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裡的三個女人(一):美國來的「觀世音」魏特琳

2021-02-07 識趣說


最近一直在欣賞並反覆琢磨黃碧雲的一句話:太平盛世裡,個人經歷最大的兵荒馬亂,不外是幻滅。

在中國的一個行業裡,出現了一個「壞女人」,居然可以引發地覆天翻的「幻滅」?

沒有支撐,沒有篤信,沒有安慰。


夜裡走路,不怕路黑,最怕抬頭看不到星光。

俗世凡塵,不怕醜多,只怕看不到美。


反問。

那麼,在兵荒馬亂裡,最大的太平盛世,又是什麼呢?


問過不少朋友,我準備寫南京城裡的三個女人,你猜是哪三個?很可惜,沒有人猜到。

2014年南京旅遊回來,因有所感,我在朋友圈裡寫過南京城裡的三個女人的短文,可能大家沒有在意。


時隔四年,觸發我再想寫長文的動力,是娛樂圈發生的一件事,範冰冰獲得「國家精神造就者榮譽」獎。其實大家平時並沒有把娛樂圈裡的事當事,不就是娛樂嗎?

但範冰冰獲得「國家精神」獎,還是引發公眾集體的反感和震怒。

她在精神上給過我們任何指引嗎?


精神不是「走秀」,精神是榜樣,是勇氣,是真心,是衝破「霧霾」的光源,是黑夜中的星光。


(此文寫好以後,自己還沉浸在各種情緒裡不得自拔。請了幾位朋友試讀,得到一些意見,又做了小小修改。感謝一位出版社的編輯朋友,出於職業習慣,還對漏字的和筆誤進行了訂正。她還建議,文章有點長,考慮到讀者的時間寶貴,不如分三次發出來,最後再合成一篇留作紀念,因為每個女性都足夠豐滿。這個建議不錯,不是為了故意留有懸念,況且南京城裡的三個女人之間也沒有劇情關聯,僅僅只是為了您看著不累。)


南京師範大學裡居然有一個美國人的雕像,她叫明妮·魏特琳。

如果你以前不知道魏特琳,不必慚愧,這不是你的錯,很多人都不知道她。


南師大校園內的明妮·魏特琳(1886-1941)雕像。


這裡不是她的墓碑,她安葬在美國密西根州的雪柏鎮。

墓碑上用英文刻著:明妮·魏特琳,觀音菩薩,到中國去的傳教士 。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卻是四個中國漢字——金陵永生。

雕像上的明妮·魏特琳,戴著眼鏡面容安詳,帶著微笑注視過往的行人……


明妮·魏特琳。


幾年前,我自從在南師大偶遇到魏特琳的微笑,就再也無法忘卻。

魏特琳是來中國第一批「洋打工」。

履歷不複雜,先創辦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學,後受聘於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後常簡稱為金女大)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她的中國名字叫「華群」,很多人暱稱她「華小姐」。

「華小姐」在美國,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而是「勤二代」。

家境不富裕的她,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勤奮勇敢的個性。

和中國很多家境不好的孩子一樣,魏特琳上大學時考了個師範,學費是靠自己打工掙的。


在南京淪陷期間,明妮·魏特琳的身份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1919年,魏特琳應聘中國金陵女子大學。

以當時兩國國力和教育的差距,魏特琳雖然過來當大學教授,但是此舉還是可以算作「支邊」和「支教」。

魏特琳出發的時候很開心,一路「漂洋過海來看你」。

除了開心,魏特琳還有一顆菩薩心。到了中國以後,和中國「支教」模範一樣。她每天教書育人,幫助窮苦百姓,以助人為樂趣。

難怪史料記載的很直白「使附近貧困婦孺沾到相當的實惠」。


南京。

或許是「華小姐」在這個世界上最摯愛的地方。

1937年11月之前,「華小姐」在中國的日子快樂而充實。

1934年底,魏特琳在寫給親人的信中,深情地描述金陵城:「在午後溫暖而和煦的陽光下,樓下草坪裡的菊花開得正旺,老邵——我們忠厚老實的園丁忙著把它們布置成五彩繽紛的花壇,池塘邊及小山上的樹林則被映罩上一層醉人的秋暉。」

