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保護神魏特琳

2021-03-01 企業文化智庫

【新朋友】點擊上邊「智庫雜誌」加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者分享

在南京師範大學文理學院的隨園小區,有一座古銅色的雕像靜靜地矗立在一片綠茵之中,雕像是在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的提議下於2002年建立的。雕像的主人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了上萬女性免遭日軍摧殘。從1937年至1941年寫下了近60萬字的日記,詳細記載了她親見、親聞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滔天罪行,成為真實、準確、完整揭露日軍在南京實施大屠殺的第一手資料。

中國女校的「華群老師」

魏特琳(1886~1941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的西科爾小鎮,由於家境貧寒,學生時代打零工掙學費,1912年在伊利諾州立大學畢業後,加入了海外基督教傳教士聯合會,被派往中國在合肥和南京建立女校。擔任合肥基督會三育女中校長、金陵女子大學(今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主任、代理校長,開始了她與南京長達二十多年的不解之緣。在教學中,她鼓勵女校學生走出象牙塔,獻身社會,為鄰裡服務。她經常走訪市民家庭體貼關心他們。她帶領金陵女子大學的學生們先後辦起了「樂群社」半日制學校和「懿師家政學校」,免費向周圍百姓宣傳各種科學知識衛生知識和家政知識,並且每周兩次請醫生免費為貧民看病。魏特琳還把丹麥、荷蘭的成人教育推廣到中國,對中國早期的女子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她的中國名叫華群,學生們稱呼她「華群老師」。

血城菩薩,榮獲國民政府最高榮譽

1937年,魏特琳原計劃於秋天回國休假1年。但盧溝橋事件爆發她改變了計劃,認為不能在中國危難之際離開。8月,日本的飛機開始轟炸南京,魏特琳組織學生們備戰挖防空壕、組織滅火隊。8月16日,美國大使館下令所有美國婦女和兒童撤離,魏特琳拒絕了。形勢越來越嚴重,大使館最後一次下令撤退所有留在南京的美僑,並警告說:「將無法保證你們的生命安全。」但魏特琳毅然在大使館出示的「無論如何也不離寧」的文件上籤上了姓名。這是她第四次鄭重拒絕離開南京的命令。

1937年11月,金陵女子大學已在校長吳貽芳帶領下遷到了四川,魏特琳則作為留守負責人。12月13日,南京陷落,整個城市成了日軍的屠殺場。這時,留在南京的20多名西方人士組織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緊急投入到保護難民的行動中。「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決定金陵女子大學為接受難民中婦女和兒童的營地。原計劃將有2700多名難民到金陵女子大學避難,但由於日軍瘋狂的暴行,驚恐萬狀的婦女像潮水般湧入,僅僅幾天就達到13000多人,校內凡是可棲身的地方都擠滿了人,這麼多人要吃飯,要喝水,要避寒……連大小便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魏特琳及其助手程瑞芳女士和「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留校員工日夜操勞,個個精疲力竭。除此以外,魏特琳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組織巡邏隊,不分晝夜巡護校園。她常常親自守衛在校門口,阻止日軍進入。魏特琳等歐美人士的正義行動,常遭日軍蠻橫無理的阻擾。儘管金陵女子大學門口掛著美國國旗,但兇暴的日軍還常常強行入內。在這緊急時刻,魏特琳總是挺身出現,以強硬的態度與日軍交涉,但有時日軍獸性發作並不理會。於是阻止不成的魏特琳就與強盜搏鬥,有時她被打了好幾記耳光,有時日本兵甚至對她揮舞著帶血的刺刀,竟欲行兇,但魏特琳從未妥協,始終如一地堅持鬥爭。因為這裡專門收容婦女,因此金陵女大成了日本兵的目標。1937年12月17日,兩個日本兵前來滋事,魏特琳和他們爭執。事後魏特琳才發現她中了日本兵的陰謀,原來那兩個日本兵把她困在前門,其他人則乘機從後門闖進樓裡輪姦三名婦女,甚至還搶走了十二名姑娘。對這件事魏特琳一直懷著深深的內疚。從14日開始,魏特琳便守衛在學校大門口,阻止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兵進入校園,當日本兵欲強行進入校園,魏特琳就會衝日本兵大喊:「這是美國學校!」

