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之「生而知之」

2021-02-19 岐黃正傳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古往今來,人們普遍這樣理解孔聖人的話,生而知之,是生下來就知道。

南朝皇侃認為,「生而知之者」是聖人,「學而知之者」是「上賢」,「困而學之」者是「中賢以下」,「困而不學者」是「下愚之民」。孔子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看來是自謙了。南宋朱熹,把皇侃的「上賢」改成「大賢」,就成亞聖了。不對,應該是亞聖此說,坐實了生而知之,就是生下來就知道。而民國和當代國學大師們,直接送給孔聖人一頂帽子,生而知之,是唯心主義觀點。外國小哥,更是不客氣,直接就給孔二先生給駁了。言之,生而知之者下也才對,因為,越是低等生物越是能感知自然。

其實,但凡我們不望文生義,人云亦云,略微仔細辨析一下,就能正確理解孔聖人的這句話,生而知之,根本不是生下來就知道的意思。

生,是屮加個土字,本義是指芽兒剛剛冒出土來的過程,生長化收藏的「生」字兒,就是這個字義。「生」字兒有很多引申義,人生孩子,人生下來,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字義。《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並不是在註解《論語》,此處這樣使用「生而知之」無可厚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生」字兒,不過是「下一個」的意思。通過橫縱的下一個,就把表格給拉出來了。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溼傷肉,風勝溼,甘傷肉,酸勝甘。

「生」字兒,完全可以用在知識上,創造一個理論來解釋這個世界,就是生而知之。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曹操望梅止渴,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理論,曹衝稱象,阿基米德原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等這些都是「生而知之」。

知識的產生,一個是學來的,一個是創造來的。所謂的創造,現在普遍用發現和發明言之。就是沒有生下來就知道的知識。除非裝神弄鬼之人,和沒有基本思辨能力的人,大談什麼「生而知之」,一個假裝,一個真信。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仲景的這句話,並不是在說,自己是神仙,而是自贊了一下自己,創造性地把飲片組成方劑,應用到中醫理論體系當中。

這是一個中醫大師輩出的時代,一人創造一套理論,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生而知之。《中醫基礎理論》成了敝履,只能做為編委自娛自樂的物件。如若不是,那遍地開花的名醫工作室,繼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是幾個意思?誰見過,其它專業,拋開教科書,搞什麼名家理論傳承?

以下兩段對話,堪稱經典。

美容院裡

美容師:姐,做個刮痧吧,經絡裡濁毒太多了。

美女:啥是經絡?

美容師:姐,經絡是氣血的通道。

美女:啥是血?

美容師:姐,血就是血液啊。

美女:那經絡是血管嘍?

美容師:姐,不是血管,還有氣呢。

美女:啥是氣。

美容師:姐,氣就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質。

美女:經絡是量子通道?

美容師:姐,啥是量子?

三甲中醫院外治中心裡

醫生:給你做個刮痧吧。

患者:為啥?

醫生:你經絡堵了。

患者:咋知道經絡堵了。

醫生: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患者:我這是酸。

醫生:酸也是痛,酸痛嘛。

患者:還有點麻。

醫生:麻痛。

患者:大夫,你肩沉嗎?

醫生:沉啊。

患者:你是沉痛。

由此可以看出,三甲兩點不如美容院。一是,三甲沒有美容院服務態度好,美容師一口一個姐的叫;二是,三甲比美容院學術保守,還沒有把濁毒理論應用到經絡學說當中。

筆者十幾年前,就寫過這個網文。得到過這樣的質疑,難道那些大師都不如你?我回答:我沒有這麼想,我讀書時只想著陳雲同志的一句話: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相關焦點

