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一個讓國人心痛和始終銘記的日子。而保護了25萬中國人,被緬懷至今的約翰·拉貝和他的《拉貝日記》,可以說是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最有力的人證和最詳實的史料。不為人知的是,拉貝一共在中國生活了30年,其中6年住在天津。今天,我們為您還原《拉貝日記》中天津的生活細節以及舊居被發現的過程。
下圖:拉貝和夫人
為營救25萬中國人 與祖國站在對立面
1937年聖誕前夕,約翰·拉貝收到一張聖誕賀卡,這張賀卡來自他用自己的住處收留的602名中國難民。拉貝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對我來講,我所收到的最棒的聖誕禮物莫過於挽救600多人的性命」,這和《金陵十三釵》的故事頗為相似。
1882年11月23日,拉貝出生在德國漢堡,早年喪父。1911年在北京的西門子代表處做銷售員,「一戰」後被作為敵國公民遣返回了德國。中德復交後,拉貝一家又回到了北京繼續他的工作,他發現自己當年留在北京的房屋和財產竟然完好如初,只是落了一層薄薄的灰。他的日記寫道:「紫禁城內成排房屋中的缺口證明了它經歷過的騷亂,我們自己的房子卻完好無損。」這讓他對中國人好感倍增,也銘記了中國人的善良。現在想來,拉貝在南京大屠殺中如此捨命保護中國難民,或多或少也跟此事有些許關係。
之後拉貝從北京又被調到天津,最後來到了南京工作。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軍佔領,被推選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的拉貝,帶領著國際委員會在南京城內設立了一個4平方公裡的國際安全區讓中國人避難,使得25萬平民免遭殺害,僅僅是拉貝的私人住房和院子就保護了602名平民,並且為難民提供吃住。可以說,如果沒有拉貝,沒有這塊國際安全區,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將遠遠不止30多萬。
不過當1938年,拉貝和他的妻子回到祖國後,卻成了受歧視的人,因為他從事了反對日本的活動,對抗了德國的同盟國。不僅生活條件艱苦,他的日記中最常出現的就是「挨餓」兩個字。後來拉貝的遭遇傳到了中國,拉貝的外孫女曾寫道:「中國人在戰後搞到了他的地址,雖然他們自己的生活也不好,但卻為他募捐到了2000馬克……那時他由於缺乏營養患一種難受的皮膚病,服用了幾罐子人造黃油和燻肉後才痊癒。就這點而言,救了他和他一家的命。」
活菩薩是咱「洋老鄉」 嫁女迎孫都在天津
1938年新年的時候,拉貝在日記中寫道:「傭人和僱員都隆重地向我拜年,難民們在院子裡排著整齊的隊伍向我三鞠躬……他們獻給我一塊長3米、寬2米的紅綢布,上面寫著漢字『你是幾十萬人的活菩薩』……這樣的讚譽我可受不起。」
拉貝在中國一共生活了30年,基本生活在三個城市,天津就是其中之一。在1925年,拉貝供職的西門子公司在北方的辦事處先於總部遷到了天津,「西門子中國公司的經理雷德斯博士對我說:『拉貝先生,天津辦事處就由您負責了。您就放手幹吧,但不要讓我們帳目上看到赤字』。」這是《拉貝日記》中記錄他到天津工作的內容。日記中所說的西門子天津辦事處在哪呢?其實就在大沽路與唐山道的交口,稍微年長點的天津人應該都記得,只不過原址在2005年大沽路拓寬工程中被拆除了。