「華小姐」在金陵城裡,過得很幸福,很陶醉,很融入。除了眼睛、鼻子和頭髮,她就是一個中國人。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在南京淪陷前的一些情景。


然而,醉人的秋暉很快褪色,變成了一片血色陰霾。

「華小姐」只能再變回到魏特琳,一個星條旗下的美國人,因為只有變回到美國人,才有可能去保護中國人。

要翻開魏特琳「真正的故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背景是我們最沉痛的一段苦難史。

每次翻開,都痛徹心腑。

需不斷地,努力地在浩瀚史料中平復仇恨。

甚至要用打岔的方式,來緩解心頭絞痛。

如果可以,我願用此時所有的錢,全部換作彼時的炸彈……


日軍飛機飛越上海浦東上空。


1937年11月11日夜,上海淪陷。

日軍分三路撲向南京,所經之處姦淫、虜掠、燒殺無惡不作。

此時,烏雲已提前籠罩南京城。

城牆在加固,士兵在宣誓,權貴在逃亡……

城內的外國人基本都已經逃離,僅剩一二十人挺身而出,組織成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

1937年11月中旬,日軍逼近南京。



滿目瘡痍。


11月17日,不願離開的魏特琳致信美國大使館,建議設立一個安全區,讓無法撤離南京的難民有一個相對安全的棲身之地,以躲避戰火。

她在信中寫道:「無論從地理位置或建築物的牢固性來說,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作為難民收容所是再合適不過了。」

12月1日,美國大使館最後一次緊急召集所剩無幾的美國公民,警告:「再不撤離,以後我們將無法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

魏特琳鐵了心:「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棄中國!」

隨後,在大使館出示的「無論如何也不離寧」的文件上,她籤上自己的姓名。

魏特琳不過是一隻溫和的羔羊,她為何要執意等待野獸的到來呢?

12月13日晨,獸軍的首批禽獸攻破南京中華門。


入城。燒殺姦淫,四處哀歌。



南京大屠殺。


「噢,上帝,請控制這些兇殘的野獸般的士兵……」魏特琳在日記中寫道,「今天,在這座城市裡充滿了罪惡。」

南京城在屠殺中血流成河,除了鮮血,就是恐懼。成千上萬無家可歸的婦女,潮水一樣湧進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她們擠在教室裡,睡在實驗室的桌子上,蹲在樓梯和過道裡,露宿在草坪上,乞求魏特琳能給她們一個安生(身)的地方」。


倖存的難民銘記著魏特琳的樣子:瘦長個、高鼻梁、長長的臉上有一對湖藍色的善良的眼睛,上穿西裝,下著毛裙,五十歲左右的年紀。她常常手拿一面美國星條旗,站在校門口看守大門,不讓無關的人員進來……

儘管金女大校園門口掛著美國國旗的「國際安全區」與日本大使館的公告,但不能完全阻止獸性大發的日軍。


影片還原明妮·魏特琳保護婦女兒童的場景。


因為專門收容婦女,金女大也成了日本兵淫慾的目標。

每天有成批的禽獸或從校門口,或爬過圍牆強行入校,肆無忌憚地凌辱婦女。

許多個晚上,魏特琳只能和衣而睡,以便能隨時起來去應對突發事件……

她不是守在門房,就是被叫去阻止正欲奸掠的獸兵,從他們骯髒的爪子裡奪回一個又一個中國婦女。


不少獸兵因此惱怒,拿刺刀威脅她,野蠻地打她耳光,魏特琳都忍受了。

她平靜的說,金陵女院就是我的家,我絕不離開。


她在日記中寫道:「我們這些人認為戰爭是民族的罪行,是違反在天地萬物心靈深處的一種罪過,但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力量奉獻給那些無辜受害者,以及獻給那些家庭被燒、被搶,或是那些在戰爭時期被大炮、飛機炸傷的人……」

在魏特琳的日記裡,天空中下著血雨,墨汁一樣的恐懼,還在無休無止地蔓延,看到不盡頭……


我不知道今天有多少無辜、勤勞的農民和工人被殺害。我們讓所有40歲以上的婦女回家與她們的丈夫及兒子在一起,僅讓她們的女兒和兒媳留下。今夜我們要照看四千多名婦女和兒童。不知道在這種壓力下我們還能堅持多久,這是一種無以名狀的恐怖。by 明妮·魏特琳