不僅如此她還千方百計地幫助難民們尋找他們失蹤的親人,鼓勵婦女們勇敢地去指認被日軍抓去、有生命危險的男子為親人。而且她數次去日本大使館抗議日軍的暴行,迫使日本大使館答應派警衛守衛金陵女子大學校園,並得到日本大使館不許日本兵進入校園的手令。那些孤立無援、極度恐慌的婦女、兒童把這位偉大而勇敢的女性看成了希望的化身,稱她為「血城菩薩」「觀音菩薩」。

在難民營裡,魏特琳還常常鼓勵難民們不要氣餒,中國沒有亡,要堅強起來。並根據留守人員的教學專長,在災難民營裡開設女子中學,為女青年講授文化知識,開辦職業培訓班,講授謀生技能的課程。許多婦女在此學會了織毛巾、織襪子的技術,在後來離開難民營後,走上了自立的道路。1938年底,南京成立了漢奸政權,日軍下令關閉所有的難民營。然而,當難民們被迫返家後,卻仍不斷慘遭日軍搶掠、強姦。許多婦女又倉皇逃回業已關閉的金陵女子大學。魏特琳等人又擔負起800多名婦女的食宿和保護工作。

1938年,魏特琳獲得了國民政府授予的「採玉勳章」,這是當時贈予外國人的最高榮譽。

「金陵永生」,刻在她的墓碑上

長期的勞累、繁重的校務,以及戰爭給魏特琳精神上帶來的長期刺激,使得魏特琳總處在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中。1940年春天,魏特琳得了精神憂鬱症,病情日益嚴重。那年5月19日,病重的魏特琳離開了她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中國。在美國治療期間,她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多年來我深深愛著金陵女大,並試著盡力幫助她。」「倘若有第二次生命,我仍願為中國人服務。」

當初魏特琳在中國期間,她父親去世了,她寫信說:「雖然很悲傷,但在中國我拯救更多無辜的生命,感到很安慰。」為了災難深重的中國,她未能對父親盡兒女之責,為此她的弟弟一直心懷不滿。這次回國後她住院需要家屬籤字,弟弟則不聞不問,他無法理解姐姐為何把一生都獻給一個如此遙遠和陌生的國度。其實,他還不知道,為了中國,姐姐還與已訂婚的未婚夫分了手,而從此獨身一人。

1941年5月14日,也就是她離開中國一周年的日子,她選擇這一有意義的日子, 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魏特琳去世後,被葬在美國密西根州的雪柏得鎮,家鄉人為她建造了一座墓,墓碑上刻著「金陵永生」4個中文隸書字。

為了紀念魏特琳,1999年,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提出了在校園內建立魏特琳的塑像,這個提議最終在2002年12月12日實現。2000年4月,歷史學家胡華玲出版了《南京大屠殺時期的美國女神:明妮•魏特琳的勇氣》。一部以魏特琳一生為內容的劇本《明妮眼中的世界》也將在伊利諾州的芝加哥上演。由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編的《魏特琳傳》即將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該書挖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一些有關傳主生活的細節,還有當地教會的文件、倖存者的訪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檔案資料。毫無疑問,這些最新研究成果將有助於今後的學術研究。


