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拉貝日記》:用大愛情懷唱響和平讚歌

2021-02-13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3日,原創歌劇《拉貝日記》經過創作團隊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終於在第四個國家公祭日於江蘇大劇院首演。這一天對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不僅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也是一個通過歌劇作品對這段苦難歷史進行沉思與反省的日子,我們終於可以藉助藝術形式就南京暴行向全世界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這部歌劇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情感細膩而深刻,音樂主題豐富而統一,並充滿大量的戲劇性段落。觀眾長時段的歡呼和掌聲是對這部歌劇的最大肯定,也是對創作團隊長時間艱苦工作的最好褒獎。

劇照資料

受西方文化影響,我國約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自己的民族化歌劇創作,至今已經產生了《白毛女》、《江姐》、《原野》等經典作品,《拉貝日記》的誕生無疑又為中國歌劇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用一部日記作為原型進行歌劇創作幾乎是史無前例的,不僅為編劇帶來了困難,更對作曲提出了挑戰。讓人欣慰的是,歌劇的創作非常成功,在很多方面都體現了自己的獨到之處。

首先,這部歌劇無論在編劇還是在作曲上都具有很強的國際視野。歌劇劇本本身就帶有國際性,主角拉貝先生是一位生於德國漢堡的商人,另兩位主角魏特琳和馬吉是來自美國的傳教士,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其他成員也是清一色的外國人。

曾幫助過南京百姓的國際友人的合影。


這些國際友人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為了救助苦難中的中國人而選擇走到了一起,謝幕時把歌劇人物原型的後裔請上臺接受掌聲也很有創意。與劇本的國際性相呼應,歌劇主創團隊也別出心裁地帶有國際色彩,分別來自中、英、德、澳等國。作曲家唐建平、指揮家呂嘉和劇作者周可來自中國,導演莫辛斯基是英國人,製作總監為來自德國的克耐普,執行導演和燈光設計為來自澳大利亞的萊文斯。這些藝術家在各自的領域都有著豐富的藝術經驗,並取得了重大成就,作曲家唐建平具有豐富的歌劇創作經驗,呂嘉是一位世界級的指揮家,導演莫辛斯基在世界聞名的英國皇家歌劇院、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執導過大量歌劇作品,執行導演兼燈光師萊文思則是澳大利亞唯一獲得百老匯託尼獎的燈光設計師。他們站在世界歌劇的平臺上進行碰撞和交流,讓這部歌劇具有了明顯的國際色彩。音樂語言上同樣如此,歌劇不拘一格廣泛吸取東西方的音樂文化精髓,確立了象徵光明、美好與黑暗、邪惡等具有鮮明性格的不同音樂主題。


約翰·拉貝

拉貝的音樂主題由象徵德國文化的巴赫作品素材引入,超越其生理年齡的男高音設置則凸顯了他的英雄與光輝形象;魏特琳主題體現了江南音樂明亮色調與美國音樂元素的糅合,契合了他長期生活在金陵的身份;馬吉音樂中則融入了西方宗教音樂的元素,以與他的傳教士身份相符。這些來自於不同國家的音樂素材有機結合在一起,不僅很好地塑造了歌劇人物形象,而且體現了超越於民族與國家的國際視野,在歌劇的進行中產生了巨大的戲劇張力。

其次,歌劇的音樂創作很有想像力。儘管歌劇是一種綜合藝術,但它本質上屬於音樂體裁,音樂的設計無疑是一部歌劇成功的關鍵。從總體布局來看,歌劇的音樂本身有著內在的統一性,主要體現為巴赫音樂元素的貫穿使用上。這種以現有音樂素材作為歌劇貫穿元素的做法在歌劇發展史中是非常罕見的,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巴赫音樂被認為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像大海一樣包容一切,用它作為整部歌劇的貫穿因素,不僅使歌劇具有一種核心凝聚力,也與歌劇主角體現出的愛的精神相契合,最為關鍵的是為歌劇最後的情感升華做了很好地鋪墊。