1937年12月16日(星期四)


又有許多疲憊不堪、神情驚恐的婦女來了,說她們過了一個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斷地光顧她們的家。從12歲的少女到60歲的老婦都被強姦。丈夫被迫離開臥室,懷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by 明妮·魏特琳

1937年12月17日(星期五)


國破山河在 城春枯骨驚。

有人在人性泯滅中群魔亂舞,不再是人。

有人在悲憫救贖中愈漸強大,化作了神。

此時的南京城裡,沒有觀世音,只有魏特琳。

上帝沒能阻止暴行,卻給中國送來了一個魏特琳。


人人為她擔心,人人被她安慰。

一個中國小男孩戴著日本國旗的臂章,來給住在金女大的姐姐送飯。

魏特琳見到後,對那小男孩說:「你不用佩戴太陽旗,你是中國人,你們的國家沒有亡!你要記住是哪年哪月戴過這個東西的,你永遠不要忘記!」

說完,她幫那個男孩把那臂章取了下來,扔在地上。



精日分子,民族敗類。


如果魏特琳能活至今日,看到中國居然還有那些個不知廉恥的敗類,穿著日軍軍服招搖於市,會作何感想?

她絕不會容忍。她定會走上前去,狠狠地給上一耳光:「這一巴掌,是替南京的無辜死難者打的。」


「能救一個算一個。」魏特琳用一座小小的孤島,救下了一萬多中國人的生命。

有人說,魏特琳是中國的「辛德勒」。

在著名的《拉貝日記》中,她的功績,被記敘得很完整。

那怕多一個國人知道魏特琳,是我寫作此文最大的念想。



拉貝日記。


一顆悲憫於世的心,

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苦難?


2004年11月9日,《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英文版作者,美籍華人女作家張純如,在極度抑鬱、極度痛苦中,於美國加州蓋洛斯自己的車內,用手槍自殺。


真相不可毀滅,心靈無法承受。



張純如。


與魔鬼較量,目睹了太多的慘絕人寰,非善良之人所能承受之極限,魏特琳患上了嚴重的精神抑鬱症。


1940年5月14日,她在人們的苦苦勸說下,終於同意離開南京,回到美國治病。

1941年5月14日,她選擇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遺書中,她寫道:與其受精神之苦,不如一死了之。


