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10大機器人公布!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

2021-03-05 探客Tanker

說起被機器人支配,一部分人恐懼得不行,另一部人只當個笑話,但無論哪一邊,都忍不住想看看這個神秘的領域正在發生什麼,這是本能:

「我得盯著你,如果哪天你決定成精了,我也好及時制止你,即使可能幹不過,也能知道該用什麼姿勢逃跑。」

這種心理本身沒啥毛病,但忽略了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凡是能被預測的事情,都不是真正即將發生的。

電影《蝴蝶效應》中,男主為了改變自己提前預知的不幸事件,將時光倒回過去希望能「糾正」人生,然而改變了一件事卻導致更多不幸的發生。

所以「機器變革」這件事壓根沒辦法預測。

更何況,他們還擁有人類最尖端的技術和遠超我們的學習效率,還記不記得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

面對各種飛踹依舊穩如狗

但要是給它幹翻了,就基本可以算宕機了,必須要人來救場。

而不久前,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機器人實驗室打造的機器狗 ANYbotics 完成了一次大升級,讓自身學習速度提升了1000倍,還學會了新的技能,直接秒殺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

新技能就是倒地以後,蹬蹬腿還能自己站起來:

而它起身的動作,並不是人工寫進去的,而是在「夢境」中把自己複製成2000個,然後一起走路,一起摔倒,不斷練習出來的。

最初它只有一個目標:就是站起來。

隨著2000個虛擬狗對「站起來」這個動作進行的1500代不斷練習,最終它從四肢無力的小奶狗,「進化」成了面對各種摔倒姿勢都能從容起身的「狗堅強」。

2000乘以1500是多龐大的數據量?

你就算連著看30年洛杉磯的凌晨四點,也練不了這麼多次,但他們用幾個小時就能完成。

馬雲之前也一直提倡行業內應該改「人工智慧」叫「機器智能」,因為這個智能是機器自己衍生的,並非人類賦予。

我倒認為兩者並不衝突,目前的技術叫「人工智慧」其實更合適一些,因為現在機器人完成的大多數任務都是「人為設定」的,即使是學習能力,也是提前設計好的算法。

但這些設定,同時又是產生「機器智能」的前提條件,就好比想創作一幅畫,就先得學怎麼拿起筆。

所以,如果機器人真到了決定 neng 我們的那一天,以我們目前的能力以及未來的能力,都是攔不住的。因為到了那一天,我們引以為傲的道德、情感,只會成為我們的枷鎖。

那麼過去的一年,還在蹣跚學步階段的機器們到底發生了什麼?

前幾天,機器人領域最高端的學術雜誌《Science Robotics》公布了2018年度10大機器人技術。

其中有的已經應用於商業領域,有些僅僅是實驗室的雛形,但通過這份榜單,我們基本可以看到未來10年這個領域的技術走向。

1.波士頓動力Atlas

這個就不用多介紹了,前面有提到波士頓動力公司,2018年也幾乎是科技媒體中出鏡頻率最高的機器人實驗室。

除了機器狗,他們身高1.5米,體重75公斤的人形機器人Atlas,已經可以完成空翻、連跳等各種複雜動作,甚至還能順手做個家務。

看了幾遍確實是在扔垃圾,不是比中指

2.達文西機器人

其實就是手術機器人,公司名字叫直覺外科(Intuitive Surgical),是目前世界上最賺錢的機器人公司之一。

「達文西機器人」是該公司推出的新手術平臺,該系統為外科醫生提供了機器人輔助技術,通過單個小切口就能進入體能更深更狹窄的地帶進行手術操作。

這個機器人僅2017年就為公司帶來了31億美元的營收。

有數據顯示,這個公司已經壟斷了市場20年,至今仍保持著高達70%的毛利率、30%的淨利率,公司總市值接近600億,穩居行業第一。

3.可以生長的軟體機器人

美國史丹福大學利用非常巧妙的裝置與材料,設計了一款可以自己生長的軟體機器人 KISS。

其原理就是一個管狀充氣塑料,通過尖端增長進行導航,並且可以控制機器人的增長方向,最快移動速度能達到每小時35公裡,可以撐起100公斤重物。

能夠通過狹窄、尖銳的環境,甚至還能完成相應的滅火、擰閥門的任務。

這項技術幾乎解決了機器人難以進入複雜地形的問題,但目前明顯可執行的任務有限,不過從材料上入手,應該會給未來機器人形體的設計提供一個新的方向。

4.用於軟機器人的3D列印液晶彈性體

結合上面說的軟體機器人,會更容易理解這項技術。

簡單講就是找到了新方法可以製作軟體機器人的材料,做出來的東西是很有彈性和延展性,跟其他液晶彈性體相比,這次的材料承重能力更強。

5.肌肉模擬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 Keplinger 與其團隊成員,研發出了新一代柔性機械 "肌肉" HASEL,並同時發表在了《Science》和《Science Robotics》上。

