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一生庸碌無為,為何被孫權重用?陳壽:他才是真的大智若愚

2021-02-23 品讀精彩歷史

三國時期是一個群英璀璨的時代,無數英雄豪傑在這個激蕩人心的時代留下了濃墨的一筆。他們的名字被人們所熟知,在各自的陣營中嘔心瀝血,盡心竭力。許許多多的名字,只要一提,那都是耳熟能詳,荀攸、荀彧、賈詡、程昱、諸葛亮、龐統、法正、張昭、周瑜、魯肅等等太多了,根本無法數過來。

然而有一個人,雖然位高權重,但他的名聲卻低得可憐,如果不是因為他有個奇才弟弟,恐怕很少人會知道這個人。他就是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

在三國人物中,諸葛瑾的名字顯然是排不上號的,即便是在東吳陣營中,他的名氣也要遠遜於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當然了,他的一生相比這些人而言,也顯得十分的平庸。

即便名氣不如人,但是諸葛瑾在東吳的地位卻是非常顯赫的,在孫權的心中,恐怕四大都督的位置也不一定能夠比得上他。

這樣一個庸碌無為,名聲不顯的人,憑什麼就成為了孫權最為信任的人了呢?

諸葛瑾生平事跡,非常不出彩!

諸葛瑾的一生並沒有太多出彩的事,甚至辦事也沒能辦成幾件,不過他的人生卻像開掛了一般,一路步步高升。

我們知道,諸葛亮出場前一直在荊州過著隱居般的生活,嶽父是襄陽名士黃承彥,同時還與司馬徽、崔州平等等名士關係很好。平時也是吃喝不愁,小日子過得逍遙快活。直到劉備請他出山,直接就當了劉備的軍師。

諸葛瑾就不一樣了,他雖然是諸葛亮的大哥,但是很早就因為戰亂與家人走散了,不得不四處流浪。

直到建安五年(200年),諸葛瑾二十六歲的時候,遇到了孫權的姐夫弘諮,才算是安穩了下來。弘諮很欣賞諸葛瑾的才學,向小舅子孫權強烈推薦,而當時孫權剛剛執掌江東,就讓諸葛瑾當了門客,先做了個長史,然後就做了中司馬。比起弟弟諸葛亮的待遇,那是差遠了。

但是,問題來了,自他加入孫權陣營一直到建安二十年,諸葛瑾就像是憑空消失了一般,居然沒有在史書中留下任何的痕跡。要知道這十五年中,東吳陣營也經歷過無數大事件,像赤壁之戰、合肥之戰、孫劉聯姻等等。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在這段時間的表現很平庸,不值得留名。

建安二十年(215年),諸葛瑾終於登場了,他的身份是使者,使命是出使成都,要回荊州。成都是他弟弟諸葛亮的地盤,按理說親兄弟見面,兩個人該好生聊聊家常,但是他並沒有。他與諸葛亮只是在公共場合見面,只談公事,不得不讓人敬佩。

不過可惜的是,他出使的任務失敗了,並沒有要回荊州,算是有辱使命了!不過呢,他回到江東之後,並沒有人說他事情沒辦好,倒是有點神奇。

《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年,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諸葛瑾四十五歲,他跟著呂蒙一起去討伐關羽,成功奪回了荊州。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他到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並沒有記載。不過這麼大的功勞,當然是見者有份了,於是他被封為宣城侯。呂蒙死後,他又接替了呂蒙的位置。

《三國志》記載:後從討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住公安。

222年,孫權受封吳王,封諸葛瑾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就在這時,東吳和曹魏打了一仗,最終東吳勝了,不過諸葛瑾帶領的這支軍隊卻敗在了夏侯尚的手中。同樣的,諸葛瑾仍然沒有受到批評。

226年,曹丕去世,孫權派人攻打曹魏,打算撈點好處,命令諸葛瑾攻打襄陽,孫權親自攻打江夏。不出所料,兩路都敗了。神奇的是,他回去就升官了,被封為驃騎將軍。

229年,孫權稱帝,諸葛瑾被封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算是位極人臣了。

看到諸葛瑾的生平,再對比其他文臣武將的生平,諸葛瑾實在算不上出彩,在蜀漢和曹魏陣營中,恐怕連最多只能算得上二流謀士吧,可是在孫權這裡,他卻做到了位極人臣,而且孫權對於諸葛瑾的信任,簡直就是所有君臣的楷模,甚至勝過劉備諸葛亮的「如魚得水」。

《三國志》記載:時或言瑾別遣親人與備相聞,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個看上去才能平平之人,獲得孫權如此的信任和重用呢?

