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鯊智能創始人徐振華:外骨骼機器人領域的連續創業者 | 九合分享

2021-01-10 網易

  近期,九合創投領投了外骨骼機器人科技公司「傲鯊智能」的數千萬人民幣 Pre-A 輪融資。傲鯊智能聚焦泛工業領域外骨骼機器人產品研發、製造和配套解決方案。

  九合認為,人機共融是未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常態,人工智慧結合外骨骼技術將大大拓展人體的物理極限,推動整個社會效率的提升。傲鯊智能團隊在該領域有多年技術積累,已有多款外骨骼產品受到客戶認可。

  一位外賣小哥穿戴外骨骼機器人、背負近百斤重物的視頻曾刷屏網絡,這款外骨骼就來自傲鯊智能。近日傲鯊智能創始人徐振華與《智東西》進行了對話,分享爆火的外骨骼機器人背後的創業故事。

  來源 | 智東西

  作者 | 信儀

  編輯 | 九合創投

  

  上海一位外賣小哥穿戴外骨骼機器人,背負近百斤重物的視頻曾在去年刷屏網絡。

  

  ‍外賣小哥穿戴外骨骼機器人背負重物‍

  玩過《死亡擱淺》(Death Stranding)的朋友們應該會覺得這一畫面似曾相識,遊戲中的主角是一名送貨員,他因為患有肢體接觸恐懼症,不得不身穿機械外骨骼工作。遊戲中的外骨骼有三種,分別為速度骨架、力量骨架和全地形骨架。從功能上來看,外賣小哥穿的外骨骼與力量骨架功能相似。

  

  《死亡擱淺》遊戲畫面(左圖) 與外賣小哥穿外骨骼照片(右圖)

  視頻和圖片一經曝出,就引發了網友熱議。有人說,這個技術可以讓外賣員省力,並且提高效率。還有網友調侃說:「請問什麼時候跟工地聯繫一下,這樣我搬磚就厲害了。」

  近期,這款外骨骼背後的公司傲鯊智能完成了 Pre-A 輪融資,智東西同傲鯊智能創始人徐振華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

  

  傲鯊智能創始人兼CEO徐振華(中間)、CMO張華(右一)、工程師石成翔(左一)

  其實讓外賣小哥穿外骨骼送外賣,是餓了麼與小島秀夫的《死亡擱淺》合作,針對無電梯和非電瓶車送餐區的試點測試項目,傲鯊智能的產品因為符合餓了麼這次活動的需求,展現在大眾面前。這個80後創建的、僅僅成立不到3年的外骨骼團隊,憑藉餓了麼的項目在網上意外「火」了一把。

  這個讓外賣小哥變身「機甲戰士」的產品並不是「花拳繡腿」,它已經商用落地,但其面向的領域主要是工業搬運。由此看來,網友想擁有外骨骼「搬磚」,似乎「問題不大」。

  在與徐振華的交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從畢業到現在16年對機器人領域不斷探索和追夢的過程,經歷了三個創業賽道的切換,兩年的探索,有了現在不斷給人驚喜的產品。

  外骨骼機器人實際上是一種可穿戴機器人,增強型外骨骼幫助人類增強身體機能,康復型外骨骼主要用於幫助人類進行肢體機能的康復。傲鯊智能目前主攻的產品屬於增強型外骨骼機器人,讓人通過幾分鐘就能穿脫的外骨骼,為搬運大重量物品提供助力

  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究已經有將近60年的歷史,我國在2000年左右開始這一領域的研究,但至今這一領域還鮮少被人了解。外骨骼機器人到底能做什麼?增強型和康復型外骨骼除應用外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外骨骼機器人是否會成為人類剛需?