  • 黃柏霖警官: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釋義
    在《中庸》裡面,「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是儒家的書,我們來用佛家來解釋這一段《中庸》的經文,我用佛家來解釋,我喜歡用佛家角度來解釋儒家的書,那個意境跟那個味道都不一樣。《中庸》裡面說,我們知道《中庸》,儒家的《中庸》事實上就是佛法的不二法門,我們講中庸之道,不落空有兩邊。
  • 資深投資人彭道富:我的中醫之緣
    彭道富的中醫系列文章包含六篇,分別是:我的中醫之緣(一)我的中醫之緣(二)我的中醫之緣(三)我的中醫之緣分(四):談醫緣我的中醫之緣(五):武醫我的中醫之緣(六):藥(以下為正文,文章共3萬字,完整讀完需時較長)
  • 喜脈約戰背後醫道之爭:西化「生產線」產不出中醫
    一場喜脈之爭又將中醫推上風口浪尖。九月十三日,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治醫師寧方剛在微博上發起擂臺挑戰,約戰「脈診驗孕」。十月,約戰的結果還沒出來,廣電總局下令整頓養生節目,中醫養生又不幸「中槍」。暫且拋開爭議不談,中醫傳承千年,自有立身之本,只知論醫而不能領悟中醫背後的傳統哲學,便可能誤解中醫。如今,隨著傳統文化逐漸回歸鄉間裡舍,人們或可重新理解祖宗的醫道。
  • 「觀我生」:《周易》中的內觀之道與思孟學派的性命之學
    詳述如下:一、生之謂性爻辭裡的「生」字,歷來多解釋成百姓、生民。但這個字應該是「性」。「生」和「性」這兩個字,原本就是互通的。裡面的「生」就是「性」。巧的是,《勸學》的真正作者,不是我們熟知的荀子,而是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子思(此處暫不展開,擬另撰文詳述)。更巧的是,我們還說過,先秦諸子口中(尤其是思孟學派)的「教」和「學」,其內容指向都是人的「性」。《勸學》之「學」,所學的也是性!
  • 靈樞針灸創始人黃曉晨肺腑之言:我們應當如何學中醫?
    這種情況很普遍,這也是中醫不能發揚起來的根本原因,見症下針下藥。靈樞第一篇提到「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巨易,乃可以治。」什麼病扎什麼地方是針灸應用的最低境界,這不是一句貶義,只是說它使用簡單,不需要任何中醫知識的人,按穴位對應也可治病,一見肩周炎就想到腎關條口必治,相信傻子都能做到吧,中醫之門至簡至易,但非人人可入,這確實是一條扎針的捷徑,有是證便用是穴。
  • 學中醫要明白的三個道理
    相反,在國內,若醫生建議孩子直接回家休息,病人家屬會不會心生不滿呢?!二、什麼樣的人能學中醫?我們都認為,只要考上中醫藥大學,就是學中醫的材料,將來就一定可以成名。可是,真的如此嗎?我的理解是,學醫非常不容易,不是人人都能學好中醫的。
  •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傷寒論》的注釋之書極多,但至今《傷寒論》並沒有成為中醫的顯學,有志於學習中醫者,尤其是初學者還多認為《傷寒論》難懂難學,不得其門而入陳修園以氣化解傷寒,黃元御以一氣周流的氣機運動解傷寒,鄭欽安以陰陽盈縮解傷寒,這些醫家的解讀都有其完整的體系、清晰的思路,循其所解,都能夠學有所得。
  • 【中醫文化】從劉備之死談痢疾
    忽馬良至,見大軍已敗,懊悔不及,將孔明之言,奏知劉備。劉備嘆曰:「朕早聽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敗!今有何面目復回成都見群臣乎!」遂傳旨在白帝城駐紮,將館驛改為永安宮。劉備在永安宮染病不起,漸慚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月,其病癒深,嘆曰:「朕不久於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星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言畢即駕崩,享年63歲。  劉備是患何病而死?
  • 中醫是崇尚自然,中醫是美好的生活模式--龔若樸:《生活中的中醫之美》(連載02)
    走進中醫的時光裡,讓生命回歸美。《大美中醫》之「生活中的中醫之美」:每周一、周四,節目組邀請您一起感受中醫人的生命狀態,生活日常.少年隨父學醫,學而時習,臨證二十載,診療四萬餘人次。有感於古醫究天人之際的妙道,於是結廬南山,實證中醫與道,中醫與美,中醫與藝。 代表作品:《本草中華第二季第五集:新陳》詳見各大視頻網站《中醫生活之美——跟隨若樸老師品味中醫 妙用本草》詳見喜馬拉雅《大美本草》詳見辛莊師範網絡學院
  • 演員徐小婷之死,中醫能否治癌?