相關焦點

  • 魏特琳:南京難民的「保護神」
    許許多多的中國婦女為了逃避日軍的暴行,由父兄或丈夫護送,經過千難萬險,來到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她們或剪去了頭髮,或臉上抹著黑灰,把自己裝扮成男人或老太婆,涕淚交流地跪倒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門前。魏特琳立即讓這些婦女進入校園。人越來越多,學校的教室、辦公室、宿舍甚至走道、樓梯、屋簷下,凡可暫時棲身的地方都擠滿了人。校園面積並不大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只準備收容兩千多難民,結果難民最多時竟達一萬多人。
  • 金陵永生 致親愛的魏特琳
    20世紀30年代,魏特琳女士擔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和教育系主任,身後留下了一部日記,其中詳細記載了她親身經歷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以及此後數年間日軍在南京實施殖民統治的情況。 由於魏特琳當時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是專門收容婦女的難民所,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這裡成了日軍實行性暴力的重要目標,作為該難民所的負責人,魏特琳的個人親歷檔案———日記,就是揭露侵華日軍性暴行最具說服力的證據。
  • 金陵永生——魏特琳與張純如
    金陵女大難民的數量最高達到過13000多人,魏特琳是南京婦女眼中的「觀音菩薩」。由於專門收容婦女,金女大成了日本兵的目標。在學校的大門口,魏特琳手執美國星條旗阻止日軍進入。日本兵不但用帶血的刺刀在她面前晃,惱怒之下還會扇她耳光。1937年12月17日,兩個日本兵前來滋事,魏特琳在前門擋住他們發生爭執,事後發現中了奸計,她被困在前門,其他日本兵從後門闖進樓裡輪姦了3名婦女,還搶走了12名女孩。
  • 歷史上的女校(第十一期)|永生金陵——金陵女子大學魏特琳的故事
    對這個陌生國度的女人們,魏特琳有一種天生的責任感。「我不能在這個時候拋棄中國」1937年11月下旬,攻佔上海的日軍兵分三路向南京進逼包抄,戰爭陰影瞬間即至。一些在南京的外國教授商議,一旦日軍攻入城池,他們計劃仿效上海,在南京建立難民安全區。時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務長的魏特琳,主動提出了一個方案:將金陵女院作為難民安全中心。
  • 她是《金陵十三釵》原型,大屠殺中庇護數萬中國人…魏特琳,南京永生人性不滅
    宋美齡在17日撤離前,派人把自己的鋼琴搬來,贈給了金陵女大。深知戰火將至的魏特琳,也在12月1日將校長吳貽芳勸離,僅剩下自己和十幾名中國老師。隨著婦女兒童源源不斷地湧入,金陵女大校園裡的難民一再暴漲,到1938年年初,原本負荷上限為2000多人的金陵女大,難民達到了一萬多人。
  • 魏特琳:南京大屠殺中的挺身而出的國際友人
    魏特琳 — 「菩薩」外教中國心杭立武籌設的南京安全區,有很大一片在金陵女子大學內,《金陵十三釵》的故事原型就發生在這裡。這片安全區的負責人是金陵女大教務主任魏特琳,她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一面處心積慮地救苦救難,被南京市民譽為「活菩薩」;一面每天撰寫日記記錄日軍暴行,後成為南京大屠殺的力證。最終她積勞成疾憂慮過重而得了重度抑鬱症,回國次年自殺身亡。
  • 魏特琳:南京大屠殺浩劫中的女「拉貝」
    南京大屠殺期間,任職於當時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美國人明妮·魏特琳女士,成了婦孺們的「守護神」。她先是排除萬難在合肥建立女校,又在金陵女子大學(1930年以後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增設教育行政管理課程,培養女中的教師和行政管理人才。她通過募捐在金大附近買地蓋教室,專門招收附近的貧困孩子,鼓勵金大的女學生擔任教師,在中國首開學生教學實習制度。魏特琳認為,這些都是推廣中國女子教育的基礎。對這個陌生國度的女人們,魏特琳有一種天生的責任感。
  • 無法救贖自己的「希望女神」魏特琳
    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那時很多中國女人都不識字,魏特琳對這些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她先是排除萬難在合肥建立女校,又在金陵女子大學(1930年以後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增設教育行政管理課程,培養女中的教師和行政管理人才。她通過募捐在金大附近買地蓋教室,專門招收附近的貧困孩子,鼓勵金大的女學生擔任教師,在中國首開學生教學實習制度。魏特琳認為,這些都是推廣中國女子教育的基礎。
  • 魏特琳:拯救上萬婦孺後自殺的美國女人
    她先是排除萬難在合肥建立女校,又在金陵女子大學(1930年以後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增設教育行政管理課程,培養女中的教師和行政管理人才。她通過募捐在金大附近買地蓋教室,專門招收附近的貧困孩子,鼓勵金大的女學生擔任教師,在中國首開學生教學實習制度。魏特琳認為,這些都是推廣中國女子教育的基礎。對這個陌生國度的女人們,魏特琳有一種天生的責任感。
  • 用聲音傳遞歷史 《魏特琳日記》可以「聽」了
