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原創歌劇《拉貝日記》經過創作團隊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終於在第四個國家公祭日於江蘇大劇院首演。這一天對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不僅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也是一個通過歌劇作品對這段苦難歷史進行沉思與反省的日子,我們終於可以藉助藝術形式就南京暴行向全世界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這部歌劇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情感細膩而深刻,音樂主題豐富而統一,並充滿大量的戲劇性段落。觀眾長時段的歡呼和掌聲是對這部歌劇的最大肯定,也是對創作團隊長時間艱苦工作的最好褒獎。
劇照資料
受西方文化影響,我國約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自己的民族化歌劇創作,至今已經產生了《白毛女》、《江姐》、《原野》等經典作品,《拉貝日記》的誕生無疑又為中國歌劇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用一部日記作為原型進行歌劇創作幾乎是史無前例的,不僅為編劇帶來了困難,更對作曲提出了挑戰。讓人欣慰的是,歌劇的創作非常成功,在很多方面都體現了自己的獨到之處。
曾幫助過南京百姓的國際友人的合影。
約翰·拉貝
拉貝的音樂主題由象徵德國文化的巴赫作品素材引入,超越其生理年齡的男高音設置則凸顯了他的英雄與光輝形象;魏特琳主題體現了江南音樂明亮色調與美國音樂元素的糅合,契合了他長期生活在金陵的身份;馬吉音樂中則融入了西方宗教音樂的元素,以與他的傳教士身份相符。這些來自於不同國家的音樂素材有機結合在一起,不僅很好地塑造了歌劇人物形象,而且體現了超越於民族與國家的國際視野,在歌劇的進行中產生了巨大的戲劇張力。其次,歌劇的音樂創作很有想像力。儘管歌劇是一種綜合藝術,但它本質上屬於音樂體裁,音樂的設計無疑是一部歌劇成功的關鍵。從總體布局來看,歌劇的音樂本身有著內在的統一性,主要體現為巴赫音樂元素的貫穿使用上。這種以現有音樂素材作為歌劇貫穿元素的做法在歌劇發展史中是非常罕見的,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巴赫音樂被認為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像大海一樣包容一切,用它作為整部歌劇的貫穿因素,不僅使歌劇具有一種核心凝聚力,也與歌劇主角體現出的愛的精神相契合,最為關鍵的是為歌劇最後的情感升華做了很好地鋪墊。
劇照資料圖片
當然,歌劇中巴赫音樂的使用並非是僵化的,而帶有時長時短、時明時暗、時隱時現的靈活性,與帶有江蘇元素的溫情音樂相結合構成了歌劇深層的音樂線索。這一音樂線索從開始到結束儘管經歷了很大的波折,但總體有一種逐漸蛻變和升華的意味,小提琴獨奏「回憶」與最後的合唱「生命之歌」則把這種溫暖和美好的情感推向高潮。導演莫辛斯基很欣賞這種音樂情感處理方式,坦言在他合作過的當代作曲家中,唐建平在歌劇情緒的連接與情感的深化方面讓人欽佩。在具體旋律的寫作上,這部歌劇也很出色。20世紀專業音樂領域的現代歌劇往往為了追求技術的新奇性而犧牲旋律的優美與感人,與大眾之間產生隔閡。這部歌劇儘管有世界性的音樂語言、強烈的戲劇性和現代意識,但同樣有引人入勝、震撼心靈的各種唱段,拉貝的「狂轟濫炸的日子」、「拉貝詠嘆調」、「親愛的朋友」,魏特琳的「我深愛的金陵」、「夜多麼絕望」,馬吉的「主,請賜予世人勇氣和力量」,以及合唱「今夜是平安夜」、「生命之歌」等都擁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再次,這部歌劇營造戲劇性的手段非常豐富,大段氣息急促的合唱、激烈的交響樂段落、具有戲劇張力的詠嘆調和重唱都形成了很強的戲劇性段落。從「警報又一次拉響」開始,連續多段緊密相連的合唱把人們的緊張和恐懼表現得淋漓盡致;管弦樂「激戰」渲染了戰爭的殘暴和混亂氣氛;拉貝看到大量青年被屠殺之後演唱的「拉貝詠嘆調」和魏特琳目睹多名女學生在聖誕夜被日本人帶走後所唱的詠嘆調「夜多麼絕望」同樣具有強大的戲劇感染力,表現了他們內心的憤怒、痛苦與絕望;魏特琳與日本人爭執的重唱段落則形成了很強的戲劇衝突。