她在臨終前說:「如果能再生一次,還是要為中國人服務,中國是我的家。」

一個比中國人還中國人的美國人。


明妮·魏特琳(二排左六)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學院任教時與校友的合影。


墓碑上「金陵永生」四個漢字,

是她用靈魂遙望中國

……


相關焦點

  • 魏特琳:拯救上萬婦孺後自殺的美國女人
    也是在這一天,美國大使館最後一次召集所有尚滯留南京的為數不多的美國公民,警告他們:再不撤離,以後我們將無法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魏特琳的回答是: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開中國!並在大使館出示的「無論如何也不離寧」的文件證書上籤上了自己的姓名……這已經是她第四次鄭重拒絕美國大使館要她離開南京的請求。她甚至曾致函美國使館,指出各國使館這樣撤出是很不明智的。
  • 她是《金陵十三釵》原型,大屠殺中庇護數萬中國人…魏特琳,南京永生人性不滅
    這個南京人口中的「活佛」、「觀世音」,名叫明尼·魏特琳(Minnie Vautrin),是個相貌平平的美國人。與其捨身取義,神明更主張普度眾生,因為得到救助的人會更多。魏特琳也是一樣,在1937年的那場浩劫裡,以一介孱弱之軀,庇護了南京城裡數萬名婦孺。
  • 魏特琳:南京大屠殺浩劫中的女「拉貝」
    金陵女子學院教職員合影(左四為魏特琳)1937年11月下旬,攻佔上海的日軍兵分三路向南京進逼包抄,戰爭陰影瞬間即至。一些在南京的外國教授商議,一旦日軍攻入城池,他們計劃仿效上海,在南京建立難民安全區。也是在這一天,美國大使館最後一次召集所有尚滯留南京的為數不多的美國公民,警告他們:再不撤離,以後我們將無法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魏特琳的回答是: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開中國!並在大使館出示的「無論如何也不離寧」的文件證書上籤上了自己的姓名……這已經是她第四次鄭重拒絕美國大使館要她離開南京的請求。她甚至曾致函美國使館,指出各國使館這樣撤出是很不明智的。
  • 魏特琳:南京大屠殺中的挺身而出的國際友人
    此前,魏特琳5次收到美國大使館的撤離通知,都被她拒絕了。第2次收到撤離通知後,魏特琳在日記中寫道,自己有責任負起使命來,「就像在危險之中,男人不應棄船而去,而女人也不應丟棄她們的孩子一樣」。10月9日,她又在日記中寫道:「我深深感到,對基督教領導人來說,現在正是為教會服務和領導其成員救濟百姓,從事各項有益工作的絕好時機。」
  • 一個值得中國人永遠銘記感恩的美國女人——明妮•魏特琳
    1919年,當魏特琳準備回到中國去的時候,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也就是南京師範大學前身)因原校長回美國休假,希望魏特琳能代掌校務。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是由美國幾個基督教組織於1915年創辦的,經費也由美國八個基督教傳教會、史密斯女子大學和英國一個傳教會共同資助。1919年該校首屆畢業生只有五人,這五個畢業生是首批在中國國土上獲得學士學位的中國婦女(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時)。
  • 魏特琳:南京難民的「保護神」
    魏特琳像一個恪盡職守的忠誠衛士,一會兒守在學校大門口,攔阻呵斥企圖強行入校的日軍,一會兒又趕到校內其他地方,趕走偷爬進校的日軍。正如她在日記中所寫:「一天中的大多數時間,我都像衛兵一樣守在前門或是被叫去處理其他問題——跑到學校的其他地方,去對付進入校園的一批又一批日本兵。」在日軍剛進入南京瘋狂屠城那最緊張的日子裡,魏特琳沒有一頓飯能吃得完整,沒有一個覺能睡得安生。
  • 金陵永生 致親愛的魏特琳
    臨危受命1937年11月11日夜,上海完全淪陷,日軍分三路撲向南京。在所經之處姦淫、虜掠、燒殺無惡不作。美國大使館強令魏特琳撤離南京,並表示如果魏特琳拒絕,今後發生的事情,美國大使館將不負責任。魏特琳四次謝絕了大使館的好意,表示自己這時候不能離開南京。「我覺得我能夠擔負起一些責任,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危險中的男人們不應棄船而去,女人也不應丟棄她們的孩子一樣。」12月5日,日軍未經激烈戰鬥,就進駐南京各要鎮。
  • 無法救贖自己的「希望女神」魏特琳
    1937年11月下旬,攻佔上海的日軍兵分三路向南京進逼包抄,戰爭陰影瞬間即至。此前,南京已經遭遇了長達4個月的瘋狂大轟炸,魏特琳曾在日記中描述被轟炸後的南京:儘管屋頂漆了一個很大的紅十字標誌,但仍有16枚炸彈被故意地投在中央醫院和衛生署所在的院落裡……網球場東面禮堂的西牆倒塌,所有的窗戶都破碎了。魏特琳寫道:「我認為我不能離開……就像在危險之中,男人們不應棄船而去,女人也不應丟棄她們的孩子一樣!」
  • 金陵保護神魏特琳
    血城菩薩,榮獲國民政府最高榮譽1937年,魏特琳原計劃於秋天回國休假1年。但盧溝橋事件爆發她改變了計劃,認為不能在中國危難之際離開。8月,日本的飛機開始轟炸南京,魏特琳組織學生們備戰挖防空壕、組織滅火隊。8月16日,美國大使館下令所有美國婦女和兒童撤離,魏特琳拒絕了。形勢越來越嚴重,大使館最後一次下令撤退所有留在南京的美僑,並警告說:「將無法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
