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之初卓別林表態,《城市之光》一片中採用有聲的對話

2021-01-09 娛樂佰分

有兩樣東西是人們極欲得到的——麵包和娛樂。在這裡,青青小妹教你學會麵包和娛樂共有!

文/青青小妹【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

卓別林電影製片廠門前冷落鞍馬稀這使卓別林感到自己似乎已宛若隔世,一時擔心自己是否踏上了沒落之途。但卓別林決不肯就此認輸,於是1928年3月他的新片《城市之光》誕生了。拍攝之初卓別林就明確表態:「我無意在《城市之光》一片中採用有聲的對話,它徹底破壞了靜默的美它摧毀了電影真正的結構形式。」

銀幕上最重要的東西是造型美,電影是一種畫面的藝術。你們不要誤以為我規避對白片是出於畏難懼怕,我認為有字幕就足夠了對白片只會使舞臺話劇的程式和電影的現實主義混在一起造成不良後果。話雖如此但《城市之光》還是在猶豫不決的心態下拍攝的,《城市之光》的劇情是一個城市的市民和各界人士正在廣場上隆重地為一座大型的雕塑紀念碑舉行揭幕式。

碑座刻著一句碑文和平繁榮謹將此碑獻給本市居民!碑座上雕塑著3個銅像人們喜氣洋洋地觀看幾個大人物拉動細繩。罩在塑像上的帷幔綢布揭開了人們驚愕地發現:女塑像的懷裡卻酣睡著一個流浪漢——失業的夏爾洛。街心廣場一片喧譁莊嚴喜悅的氣氛被破壞了警察們惱怒,卻不知怎樣才能從高處把夏爾洛弄下來。夏爾洛在市內公園旁的大街行走,他想橫過大街卻被不見首尾的長長車流擋住。

十字路口的紅燈亮了他靈機一動鑽進一輛沒有人的汽車,然後開了那邊的車門上了人行道。道旁賣花的盲人姑娘聽到前面的車門聲,把從車裡鑽出來的流浪漢當成了富翁便向他兜售鮮花。夏爾洛面對這位美麗的賣花女無法拒絕,只好紳士般的付出他僅有的一個銀幣。姑娘拿到銀幣讚揚「富翁」的好心。夏爾洛與盲女再見姑娘誤以為他已走但同情心仍使夏爾洛不忍離去就坐在她身邊。