劇照資料圖片

當然,歌劇中巴赫音樂的使用並非是僵化的,而帶有時長時短、時明時暗、時隱時現的靈活性,與帶有江蘇元素的溫情音樂相結合構成了歌劇深層的音樂線索。這一音樂線索從開始到結束儘管經歷了很大的波折,但總體有一種逐漸蛻變和升華的意味,小提琴獨奏「回憶」與最後的合唱「生命之歌」則把這種溫暖和美好的情感推向高潮。導演莫辛斯基很欣賞這種音樂情感處理方式,坦言在他合作過的當代作曲家中,唐建平在歌劇情緒的連接與情感的深化方面讓人欽佩。在具體旋律的寫作上,這部歌劇也很出色。20世紀專業音樂領域的現代歌劇往往為了追求技術的新奇性而犧牲旋律的優美與感人,與大眾之間產生隔閡。這部歌劇儘管有世界性的音樂語言、強烈的戲劇性和現代意識,但同樣有引人入勝、震撼心靈的各種唱段,拉貝的「狂轟濫炸的日子」、「拉貝詠嘆調」、「親愛的朋友」,魏特琳的我深愛的金陵」、「夜多麼絕望」,馬吉的「主,請賜予世人勇氣和力量」,以及合唱「今夜是平安夜」、「生命之歌」等都擁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再次,這部歌劇營造戲劇性的手段非常豐富,大段氣息急促的合唱、激烈的交響樂段落、具有戲劇張力的詠嘆調和重唱都形成了很強的戲劇性段落。從「警報又一次拉響」開始,連續多段緊密相連的合唱把人們的緊張和恐懼表現得淋漓盡致;管弦樂「激戰」渲染了戰爭的殘暴和混亂氣氛;拉貝看到大量青年被屠殺之後演唱的「拉貝詠嘆調」和魏特琳目睹多名女學生在聖誕夜被日本人帶走後所唱的詠嘆調「夜多麼絕望」同樣具有強大的戲劇感染力,表現了他們內心的憤怒、痛苦與絕望;魏特琳與日本人爭執的重唱段落則形成了很強的戲劇衝突。以上戲劇性主要通過情緒的對峙和衝突而形成,為歌劇最後的戲劇高潮做好了充分準備。歌劇最內在和根本的戲劇高潮出現在最後,象徵人性光輝的巴赫音樂元素與溫暖的江蘇音樂元素儘管被情緒對峙的戲劇片段不時中斷,但一直以若隱若現的方式存在著,到最後終於輝煌託出,達到震撼心靈的效果。為了讓最後的戲劇震撼力更加凸顯,作曲家欲揚先抑,從魏特琳演唱「孩子中國不會亡」到長笛孤零零地演奏巴赫的帕薩卡利亞主題片段,戲劇性降到了谷底,大量弦樂展示和舞臺的旋轉配合了這種悽涼和悲傷的氣氛。此後戲劇性不斷推進,通過拉貝詠嘆調「親愛的朋友們」和小提琴獨奏「回憶」的鋪墊至合唱曲「生命之歌」達到戲劇的最高潮,對前面的各種暗示和鋪墊給予了最高回應。

《拉貝日記》海報

最後,歌劇《拉貝日記》所達到的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也很值得關注。如導演莫辛斯基所言,歌劇本身是一種藝術性比較高的藝術形式,主題之一就是脫離物質世界而關注精神世界,並傳達未來的願景。這部歌劇正是如此,它並非僅僅展示在南京發生的這場暴行,而是通過這一暴行對人性進行拷問,並給出積極的回答,從而使歌劇具有了情感深度和哲學高度。人類面對非人性的暴行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以暴制暴、以惡制惡,然而這是一種自然反應而非理想反應,以暴制暴、以惡制惡只會帶來更大的暴力和邪惡,理想的方式顯然是讓暴力和邪惡不再發生。因此,真正的藝術就是通過呼喚人性中的美好和愛意,讓世界充滿光明和溫暖。劇《拉貝日記》中所閃耀的大愛精神和人性光輝正是如此,體現了藝術的真正旨歸,具有超越欲民族和國界的普遍意義。

此外,還有不少地方的設計也很精妙。李秀英和小男孩的悲慘遭遇與群體受難相呼應,造成宏大敘事與個體聚焦的對比,豐富了歌劇的層次感。日本的能樂歌舞表演象徵日本人要在南京舉行一場虛偽的表演,起到了很好的戲劇烘託效果,而弦樂撥奏背景上長笛的歡快跳躍也把日本人面對中國苦難而無動於衷的嘴臉揭示得淋漓盡致。歌劇在舞臺布景等方面的設計也別具匠心,整個舞臺布景建立在變換的城牆上,通過城牆的旋轉來實現場景的變更,而城牆從開始的完整到後來的殘破與劇情的發展緊密相連,暗示了南京的淪陷。把舞臺表演置於一個大的相框中也很有創意,不僅提示人們這是一個發生在過去的故事,而且也為插入一些原始照片和視頻提供了必要準備。相框邊緣血色燈光的使用讓人體驗到戰爭的血腥和恐怖,而舞蹈的擁抱設計則與歌劇所追求的愛的精神相關聯,給人心中帶來一股暖流。


拉貝的後人觀看演出後感動落淚


總之,這是一部具有國際視野的原創性歌劇,不僅還原了南京這段苦難的歷史,而且對其進行哲理反思,實現了現實生活的關切與與藝術性追求的有機融合,為我國乃至世界的歌劇藝術創作帶來很多新的啟示。相信隨著不斷的調整與磨合,歌劇《拉貝日記》會越來越精彩,在世界的歌劇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跡,讓人類通過藝術的力量永遠銘記這段苦難的歷史,並守望美好與和平。誠如作曲家唐建平老師所言:「歲月容易讓過去消失,但是歷史一定會留下人類的共同記憶。在記憶的深處凝結的是人類共同的生命理想和愛的光輝。正是這種愛的光輝引領人類通往和平之路。」