    而演員徐婷之死,給我們最大的反思應該是: 中醫能否治療癌症? 從目前透漏的信息來看,徐婷最開始在北京腫瘤醫院確診的結果是:上縱隔惡性腫瘤和造血系統惡性腫瘤。  我想說的是,徐婷死於偽中醫之手。或者乾脆說,死於騙子之手。
  • 《生而知之》
    作者:徐金   「朵兒,周教授說孩子天生就是心理學家,我不太相信,心理學家不是學來的嗎?
  • 一位西醫轉學中醫後的感悟:中醫不是我的初戀,卻是一輩子的愛人
    我學過三個專業:西醫、文學、中醫。  西醫是家裡選的,幹了十幾年不好不壞;文學是幼承家學,怡情怡心;而中醫卻是我主動追求的,魂牽夢縈。    16歲時偶然的機緣被一名針灸老師相中召徒,可我一點也不喜歡中醫,但老師卻很固執。她抓住我嚴重暈車的「弱點」,說若跟她學就包治暈車。
  • 學中醫的基礎 陰陽大論
    看看黃帝內經的條文吧,這些能理解,中醫基本上就是這個原理。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 盧氏扶陽中醫之如何睡眠養生
    這與中醫對睡眠的認識不謀而合,中醫認為睡眠時人體衛氣內伏,腠理不固,易為外邪所侵。由此而衍生出的諸多睡眠養生術,都對中醫養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①、睡前不可飽食   《養生延命錄》中說:「飽食即臥生百病。」意指進食過飽後立即睡臥易生多病,因此睡前應少吃,以不飢為度。
  • 不知為知之 知之為不知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而我要說的是另外兩種人,只好用這麼個蹩腳的題目。不知為知之,就是不懂裝懂,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難見到。如果是小白丁倒也罷了,滿不過是他們好為人師,把自己打扮成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萬事通,說說大話,吹吹牛皮而已,時間長了,人們也就不拿他當回事了,對事業尚不會有多大損失。遺憾的是某些身居高位、大權在握的人物也有此病,而且還最容易犯此病。
  • 從《紅樓夢》學中醫
    賈母聞知後說:「正好我這裡正配丸藥呢,叫他們多配一料就是了。」《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身體又極怯弱」,如「美人燈」一吹就倒。後人分析,林黛玉的病症應為肺結核。林黛玉所食的「人參養榮丸」又可叫「人參養營丸」。對此,原所賢追溯出「人參養榮丸」是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味藥具有益氣養血的作用,用於治療積勞虛損、四肢沉滯、少氣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咽幹唇燥等症。」
  • 中醫加AI治未病,「鈞生漢方」中醫診所引領業界推動中醫智慧醫療
    身為漢方中醫領導品牌的鈞生漢方正是希望能透過西方精準醫學與科學數據左證,結合漢方中西醫—元化及科學化,推動中醫智慧醫療。(鈞生漢方董事總經理趙國鈞)鈞生漢方中醫診所將病患的數據與醫生的診斷結果配對分析,去識別化後得出病症趨勢。再依據每個不同的脈象,提供使用者不同的飲食、生活形態建議。
  • 他43歲學中醫,卻成為一代大家!
    讓朱震亨可以對學醫如此執著?(簡直是瘋了好嗎?要不要那麼拼?)43歲步入中年立志學醫,而這之前他都去幹什麼了?不幸的童年這又要從朱震亨15歲時說起,自幼聰敏好學,日記千言,可他卻放棄了科舉之途。因為那一年,家裡的男人——他的父親,大伯,叔叔相繼因誤診離世。
  • 中醫脈診傳承創新,脈之語攜手多位專家精準「號脈」
    中醫脈診的前世今生本次活動由脈之語公司主辦,中關村炎黃中醫藥科技創新聯盟協辦,聯盟執行主席楊建宇、中醫人工智慧產業分會執行會長費璟昊、北京中醫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盧濤和北京東西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邵向明率領北中醫慧生衡泰雙創團隊成員出席同期開展的
  •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調魄」點穴次之,砭再次之,針灸又次之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調魄,點穴次之,砭再次之,針灸又次之,最後才是用藥,換言之,下下策才是用藥,五臟各有,神,魂,意,志,魄,這些用現代的語言叫,各有軟體,人病了,是軟體出問題了,調魄就是修復軟體,計算機一但軟體出問題了,肯定運行不暢或者死機,我們人從小學習各種知識,就是裝入不同的軟體,所以人各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