以上戲劇性主要通過情緒的對峙和衝突而形成,為歌劇最後的戲劇高潮做好了充分準備。歌劇最內在和根本的戲劇高潮出現在最後,象徵人性光輝的巴赫音樂元素與溫暖的江蘇音樂元素儘管被情緒對峙的戲劇片段不時中斷,但一直以若隱若現的方式存在著,到最後終於輝煌託出,達到震撼心靈的效果。為了讓最後的戲劇震撼力更加凸顯,作曲家欲揚先抑,從魏特琳演唱「孩子中國不會亡」到長笛孤零零地演奏巴赫的帕薩卡利亞主題片段,戲劇性降到了谷底,大量弦樂展示和舞臺的旋轉配合了這種悽涼和悲傷的氣氛。此後戲劇性不斷推進,通過拉貝詠嘆調「親愛的朋友們」和小提琴獨奏「回憶」的鋪墊至合唱曲「生命之歌」達到戲劇的最高潮,對前面的各種暗示和鋪墊給予了最高回應。
《拉貝日記》海報
最後,歌劇《拉貝日記》所達到的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也很值得關注。如導演莫辛斯基所言,歌劇本身是一種藝術性比較高的藝術形式,主題之一就是脫離物質世界而關注精神世界,並傳達未來的願景。這部歌劇正是如此,它並非僅僅展示在南京發生的這場暴行,而是通過這一暴行對人性進行拷問,並給出積極的回答,從而使歌劇具有了情感深度和哲學高度。人類面對非人性的暴行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以暴制暴、以惡制惡,然而這是一種自然反應而非理想反應,以暴制暴、以惡制惡只會帶來更大的暴力和邪惡,理想的方式顯然是讓暴力和邪惡不再發生。因此,真正的藝術就是通過呼喚人性中的美好和愛意,讓世界充滿光明和溫暖。歌劇《拉貝日記》中所閃耀的大愛精神和人性光輝正是如此,體現了藝術的真正旨歸,具有超越欲民族和國界的普遍意義。
此外,還有不少地方的設計也很精妙。李秀英和小男孩的悲慘遭遇與群體受難相呼應,造成宏大敘事與個體聚焦的對比,豐富了歌劇的層次感。日本的能樂歌舞表演象徵日本人要在南京舉行一場虛偽的表演,起到了很好的戲劇烘託效果,而弦樂撥奏背景上長笛的歡快跳躍也把日本人面對中國苦難而無動於衷的嘴臉揭示得淋漓盡致。歌劇在舞臺布景等方面的設計也別具匠心,整個舞臺布景建立在變換的城牆上,通過城牆的旋轉來實現場景的變更,而城牆從開始的完整到後來的殘破與劇情的發展緊密相連,暗示了南京的淪陷。把舞臺表演置於一個大的相框中也很有創意,不僅提示人們這是一個發生在過去的故事,而且也為插入一些原始照片和視頻提供了必要準備。相框邊緣血色燈光的使用讓人體驗到戰爭的血腥和恐怖,而舞蹈的擁抱設計則與歌劇所追求的愛的精神相關聯,給人心中帶來一股暖流。總之,這是一部具有國際視野的原創性歌劇,不僅還原了南京這段苦難的歷史,而且對其進行哲理反思,實現了現實生活的關切與與藝術性追求的有機融合,為我國乃至世界的歌劇藝術創作帶來很多新的啟示。相信隨著不斷的調整與磨合,歌劇《拉貝日記》會越來越精彩,在世界的歌劇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跡,讓人類通過藝術的力量永遠銘記這段苦難的歷史,並守望美好與和平。誠如作曲家唐建平老師所言:「歲月容易讓過去消失,但是歷史一定會留下人類的共同記憶。在記憶的深處凝結的是人類共同的生命理想和愛的光輝。正是這種愛的光輝引領人類通往和平之路。」
歌劇《拉貝日記》是多方合作的成果,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與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打造,江蘇大劇院負責出品,也是江蘇省與作曲家唐建平繼《運之河》、《鄭和》與《鑑真東渡》三部歌劇後合作的第四部歌劇。作為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大省,江蘇為中國歌劇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江蘇大劇院的建立則為歌劇的演出搭建了世界級平臺,這一切必將對中國歌劇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陳新坤,博士,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編輯: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