  徐振華:從業十幾年,去過大廠,創過業

  徐振華與外骨骼機器人之間的故事,還要追溯到他上大學的時候。2004年,徐振華本科畢業,師從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呂田生教授。

  在讀書期間,徐振華就經常往交大的機器人研究所跑,在那時就參與了較多機器人設計工作,也參加了很多大學生的比賽。

  他的畢業設計做了雙份,在大二的時候,他就完成了一項有關雙臂寫字機器人的畢設,到了大四,他又完成了一個雙足溜冰機器人的畢設。徐振華對機器人的興趣和執著,從他求學期間就顯現出來。

  畢業後,像不少高材生一樣,他進入了大廠工作,陸續加入了FANUC機器人和上汽通用SGM(泛亞研發中心)擔任研發工程師,還在汽車公司做過研發工作。

  直到2009年,徐振華的一位浙江大學畢業的博士朋友找到他和另一位朋友,當時有一個康復機器人的項目,並且和嘉興二院(嘉興市第二醫院)取得了聯繫。三個人建了一間民房,周末就在民房裡做康復機器人項目。2012年,他們的項目基本成型了。

  他在自己的知乎帳號上說,他們當時在民房裝好的機器人曾被老鼠咬壞,幾個人一起打老鼠。

  

  徐振華和朋友最初在民房裡做機器人項目

  他們將產品拿到邵逸夫醫院和嘉興二院做了一些實驗,效果不錯。後來,他們的產品被常州一家叫做錢璟康復的公司看中,錢璟康復公司認為這種康復機器人可能是未來自動化康復訓練的一種方式,設備比國外進口便宜,並且多了平躺訓練、垂直訓練的功能。

  

  徐振華和朋友研發出的第一臺功能樣機

  就這樣,三人團隊獲得了錢璟康復的投資,加上徐振華另一位朋友的支持,成立了他們自己的第一家公司——璟和機器人。這家公司專做康復機器人,2014年拿到了二類醫療器械認證 ,產品也開始正式銷售。

  

  徐振華等當初在璟和做的產品:flexbot-plus

  2015年,項目基本完成,其最終產品和專利也相應歸屬於大股東。因為有了康復科人脈和技術的積累,他們又進行了第二次創業,創立了傅利葉智能公司。

  在傅利葉智能,他們在以往做的康復訓練機產品上進行了改革,改進成了一種小型化康復訓練系統,也就是一種康復型外骨骼機器人。他們希望一些患者可以通過外骨骼擺脫輪椅,或是使用外骨骼進行康復訓練,在減輕醫生負擔的同時,提升患者的恢復效率。

  

  徐振華(右二)等在傅利葉智能開發的產品

  2018年4月,由於幾位創始人對公司發展方向的一些分歧和公司模式變化,徐振華離開傅利葉智能,創辦了如今的傲鯊智能。

  徐振華機電學院出身,一直希望以機器人事業為主幹道做下去,因此創辦傲鯊智能後,也在堅持這一事業。他認為,人機結合是要以機器人技術為中心對人進行輔助,無論是對人進行輔助治療,還是對人進行一些力學上的輔助,都是基於機器人技術對人體本身的技能增強。

  他認為外骨骼現在在泛工業領域的市場更大,剛需性也較高,可以在康復之前入手,直接使用外骨骼減輕甚至預防工人工作受傷的機率,從泛工業領域切入外骨骼市場,做針對工業的增強型外骨骼。

  傲鯊智能剛剛成立的時候只有徐振華一個人,那時他一個人做公司、跑場地,甚至一些項目的對接都由自己完成。後續招募了新員工,如今團隊有10人左右。

  

  徐振華和同事與傲鯊智能產品合影

  徐振華比較強調員工的高度集成,這樣的人員布局可以保持高效變化。外骨骼機器人是一個新興行業,它的研發沒有太多既有標準和參考,需要快速迭代,因此團隊越小越靈活。

  徐振華表示,等產品穩定後,公司將有擴招計劃,包括生產、技術支持、品控,以及一些軟硬體的細分都會有相應人員負責。

  傲鯊智能在成立後不久就敲定了天使輪投資,由於拿到的是美元基金,因此到2019年初才正式對外宣布。在今年11月,傲鯊智能又獲得了數千萬人民幣融資,領投方為九合創投

  如今公司已研發出三款產品,兩款原型,適用於工廠流水線、物流搬運、建築業、行李搬運等場景

  三款產品兩款原型,適用於工業搬運

  從業十幾年,徐振華對康復型、增強型兩種類型的外骨骼機器人都有所研究。儘管兩種產品都屬於外骨骼機器人,但在設計和應用上的差異很大。

  徐振華介紹到,康復型外骨骼一般被稱為被動型外骨骼,增強型外骨骼則一般被稱為主動型外骨骼。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的設計側重點。

