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我生」:《周易》中的內觀之道與思孟學派的性命之學

2020-12-22 抱雪齋讀易筆記

「觀我生」一語,出自《周易》的《觀》卦九五爻辭。

其辭曰:「觀我生,君子無咎」。

這句話的信息量非常大,是作者性命觀的最直接反映,透露出作者與思孟學派的緊密聯繫。

詳述如下:

一、生之謂性

爻辭裡的「生」字,歷來多解釋成百姓、生民。

但這個字應該是「性」。

「生」和「性」這兩個字,原本就是互通的。

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勸學》裡面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裡面的「生」就是「性」。

巧的是,《勸學》的真正作者,不是我們熟知的荀子,而是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子思(此處暫不展開,擬另撰文詳述)。

更巧的是,我們還說過,先秦諸子口中(尤其是思孟學派)的「教」和「學」,其內容指向都是人的「性」。《勸學》之「學」,所學的也是性!

更更巧的是,我們還說過,《周易》的第一卦乾的主題是天命,第二卦坤的主題就是人性,與思孟學派提出的「天命之謂性」是同樣的邏輯關係。而《觀》卦之象,上卦巽為命,下卦坤為性,恰恰也正是性命之象!(詳見象說《周易》系列的「乾以定命,坤以順性」。)

所以,《觀》卦中的「生」,實際上就是「性」,「觀我生」,就是君子的觀自性之法。

二、何為「性」?

天命的「性」到底是什麼?在先秦諸子中,對於「性」有著很多的討論,而思孟學派對於「性」的關注度最高,論述也最多。

《孟子》一書中,曾經就告子「生之謂性」的觀點展開了討論,原文如下:

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兩人的對話有點雞同鴨講的味道,孟子的觀點簡單總結一下就是:雖然人和禽獸都有生命,都有「性」,但人的「性」和禽獸的「性」是不一樣的。

天地之間,人為貴。

在思孟學派的眼中,人之所以尊貴,被視為「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禮記》),便是因為人天生就有的「性」,迥然有別於任何其他一種生物。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便是思孟學派對於「」的標準看法。

那麼,什麼是「善」?

思孟學派對此也是有明確定義的:

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五行》

所謂「四行和,謂之善」,指的是仁義禮智這四德。

巧的是,這四德,對應的恰恰正是《周易》開頭的「元亨利貞」四字。

四德齊全,已經可以稱為「善」了,但還不夠。五德齊全,才是善之善者。

思孟學派的另一篇經典《大學》中,就明確提出了要「止於至善」。

要達到「至善」,就要修齊五行。思孟五行中的最高一行,是「誠」。仁義禮智四行,再加上誠這一行,就是「五行和,謂之德」,也就是《勸學》中所說的「積善成德」!五行俱全的德才能上合天道(德,天道也),這才是止於至善!

巧的是,我們說過,《周易》中的「孚」,恰恰是五行中最高一行「誠」的同義詞,而在《觀》卦的一開頭的卦辭中,我們看到的赫然正是「有孚顒若」四個大字!

也就是說,《周易》的作者認為,通過《觀》卦的「觀我生(性)」之法,就可以「有孚」,達到「止於至善」的天德境界!

三、思孟學派的觀性之道

子思的《勸學》中,將「生(性)」與「物」對舉,並提出了君子修性,要「善假於物」。

如何「假於物」呢?思孟學派的另一部心學經典《大學》中,告訴了我們一個「格物」之法: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有關「格物」一詞的真實含義,歷來爭論頗多,但若是明白這是實際上就是子思所說的「假於物」,其目的是用來修「性」的,一切疑惑便能夠迎刃而解了。

「性」與「物」的關係,是極其密切的。近年出土的思孟學派經典《性自命出》中就有多段有關「性」與「物」的論述:

「凡人雖有性,心無定志,待物而後作,待悅而後行,待習而後定。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於外,則物取之也。」「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勢也。凡性為主,物取之也。」「凡動性者,物也。」

由此可見,物對於性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到底什麼是「物」呢?

《性自命出》的回答一針見血:「見者之謂物」!

多麼深刻的回答,這使我想到了王陽明先生的一句話: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外無物,深山無人花自開

原來,思孟學派的眼中所見,心外無物,只有「看見」的,才是物。

萬物皆在我心中。萬事萬物皆生於心中,這也就是君子之「性」賴以生長的土壤。

土壤如何,生長的樹木便是如何。

心如何,性便如何。

「觀我生」,就是觀我之心。心如明鏡,則萬物來便來了,只管照著;知覺去便去了,只管照著,隨物來,隨知去,這就是「格物致知」,也就是君子的誠心正意之法。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個「復」,就是《周易》觀卦中的「孚」。

由此觀之,《周易》的作者,不是子思,還有何人?