這款人工「肌肉」由低成本矽膠,水凝膠和植物油等柔性材料製成,能夠根據不同的電壓差,得到不同的「柔軟度」,最終模仿人類肌肉收縮和擴張的動作。

另外,採用液體絕緣層材料還讓這個「肌肉」具備了強大的自修復功能。

6.用DNA做成的納米級機器人

這個技術另一個名字是「DNA摺紙術」,其實就是在微觀環境下將DNA組裝成不同形狀。

早在2006年,就有一位美國科學家將一條具有7000個鹼基對的DNA長鏈,彎曲、摺疊出一個笑臉。

而2018年,慕尼黑工業大學的 Friedrich C. Simmel 團隊使用DNA分子,組裝出了一個可以遠程控制的納米機械臂,並用它成功推動了一個納米金顆粒。

這項技術其實是將機器人技術應用在了更微觀的場景中,並且可以作為「零件」組裝到其他基於DNA的納米結構中,成為結構中的永久動力源泉。

7.機器昆蟲

荷蘭科學家製作的DelFly機器人,最大的特點是具備果蠅的飛行技術,能夠進行360°側傾和俯仰翻轉,還能做筋鬥和桶滾特技,續航方面它可以空中懸停 5 分鐘,或者單程飛行 1 公裡。

但跟普通的飛行器不同的是,它身上沒有任何旋轉結構,就能完成這些動作,完全真實地模擬了自然界中的飛行原理,這項技術對未來飛行器的設計和研究可以提供很大幫助。

8.可穿戴式機器人

說起輔助外骨骼,已經有很多組織研發過這種東西,但幾乎都像鋼鐵俠一樣笨重。

2018年,哈佛在《Science Robotics》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柔性外骨骼的文章,並研究出了感應、機器人控制和機器人驅動的新方法,並研發出可以增加穿著者力量、平衡和耐力的新型柔性外骨骼。

這才是外骨骼發展更合理的方向,畢竟一副外骨骼如果重量過大,單單克服自重產生的阻礙就夠麻煩了,還如何達到輔助人類行動的目的。

9.UR機器人手臂

機械臂在自動化生產線裡已經使用很多年了,優傲公司(Universal Robots)2018年推出的新型e系列協作機器人,憑藉強大的安全功能和力/扭矩感應,讓機器人與人類操作員在各種環境中學習和協作的過程,更智能了。

10.索尼機器狗Aibo

被評為2018年ces最棒的智能家居產品,實際上20年前索尼就推出Aibo了,期間產品經歷了各種落寞、停產。

但也是這個機器狗,在20年裡在幼兒教育、老年人伴侶、輔助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人等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深受民眾喜愛。

它並不是普通的機器玩具,Aibo 可以感知周圍人的交互和期望,並產生獨一無二的行為和個性,且不依賴於預先編寫的程序,這一點也是社交機器人最難攻克的障礙。

實際上看完這10個機器人技術,多數我們都有過一些了解,但這些技術普遍透露的信息是:更多的技術從實驗室走向了市場和商業化。

這對我們來說其實是好事,「人類創造技術,技術又反哺人類」,這也是機器人領域最良性的發展狀態。

但還是像開頭說的那樣,技術的發展幾乎是不可逆的,所以對於「xx崗位又被機器人替代了」這類焦慮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因為「技術所帶來的便利」也同樣滿足蝴蝶效應,能產生能量巨大的連鎖反應。

如果僅以「一輩子」,來定義一個人的意識長短,那「機器變革」這種事你可能運氣再好也不容易碰見,倒不如安安穩穩,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當下。

