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靜之門,求道之階|《太上老君內觀經》淺釋

2020-12-23 易學大世界

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老子是太上道祖的第十八世化身,因其在春秋戰國時期傳下經典《道德經》,故又稱老君為道德天尊。其後,老君在東漢時期降臨蜀地,傳授祖天師張道陵《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書、法器,拜為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救護生民——道教由此而創。

內觀:道教內煉術語。《長生詮經》引《衝虛經》:「務外遊不如務內觀,外遊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又,《洞玄靈寶定觀經》:「慧心內照名曰內觀」。《定觀經》與《內觀經》在理論上近乎表裡關係,可相互對參。【點擊閱讀《定觀經》解析】

:《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七:「夫經寶者,煉空成梵,經氣為文,立極流祥,隨機設教,開三乘之秘蘊,列四輔之靈書,保劫運而奠乾坤,接天地而扶造化,廣涵真奧,永度迷津,世世生生,當遵經寶」,是為宇宙真理的文字顯化。

01.老君曰: 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道生一:乃謂整個宇宙大全(一)本從虛無中來;

一生二:天地宇宙當中,萬事萬物皆稟陰陽二氣,是為「天地媾精」;

二生三:三、六、九,在古代漢語當中常用為「多」的虛指,所以「陰陽布化,萬物以生」,便是「三生萬物」。

《道德經》當中的這一句點明了宇宙萬物的生化過程,而人居其中,所以《定觀經》開篇指出:人類的誕生同樣屬於大道的生化過程,是為「分靈道一」。「九」同時又為數極,人體在母體當中歷經九個月的滋養之後,稟賦天地能量,然後在第十個月瓜熟蒂落,「十」是數的進位,隱喻事物的生長變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02.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生元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保精根也。照諸百節,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氣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其心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予內觀之,歷歷分也。

太一帝君在這裡是指先秦時期的「太一神」(並非東皇太一),又稱太乙、天一,在星象上指北天極。在古代(距今4000年前),北鬥七星距離北天極較近,所以「北鬥」又被作為天地的中心,與「北辰」同義。

簡單來說,太一神在大宇宙當中居於天地的中心,在小宇宙(人體)當中同樣居於中心,處在頭頂腦部,兩眉之間,掌控整個人體的行為和意識,相當於人體的中央處理器(CPU),負責操控人體的其他神靈。

《度人經集注》云:「號曰太一君,下在人身,為泥丸君」。

《雜著捷徑》:「天腦者,一身之宗,百神之會,道合太玄,故曰泥丸」。

泥丸又被稱作上丹田,洞元子《內丹訣》:「上丹田叫泥丸,其位於兩眉之間」。

「予內觀之,歷歷分也」,就是要訓練我們眉間的CPU,使之能夠掌控自心(「心」不是心臟,而是指我們的意識),使之能夠與人體其他部位(的神靈)協調運作,並統領諸神。

由此可知,正統的道教修行,一定是讓我們的心地越來越清明,大腦越來越理智,《道法會元》乃謂之:「明心知理,了了分明」;相反,如果某一種所謂的「修行法門」,是讓我們的心地越來越昏濁,大腦越來越遲鈍(乃至不能自主,被邪靈附體或奪舍),那就絕對不是正法。

03.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隨處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應心也。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從所名也。

泥丸為本,心地為用,其用在「禁」。「禁」在這裡指承受、勝任,比如我們平時常說「弱不禁風」,就是承受不住。

「心能禁制」,指心能夠抵禦、承受外邪,從而使我們不受外境影響。

「心則神也」,「神」是心的主要功能及外在表現,在中醫裡是指人體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總和,人體五臟功能的協調,精氣血津液的貯藏與輸布,情志活動的調暢等等,都必須依賴神的統帥和調控。一個人如果臟器虧虛,精氣不足,我們會說他「兩眼無神」——就是說他生命能量微弱。

因為神統帥和調控人體的勝利活動與心理活動,所以神在不同的臟器裡又有著不同的形態和名字:魂、魄、精、志、神。這只是隨處假名施設,方便而已。

在說完了心的功能和表現之後,又退回心本身。五臟匹配五行,火在五星(天體)當中匹配火星(熒惑),火在五臟(人體)當中匹配心臟。

所以,在中國哲學、中醫、道教修煉體系當中的「心」究竟長啥樣?通過長期靜修之後發展出內視神通,可觀其狀如三葉蓮花,紅色。

04.其神也,非青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薄,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清淨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也。以其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兇,悉由之矣。