  從機械結構上來講,康復型外骨骼強調的是以約束為主。因為這類產品面向的用戶一般是殘疾人患者。

  舉例來說,人主動運動時肌肉能產生的最大收縮力被稱為肌力,正常人的肌力為5級,數值越小,就代表著對抗重力的能力越小,0級肌力則代表肌肉完全癱瘓,不能產生主動的肌肉收縮。

  癱瘓的患者一般有0級肌力至4級肌力之分,0級~2級肌力的患者身上幾乎沒有太多力量,因此人體無法維持以標準的姿勢運動。這時使用的外骨骼就不能太靈活,需要通過外骨骼對人體進行一定約束,將患者的肌肉限制在合理的位置上,訓練到患者需要訓練的肌肉和關節,以保證康復訓練安全、有效進行。

  而對於在工作中使用的增強型外骨骼,則強調以開放性為主。正常人對自己身體姿態的控制有屬於自己的思路,會通過意志控制自身每個關節的運動方向,因此這就需要在外骨骼的設計中考慮配備大量自由度,並在一些有助力需求的位置增加電機,在沒有助力需求的地方使用欠驅動或耦合驅動等技術。

  
‍北京大興機場貨運站工作人員使用傲鯊智能外骨骼搬運重物

  在軟體方面,康復型外骨骼主要以固定步態為主,讓殘疾人依賴機器人的步態進行康復訓練。而增強型外骨骼則不能限制人的正常活動,因此要全面採用力跟隨形態的軟體,也就是說在檢測人的運動狀態、外骨骼和外部環境狀態後,綜合判斷人的運動意圖,使外骨骼進行跟隨工作,然後再在使用者需要的方向上提供助力。因此,增強型外骨骼在傳感器的響應頻率、電機的輸出扭矩、電機的輸出轉速等方面都會比康復類外骨骼高。

  徐振華觀察到,工廠裡一直存在著人機工程問題,這些問題一部分可以通過自動化設備代替或減輕人的工作,比如在部分噴漆車間、衝壓車間,大量機器人可以實現自動化工作。

  但是對於一些生產節奏、工作環境非結構化、固定化的工業場景,要實現完全自動化非常難,就需要人機協作來完成,外骨骼機器人就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減輕人的工作強度

  傲鯊智能目前已有三款產品在落地中,分別為MAPS-U上肢外骨骼機器人、HEMS-L腰部外骨骼機器人和HEMS-GS下肢外骨骼機器人。

  

  MAPS-U上肢外骨骼機器人(左一)、HEMS-L腰部外骨骼機器人(中間)、HEMS-GS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右一)

  MAPS-U是有4個自由度的上肢助力外骨骼機器人,穿上它,能為用戶的大臂提供10千克助力,增強工人抬舉物品的持久力,減輕工人在託舉重物時的疲勞,減輕工傷。這款上肢外骨骼機器人完全採用電動驅動,每次可以運行5個小時。

  HEMS-L是有4個自由度的腰部助力外骨骼機器人,穿上它,可以為用戶的腰部和大腿提供20千克助力,減輕工人勞動負擔,採用電動驅動,每次能運行7小時。

  HEMS-GS是有12個自由度的下肢助力外骨骼機器人,穿上它,用戶可以輕鬆背負50千克重物。這款外骨骼機器人相較於前兩款產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獨立外骨骼,因此其自身重量及其所帶物品會繞過使用者直接傳導至地面,外骨骼系統的重量並不是用戶承擔。它也完全採用電動驅動,一次能運行5小時。

