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上邊「智庫雜誌」加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者分享
在南京師範大學文理學院的隨園小區,有一座古銅色的雕像靜靜地矗立在一片綠茵之中,雕像是在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的提議下於2002年建立的。雕像的主人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了上萬女性免遭日軍摧殘。從1937年至1941年寫下了近60萬字的日記,詳細記載了她親見、親聞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滔天罪行,成為真實、準確、完整揭露日軍在南京實施大屠殺的第一手資料。
中國女校的「華群老師」
魏特琳(1886~1941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西科爾小鎮,由於家境貧寒,學生時代打零工掙學費,1912年在伊利諾州立大學畢業後,加入了海外基督教傳教士聯合會,被派往中國在合肥和南京建立女校。擔任合肥基督會三育女中校長、金陵女子大學(今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主任、代理校長,開始了她與南京長達二十多年的不解之緣。在教學中,她鼓勵女校學生走出象牙塔,獻身社會,為鄰裡服務。她經常走訪市民家庭體貼關心他們。她帶領金陵女子大學的學生們先後辦起了「樂群社」半日制學校和「懿師家政學校」,免費向周圍百姓宣傳各種科學知識衛生知識和家政知識,並且每周兩次請醫生免費為貧民看病。魏特琳還把丹麥、荷蘭的成人教育推廣到中國,對中國早期的女子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她的中國名叫華群,學生們稱呼她「華群老師」。
血城菩薩,榮獲國民政府最高榮譽
1937年,魏特琳原計劃於秋天回國休假1年。但盧溝橋事件爆發她改變了計劃,認為不能在中國危難之際離開。8月,日本的飛機開始轟炸南京,魏特琳組織學生們備戰挖防空壕、組織滅火隊。8月16日,美國大使館下令所有美國婦女和兒童撤離,魏特琳拒絕了。形勢越來越嚴重,大使館最後一次下令撤退所有留在南京的美僑,並警告說:「將無法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但魏特琳毅然在大使館出示的「無論如何也不離寧」的文件上籤上了姓名。這是她第四次鄭重拒絕離開南京的命令。
1937年11月,金陵女子大學已在校長吳貽芳帶領下遷到了四川,魏特琳則作為留守負責人。12月13日,南京陷落,整個城市成了日軍的屠殺場。這時,留在南京的20多名西方人士組織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緊急投入到保護難民的行動中。「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決定金陵女子大學為接受難民中婦女和兒童的營地。原計劃將有2700多名難民到金陵女子大學避難,但由於日軍瘋狂的暴行,驚恐萬狀的婦女像潮水般湧入,僅僅幾天就達到13000多人,校內凡是可棲身的地方都擠滿了人,這麼多人要吃飯,要喝水,要避寒……連大小便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魏特琳及其助手程瑞芳女士和「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留校員工日夜操勞,個個精疲力竭。除此以外,魏特琳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組織巡邏隊,不分晝夜巡護校園。她常常親自守衛在校門口,阻止日軍進入。魏特琳等歐美人士的正義行動,常遭日軍蠻橫無理的阻擾。儘管金陵女子大學門口掛著美國國旗,但兇暴的日軍還常常強行入內。在這緊急時刻,魏特琳總是挺身出現,以強硬的態度與日軍交涉,但有時日軍獸性發作並不理會。於是阻止不成的魏特琳就與強盜搏鬥,有時她被打了好幾記耳光,有時日本兵甚至對她揮舞著帶血的刺刀,竟欲行兇,但魏特琳從未妥協,始終如一地堅持鬥爭。因為這裡專門收容婦女,因此金陵女大成了日本兵的目標。1937年12月17日,兩個日本兵前來滋事,魏特琳和他們爭執。事後魏特琳才發現她中了日本兵的陰謀,原來那兩個日本兵把她困在前門,其他人則乘機從後門闖進樓裡輪姦三名婦女,甚至還搶走了十二名姑娘。對這件事魏特琳一直懷著深深的內疚。從14日開始,魏特琳便守衛在學校大門口,阻止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兵進入校園,當日本兵欲強行進入校園,魏特琳就會衝日本兵大喊:「這是美國學校!」
不僅如此她還千方百計地幫助難民們尋找他們失蹤的親人,鼓勵婦女們勇敢地去指認被日軍抓去、有生命危險的男子為親人。而且她數次去日本大使館抗議日軍的暴行,迫使日本大使館答應派警衛守衛金陵女子大學校園,並得到日本大使館不許日本兵進入校園的手令。那些孤立無援、極度恐慌的婦女、兒童把這位偉大而勇敢的女性看成了希望的化身,稱她為「血城菩薩」「觀音菩薩」。
在難民營裡,魏特琳還常常鼓勵難民們不要氣餒,中國沒有亡,要堅強起來。並根據留守人員的教學專長,在災難民營裡開設女子中學,為女青年講授文化知識,開辦職業培訓班,講授謀生技能的課程。許多婦女在此學會了織毛巾、織襪子的技術,在後來離開難民營後,走上了自立的道路。1938年底,南京成立了漢奸政權,日軍下令關閉所有的難民營。然而,當難民們被迫返家後,卻仍不斷慘遭日軍搶掠、強姦。許多婦女又倉皇逃回業已關閉的金陵女子大學。魏特琳等人又擔負起800多名婦女的食宿和保護工作。
1938年,魏特琳獲得了國民政府授予的「採玉勳章」,這是當時贈予外國人的最高榮譽。
「金陵永生」,刻在她的墓碑上
長期的勞累、繁重的校務,以及戰爭給魏特琳精神上帶來的長期刺激,使得魏特琳總處在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中。1940年春天,魏特琳得了精神憂鬱症,病情日益嚴重。那年5月19日,病重的魏特琳離開了她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中國。在美國治療期間,她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多年來我深深愛著金陵女大,並試著盡力幫助她。」「倘若有第二次生命,我仍願為中國人服務。」
當初魏特琳在中國期間,她父親去世了,她寫信說:「雖然很悲傷,但在中國我拯救更多無辜的生命,感到很安慰。」為了災難深重的中國,她未能對父親盡兒女之責,為此她的弟弟一直心懷不滿。這次回國後她住院需要家屬籤字,弟弟則不聞不問,他無法理解姐姐為何把一生都獻給一個如此遙遠和陌生的國度。其實,他還不知道,為了中國,姐姐還與已訂婚的未婚夫分了手,而從此獨身一人。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她選擇這一有意義的日子, 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魏特琳去世後,被葬在美國密西根州的雪柏得鎮,家鄉人為她建造了一座墓,墓碑上刻著「金陵永生」4個中文隸書字。
為了紀念魏特琳,1999年,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提出了在校園內建立魏特琳的塑像,這個提議最終在2002年12月12日實現。2000年4月,歷史學家胡華玲出版了《南京大屠殺時期的美國女神:明妮•魏特琳的勇氣》。一部以魏特琳一生為內容的劇本《明妮眼中的世界》也將在伊利諾州的芝加哥上演。由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編的《魏特琳傳》即將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該書挖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一些有關傳主生活的細節,還有當地教會的文件、倖存者的訪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檔案資料。毫無疑問,這些最新研究成果將有助於今後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