    《魏特琳日記》,記錄了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真實南京,是繼《拉貝日記》後又一部反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原始材料。11月19日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製作的聲音產品《魏特琳日記》正式在學習強國「紫金草工作室」上線,用聲音傳遞歷史。
  • 一個值得中國人永遠銘記感恩的美國女人——明妮•魏特琳
    1918年,魏特琳回美國休假一年。她利用這一機會到哥倫比亞大學(也是現代中國學者胡適、教育家陶行知曾經留學就讀的學校)繼續深造。經過一年的學習,她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1919年,當魏特琳準備回到中國去的時候,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也就是南京師範大學前身)因原校長回美國休假,希望魏特琳能代掌校務。
  • 南京城裡的三個女人(一):美國來的「觀世音」魏特琳
    在最醒目的地方刻下的,卻是四個中國漢字——金陵永生。雕像上的明妮·魏特琳,戴著眼鏡面容安詳,帶著微笑注視過往的行人……明妮·魏特琳。幾年前,我自從在南師大偶遇到魏特琳的微笑,就再也無法忘卻。魏特琳是來中國第一批「洋打工」。
  • 《金陵十三釵》背後真故事
    《金陵十三釵》原著作者嚴歌苓在接受採訪時曾稱,她寫作《金陵十三釵》,最初的靈感來自《魏特琳日記》。 明妮·魏特琳,彼時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南京淪陷期間,學校設立的婦女兒童難民收容所收容了一萬多名婦女和兒童。那些血流成河的日子裡,魏特琳幾乎每天都堅持寫日記,留下了五十餘萬字的文字。
  • 歷史上真實的「金陵十三釵」(之一)
    《金陵十三釵》原著作者嚴歌苓在接受採訪時曾稱,她寫作《金陵十三釵》,最初的靈感來自《魏特琳日記》。明妮·魏特琳,當時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南京淪陷期間,學校設立的婦女兒童難民收容所收容了一萬多名婦女和兒童。那些血流成河的日子裡,魏特琳幾乎每天都堅持寫日記,留下了五十餘萬字的真實而寶貴的文字資料。那些文字裡充滿了道義和悲憫,記錄了一段血淋淋的歷史。
  • 【真相】《金陵十三釵》背後的歷史真故事
    《金陵十三釵》原著作者嚴歌苓在接受採訪時曾稱,她寫作《金陵十三釵》,最初的靈感來自《魏特琳日記》。明妮·魏特琳,彼時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南京淪陷期間,學校設立的婦女兒童難民收容所收容了一萬多名婦女和兒童。那些血流成河的日子裡,魏特琳幾乎每天都堅持寫日記,留下了五十餘萬字的文字。那些充滿道義和悲憫的日記裡,記錄了一段血淋淋而真實的歷史。
  • 她是《金陵十三釵》的靈感來源,以一人之力,從人間煉獄救出上萬婦孺
    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女學生逃亡美國政府要求她離開,但她執意留下:「我認為我不能離開……就像在危險之中,男人們不應棄船而去,女人也不應丟棄她們是孩子一樣!」她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主任,也是《金陵十三釵》的最初靈感來源,她就是美國人明妮·魏特琳(Minnie Vautrin),一位不該被歷史遺忘的人。
  • 她是《金陵十三釵》的靈感,是金髮碧眼的觀音菩薩,以一人之力,從人間煉獄救下數萬婦孺…
    她發起募捐,在金陵女大附近建立了一所小學,專門招收周邊貧困子女,並鼓勵金陵女大學生每周到各自「領養」的窮人家中訪問,幫忙解決問題。她還在金陵女大門口開辦粥棚,經常帶學生到周邊特困戶家中送米送衣等。魏特琳對學生非常關愛,學生們都親切地稱她為「華小姐」。再過一天就是聖誕節了。
  • 歷史上的「金陵十三釵」 這才是真實的!
    這是一所教會學校,位於安全區範圍內,相對比較安全。魏特琳在日記中提到了一批幫助其他「書娟」們逃過日軍強暴的「妓女」。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電影《金陵十三釵》中的「書娟」們。這組圖集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在南京淪陷前的一些情景,真實再現了南京大屠殺厄運來臨之前,那些純真爛漫的女學生的和諧生活。
  • 她是《金陵十三釵》原型:大屠殺中拯救數萬中國人,55歲時精神崩潰自盡身亡…
    1919年,魏特琳應聘金陵女子大學(1930年以後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先後任教授、教務主任、教育系主任,並兩度代理校長。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長吳貽芳和同事們經商議決定:在校教職工一部分西遷辦學,一部分留校本部保護校產,救濟難民。留校教職工組成駐校維持委員會,推選魏特琳為主任。接著,在南京的一些國際友人又成立了「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魏特琳成為「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的會員。
  • 她是《金陵十三釵》原型,大屠殺中庇護數萬中國人,罹患抑鬱症自盡…魏特林,南京永生人性不滅
    宋美齡在17日撤離前,派人把自己的鋼琴搬來,贈給了金陵女大。深知戰火將至的魏特琳,也在12月1日將校長吳貽芳勸離,僅剩下自己和十幾名中國老師。這件事,也是嚴歌苓寫下《金陵十三釵》的靈感來源。魏特琳頂著壓力,繼續收容她們,甚至還收留了不少原屬其他難民營的女性。她在日記中這麼寫道:「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大門又一次敞開了。如果能為她們做點什麼,我一定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