  目前,傲鯊智能這三款外骨骼機器人產品都已經邁入商業化階段,售價定在萬元級別,應用場景主要覆蓋製造業、物流、軍工、養老輔助等領域。而不同的產品則相應會覆蓋不同重量級的工作。

  在應用上,傲鯊智能早期聯合海軍軍醫大學進行軍工領域的外骨骼機器人研發應用,同時參與了汽車主機廠外骨骼機器人項目需求開發應用

  此外,在北京大興機場投運前,傲鯊智能就參加了大興機場早期投運的演練,通過前期測試和層層篩選,大興機場的部分工作決定選擇採用傲鯊智能的產品協助完成

  據航空公司相關人員稱,全國機場80%都是窄體飛機,行李從託運傳送至行李房以及機坪下均為人工處理。由於旅客託運行李大小不一、材質多樣、種類雜亂等原因,機場行李短時間內實現無法實現自動化處理。機場行李搬運工人每人每天要託舉行李超過30噸、彎腰次數超過1000次,行李通常在15~20千克左右。類似這樣的工作場景還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全球陸續有航空公司與國際機場使用外骨骼機器人協助工作

  

  ‍傲鯊智能MAPS-Y腰部助力外骨骼機器人參加大興南航演練測試‍

  徐振華稱,除開晶片層面,傲鯊智能幾乎所有的核心技術產品都是自主研發的,包括一些散裝的定轉子電機、編碼器等都由自己研發後找供應商製作,一方面減少成本,另一面可以增強產品的開放性。後續等產品穩定後,公司還會開放一些API或SDK,以使高校和廠商對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和編程。

  傲鯊智能目前已申請與獲得專利50餘項,包括多項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軟體等核心技術專利

  他表示,目前這類外骨骼在軟體上還沒有達到最好狀態,因此還需要人在習慣上與產品進行一定調整和匹配。傲鯊智能的外骨骼產品已經能做到沒有拖滯感,後續還會逐步改進。

  未來,他希望外骨骼機器人能成為大家都能用的一個工具,在工業、醫療、民用等領域都鋪開,像衣服一樣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這是徐振華美好的願景,也是傲鯊智能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使用傲鯊智能的外骨骼機器人產品在不同場景工作‍

  除了三款正在商業化的產品,傲鯊智能還推出了兩款原型產品,分別為HEMS-HD全身外骨骼機器人、MARIS睿 遠程遙操作機器人。

  

  (從左至右)HEMS-HD全身外骨骼機器人、MARIS睿 遠程遙操作機器人

  徐振華說,傲鯊智能將產品線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標準產品線,目前覆蓋三款標準產品,可以適用不同的客戶;另一類則是定製產品線,也就是目前推出的兩款原型機,用來滿足客戶的一些直接要求,更偏向於項目制。

  此外,傲鯊智能還關注外骨骼機器人與工業物聯網的結合。據徐振華介紹,外骨骼本身就攜帶一些電機和傳感器,可以通過數據直接反應工人的工作狀態、外部負載、彎腰次數等,估算出工人的疲勞程度,客戶就可以在後臺讀取這些數據。他認為,這可以為未來大數據收集、生產線效率優化、動作優化以及人際工程安全優化等方面,提供給一個實在的數據接口。

  外骨骼機器人基本要求:輕便、輸出力量大

  外骨骼機器人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從2000年起也逐漸開始接觸外骨骼的研發,但這類產品卻始終沒有被普遍認識。

  究其原因,徐振華講到,最早在1965年出現的外骨骼使用了大量的液壓工具,裝置本身體積很大,也很笨重。在那個年代,電機的功率密度較低,因此無論是採用液壓動力還是電力驅動的外骨骼機器人尺寸都偏大。

  

  1965年美國軍方和GE聯合研製的Hardiman 來源:微博

  而對於穿戴式設備來說,體型小巧靈活、提高重力輸出比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較好的鋰電池和更高功率密度的電機,這些基礎元件限制了外骨骼的發展。