觀復

相關焦點

  • 《周易》中冬至的這一卦,為什麼可以「見天地之心」?
    為什麼通過《復》卦就可以「見天地之心呢?要理解《彖》的這句話,我們就要知道其作者的身份——我們說過,《彖》的作者,和《大象》的作者一樣,都屬於思孟學派。(《周易》的作者也屬於思孟學派,詳見本號系列文章證據。)在思孟學派的術語中,「天地之心」是一個特定的術語。
  • 《周易》的主題是什麼?兩千多年前的這條筆記只用一句話就概括了
    而且這個讀易之人,毫無疑問是屬於思孟學派的學者。(有關這一點,詳見本號系列文章。)說到思孟學派,他們口中的「天道」和「人道」有著極其明確的定義,那就是「誠」。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子思《中庸》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說「吉兇」
    善惡二字,特指的是人性中的善惡,而不是命運中的吉兇禍福。性善論與性惡論,在先秦諸子中是一個熱議的話題。巧的是,我們說過,《周易》開篇的乾坤兩卦,實際上就是一部完整的性命之學。(具體可參看前面乾坤兩卦的相關解讀文章。)
  • 入靜之門,求道之階|《太上老君內觀經》淺釋
    《長生詮經》引《衝虛經》:「務外遊不如務內觀,外遊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又,《洞玄靈寶定觀經》:「慧心內照名曰內觀」。《定觀經》與《內觀經》在理論上近乎表裡關係,可相互對參。《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生一:乃謂整個宇宙大全(一)本從虛無中來;一生二:天地宇宙當中,萬事萬物皆稟陰陽二氣,是為「天地媾精」;二生三:三、六、九,在古代漢語當中常用為「多」的虛指,
  • 月亮與手指:從《漸》卦看《周易》的「指」與「旨」
    一、《周易》本旨《周易》的本旨究竟是什麼?最能夠領會作者本旨的易注,莫過於《大象》。因為我們說過,《大象》和《周易》的作者,都是思孟學派中人。只需要看看思孟學派的經典《勸學》篇就知道了: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 學道讀啥經典,天師早已把書單列好!
    主張以虛靜為本,以文明道,志在窮性命之源,溯道之本。他不但是天師世家之中的佼佼者,也是明清時期道教史上出類撥萃的人物。其著作《道門十規》則成了天師道乃至於正一派一部重要的關於清規戒律和指引後世道門子弟修行的經典。張宇初天師撰寫這本《道門十規》的目的是針對當時道教弊端,制訂了十項規章,以加強對道教之管理。
  • 從易傳中的「天德」說起
    一、「天德」的定義我們說過,絕大多數的易傳,包括《周易》本身,都是思孟學派的作品。《小象》的作者同樣也不例外。他在所說的「天德」一語,在思孟學派的《天降大常》中可以找到明確的解釋:昔者君子有言曰「聖人天德」何?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郭店楚簡《天降大常》
  • 《周易》恆卦,夫妻之道
    《周易·序卦》: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 紫宸道:《太上老君內觀經》,一念悟天道解千愁!
    因緣運會,積精聚氣,乘業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最為靈。性命合道,人當愛之。內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淨臭穢,濁亂形神。熟觀物我,何疏何親。守道長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老君曰:「從道受分,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
  • 魯國誅泗之間的曾子學派,周禮文化薰陶下的「孝治」旗幟
    而其後子思「恆稱其君之惡」、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皆承此而來。這種救時濟世的高尚情懷,治國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塑造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特有的抱負感、使命感,凸顯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格特色。
  • 兩次掩關內觀禪修日誌
    他們聽說這次是去一個由美國人創辦的內觀中心,由一個緬甸出生的印度人葛印卡傳授法門,心中不禁存疑。如果不是我平日的正信聲譽還不錯,再加上聖嚴法師發行的「人生雜誌」、美國佛教會的「美佛慧訊」及苟嘉陵居士參予的「佛青季刊」都曾經推薦介紹這個麻省內觀中心,這群老菩薩一定會對我這次的禪修之行更加擔心。
  • 內觀十日
    而內觀的目的,也並不應是功能性、工具性的。內觀之人,藉助短暫的學習和長期的修行,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如何由關注外部世界回到關注自己的一呼一吸,從而關注內心的感受,懂得放下、接受和理解,更學著如何放大自己的時空格局,提高自己的心力。在這個只爭朝夕的時代裡,這份能力似乎更加難能可貴。文章很長,但十分值得各位朋友們靜心一讀。
  • 潘毅講《周易與中醫》
    我第一反應是把手掌伸過去:「幫忙算算我哪一年能成功。」他認真跟我講:《易經》不止是算命的,它是中國文化公認的原點,是經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代大人物之手流傳下來的哲學智慧,是計算機二進位的最早應用,是清華大學校訓的來源……這些我多少都聽過,一句也沒往心裡去。
  • 史書記載此人精通《周易》,能預知未來,如何做到的?
    邵雍像一、物理性命之學《宋史》記載,邵雍師從李之才,學習《周易》的同時,傳承了河圖洛書和伏羲先天圖中的「物理性命之學」。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造其廬,謂曰:「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雍對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義》八卦六十四卦圖像。——《宋史》李之才所傳授的「物理性命之學」,就是邵雍著稱於世的先天圖和先天之學。
  • 《太上老君內觀經》原文及譯文
    老君曰:「 從道受分,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老君曰:「 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裡虛寂,神道微深。外藏萬境,內察一心。瞭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老君曰:「 吾非聖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惟在心也。」
  • 《周易》中最高深的10句話,暗藏改命之法!天道忌滿,人道忌全
    《周易》中最高深的10句話,暗藏改命之法!天道忌滿,人道忌全1.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出自《周易·乾卦·文言》。高興就會有所作為,憂慮就會違背道德;意志堅定、堅韌不拔,就不會動搖,潛龍的品格和修養就是如此。
  • 帛書中這句不起眼的話,竟然透露出先天八卦早在戰國以前就存在!
    小編認為,先天圖是所有卦序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從八卦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存在,到邵雍將它傳出之前,已經在方士們中間秘密流傳了數千年之久。這些秘密保存先天圖的方士們,就包括戰國時期的思孟學派。只要對思孟學派的五行學說有所了解的人,就很好理解這句話。
  • 學中醫之「生而知之」
    「古往今來,人們普遍這樣理解孔聖人的話,生而知之,是生下來就知道。南朝皇侃認為,「生而知之者」是聖人,「學而知之者」是「上賢」,「困而學之」者是「中賢以下」,「困而不學者」是「下愚之民」。孔子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看來是自謙了。南宋朱熹,把皇侃的「上賢」改成「大賢」,就成亞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