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又名《清靜經》或《常清靜經》,由西王母傳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傳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傳葛仙翁,葛仙翁筆錄而傳世。
此經雖篇幅不長,但教人靜心清神、遣欲入靜、得性悟道,是道教修煉心性的重要經典,也是道士日常習誦功課之一。
題解
太上老君,道教認為太上老君為「無上大道」的化身,常分身救世、教化世人。
常,指恆久、經常、常住。《易·繫辭》:「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常清靜經》:「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清靜,指意境不煩擾,清心寡欲,無為和靜,為修煉內丹的基本原則。《清和真人北遊語錄》:「無為自得,是謂真清靜,聖賢與之也」。《真仙直指語錄》:「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
道書或作清「淨」,與「清靜」意略別。《道教義樞》:「慧心明鑑,謂之清;智體無疵,故稱淨。《本際經》云:無染無穢,是名清淨」。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 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太上老君說清靜經 卷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發分享至朋友圈,勸善戒惡,功德無量
⊙龍虎山道協辦公室:0701-6638031
⊙天師府管委會辦公室:0701-6638649
⊙修行交流,聯繫微信:icraft
- The End -
「嗣漢天師府」修行人的第一訂閱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淨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