  隨著近幾年機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外骨骼機器人的開發環境逐漸變得更簡單,有越來越多的動力單元元件和基礎工業元件適合外骨骼機器人。前兩年,日本、美國等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逐漸興起,我國在近期也逐漸加快腳步,一些較好的產品開始逐步出現。徐振華認為,基礎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外骨骼的發展速度也會逐漸加快。

  對於外骨骼機器人的產品來講,徐振華覺得首先要做到兩點:一是足夠輕便,二是輸出的力量要足夠大。足夠輕便是為了讓客戶願意穿,輸出的力量大則是讓外骨骼能夠真正在工作等方面幫助客戶。

  以這兩個要求衡量,徐振華認為傲鯊智能的產品做到了60分。後續,他們還會在智能化上下功夫,讓產品變得更「聰明」一些。他說目前市面上的外骨骼更多偏機械類,工作模式比較單一,無法很好體會使用者的運動意圖,可能會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讓客戶做出一些不必要的動作。

  徐振華認為,市場對外骨骼機器人的剛需是建立在讓工作變得更輕鬆、高效的基礎上的,因此就要在減重、輸出力量、智能化等細節方面進行突破和優化。

  徐振華說,他最關注的兩家外骨骼領域公司是日本的ATOUN和美國的SARCOS。

  日本的ATOUN在五六年前就開始做外骨骼的研究,並且新一代產品在重量和輸出比上都已經很成熟。傲鯊智能與ATOUN相比,儘管在產品的成熟度上還有差距,但傲鯊智能外骨骼在對外部環境的感知力上擁有優勢。此外,由於產品設計理念不同,日本公司涉及的產品輸出率會相對小一些,在重量上也會更輕。

  據報導稱,2018年ATOUN推出其最輕量化的腰部外骨骼「ATOUN MODEL Y」重約4.4公斤,適合女性、年長者使用,適用於輕度搬運等工作,售價為59萬8千日元左右(3.78萬元人民幣左右)。而傲鯊智能的產品相對於ATOUN的產品要重一些,但更強調輸出力。

  

  日航地服公司(JAL Ground Service)引進ATOUN開發的外骨骼機器人 MODEL Y

  美國的SARCOS是一個軍方背景的公司,研究外骨骼的時間非常早。2011年,SARCOS已經完成了電液助力的液壓伺服外骨骼,在速度、力量上做得都很完美,缺點是液壓泵站導致外骨骼行動不太方便。

  2019年,SARCOS推出了新一代電伺服外骨骼,改進了液壓伺服的缺陷。據外媒Venture Beat報導,SARCOS在今年9月又籌集到了4000萬美元C輪融資,並有望在2021年將全套外骨骼機器人推向市場。

  這家公司做的是一種全身性絕對力量的外骨骼,可以完全不依賴人的力量,但缺點是靈活性欠缺且成本昂貴。在這方面,傲鯊智能的產品思路則更趨向於相對力量外骨骼,機器人出一部分力,人也出一部分力,優點是相對便宜,便於普及。

  

  ‍SARCOS的產品Guardian XO 可以舉起 125 磅(約 56.7 公斤)的小型模擬飛彈 來源:IEEE Spectrum‍

  在談及傲鯊智能未來幾年的發展方向時,徐振華告訴我們,從目前情況看,外骨骼產品的客戶需求體量很大,包括很多大型外企工廠、汽車主機廠、航空地服、物流供應鏈等人員密集化、生產柔性化、品類多樣化等眾多人機融合場景對骨骼產品都有需求

  徐振華和傲鯊智能CMO張華預計,在公司產品商用早期,每年應該約有1000~5000套的產品銷售空間,未來能夠達到3~5倍的增量上升,基本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空間。

  傲鯊智能後續依舊會以泛工業領域為起步切口,可能會進入汽車、航空、地面服務、航空製造、物流等領域

  接下來,他們還會將目光放在部分民用場景和醫療上,為老人、登山者、患者提供外骨骼機器人,幫助他們進行更方便地行進和運動,同時完成對健康數據的收集和反饋。未來,他們希望外骨骼機器人會變成一件衣服,可能是剛性的外骨骼,也可能是柔性的衣服,在不同場景為人們提供幫助