  • 金陵永生——魏特琳與張純如
    魏特琳是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她謝絕了美國大使館強令她撤離南京城的好意,請命為學校留守。        大屠殺結束後魏特琳回到美國接受精神治療。1941年5月14日,正是魏特琳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她選擇這一天,打開公寓廚房的煤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終年55歲。美國密西根州她的墓碑上刻著四個漢字:「金陵永生」。 下面是英文:「明妮·魏特琳,觀音菩薩,到中國去的傳教士。」
  • 歷史上的女校(第十一期)|永生金陵——金陵女子大學魏特琳的故事
    在南京師範大學老校區即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金女大)的東側綠樹之中,掩映著一尊外國女性的雕像:「她」戴著眼鏡,面容安詳,微笑而視,令人倍感親切;銅像的下方鐫刻有「金陵永生」4個金色大字,「她」就是明妮·魏特琳女士。
  • 她是《金陵十三釵》原型,大屠殺中庇護數萬中國人,罹患抑鬱症自盡…魏特林,南京永生人性不滅
    這個南京人口中的「活佛」、「觀世音」,名叫明尼·魏特琳(Minnie Vautrin),是個相貌平平的美國人。當時的國民政府也因此,秘密通過美國大使館,授予了她贈給外國人的最高榮譽——「採玉勳章」。在第2次接到通知後,她就在日記中寫道,自己有責任負起使命來,「就像在危險之中,男人不應棄船而去,而女人也不應丟棄她們的孩子一樣」。
  • 用聲音傳遞歷史 《魏特琳日記》可以「聽」了
    《魏特琳日記》,記錄了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真實南京,是繼《拉貝日記》後又一部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原始材料。11月19日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製作的聲音產品《魏特琳日記》正式在學習強國「紫金草工作室」上線,用聲音傳遞歷史。
  • 明妮·魏特琳:南京的女「辛德勒」
    編輯/石曉芳  文/楊楊在1937年南京那個史無前例黑暗的冬天,她成為中國難民姐妹們心目中的「救世主」和熊熊燃燒的希望之焰,她拯救了數以萬計中國姐妹的生命和人格尊嚴。而一直到她積鬱成疾,55歲英年早逝,彌留之際仍說:「若我有第二次生命,仍要為華人服務。」她的墓碑上也銘刻著四個大字:金陵永生。明妮·魏特琳:中文名華群,美國伊利諾州人。
  • 1937南京血淚:金陵女大淪為日寇的發洩獸慾之地
    魏特琳,金陵女子大學教務長,中文名字叫華群,人們習慣叫她「華小姐」。  在日軍逼近南京的危險日子裡,美國大使館曾多次要求美國的僑民撤出南京這個危如累卵的城市。明妮.魏特琳的日記凝重得令人窒息。魏特琳,金陵女子大學教務長,中文名字叫華群,人們習慣叫她「華小姐」。    在日軍逼近南京的危險日子裡,美國大使館曾多次要求美國的僑民撤出南京這個危如累卵的城市。
  • 「大王」和他的南京1937!
    92歲的王瑞頤家裡,老人拿起我們遞給他的老照片,一個個地數著照片上的人,79年前的記憶似乎從未消失過。在他的講述中,我們又回到了那一年……在明妮·魏特琳(中文名華群,即「華小姐」)40餘萬字的日記中,她的中文老師王耀庭出現的頻率接近一百次,僅次於她的另一位得力助手程瑞芳。明妮·魏特琳魏特琳有時稱他為「大王」,有時稱他為「王先生」。
  • 證照中的歷史:南京大屠殺
    眾多國際友人也冒著風險,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並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他們中有德國的約翰·拉貝、丹麥的貝恩哈爾·辛德貝格、美國的約翰·馬吉等人。對他們的人道精神和無畏義舉,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貝恩哈爾·辛德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丹麥人,1911-1984年。
  • 紀念日|南京大屠殺:天使與魔鬼,正義與罪惡
    常志強說,還沒回過神,日本兵已經衝了進來,子彈呼嘯而至,父親當即中彈身亡,母親則被一刺刀戳倒……「我母親跌下來了,抱著我的小弟弟還沒有放鬆,撐著又站起來,鬼子又戳了兩刀。我小弟弟就掉在地下哇哇地哭。鬼子順手就把刺刀往我弟弟屁股上頭刺,一挑,摔得老遠。另外三個弟弟,分別只有4歲、6歲和8歲,一個個地被日本兵的刺刀奪去了生命。」
  • 第六個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有話要說
    來源:中國新聞社每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都是歷史的「活證人」如今,在冊的在世的倖存者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