歌劇《拉貝日記》是多方合作的成果,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與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打造,江蘇大劇院負責出品,也是江蘇省與作曲家唐建平繼《運之河》、《鄭和》與《鑑真東渡》三部歌劇後合作的第四部歌劇。作為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大省,江蘇為中國歌劇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江蘇大劇院的建立則為歌劇的演出搭建了世界級平臺,這一切必將對中國歌劇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陳新坤,博士,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編輯:王靜

相關焦點

  • 蘇交腳印|原創歌劇《拉貝日記》開啟歐洲巡演
    「到拉貝故鄉,講拉貝故事」蘇州交響樂團,我們在路上「這個戲展示我們具有面對未來情懷的大格局的心態……」「它表達了我們對西方友人的感謝與致敬、對和平的渴望、對人道主義的讚揚。」蘇州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原創歌劇《拉貝日記》指揮許忠攜江蘇省演藝集團交響樂團和蘇州交響樂團正一絲不苟地進行著樂隊排練。談到本次原創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赴歐洲遠行,許忠指揮表示:」希望能讓世界聆聽拉貝的聲音,要讓人們從悲壯裡看到人性的美好與生命之光。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 江蘇歌劇《拉貝日記》巡演,一首戰爭安魂曲感動國家大劇院
    在精美的服裝設計、舞臺美術、燈光效果等多方面的配合下,薛皓垠、徐曉英、田浩江等一批歌唱家用歌聲演繹了這段傳奇,抒發了人道主義的大愛,這個故事屬於中國,同樣也屬於世界。因為德國和日本是盟友關係,身為德國人的約翰·拉貝自然成為了擔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的不二人選,面對大家的一致擁戴,拉貝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開始為南京城中的難民奔走。他打開家門,收容無家可歸的難民;他要求撤掉安全區內的軍事設施,來保護安全區免遭攻擊;他與日軍正面抗爭,為死難的平民討說法……他更用日記寫下了他對南京城內日軍暴行的所見所聞。
  • 歌劇電影《拉貝日記》在寧首映
    歌劇電影《拉貝日記》由省廣電總臺、省文投集團、省演藝集團聯合出品,作品取材於有「中國辛德勒」之稱的約翰·拉貝的真實故事,二戰期間,西門子公司駐南京首席代表德國人約翰·拉貝以日記形式記錄了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對中國平民的暴行,並利用當時德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拯救了大批中國人的生命。
  • 舞出大悲大愛唱響生命讚歌
    舞出大悲大愛唱響生命讚歌   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走進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在淚光中體驗大難、大悲、大愛、大美。廢墟下,一對戀人生死相依;廣場上,人們在四處奔走尋找親人;尋親牆前,無數人在焦灼地等待,貼下留言條……每一個場景,都讓現場觀眾感動不已。當兩位小演員抬著「感恩全國人民」的條幅從升降舞臺出現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走出劇場,北京演藝專修學院的劉夢皎眼角還掛著淚珠。
  • ...記憶」閱讀尋訪行動走進拉貝故居 銘記暴行中的善舉,呼喚世界和平
    讀書會成員和市民代表閱讀《拉貝日記》,回望歷史傷痛,緬懷拉貝等國際友人為南京難民所做的貢獻,共同呼喚世界和平。 本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南京大學拉貝紀念館暨拉貝國際和平與衝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協辦,龍虎網承辦。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3周年,即將到來的12月13日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 「中國的辛德勒」拉貝及《拉貝日記》所見南京大屠殺真相
    日軍佔領南京前夕,他和幾十位外國友人共同發起建立南京安全區,並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3.86平方公裡的安全區為大約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棲身避難之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園裡,也有600多人受到保護。同時,拉貝還在日記中記述了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國以後,向德國當局呈送書面報告,繼續對日軍在南京的罪惡進行揭露。
  • 時隔83年「拉貝」回來了!歌劇電影《拉貝日記》12月13日起將登陸全國院線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文 徐洋/攝)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約翰·拉貝等國際友人為和平奔走呼號,通過建立國際安全區,拯救中國難民……83年前的這些場景,在歌劇電影《拉貝日記》中重現。12月13日下午,歌劇電影《拉貝日記》首映活動在南京舉辦。影片將於2020年12月13日後陸續登陸全國院線。