相關焦點

  • 重勞動者的輔助神器,鐵甲鋼拳外骨骼機器人亮相世界機器人大會
    8月15日,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於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召開。作為中國機器人領域規格最高的國際盛會,本次大會吸引了來自全球160多家機器人企業的最新產品在大會展出。北京鐵甲鋼拳科技有限公司的「鐵甲鋼拳外骨骼」,其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動力包裹到手指的上肢外骨骼CEXO-01,腰部助力外骨骼CEXO-W02和全身外骨骼CEXO-W03亮相了本次世界機器人大會。
  • 對話今年爆火的外骨骼機器人創始人,從民房起步連續創業的追夢者
    後續又找了一些同事,加上新招募的員工,如今團隊有10人左右,依舊比較緊縮。在問道徐振華公司為什麼只有10人左右的時候,他說,這與他個人的風格有一定關係。從機械結構上來講,康復型外骨骼強調的是以約束為主。因為這類產品面向的用戶一般是殘疾人患者。舉例來說,人主動運動時肌肉能產生的最大收縮力被稱為肌力,正常人的肌力為5級,數值越小,就代表著對抗重力的能力越小,0級肌力則代表肌肉完全癱瘓,不能產生主動的肌肉收縮。
  • 傲鯊智能創始人徐振華:外骨骼機器人領域的連續創業者 | 九合分享
    從機械結構上來講,康復型外骨骼強調的是以約束為主。因為這類產品面向的用戶一般是殘疾人患者。  舉例來說,人主動運動時肌肉能產生的最大收縮力被稱為肌力,正常人的肌力為5級,數值越小,就代表著對抗重力的能力越小,0級肌力則代表肌肉完全癱瘓,不能產生主動的肌肉收縮。
  • 外骨骼機器人出現,「超人時代」來臨了嗎?
    而「瑪瑙」下肢助力系統,它能提高士兵在崎嶇地形中的機動性,減輕身體疲勞與肌肉壓力,而最受美軍青睞。由於動力外骨骼限於現有電池技術,續航裡程有限尚無法實用化,導致目前動力外骨骼研發工作停滯不前。不過中國軍工人想到了變通的辦法:有動力的難攻克,那咱們可以先上無動力的啊。這款列裝部隊的單兵外骨骼,是由中國兵器集團研製的外骨骼系統,分為上肢機構和下肢機構,是純機械式助力。
  • 「中國智造」再創佳績——程天科技「悠行外骨骼機器人」喜獲NMPA...
    2020年4月初,杭州程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悠行外骨骼機器人獲得了NMPA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目前國內首個適用於「中樞神經病變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人群」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在此之前,悠行也登上「浙江省第二類醫療創新器械」的名單。悠行外骨骼機器人的推出,標誌著中國首款適用於截癱、偏癱患者康復訓練的外骨骼機器人設備正式躋身國際外骨骼康復領域,打響了「中國智造」的品牌。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趙慧嬋還結合軟體驅動器的規模化製造技術,製造出集傳感、精確控制於一體的手部外骨骼,並與德國馬格德堡大學萊布尼茨神經生物研究所合作,將這款首部外骨骼用於殘疾人的運動神經康復。這種集成感知驅動化一體化的柔性智能假肢本體,成本不過 300 元人民幣。
  • 日本科技考察|人造肌肉正式開始出售,助力約51斤
    但是部分新設備,還是有很多在日本本土進行測試的,比如下面這款人造肌肉。英諾菲斯有限公司生產的輔助服,利用壓縮空氣為人造肌肉提供動力(稱為麥吉本人造肌肉),以便在搬運人員或重物時,或在彎腰工作時提供背部支撐。他們的消費者版肌肉套裝Every於2019年11月開始銷售,在BIC Camera和Yodobashi Camera等零售商處有售,在亞馬遜網站也有售。
  • 電子科大外骨骼機器人,讓截癱小夥走出別樣人生
    「鋼鐵俠」讓外骨骼機器人系統又火了一把為了讓這一人機互動「黑科技」更好更快地走進生活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團隊經過10餘年的努力在去年10月將成電自主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從1.0版本升級到同年八月,電子科大機器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洪教授,帶領團隊來到林寒所在的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招募外骨骼機器人穿戴試驗員。林寒成為該項目的首批志願者試驗員,參與到了第一代及後續外骨骼機器人產品的試驗開發中。△外骨骼機器人幫助林寒站立行走當時,國外已開始使用醫用康復外骨骼機器人,但價格昂貴,動輒幾十萬美元,對於截癱病人來說就是遙不可及的夢。
  • 不一樣的「終結者」,日本腦電波控外骨骼裝置
