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古往今來,人們普遍這樣理解孔聖人的話,生而知之,是生下來就知道。
南朝皇侃認為,「生而知之者」是聖人,「學而知之者」是「上賢」,「困而學之」者是「中賢以下」,「困而不學者」是「下愚之民」。孔子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看來是自謙了。南宋朱熹,把皇侃的「上賢」改成「大賢」,就成亞聖了。不對,應該是亞聖此說,坐實了生而知之,就是生下來就知道。而民國和當代國學大師們,直接送給孔聖人一頂帽子,生而知之,是唯心主義觀點。外國小哥,更是不客氣,直接就給孔二先生給駁了。言之,生而知之者下也才對,因為,越是低等生物越是能感知自然。
其實,但凡我們不望文生義,人云亦云,略微仔細辨析一下,就能正確理解孔聖人的這句話,生而知之,根本不是生下來就知道的意思。
生,是屮加個土字,本義是指芽兒剛剛冒出土來的過程,生長化收藏的「生」字兒,就是這個字義。「生」字兒有很多引申義,人生孩子,人生下來,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字義。《師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並不是在註解《論語》,此處這樣使用「生而知之」無可厚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生」字兒,不過是「下一個」的意思。通過橫縱的下一個,就把表格給拉出來了。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髒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溼傷肉,風勝溼,甘傷肉,酸勝甘。
「生」字兒,完全可以用在知識上,創造一個理論來解釋這個世界,就是生而知之。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曹操望梅止渴,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理論,曹衝稱象,阿基米德原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等這些都是「生而知之」。
知識的產生,一個是學來的,一個是創造來的。所謂的創造,現在普遍用發現和發明言之。就是沒有生下來就知道的知識。除非裝神弄鬼之人,和沒有基本思辨能力的人,大談什麼「生而知之」,一個假裝,一個真信。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仲景的這句話,並不是在說,自己是神仙,而是自贊了一下自己,創造性地把飲片組成方劑,應用到中醫理論體系當中。
這是一個中醫大師輩出的時代,一人創造一套理論,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生而知之。《中醫基礎理論》成了敝履,只能做為編委自娛自樂的物件。如若不是,那遍地開花的名醫工作室,繼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是幾個意思?誰見過,其它專業,拋開教科書,搞什麼名家理論傳承?
以下兩段對話,堪稱經典。
美容院裡
美容師:姐,做個刮痧吧,經絡裡濁毒太多了。
美女:啥是經絡?
美容師:姐,經絡是氣血的通道。
美女:啥是血?
美容師:姐,血就是血液啊。
美女:那經絡是血管嘍?
美容師:姐,不是血管,還有氣呢。
美女:啥是氣。
美容師:姐,氣就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質。
美女:經絡是量子通道?
美容師:姐,啥是量子?
三甲中醫院外治中心裡
醫生:給你做個刮痧吧。
患者:為啥?
醫生:你經絡堵了。
患者:咋知道經絡堵了。
醫生: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患者:我這是酸。
醫生:酸也是痛,酸痛嘛。
患者:還有點麻。
醫生:麻痛。
患者:大夫,你肩沉嗎?
醫生:沉啊。
患者:你是沉痛。
由此可以看出,三甲兩點不如美容院。一是,三甲沒有美容院服務態度好,美容師一口一個姐的叫;二是,三甲比美容院學術保守,還沒有把濁毒理論應用到經絡學說當中。
筆者十幾年前,就寫過這個網文。得到過這樣的質疑,難道那些大師都不如你?我回答:我沒有這麼想,我讀書時只想著陳雲同志的一句話: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