  • 歌劇電影《拉貝日記》12月13日起將登陸全國院線
    ……83年前的這些場景,在歌劇電影《拉貝日記》中重現。12月13日下午,歌劇電影《拉貝日記》首映活動在南京舉辦。影片將於2020年12月13日後陸續登陸全國院線。歌劇電影《拉貝日記》取材於有「中國辛德勒」之稱的約翰·拉貝的真實故事,二戰期間,西門子公司駐南京首席代表、德國人約翰·拉貝,以日記形式記錄了日本軍隊攻佔南京後對中國平民的暴行,並利用當時德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拯救了大批中國人的生命。《拉貝日記》既是中國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 《中國文化報》刊發黨委書記錢曉芳文章:擔當責任,以熱愛唱響讚歌
    為秉承「大義在胸、大愛在心、大責在肩」的精神擔當,用手中的畫筆譜寫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生命讚歌,學校於5月16日舉辦「眾志讚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國美術學院線上教學展」 ,以此獻給舉國上下戰鬥在前線的抗疫英雄,讚頌無數醫護工作者「樸素的執守」。
  • 《拉貝日記》作者拉貝先生曾在天津生活長達6年 城市記憶
    而保護了25萬中國人,被緬懷至今的約翰·拉貝和他的《拉貝日記》,可以說是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最有力的人證和最詳實的史料。不為人知的是,拉貝一共在中國生活了30年,其中6年住在天津。今天,我們為您還原《拉貝日記》中天津的生活細節以及舊居被發現的過程。
  • 《拉貝日記》:獨特視角記錄南京大屠殺事實
    《拉貝日記》被公認為是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最多、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去年,約翰·拉貝的後代將《拉貝日記》的原件捐贈給了中國中央檔案館。日前,央視記者獲得許可,獨家拍攝了這份珍貴的檔案。△  《拉貝日記》南京卷,即《敵機飛臨南京》包括六卷八本日記原件△  國民政府為表彰拉貝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傑出貢獻的領綬採玉勳章這些被拉貝幾經轉戰帶回德國的珍貴史料具有很高的檔案價值和文物價值。《拉貝日記》對現有的歷史檔案補充是非常重要的、真實的記錄,而且是一個國際第三方的記錄,這個在我們的史料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
  • 「不可忘卻的記憶」閱讀尋訪行動走進拉貝故居
    &nbsp&nbsp&nbsp&nbsp□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nbsp&nbsp&nbsp&nbsp「在人類戰爭史上,總有一些人,像燈塔一樣,為身處黑暗恐怖裡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和平的曙光……」昨天上午,在廣州路小粉橋1號的拉貝故居前,充滿深情的朗誦聲響起
  • 兩國,三城,五場|拉貝「回家」了
    原創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講述了在一片混亂的南京城中,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業務代表約翰·拉貝選擇了留下,面對轟炸造成的傷亡和損失,看著中國平民所遭受的折磨,他被這場戰爭的慘烈震驚了,用日記寫下了他對南京城內日軍暴行的所見所聞。
  • 《經典詠流傳》第四季 用「英雄讚歌」浪漫情懷致敬現實主義
    用優秀的文藝創作濃墨重彩地記錄英雄、塑造英雄、傳頌英雄,引導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文化創新的一項重要使命。1月2日晚八點,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製作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迎來第四季的首播。
  • 【名著選讀】約翰·拉貝《拉貝日記》
    點上方藍字關注世界名著每日讀,陪你有品位閱讀      《拉貝日記》
  • 原創歌劇《拉貝日記》演員陣容揭秘
    今天,原創歌劇《拉貝日記》進入15天世界首演倒計時,隨著裝臺工作的順利結束,演員們也正式從排練廳轉戰歌劇廳
  • 紀念曾保護25萬中國人的拉貝先生
    今天(11月23日)是拉貝先生誕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作人員在拉貝的銅像前舉行獻花儀式,鮮花獻恩人!1882年11月23日,約翰·拉貝出生於德國漢堡。1937年11月中旬,日軍逼近南京。
  • 德瑞馬術獻禮五四廣場 為祖國唱響生日讚歌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毛道光 青島報導2020年9月27日,青島德瑞馬術獻禮青島五四廣場,為祖國唱讚歌,為廣大市民提前送去節日的美好的祝福。晚上8點,月光皎潔,星空燦爛,由英氣灑脫的女騎手領隊,8對騎手與駿馬組合在絢麗多變、流光溢彩的青島時尚燈光秀舞臺上,踏著讚歌而來,緊隨其後的是由兩匹弗裡斯蘭馬拉動的古董皇家馬車。在五彩斑斕的燈光和月光的襯託下,整個現場如夢似幻,圍觀的遊客和市民為之動容,紛紛舉起手機,捕捉精彩畫面。
  • 盛京百靈 唱響大愛——訪《瀋陽的春天》首唱者張梅
    盛京百靈 唱響大愛——訪《瀋陽的春天》首唱者張梅 中新網遼寧 2021年01月16日 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