諸葛瑾一生,並沒有出什麼精妙的主意,打仗也基本上是每戰必敗,他能夠位居高位,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他具備一項本領是別人所不能及的,那就是無為!

不恃寵而驕

諸葛瑾雖然位高權重,深受孫權賞識,但是他從來不會恃寵而驕。他非但從沒有飛揚跋扈的表現,也沒有打壓異己的行為,甚至在其他大臣有難的時候,還會伸出援助之手。比如虞翻犯錯誤了,只有諸葛瑾為他求情。

進諫有方

我們知道許多諫臣都以正直敢諫出名,君主犯錯誤的時候,不管君主愛不愛聽,反正就是要諫,遇到明君還好,如果遇到暴君,最後的結果是,自己被殺,君主還是不改。

而諸葛瑾呢,他並不像其他諫臣那樣死諫,而是知道在合適的時機用合適的方式進諫。《三國志》中有這樣一個記錄:

權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測。群下多為之言,權怒益甚,與相反覆,惟瑾默然,權曰:"子瑜何獨不言?"瑾避席曰:"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厲,陳答萬一,至令模孤負恩惠,自陷罪戾。臣謝過不暇,誠不敢有言。"權聞之愴然,乃曰:"特為君赦之。"

諸葛瑾一生的言行,無不透露著仁義敦厚,他從來都是不爭不搶的態度,雖然自己沒什麼大的本事,但也從來不去惹事,這其實就是他的難能可貴之處。

或許對於孫權來說,諸葛瑾這樣的性格非常對他的胃口,他是把諸葛瑾當成了真正的朋友來對待,所以,他對於諸葛瑾一家也是極為厚待。

雖然諸葛瑾的一生並不如他弟弟諸葛亮那般出彩,其能力在眾多能臣中也顯得有些平庸,但是他反而能夠身居高位。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仁者無敵,所謂的大智若愚吧!