她不知道把小水桶的水順手往旁邊一潑,潑了他一頭一臉。一天晚上夏爾洛經過河濱時看見一個喝醉了的人正往繩子上捆石頭準備投水自殺。他上前勸說醉鬼與他爭論生活的煩惱,醉鬼不由分說把繩圈套在兩個人的頭上接著搬起石頭往河裡一丟。自己滑出去而夏爾洛反被石頭帶著跌進河裡,醉鬼一驚趕快伸出手去拉他也跌入河裡。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青青小妹,熱愛娛樂,喜歡用娛樂發揮想像。喜歡文字,喜歡創作,喜歡用文字去實現自我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喜劇大師卓別林與《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魏兵:各位老師好,今晚八點將由我們美麗多才的小愛老師為大家講解卓別林與他的《城市之光》,歡迎各位老師積極參與,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和小愛老師交流互動! 小愛:謝謝魏兵編劇。大家好,我是小愛,很高興今天與魏兵老師一起,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對於喜劇、對於卓別林的粗陋想法,也想藉機與各位老師分享我對一下《城市之光》這部影片的觀感。
  • 卓別林的《城市之光》,帶你重溫喜劇默片之美
    ——羅比·科林如果卓別林的電影中只有一部可以被保存下來,那麼《城市之光》將最接近於代表他天才的所有不同音符。它包含了鬧劇,悲傷,啞劇,毫不費力的身體協調,情節劇,吟唱,優雅,當然還有小流浪漢——這個角色曾經一度成為最著名的形象。
  • 卓別林經典電影《城市之光》——卑微的愛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大家對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這是全世界知名的喜劇大師,沒有人可以否認卓別林的存在,他是全世界最好的演員
  • 以《城市之光》為例,淺析卓別林電影的藝術特色及思想魅力
    如果要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來形容一部電影的話,我想,卓別林的《城市之光》當之無愧地屬於首選。一、電影《城市之光》,卓別林採用了「開放式」戲劇結構和遊刃有餘的細節處理方式,從而使這部電影成為無聲電影藝術的集大成者。《城市之光》拍攝時,電影業歷經30多年的發展,業已邁入有聲電影時代。
  • 卓別林的《城市之光》熱映,觀眾們都爭先恐後地要進去
    卓別林一到那兒,就大吃一驚,發現什麼宣傳工作都不曾做,報上只刊出了一則例行的廣告啟事:「我們的老朋友又要和我們見面了,」以及其他幾條毫無吸引力的介紹,此外什麼都沒有了。於是我警告我們聯美影片公司的工作人員:「不能全憑觀眾對我的好感,必須向他們做廣告;要知道,我們是在一個戲院裡初映,而這家戲院平時是不映電影的。」
  • 《城市之光》:卓別林萬歲!
    ,卻有以那紳士與淑女的浪漫,悲與喜絕佳的契合,《城市之光》用人性展現著最美之光。——夢裡詩書」  《城市之光》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於1931年自導自演的一部無聲影片,卓別林的每一步電影其實乍看相同,但其實都是不同的,卓別林之所以能被世人稱為喜劇大師並在今日仍舊被視為經典最重要的原因個人惹味就是他在看似荒誕的喜劇中,展露以底層人民的辛酸,而《城市之光》也正是這樣的一部佳作。
  • 《城市之光》——卓別林
    對比電影,無論是憨豆特工系列還是憨豆先生的黃金周,搞笑與喜劇成分都是佔了絕大多數,而卓別林的風格嘛emmm,我慢慢說吧。                  準確來說,我只看過卓別林的《城市之光》和《摩登時代》兩部作品,就暫以這兩部代表作來進行一些賞析。就像每位007都有一個邦女郎,卓別林在電影中也有一位「卓女郎」hhh,(我覺得摩登時代的女主比較漂亮hhh)。
  • 死亡與升華:卓別林《城市之光》的最後一幕
    這改變了整個的欲望經濟學,默片那天真而粗俗的活力喪失了,我們進入了雙重意義、隱藏意味、被壓抑之欲望的領域——聲音的在場將視覺的表面更變為某種迷惑性的東西,一種誘惑:「電影充滿了歡樂、天真和汙穢。它將變得固執的、拜物教的、冷血的。」[2]換言之:電影曾是卓別林的,它將成為希區柯克的。因此,聲音,即有聲電影的到來,把一種二元性引入卓別林的世界當中,並非偶然:流浪漢形象的不可思議的分裂。
  • 《城市之光》:沉默已不再是金時,卓別林的最後一部默片依舊耀眼
    窄小的西裝、肥大的拖地褲、特大的鞋子,戴著圓頂禮帽、手持拐杖、留著一撇小鬍子,卓別林就是以這樣的形象將自己獻給了默片時代。眾多的經典之作中,我甚覺《城市之光》特別。《城市之光》講述的是一個流浪漢愛上路邊賣花的盲人女孩,為幫助她交房租、治療眼睛而拼命賺錢——當掃糞工人、參加拳擊比賽。與醉酒富翁的偶遇讓他在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間遊走,但最後也因為富翁而被警察抓走。
  • 城市之光——關於希望
    城市之光是卓別林的早期長篇電影,在這本黑白默片中的卓別林把握了特有的感人。默片起浮波瀾的音樂似乎向觀眾述說起那個時代的故事。流浪男在大都市的某個角落結識了過著艱苦生活且雙目失明的買花女。而身處同樣惡境的流浪男就以富人的形象幫助買花女。
  • 《城市之光》卓別林式的愛情,荒誕中的浪漫