至於心在人體當中的具體表現,則是「變化不測,故無定形」,「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

君不聞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心說》有云:「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用之則彌滿六虛,廢之則莫知其所。其大無外,則宇宙在其間,而與太虛同體矣。其小無內,則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然而輪迥於三界,出入於生死,而不能自已者,何也?蓋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不超乎善而超乎惡,故有天堂地獄因果之報,六道輪迴無有出期。可不痛哉,可不悲哉!若夫達人則不然也。故齋戒以神明其德,一真澄湛,萬禍消滅」。

——天師所言,可與老君在《內觀經》當中的論述進行互參

05.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製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難伏,唯在於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淪惡道,皆由心也。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系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由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時,神元清靜,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殢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隨健羨,身欲肥輕,從此流浪,莫能自悟。聖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蓋「道生一」者,在天為北辰太一,翰旋日月,總理四方;在人曰泥丸君(啟用為心,表現為神),統帥情志,調控陰陽,

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才有天堂地獄因果之報,六道輪迴生生往返。

愚者不悟,尚謂天外有天,心外有境:在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之外,還有天堂,還有地獄……殊不知所有外境,皆為吾人一心所化!

又因為不明白所有外境皆由吾人一心所化,所以耽染五欲六情,如此沉淪,流浪生死,生生世世,不得解脫。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所以老君慈悲,隨方設教,以《內觀經》教導吾人諦觀己身,自澄其心。

06.老君曰: 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氣,乘業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最為靈。性命合道,人當愛之。內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淨臭穢,濁亂形神。熟觀物我,何疏何親。守道長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人的誕生是大道生化天地萬物當中的一個環節,是為「法天象地」,前文已述。

又,「萬物之中,人最為靈」,能夠聽聞正法,所以我們應當要珍惜這一世做人的機會,發願求道,靜心內觀,以「守道長生」為功,以「為善保真」為德,確保自己在來世不至於墮入惡道,「種子不絕,世世為人,不生無道之鄉,不斷人之根本,更能心修正道,漸入仙宗,永離輪廻,超升成道。」(《北鬥經》)。