相關焦點

  • 諸葛瑾有哪些經歷?他為何會被孫權重用呢?
    孫權重用諸葛瑾的原因是什麼?說起諸葛瑾,他可是諸葛亮的親哥哥。他胸懷寬廣,敦厚誠信,也算是個人才。
  • 諸葛瑾:一輩子沒幹成啥大事,為何反倒受到孫權重用平步青雲?
    細品諸葛瑾的一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一輩子沒幹成啥大事,卻得到孫權的重用,在東吳平步青雲,卒於大將軍任上,這是為何呢?「名不副實」的大將軍諸葛瑾字子瑜,徐州琅琊人。公元200年,諸葛瑾為躲避戰亂遷徙至江東,得到孫權姐夫弘諮的引薦。當時孫權剛剛統領江東,急需人才,便以諸葛瑾為長史,負責處理行政事務,後轉任軍司馬,出任軍職。
  • 為何諸葛瑾一生沒有辦成過一件事,卻步步高升?
    當時的諸葛瑾,是一個無背景、無財產、無工作經驗的難民,不可能憑關係、憑賄賂,要說他憑才學吧,也沒見他談什麼天下大勢、提出什麼合理化建議。可弘諮一見他就驚為天人,孫權一見他就把他當成寶貝,留在身邊委以重任。諸葛瑾的不同凡響之處才剛剛開始,他這一生處處都透著神奇。
  • 為什麼諸葛瑾的軍事能力那麼差,孫權還多次派他伐魏?
    當時的諸葛瑾,是一個無背景、無財產、無工作經驗的難民,不可能憑關係、憑賄賂,可要說他憑才學吧,也沒見他談什麼天下大勢,提出什麼合理化建議,可弘諮一見就他就驚為天人,孫權一見他就把他當成寶貝,留在身邊委以重任。諸葛瑾的不同凡響之處剛剛開始,他這一生處處都透著神奇。
  • 孫權為什麼重用呂範?
    說起三國時期的呂範可能很多了不知道,不過卻有一個很經典的典故,這個典故就叫孫權重用呂範,那麼在歷史上為什麼孫權會重用呂範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孫權為什麼重用呂範
  • 他屢戰屢敗,卻最終成為了東吳的首任大將軍!無為宗師諸葛瑾!
    26歲那年,諸葛瑾在逃避戰亂的過程中,與叔叔諸葛玄走失,留在了江東,遇見了孫權的姐夫弘諮。諸葛瑾見到弘諮,並沒有談論什麼天下大勢,也沒有提出什麼合理化建議,可孫權的姐夫卻驚為天人。弘諮什麼人?翻了不少史料,別針唯一看到僅有關弘諮的記錄,就是他向小舅子孫權推薦了諸葛瑾。
  • 諸葛誕、諸葛亮、諸葛瑾三兄弟為何分別效力魏、蜀、吳三國?他們誰的結局最好?
    諸葛三兄弟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為何會分別投靠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呢?只能說是人各有志,時勢所驅,且聽我簡單說來。二、吳得其虎諸葛瑾當年18歲的諸葛瑾與家人走散後,他誤打誤撞跑到了江東,而後憑藉著本事加入東吳集團,成了孫權的首席智囊,隨後憑功績賜爵宛陵侯,官拜大將軍,領豫州牧。
  • 三國趣事之一:孫權趣事
    古人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孫權的身上也是有體現的。比如諸葛瑾,他的字是子瑜,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在江東受到孫權的重用,開始時長史,後為南郡太守,最後竟拜為大將軍,領豫州牧。這當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人們便私下中傷諸葛瑾明保孫權,卻暗通劉備,為其弟弟諸葛亮所利用。
  • 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因此,矢志北伐的孫策才死得蹊蹺,孫策名義上是死於許貢門客之手,但仔細研究會發現,孫策,極有可能是被江東豪族們暗中指使刺客刺殺的,孫權剛即位時,需要後者鼎力支持,所以他才會對江東豪族們的殺兄之舉睜隻眼閉隻眼。不過,隨著統治的日趨穩固和想佔據淮南繼而問鼎中原的野心日益膨脹,孫權極想擺脫江東豪族們的屢屢阻撓。
  • 三國|孫權晚年為什麼要搞「二宮之爭」?
    然而晚年的孫權卻倒行逆施,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大搞「二宮之爭」。立孫和為太子,非要同時寵信個魯王,給予魯王的待遇與太子不相上下。弄得這倆各自結黨,紛爭不休。一堆「耿直」的臣子受了無妄之災,可憐的連名將陸遜受牽連被氣死了。最後孫權把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都廢了,立了個未成年人孫亮,導致東吳內亂不斷,國力衰落。那麼孫權晚年為什麼要搞「二宮之爭」?
  • 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同出一族卻分侍三國,是陰謀還是巧合?