    這部上映於1931年的《城市之光》,由卓別林編劇、導演、作曲兼主演,上映在有聲片風潮已然席捲好萊塢的時代,是喜劇大師卓別林的第74部影片,也是他的最後一部無聲影片,這部共耗25萬餘米膠片的電影,完美地展現了卓別林平衡喜劇和悲劇元素的天才,也象徵著卓別林電影藝術的最高成就。
  • 卓別林的這四部經典佳作,《城市之光》在列,最後一部讓人落淚
    卓別林是美國著名喜劇演員,享譽全球地搞笑大咖。美國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地人物之一,出演了很多搞怪電影,你看過幾部呢?今天介紹卓別林的這四部經典佳作,《城市之光》在列,最後一部讓人落淚。尋子仙遇記卓別林什麼時候都流露出人性的溫暖,但也有小市民的狡猾。
  • 《城市之光》跟卓別林其他作品有什麼不同嗎?
    《城市之光》是卓別林大師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默片!該片是卓別林的第74部作品,影片講述了一個流浪漢跟一個賣花女的愛情故事。通過影片,揭示了當時美國嚴重的經濟危機,將現實的情況融入到電影當中去!這部作品,是卓別林所有作品裡面,拍攝周期耗時最長的,從1927年12月31日開機到1931年1月22日完成,歷時三年才拍攝完成,我們不難發現,卓別林對於這部影片的要求之高,在拍攝過程中,有一個邂逅賣花女的鏡頭,單獨的這樣一個鏡頭,卓別林拍了342遍,最終成片的採用率僅為0.95%,如果高的要求,可能卓別林自己本身也或多或少意識到,這個可能是自己的最後一部作品,所以要求特別的嚴苛吧!
  • 經典重溫 ° 笑中帶淚的卓別林喜劇電影《城市之光》.
    如果沒有卓別林的喜劇電影,這個世界上會少了很多歡笑。「悲劇的最高境界是喜劇,喜劇的最高境界是悲劇」。卓別林的電影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卓別林經典影片《城市之光》-片段《城市之光》是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片,但同時也是他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電影。
  • 《城市之光》: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文|三斤談娛樂說到《城市之光腦海中第一閃過的關鍵詞便是喜劇界的電影大師:卓別林。他在熒幕上所為觀者所呈現的頭戴破禮帽、腳蹬大頭鞋、手拿細拐杖的滑稽的漢夏爾洛形象,給觀者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使得漢夏爾洛成為卓別林電影中最不可替換的人物符號。而《城市之光》也是卓別林電影的一次全新的嘗試。
  • 2010年快樂男聲冠軍李煒發新專輯《城市之光》致敬卓別林
    2017年11月3日訊,2010年快樂男聲冠軍、青年歌手李煒昨天在北京舉辦了新專輯《城市之光》的發布會暨首唱會,此張專輯也是李煒首次兼任專輯製作人。《城市之光》經歷了兩年打磨,李煒表示,這兩年中,他遊歷了不同的國家旅行與採風,看見聽見不同的人文故事,這些故事都成為了他製作新專輯的素材。尤其是他在飛機上看到喜劇大師卓別林的黑白默片《城市之光》,感受到電影傳遞的淋漓盡致的人性真善美,這些感悟都折射進了此次新專輯之中。他談到,《城市之光》是自己擔任專輯製作人的心血之作,這張專輯要表達的主旨含義就是用音樂講述城市裡你似曾相識的情感故事。
  • 《城市之光》在世界電影藝術發展史上,是一座歷史的豐碑
    本文章由嗟溫涼之異氣獨家發布,希望小夥伴們會喜歡~《城市之光》在紐約公演時,紐約所有的電影院都預訂出去了,卓別林只租借到一家戲院,他擔心《城市之光》能否競爭得過有聲電影。夜晚卓別林難以成眠,無數的擔心和焦慮在心中盤桓不去。上午11時,負責宣傳的卡萊爾衝進了臥室。興奮地大喊:「夥計,可真有你的這一炮打響啦!
  • 《城市之光》:解讀喜劇大師卓別林式愛情背後的人文主義
    文|嘮嘮豆說到《城市之光腦海中第一閃過的關鍵詞便是喜劇界的電影大師:卓別林。他在熒幕上所為觀者所呈現的頭戴破禮帽、腳蹬大頭鞋、手拿細拐杖的滑稽的漢夏爾洛形象,給觀者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使得漢夏爾洛成為卓別林電影中最不可替換的人物符號。而《城市之光》也是卓別林電影的一次全新的嘗試。
  • 《城市之光》:告別默片時代,失去的不僅僅是聲音
    還是選擇在三年多後的1931年將《城市之光》拍成默片,當時也做好了這是他最後一部默片作品的打算。帶著這個時間節點的觀念重看《城市之光》,就會發現卓別林「無聲的吶喊」: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有聲片的質疑以及對默片的肯定。
  • 城市之光:很輕的電影和很重的人生——熊貓媽媽
    可作為默片時代最傑出的大師,卓別林並沒有繳械投降。在有聲片席捲全球的第三個年頭,他一意孤行地創作了《城市之光》,儘管這個決定在當時看起來是那麼的任性和不識時務。可直到大半個世紀過去,這個世界卻依舊沉浸在卓別林和他的《城市之光》中無法自拔。這個擁有魔力的小流浪漢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臺詞,卻讓每個有幸遇見他的觀眾們學會了閱讀畫面、閱讀表情、告訴他們該怎樣傾聽影像所帶來的無聲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