  從新鮮事物到標準品,外骨骼的普及之路正在加速

  一個通過外賣小哥穿外骨骼送餐事件而意外走紅的外骨骼機器人公司背後,是一個年輕人從本科至今20年的追夢過程。從雙份的機器人畢業設計,到連續三次創業,經過不斷探索才有現在的產品落地。

  作為機器人領域的一個細分場景,外骨骼機器人的需求在逐漸增長。中國市場製造業、物流行業的巨大產業基礎,為外骨骼機器人產品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在這個領域的賽道中 ,國外已有公司跑在前面,國內對於這個方向的研究也在逐漸增長。

  從液壓驅動到電力驅動,逐漸減輕重量,增強輸出能力,外骨骼產品技術在不斷迭代提升,適用於更多領域。

  從幫助患者康復,到提前預防職業傷害,甚至未來到成為民用場景的剛需,這款多數人並不熟知的產品——外骨骼機器人,正在普及的道路上加速發展。期待傲鯊智能的團隊能夠取得更多技術突破和市場化進展,為更多場景提供助力。

  END

  

  關於我們

  九合創投成立於2011年,由前「百度七劍客」之一王嘯創立。作為國內領先的早期風投公司之一,我們以智能網際網路為中心,專注助力產業升級,投資方向涵蓋人工智慧、企業服務、消費升級、泛娛樂等。目前,九合管理著 4 支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近 20 億元人民幣,已投資 200 多家早期初創公司,投資輪次涉及天使輪、Pre-A及A輪。

  九合代表Portfolio包括:

  科技升級類: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商Momenta,影像輔助診斷AI醫療平臺Airdoc,人工智慧公司彩雲天氣,無人機物流技術公司迅蟻科技,主動降噪靜音方案提供商安聲科技,企業級雲計算服務商青雲QingCloud,物聯網安全整體解決方案青蓮雲,人工智慧客服公司曉多科技,深度學習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一流科技

  
企業服務類:創業生態服務平臺36氪,企業員工餐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美餐,網際網路人力服務平臺51社保,可多人實時協作的雲端Office石墨文檔,企業用戶預測SaaS平臺探跡科技,AI人工智慧數據服務提供商龍貓數據,藍領發薪和服務平臺安心雲人事

  
產業升級類:專業的MRO工業用品分銷採購平臺工品匯,大數據驅動餐飲定製平臺六膳門,智慧樓宇解決方案提供商耘申DFoucs,下沉市場汽車新零售平臺車集,智能製造領域原材料配方優化方案提供商信傳信息,新車B2B交易平臺牛牛汽車,農業種植業保險服務商一米農業

  
消費社交類:中文最大的家庭美食分享社區下廚房,新媒體影視內容出品發行平臺新片場,二手市場電商平臺紅布林,寵物用品訂閱制電商MollyBox魔力貓盒,移動能源共享平臺來電,智能無人便利售貨終端在樓下,私人倉儲服務企業考拉迷你倉,競技機器人研發商工匠社,家居分享社交平臺好好住,文化創意家居品牌吱音,手機相機軟體黃油相機,短視頻Vlog剪輯應用VUE,Gif搜尋引擎閃萌

  
九合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著眼未來,腦冷心熱,信奉「做有價值的事情,商業價值便會隨之而來」。我們致力於做投資圈中的價值極客,期待與更多優秀的創業者長久合作。

