中庇護數萬中國人…魏特琳,南京永生人性不滅
    任何一名日本兵,都可以肆意強姦中國女性而不受任何懲罰。上至七十多歲的老嫗,下到十來歲的小女孩無一倖免,大多數人都是完事後被當場殺死。就像魏特琳在日記中寫的那樣:「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這座城市裡找到!」
  • 用舞蹈揭露最殘酷、最黑暗的南京大屠殺,真實還原親歷者"記憶深處".
    雖然是歷史題材,但並不是敘事性的複述戰爭,而是通過兩個相隔半世紀的人的心靈對話,將歷史和現代時空凝固在1937年的南京。想看懂《南京1937》,先來認識張純如和魏特琳這兩個主角。來自美國的魏特琳,1912年9月來到中國,南京大屠殺期間,她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和救助了眾多中國婦女,被譽為「南京的活菩薩」。由於戰爭給她造成了極大刺激,她患上了精神憂鬱症。回國後她打開了廚房的煤氣,自殺身亡。
  • 歷史上真實的「金陵十三釵」(之一)
    電影的故事是虛構的,但卻是架構在一段真實的歷史中,講述著中華民族最深重的一段苦難傷痕。《金陵十三釵》原著作者嚴歌苓在接受採訪時曾稱,她寫作《金陵十三釵》,最初的靈感來自《魏特琳日記》。明妮·魏特琳,當時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南京淪陷期間,學校設立的婦女兒童難民收容所收容了一萬多名婦女和兒童。
  • 卻飲彈自盡,這位華裔女作家用生命書寫了歷史真相
    為什麼在別處幾乎聽不到相關的訊息? 也是在此期間她發現了珍貴的《魏特琳日記》和《拉貝日記》兩者後來都成為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 魏特琳女士和女學生們魏特琳時任金陵女子學院院長依靠美國籍身份收容婦女兒童和難民在大屠殺期間她寫下了大量日記
  • 聽!她的聲音①丨聲入人心!四川巾幗用聲音傳遞戰「疫」正能量!
    聽!這是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的聲音!是戰疫必勝、奮力奔康的聲音!四川省婦聯攜手四川省委網信辦發起聲音徵集活動號召各地姐妹們通過自發錄製鼓勁加油、傳遞力量的朗誦音頻祝福話語、奮鬥寄語等方式把溫暖和關心傳遞給武漢傳遞給一線醫務工作者共同為戰疫加油
  • 證照中的歷史:南京大屠殺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 歷史上的「金陵十三釵」 這才是真實的!
    魏特琳冒著生命危險挺身而出,讓大批的婦女和兒童進入她所在的校園,幫助她們躲過劫掠。事隔七十多年,翻閱魏特琳寫於南京淪陷期間的日記,當時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魏特琳在日記中提到了一批幫助其他「書娟」們逃過日軍強暴的「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