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節氣
本來無 物何來參
色塵聲界如如現
雲林悠悠露氣清,
晴蟲悽悽草間鳴;
新秋一葉隨泉冷,
驚夢三更濟芸生。
——庚子立秋題記
立秋,七月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立秋之日涼風至
清商時序 萬物收斂
暑去涼來 白露晨起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來臨,而氣象學上的秋天還得等上一段時間。
此時,北鬥指向西南,太陽黃經135度。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晝夜溫差開始明顯,但白天仍然很熱,故有「秋老虎」之說,所以我們也把立秋到秋分這段日子稱為「長夏」。
「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草木開始結果,
歲月迎來豐收,
收穫的季節就要到了。
《說文解字》:「秋,禾穀孰也。」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生為春 熟為秋
春天是生長的季節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
春花秋月 韶光轉流
花是繁 是暖
月是簡 是清
秋天是輕盈的 是清簡的
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秋雨一何碧
山色倚晴空
立秋三候
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
一候涼風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蟬鳴。
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因晝夜溫差,清晨有霧氣產生,窗外植物的葉片上掛著晶瑩的小露珠;這時寒蟬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感陰而鳴,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就快過去了。
立秋習俗
秋社
立秋時,人們祭祀土地神,遂有了秋社,始於漢代。
古時候,人們春祈秋報。
春祭祈五穀之生,秋祭報五穀之熟。
朝廷、民間都會挑選黃道吉日祭拜,感謝上蒼和祖先的庇佑,並舉行嘗新儀式,以慶五穀豐登。古人認為,上蒼庇佑,才能風調雨順;春耕秋收,不能忘記祖先。
食秋桃
江南一帶有立秋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有人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啃秋
啃秋,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 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據說這天「啃秋」後,可不生「秋痱子」。
立秋養生
立秋,萬物狀態由生長變為收藏,陽氣漸收,陰氣漸盛,故有"秋收冬藏"之說。
秋季,人體處於陽消陰長之中。平日裡,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
《素問·髒氣法時論》:「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洩之。」可見酸能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建議立秋後儘量少吃生薑、辣椒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助養肺,如番茄、烏梅、葡萄、菠蘿等。
立秋,是成熟和收穫的開始。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從春的萌發,夏的繁盛,
到秋的成熟,冬的等待,
書寫了季節的喜怒哀樂。
年少的稚嫩、青春的湧動、
壯年的索求,生命的經歷、
感知和成長,隨著光陰的輪迴,
在步入人生之秋的中年,
更加成熟和豐盈。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人生的真諦 是對
世事萬物運化的參悟
榮辱不驚 得失隨緣
但願
歲月靜好 你我無恙
圖 | 網絡 文 | 靈隱寺
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