    《世說新語》中評價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三人為別為龍虎狗。蜀得其龍是指諸葛亮,為劉備建立蜀漢立下汗馬功勞,官至蜀漢丞相;吳得其虎是指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為孫權建立出謀劃策,官至大將軍;魏得其狗是指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為曹操徵伐天下,官至徵東大將軍。
  • 三國最牛家族③ 寸功未立卻位極人臣 諸葛瑾的秘密在於做人
    諸葛瑾一入官場,就是孫權的長史,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孫辦主任」。這個出身決定了他是孫權的鐵班底、自己人,心腹中的心腹。只要他忠心,不管他有才無才,有功無功,孫權都會重用他、提拔他。諸葛瑾跟對了人,這是他官場成功的起點。
  • 孫權這樣一個完美的人,卻在晚年犯下了大錯,結果早亡東吳
    ,比他的名氣還大但是,像若險要論那樣,其一生出色的孫權也毫不遜色熟悉三國史的人都知道,孫權最早不是孫家的第一個繼承人,而是從哥哥孫策父親孫堅繼承家業,一路奮鬥,很快就會家業長進然而,日軟英才孫策,在他最得意的時候,卻殺害了一名痛恨的刺客,孫權才將這一重任危急情況從兄長手中接過來雖然滿足了孫權兄的期待,但他的手,江東新人滾滾成長當時
  • 東吳君臣逸聞:舞蹈家顧譚、雙面人諸葛瑾、馬屁精張俊
    --《雲別傳》 黃龍元年(229)孫權踐祚。瑾遷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雖居高官,卻質樸如舊;衣無文繡,克己自持。引來時人的交口稱讚。 融父兄質素,雖在軍旅,身無採飾。--《吳書七 諸葛瑾傳》 註:融即瑾次子。「父兄」指代諸葛瑾與諸葛恪。
  • 張遼威震逍遙津,差點俘虜孫權,為何終其一生都沒有討伐蜀漢?
    ,為何終其一生都沒有討伐蜀漢?按理來說,作為降將,張遼得到重用的可能性是相對更小的。但是可能是出於曹操本身的愛才之心,也可能是因為張遼的個人能力實在太過出色,短短幾年,就成為了曹操麾下最得力的武將之一。張遼一生唯一一次和劉備集團對上的時候,還是在呂布麾下,那時候的劉備羽翼還遠未豐滿,其實力完全無法和之後的蜀漢相提並論。投奔曹操之後,張遼先是跟隨曹操大戰袁紹,之後北徵烏桓,隨後南下荊州,赤壁大戰。
  • 陳壽掩蓋諸葛亮身世,500年後真相大白,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徵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 解密:孫權稱帝前為何要屈身忍辱曹魏近十年?
    在一個正常人看來,孫權應當張燈結彩,趕緊縫製龍袍忙著稱帝啊。然而,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一直到229年,孫權才正式登基,隨後遷都建業。其實這種屈身忍辱才是孫權高超的政治計謀!  在《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中,羅老對孫權這個人物的塑造不是很成功,不如曹操、劉備有鮮明的個性,也沒有歷史上真實孫權的那種英雄氣概。給人的感覺是幸運兒,還有些優柔寡斷和反覆無常。
  •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真的人品有問題嗎?
    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但是這兩件事是否可信呢?後人頗多懷疑者。清王鳴盛綜合朱彝尊、杭世駿的意見,為陳壽辨誣,認為《晉書》好引雜說,故多蕪穢,這兩件事,亦其一也。陳壽對於魏朝文士,只為王粲、衛覬等五人立傳,至於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僅於《王粲傳》中附書。今《王粲傳》附書云:「沛國丁儀、丁廙,弘農楊修,河內荀緯等,亦有文採。」
  • 為何在三國時期都能做高官?
    為何在三國時期都能做高官?蜀國諸葛恪,諸葛恪雖然是諸葛瑾的兒子,但是諸葛恪卻是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在吳國獲得了爵位,一個非常知道上進的官二代。諸葛融,諸葛瑾的兒子,一個實實在在的紈絝子弟,諸葛融的爵位是繼承父親諸葛瑾的。自己並無任何才能。
  • 諸葛亮三兄弟為何分仕三國,他們有什麼事跡,讓當時人稱為龍虎狗
    他說諸葛亮兄弟三人分別出仕三個國家,這樣就保證了諸葛家族的情報互通。這使得諸葛亮對三個國家的內部事務了如指掌,大大便利了諸葛亮的北伐。這位名人還專門對此進行了研究,作為他的情報工作研究的課目。可惜,這位名人離世過早,世人沒有看到他的研究成果。不過,歷史上真的如這位名人所說的,諸葛亮三兄弟是在為一個家族而效力嗎?一、諸葛亮三兄弟為何分仕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