相關焦點

  • 對話今年爆火的外骨骼機器人創始人,從民房起步連續創業的追夢者
    還有網友調侃說:「請問什麼時候跟工地聯繫一下,這樣我搬磚就厲害了~」近期,這款外骨骼背後的公司傲鯊智能完成了Pre-A輪融資,智東西同傲鯊智能創始人徐振華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究其實已經有將近60年的歷史,我國開始這一領域的研究在2000年左右,但至今這一領域還鮮少被人了解。外骨骼機器人到底能做什麼?增強型和康復型外骨骼除應用外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外骨骼機器人是否會成為人類剛需?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傲鯊智能創始人徐振華是如何看外骨骼的。
  • 畫像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自主高端晶片……服貿會廣東軍團創新...
    由深圳市智慧機器人研究院開發的機器人在畫像。 廣東機器人「圈粉」 如果你在它的面前擺好姿勢,機器人「賽大千」會開始為你畫像,並不時抬頭觀察,然後又埋頭作畫。 這是一款畫像機器人。在服貿會的服務機器人專題展區,由深圳市智慧機器人研究院開發的這款機器人,引發了一波又一波圍觀。
  • 從11月份全球機器人AGV/AMR融資情況看移動機器人行業發展趨勢
    文/ 518智能裝備在線 雨虹 據《機器人報告》(The Robot Report)統計,11月全球機器人行業共產生44筆投融資和收購事件,總投資金額約22億美元,其中,41家機器人企業共獲得19億美元的投融資;相比之下,10月份為52起,融資企業為43家,8.6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收購+融資為
  • 大咖共話:「程天外骨骼機器人新技術」研討會在杭順利召開
    同期,「程天外骨骼機器人新技術」研討會在主會廳內舉行,會議邀請了多位業界權威的專家,共同分享外骨骼機器人臨床病例與實踐經驗。研討首先進行分享的是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神經系統康復理學療法科劉惠林主任,劉主任重點從傳統步行訓練和外骨骼機器人訓練同異角度切入,從效益、理念、效果等多維度進行了詳述的闡述。
  • 全球首臺全仿生外骨骼現身
    年輕人名叫王潮,是北京鐵甲鋼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青年創業者中的風雲人物。在此次創新創業大賽中,王潮所在公司的「柔性外骨骼機器人CEXO系列」項目也獲了獎。這個項目所形成的產品之一就是他身上的「鋼鐵巨手」。
  • ...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有來自上海交大的...
    一影醫療聚焦三維影像技術,涉及醫療影像設備領域和工業三維檢測領域,並輔助人工智慧技術,提供整套的智能數位化解決方案。在醫療領域,一影醫療主打兩款創新產品——提供術中三維CT影像的C-arm CT (術中CT)及Robot Imaging(成像機器人平臺),具體如下:術中CT:利用在C型軌道上繞患者均勻旋轉連續拍攝的X光圖像,通過強大的軟體算法構建出三維斷層圖像,能夠在脊柱手術中直接判斷金屬釘與脊柱的關係。
  • 普渡科技創始人兼CEO張濤 榮登36氪「36歲以下了不起的創業者」榜單
    昨日,36氪公布「36 under36」,即「2020年度36位36歲以下了不起的創業者」榜單,其中普渡科技創始人兼CEO張濤憑藉自身在智能配送機器人領域取得的成績榮登榜單。
  • 電子科大外骨骼機器人,讓截癱小夥走出別樣人生
    5.1版本可根據使用者的個體差異更主動地適應使用者的腦部信號智能檢測和感知穿戴者的行動意圖有了「成電智造」的幫助很多截癱患者重新站了起來,迎來全新生活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發不是某一學科的「單兵作戰」,而是機械結構、醫學、人因工程學、計算機技術等多學科領域的高度交叉融合。
  • 2018年度10大機器人公布!人造肌肉、DNA摺疊、柔性外骨骼...
    說起被機器人支配,一部分人恐懼得不行,另一部人只當個笑話,但無論哪一邊,都忍不住想看看這個神秘的領域正在發生什麼,這是本能:「我得盯著你,如果哪天你決定成精了,我也好及時制止你,即使可能幹不過,也能知道該用什麼姿勢逃跑。」
  • 「中國智造」再創佳績——程天科技「悠行外骨骼機器人」喜獲NMPA...