言至於此,經文過半,老君爺在闡述道教世界觀之餘,也說明了發心修行的重要性。

小江老師2020龍虎山道教

相關焦點

  • 太上老君清靜經原文
    ◁ 分享 ・是一種快樂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
  • 《太上老君內觀經》原文及譯文
    《太上老君內觀經》又稱《內觀經》。陶弘景曾引此經,乃是道教的經典著作之一。繼承發展道家祖師列子的養生思想,義理通明,文字優美通暢,韻古義幽,言簡意深。內視作為養生方法,在先秦被道家發展的很豐富,《列子》就說:「務外遊者不知務內觀,外遊者求備於物,內觀者取足於身。」《幹金要方》也云:「常當習黃帝內視法,存想思念,令見五臟如懸磬。
  • 紫宸道:《太上老君內觀經》,一念悟天道解千愁!
    《太上老君內觀經》簡稱《內觀經》又稱《內視經》,撰人不詳。約出於魏晉朝。陶弘景曾引過此經,是道教的經典著作之一。《太上老君內觀經》繼承發展戰國道家祖師列子的養生思想,義理通明,文字優美通暢,韻古義幽,言簡意深。若以傳統經典來修持,對精神靈性修持上的提升,將會有所極大收穫。若當古文來細細欣賞品讀,可謂中華文字組合上的極致美感體現。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無名氏)
    知玄再為誦《清淨經》,以衣一襲,而選一吉地葬之。是夜,其婦潔衣淨面,而再拜燈下。知玄曰:汝身既為人殺之,何以不報?答曰:前人在江州為司錄之官,其人自小能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數年冥司陳告,終取不得。知玄曰:我與告彼官,使彼官修齋作醮,書篆黃籙白簡,汝可生天。肯解此冤乎?婦人再拜曰:深相感也。道罷,其婦人遂滅。知玄來入假狀於官,因得其假。遂乃裹糧,便馬徑至江州,乃見劉司錄。
  • 《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一)【2510期】
    受到眾多同修的關注和讚許,我們再將《禪定指要》一書的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推送給大家,共分四期,感謝原作者。《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一)佛法以破執為歸,這是千百年來修持佛法者的共識,大德先賢的論著,都以破執為根本。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全真/正一)諷誦版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王元暉)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悟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 走近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注音註解
    遊yóu行xínɡ三sān界jiè,升shēnɡ入rù金jīn門mén(49)。左zuǒ 玄xuán真zhēn人rén曰yuē(50):學xué道dào之zhī士shì,持chí誦sònɡ此cǐ經jīnɡ(51),即jí得dé十shí天tiān善shàn神shén,擁yōnɡ護hù其qí神shén(52)。
  • 太上清靜經
    《清靜經》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乃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演說。此經言簡而意深,文短而理奧,乃玄門之妙典,大道之密旨。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 道教經文典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及簡介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音版
    如Rú此cǐ清qīnɡ靜jìnɡ,漸jiàn入rù真zhēn道dào;既jì入rù真zhēn道dào,名mínɡ為wéi得dé道dào,雖suī名mínɡ得dé道dào,實shí無wú所suǒ得dé;為wèi化huà眾zhònɡ生shēnɡ,名mínɡ為wéi得dé道dào;能nénɡ悟wù之zhī者zhě,可kě傳chuán聖shènɡ道dào。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音及白話文解釋(一)
    如rú此cǐ清qīnɡ靜jìnɡ,漸jiàn入rù真zhēn道dào(25);既jì入rù真zhēn道dào,名mínɡ為wéi得dé道dào(26),雖suī名mínɡ得dé道dào,實shí無wú所suǒ得dé(27);為wéi化huà眾zhònɡ生shēnɡ,名mínɡ為wéi得dé道dào(28);能nénɡ悟wù之zhī者zhě,可kě傳chuán聖shènɡ道dào(29)。
  • 太上老君是鴻鈞老祖的師傅?傳說中的太上老君有四個!
    在此基礎上,又有了六御(為了貼合道經的說法變成四御),玉皇大帝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神權最大。至此,道教的神仙體系基本定型,三清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玉皇大帝是眾神之王。雖然三清是創造者,但是實權卻在玉皇大帝手裡。第二版本:盤古元神盤古元神所化三清,由於得到了開天精義,在開天闢地的同時,證得元始,為混元聖人。
  • 入靜淺解~坐靜、靜坐、觀靜、自觀
    01入靜之難:老子的道德經:"致虛極歸根曰靜,是謂復命"。修道最基礎的就是入靜了,但有些人始終無法入靜,並說自己什麼也沒想,剪不斷,理還亂。其實無法入靜是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訓練過入靜。在我們生活中,你看電視、玩手機、看書,都會使自己進入到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就會使大腦神經的電子聚集、凝結,也可以比喻其為黑洞,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而想要入靜的話就要把這個結打開,把電子驅散開,並發散出去。
  • 太上老君合一修持法----激發各種特異功能!
    3、讀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 ღ 《太上老君清靜經》注音版,轉發功德無量!!!
    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 此經篇幅雖短,卻是一篇博大精深、邏輯性驚人的經文,每一句話可以解釋成上千字的思維過程。涵蓋了宇宙人生的全部真相,讓人真正意義上地明白真理並獲得解脫。為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
  • 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
    或日思想不能復還反於道,便入五道,無有休息時。何謂五道?一道者,神上天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獸為禽獸神,四道者,神入#3薜荔者,餓鬼名也,五道者,神入#4泥黎者,地獄名也,神有罪過入泥黎中考。如此五道,各有劫壽歲月,是以賢者學道,當曉知虛無自然,守虛無者,得自然之道,不復上天也,常在世問,變化見死生,為世人師。守神者,能練骨肉形為真人,屬天官,當飛上天,此謂自然#5也。
  • 恭祝道祖太上老君降聖之辰!大道顯化,隨方設教,歷劫度人!
    又與永壽元年下降蜀都宣說北鬥、南鬥二經。有道之鄉方知解謝之門,廣宣教化,無量度人。老君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三洞經各有垂教的對象,以合乎學道修道的品級。開始修道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寶經。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以洞玄靈寶經。最後即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以洞真天寶經。其目的都是通過經教文化,誘俗修仙,從凡證道。
  • 善現光明(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03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賢首品第十二E8.毛光照益三昧門(分五)F1.一頌標門總辨   F2.八十頌別明一毛光明業用F3.一頌類顯一切毛光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