    日本應該是世界機器人技術和產業最先進的國家,但日本也是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面對著老齡化,少子化造成的勞動力緊缺,日本將機器人技術發揮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通過腦電波控制的外骨骼裝置幫助老年人和殘疾人再次動起來。那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 從影視作品看動力外骨骼
    在某些意義上,動力外骨骼可能比《終結者》中的T800那樣的機器人更複雜。當人彎曲手肘時,上臂的肌肉纖維組織會緊靠在一起,從而牽動肌鍵運動,直觀表現就是肌肉隆起。在動力外骨骼與皮膚接觸的肌肉壓力傳感器收集肌肉收緊的強度和方向,從而感應到操縱者的動作意圖。
  • 華人學者造出「打不死的小強」:人造肌肉驅動每秒450次「抖腿」
    他向 DeepTech 提供了一個 DEAnsect 小族群化身 「馴鹿」 拉著聖誕老人的視頻彩蛋:低電壓驅動「人造肌肉」DEAnsect 配備了介電彈性體致動器(DEAs),是一種細如毛髮的人造肌肉,可以通過振動使其前行。DEAs 就是昆蟲機器人能夠輕便快速移動的主要原因,當然,它也允許機器人在各種路面和地形上移動。
  • 國產最輕便無線手部外骨骼機器人亮相上海
    此次產品發布亮點十足:新一代下肢康復機器人實現突破,推出了針對機構訓練版本ExoMotus M4、針對個人的助行版本ExoMotus H4以及針對科研領域的開發者版本EXOPS,實現康復周期全覆蓋;手功能康復機器人是世界上最輕便的無線手部外骨骼機器人之一;標準化的智能康復訓練設備實現了對上肢、下肢、踝關節、腕關節、手指等部位的全覆蓋。
  • 加州大學開發自動摺疊『起重機』,智能材料為摺紙機器人迎來新時代
    例如,瓢蟲控制機翼的摺疊,松果則可以根據環境的溼度進行摺疊和展開以控制種子的分散。這種啟發使摺紙機器人成為機器人設計中的新前沿領域。摺疊式組裝的簡單性和低成本也是摺紙機器人的優勢。美中不足的是,這種製造方式具有一個主要缺點:摺疊操作時必須依賴外部電線和電池提供動力。要克服這一難題,智能材料的開發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 大咖共話:「程天外骨骼機器人新技術」研討會在杭順利召開
    同期,「程天外骨骼機器人新技術」研討會在主會廳內舉行,會議邀請了多位業界權威的專家,共同分享外骨骼機器人臨床病例與實踐經驗。研討首先進行分享的是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神經系統康復理學療法科劉惠林主任,劉主任重點從傳統步行訓練和外骨骼機器人訓練同異角度切入,從效益、理念、效果等多維度進行了詳述的闡述。
  • 畫像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自主高端晶片……服貿會廣東軍團創新...
    廣東機器人「圈粉」 如果你在它的面前擺好姿勢,機器人「賽大千」會開始為你畫像,並不時抬頭觀察,然後又埋頭作畫。 這是一款畫像機器人。在服貿會的服務機器人專題展區,由深圳市智慧機器人研究院開發的這款機器人,引發了一波又一波圍觀。
  • 外骨骼:讓你成為「鋼鐵俠」
    近年來,各國智能外骨骼設備不斷問世:美國的「勇士織衣」、法國的「大力神」、俄羅斯的「士兵-21」、中國的認知外骨骼機器人……這些技術結合了機械電子、控制、生物、傳感、信息融合、新材料等,代表著可穿戴智能設備未來發展方向。  可以想像,外骨骼技術將不僅能讓癱瘓多年的人站起來行走,更有望讓普通人成為力大無比的「鋼鐵俠」。
  • 全球首臺全仿生外骨骼現身
    ▲中國•北京創新創業大賽季(2017)是眾多創業者的大舞臺。圖為北京鐵甲鋼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潮在頒獎典禮上展示「穿戴式柔性外骨骼機器人」中國•北京創新創業大賽季(2017)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市科委、市發改委等單位提供指導,北京創業孵育協會、北京眾創空間聯盟主辦,有230餘個項目進入大賽總決賽,經過加盟賽、行業分組賽、終極PK的激烈角逐,最終選拔出16項優勝參賽項目,代表了在新材料、醫療大健康、智能製造等領域的前沿性技術突破和成果應用。
  • 開發外骨骼機器人,「鐵甲鋼拳」助力京東618物流大戰
    每年的618、雙十一等大促期間的訂單量激增,尤其是對於飲料、礦泉水、牛奶等低值消費品來說。這種商品的搬運、分揀、打包等工作耗時耗力。據測算,大促期間,一件飲料酒水商品的重量約為10-20kg。一名倉儲工人一天需要彎腰3000次,持續操作這樣的商品對於工人的腰部會造成較大影響。普遍員工在工作4小時後效率直線下滑,外骨骼可以通過將高效工作時間延長至8小時甚至更多來提高效率。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84期:跳街舞、拍短片!ABB機器人和王嘉爾...
    應用於高頻變壓器的首條工業機器人生產線在瑞格精密投入生產 近日,深圳市瑞格精密技術有限公司東莞分公司的首條高頻變壓器智能柔性生產線正式投產,這也開啟了工業機器人在高頻變壓器行業全工序應用的先河。據悉,該公司將規劃在2021年底前建設10條高頻變壓器智能柔性生產線,布署在東莞與湖南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