    2020年4月初,杭州程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悠行外骨骼機器人獲得了NMPA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目前國內首個適用於「中樞神經病變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人群」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在此之前,悠行也登上「浙江省第二類醫療創新器械」的名單。悠行外骨骼機器人的推出,標誌著中國首款適用於截癱、偏癱患者康復訓練的外骨骼機器人設備正式躋身國際外骨骼康復領域,打響了「中國智造」的品牌。
  • 外骨骼:讓你成為「鋼鐵俠」
    外骨骼來源於生物學,實質上是一種可穿戴的「人工智慧型」裝置。它不僅為人提供保護,還能夠根據肢體活動來感應、伺服、驅動機械關節重現動作,用以提供額外動力,使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擔得更多。  近年來,各國智能外骨骼設備不斷問世:美國的「勇士織衣」、法國的「大力神」、俄羅斯的「士兵-21」、中國的認知外骨骼機器人……這些技術結合了機械電子、控制、生物、傳感、信息融合、新材料等,代表著可穿戴智能設備未來發展方向。  可以想像,外骨骼技術將不僅能讓癱瘓多年的人站起來行走,更有望讓普通人成為力大無比的「鋼鐵俠」。
  • 國產最輕便無線手部外骨骼機器人亮相上海
    會上,以「智能康復港」平臺為依託,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了包括手功能康復機器人、上下肢主被動訓練系統、平衡機能評估與訓練系統在內,覆蓋人體不同關節與部位的7款新品。此次產品發布亮點十足:新一代下肢康復機器人實現突破,推出了針對機構訓練版本ExoMotus M4、針對個人的助行版本ExoMotus H4以及針對科研領域的開發者版本EXOPS,實現康復周期全覆蓋;手功能康復機器人是世界上最輕便的無線手部外骨骼機器人之一;標準化的智能康復訓練設備實現了對上肢、下肢、踝關節、腕關節、手指等部位的全覆蓋。
  • 「環太平洋」大戰「高達」吸睛無數,這個小眾領域還有哪些本土玩家?
    事實上,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國內,這都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領域。不過,這一領域的用戶付費能力、付費意願其實都不容小覷。即使售價1.2億日元,Kuratas在亞馬遜上至少已經售出464件(用戶評價已經有464條,據推測這應該是2015年開始供貨之後產生的銷量)。
  • 全球首款智能自拍機器人在廬陽區發布
    全球首款智能自拍機器人和智能語音速記本。 智能自拍機器人?是不是想自拍的時候機器人就過來幫我們拍了?想想就好開心吶  全球首款智能自拍機器人創始人是來自臺灣的傑出創客代表李經康▼合創成員與參會朋友大合影  如果你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創新思維而想做出一項成果,但是又受制於當下環境,你沒有充裕時間、齊全設備、足夠資金,那麼就很可能讓想法止步於想法,沒有實踐的機會;如果你做成了一項成果,但是你沒有分享
  • 外骨骼機器人出現,「超人時代」來臨了嗎?
    隨著科技的發展,軍用外骨骼除了能進一步的提升單兵負重能力和行動靈活性,還將擁有其他新型功能,例如糾正戰士的偏移動作使其射擊精度更高、與信息化系統整合使其能滿足信息化作戰的需求等。未來外骨骼機器人的裝備,將改寫作戰方式,科技將再次改變戰爭。
  • 重勞動者的輔助神器,鐵甲鋼拳外骨骼機器人亮相世界機器人大會
    8月15日,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於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召開。作為中國機器人領域規格最高的國際盛會,本次大會吸引了來自全球160多家機器人企業的最新產品在大會展出。北京鐵甲鋼拳科技有限公司的「鐵甲鋼拳外骨骼」,其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動力包裹到手指的上肢外骨骼CEXO-01,腰部助力外骨骼CEXO-W02和全身外骨骼CEXO-W03亮相了本次世界機器人大會。
  • 開發外骨骼機器人,「鐵甲鋼拳」助力京東618物流大戰
    從2012年的不到57億件,到2016年的300多億件,我國快遞業務量連續5年保持了平均50%以上的增速。不過隨著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意識到簡單粗放型的經營模式及人力操作所帶來的高成本低收益已不再適應當下的企業運營。想要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企業率先把視線放在了分揀環節。在配送中心搬運成本中,分揀作業搬運成本約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