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老子是太上道祖的第十八世化身,因其在春秋戰國時期傳下經典《道德經》,故又稱老君為道德天尊。其後,老君在東漢時期降臨蜀地,傳授祖天師張道陵《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書、法器,拜為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救護生民——道教由此而創。
內觀:道教內煉術語。《長生詮經》引《衝虛經》:「務外遊不如務內觀,外遊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又,《洞玄靈寶定觀經》:「慧心內照名曰內觀」。《定觀經》與《內觀經》在理論上近乎表裡關係,可相互對參。【點擊閱讀《定觀經》解析】
經:《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七:「夫經寶者,煉空成梵,經氣為文,立極流祥,隨機設教,開三乘之秘蘊,列四輔之靈書,保劫運而奠乾坤,接天地而扶造化,廣涵真奧,永度迷津,世世生生,當遵經寶」,是為宇宙真理的文字顯化。
01.老君曰: 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道生一:乃謂整個宇宙大全(一)本從虛無中來;
一生二:天地宇宙當中,萬事萬物皆稟陰陽二氣,是為「天地媾精」;
二生三:三、六、九,在古代漢語當中常用為「多」的虛指,所以「陰陽布化,萬物以生」,便是「三生萬物」。
《道德經》當中的這一句點明了宇宙萬物的生化過程,而人居其中,所以《定觀經》開篇指出:人類的誕生同樣屬於大道的生化過程,是為「分靈道一」。「九」同時又為數極,人體在母體當中歷經九個月的滋養之後,稟賦天地能量,然後在第十個月瓜熟蒂落,「十」是數的進位,隱喻事物的生長變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02.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生元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保精根也。照諸百節,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氣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其心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予內觀之,歷歷分也。
太一帝君在這裡是指先秦時期的「太一神」(並非東皇太一),又稱太乙、天一,在星象上指北天極。在古代(距今4000年前),北鬥七星距離北天極較近,所以「北鬥」又被作為天地的中心,與「北辰」同義。
簡單來說,太一神在大宇宙當中居於天地的中心,在小宇宙(人體)當中同樣居於中心,處在頭頂腦部,兩眉之間,掌控整個人體的行為和意識,相當於人體的中央處理器(CPU),負責操控人體的其他神靈。
《度人經集注》云:「號曰太一君,下在人身,為泥丸君」。
《雜著捷徑》:「天腦者,一身之宗,百神之會,道合太玄,故曰泥丸」。
泥丸又被稱作上丹田,洞元子《內丹訣》:「上丹田叫泥丸,其位於兩眉之間」。
「予內觀之,歷歷分也」,就是要訓練我們眉間的CPU,使之能夠掌控自心(「心」不是心臟,而是指我們的意識),使之能夠與人體其他部位(的神靈)協調運作,並統領諸神。
由此可知,正統的道教修行,一定是讓我們的心地越來越清明,大腦越來越理智,《道法會元》乃謂之:「明心知理,了了分明」;相反,如果某一種所謂的「修行法門」,是讓我們的心地越來越昏濁,大腦越來越遲鈍(乃至不能自主,被邪靈附體或奪舍),那就絕對不是正法。
03.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隨處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應心也。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從所名也。
泥丸為本,心地為用,其用在「禁」。「禁」在這裡指承受、勝任,比如我們平時常說「弱不禁風」,就是承受不住。
「心能禁制」,指心能夠抵禦、承受外邪,從而使我們不受外境影響。
「心則神也」,「神」是心的主要功能及外在表現,在中醫裡是指人體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總和,人體五臟功能的協調,精氣血津液的貯藏與輸布,情志活動的調暢等等,都必須依賴神的統帥和調控。一個人如果臟器虧虛,精氣不足,我們會說他「兩眼無神」——就是說他生命能量微弱。
因為神統帥和調控人體的勝利活動與心理活動,所以神在不同的臟器裡又有著不同的形態和名字:魂、魄、精、志、神。這只是隨處假名施設,方便而已。
在說完了心的功能和表現之後,又退回心本身。五臟匹配五行,火在五星(天體)當中匹配火星(熒惑),火在五臟(人體)當中匹配心臟。
所以,在中國哲學、中醫、道教修煉體系當中的「心」究竟長啥樣?通過長期靜修之後發展出內視神通,可觀其狀如三葉蓮花,紅色。
04.其神也,非青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薄,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清淨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也。以其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兇,悉由之矣。
至於心在人體當中的具體表現,則是「變化不測,故無定形」,「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
君不聞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心說》有云:「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用之則彌滿六虛,廢之則莫知其所。其大無外,則宇宙在其間,而與太虛同體矣。其小無內,則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然而輪迥於三界,出入於生死,而不能自已者,何也?蓋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不超乎善而超乎惡,故有天堂地獄因果之報,六道輪迴無有出期。可不痛哉,可不悲哉!若夫達人則不然也。故齋戒以神明其德,一真澄湛,萬禍消滅」。
——天師所言,可與老君在《內觀經》當中的論述進行互參:
05.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製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難伏,唯在於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淪惡道,皆由心也。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系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由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時,神元清靜,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殢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隨健羨,身欲肥輕,從此流浪,莫能自悟。聖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蓋「道生一」者,在天為北辰太一,翰旋日月,總理四方;在人曰泥丸君(啟用為心,表現為神),統帥情志,調控陰陽,
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才有天堂地獄因果之報,六道輪迴生生往返。
愚者不悟,尚謂天外有天,心外有境:在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之外,還有天堂,還有地獄……殊不知所有外境,皆為吾人一心所化!
又因為不明白所有外境皆由吾人一心所化,所以耽染五欲六情,如此沉淪,流浪生死,生生世世,不得解脫。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所以老君慈悲,隨方設教,以《內觀經》教導吾人諦觀己身,自澄其心。
06.老君曰: 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氣,乘業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最為靈。性命合道,人當愛之。內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淨臭穢,濁亂形神。熟觀物我,何疏何親。守道長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人的誕生是大道生化天地萬物當中的一個環節,是為「法天象地」,前文已述。
又,「萬物之中,人最為靈」,能夠聽聞正法,所以我們應當要珍惜這一世做人的機會,發願求道,靜心內觀,以「守道長生」為功,以「為善保真」為德,確保自己在來世不至於墮入惡道,「種子不絕,世世為人,不生無道之鄉,不斷人之根本,更能心修正道,漸入仙宗,永離輪廻,超升成道。」(《北鬥經》)。
言至於此,經文過半,老君爺在闡述道教世界觀之餘,也說明了發心修行的重要性。
小江老師2020龍虎山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