這裡有個題外話可以說一下,拉貝和他的妻子早在4歲時就已經認識了,倆人是在中國結的婚,有女兒格雷特爾·拉貝和兒子奧託·拉貝兩個孩子,都是在北京出生的。所以當拉貝拖家帶口的來到天津後,在這生活的6年中,家裡很多大事都是在天津完成的,比如女兒在天津結的婚,外孫女也出生在天津。拉貝關於嫁女一事寫道:「我的女兒格雷特爾和我們的公司的職員施萊格訂婚,1930年8月舉行了婚禮。同事們問我是否同意這樁婚姻?——那當然啦!我邀請你們全體都來參加!」
即便後來拉貝去了南京工作,他的女兒女婿仍在天津居住。格雷特爾經常帶著她的女兒烏爾蘇拉·賴因哈特到南京看望外公外婆,拉貝夫婦非常喜愛這個外孫女,常常被她天真的話語逗得開懷大笑。時隔59年之後的1996年12月12日,賴茵哈特夫人在美國紐約向世人首次公布了《拉貝日記》,這位出生在天津的拉貝後人為世界提供了極具研究價值的史料。拉貝在天津生活時還曾經分別於1927年和1931年寫了《彌勒佛》和《天津的故居》兩本書,只不過這兩本書或未對世人公開,或已經遺失。
抓住照片背景細節 抽絲剝繭真相大白
了解到這位中國版的「辛德勒」曾經在天津居住過,很多文史學者都很感興趣,試圖尋找拉貝的舊居。特別是在2009年《拉貝日記》被翻拍成電影在全世界上映的時候,曾經掀起一陣尋找拉貝天津舊居的熱潮。一些文史學者發現了拉貝的兒子奧託·拉貝寫的文章中的一句話「那時天津的居住區還在租界內,我們家就住在俄國的租界內」,後來大部分尋找工作也都是基於這個線索展開。但俄租界的建築在1976年地震中破壞得很嚴重,遺蹟已經很少了,文中又沒有明確的地址,因此拉貝舊居在哪裡一直是個謎。
一直從事天津歷史研究的天津記憶志願者團隊在《約翰·拉貝畫傳》中終於發現了重大線索,畫傳中拉貝在津舊居照片的最左側,可以明顯看到很小一部分原海軍總長劉冠雄的舊居塔樓,那是劉冠雄模仿艦船塔樓而建的,這在天津是獨一無二的,可惜地震後倒塌。根據位置比對和照片分析,可以確定拉貝舊居在馬場道河西區一側。見下圖對比。
此外在《約翰·拉貝畫傳》中,還有幾張拉貝家人在樓頂的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出背後的建築就是馬路對面的馬場道安樂邨,從而進一步確定拉貝舊居的準確位置。
天津記憶志願者團隊結合這兩張舊宅老照片的定位,可以推論出原來拉貝舊居就是曾經的傳德樓。根據地名志記載:傳德樓長70米,寬5米,有三層和四層住宅樓各一幢。最早是法國教會建的,因為裡巷口的柱子上當時寫有「TRANDER」,譯音為傳德,所以就被命名為「傳德樓」。確定了拉貝舊居後,就能發現其實並不在俄租界內,拉貝兒子的回憶或有誤差,或者還居住過其他地方。但無論如何,畫傳中的舊居照片至少可以確定了。
可是問題又來了,傳德樓在2002年時就已經被拆除了,這幢建築現在已經沒有了,那麼舊居的故址如今是哪?於是天津記憶志願者團隊根據天津大學50年代繪製的傳德樓及老武官胡同(照耀裡)建築圖,再結合衛星地圖,合成了一張拉貝舊居的位置關係圖,原來這個地方就是現在馬場道與友誼北路交口,俏江南餐廳門口的那片綠地。
基於此,為了紀念這位中國難民眼中的「活菩薩」,國際人士眼中的「中國版辛德勒」,天津人的「洋老鄉」,我們應該在此在此樹立一座紀念碑,讓人們永遠不要忘記曾經黑暗的歷史裡那一盞充滿愛心的燭光。
(本文所引用資料、圖片均來自《拉貝日記》、《約翰·拉貝畫傳》)
本文由天津記憶志願者團隊出品,原載於《今晚報》,如有版權問題敬請告知。如果您覺得不錯,請點擊右上角省略號關注天津廣播或轉發給您的朋友,您還可以關注「天津廣播」新浪、騰訊官方微博。關注天津廣播微信公眾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訂閱號→右上角「+」→搜索「audiotj」
文章頁面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