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敦煌之前,張大千對人物肖像一次另類而短暫的技術嘗試

2020-12-22 睡前讀畫

自從劉義慶等人在《世說新語》中,將嵇康形容為「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後,一提到那些風流倜儻的人物,人們就聯想到了松樹。

將品德高尚的名仕,置於松樹之下或松林之間,成為傳統人物畫背景中常用的套路,一千五百年後的張大千們,也不例外。

張大千分別於1938年和1940年春所繪的兩幅人物肖像——《郎錦堂將軍遺像》及《苦存頭陀造像》,便是將人物置於上述典型的背景中,但這與他同一時期的人物作品有些許不同。這兩幅為現實中人物所作的肖像,更像是他在長期模擬宋、元、明、清古人之外的一段異類並短暫的探索。

在遠赴敦煌之後,張大千似乎立即放棄了這類藉助西方技法討巧的嘗試,他從敦煌學到了如何釋放自己拘謹的線條,其色彩也變得濃豔、開放,筆下的人物也開始與唐人們對話。

題圖:張大千《薛濤制箋圖》 作於上世紀50年代

壹 張大千早期人物畫的主要風格

1970年,正在美國治療眼疾的張大千在自己31年前所繪一幅《柳蔭高士》圖上再次題跋,他認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尚未去莫高窟,但從宋元人討生活」。意思是自己那時的畫作,多從宋、元古人那裡學習、借鑑,尚未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這幅《柳蔭高士》圖,正是張大千仿元代畫壇領袖趙孟筆法,其中人物神情怡然,線條圓潤自如。該圖尺幅為106×31.5 cm,署年為己卯(1939年)。

張大千《柳蔭高士》及款識 1939年

除這幅《柳蔭高士》外,以下這幅去年底曾亮相上海拍賣市場的《投錢飲馬》,更是他那段時期仿宋、元人筆意的代表作品,該幅作於戊寅(1938年),為天津楊柳青舊藏,設色紙本立軸。張大千自題年款:「戊寅,仿趙承旨筆,蜀人張爰」。

趙孟曾在元仁宗時期進拜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為從一品官職,後人因此也稱其為趙承旨。

該幅《投錢飲馬》圖,仍然為赴敦煌之前張大千仿趙孟的工細之作。圖中馬匹和人物造型,均用清勁的線條勾出,馬的軀幹和人物衣紋的勾線有力,衣帽服飾為唐人衣冠,這也符合趙孟當時竭力推崇的「復古」之風。

張大千《投錢飲馬》圖 1938年

張大千此畫雖有唐人氣韻,但用筆灑脫,設色濃麗敦厚且清新俊逸,有人評價此圖可謂「以唐人筆墨出元人氣韻」。

號稱全能型畫家的張大千,在人物畫方面常見的題材為高士圖和仕女畫,從風格上看主要有白描和青綠設色兩類,其中白描一類注重以線造型,包括人物面部、輪廓、衣紋均以富有變化的線條勾勒;設色一類的工筆重彩仕女畫,也是用流暢的鐵線描勾勒衣紋,再用濃豔的色彩渲染服飾,而在人物面部處理上尊重傳統的「三白法」——用白粉烘染人物的額頭、鼻子和臉頰。

以下這幅傳為張大千作於1940年的《魚籃大士》,在人物面部處理上,便是使用了典型的「三白法」。有關魚籃觀音大士的佛教傳說,應是從唐代就開始流傳。據說觀音變化為一位提著魚籃的女子,下界點化眾生,這是一個傳統的佛教人物畫題材。

張大千(傳)《魚籃大士》

網絡資料顯示上述《魚籃大士》為四川博物館所藏,但筆者未查到準確信息。同時網絡也有類似題材的一些仿作。姑且拋開有關此圖真偽的爭議,本文旨在借張大千對趙孟的模仿,簡要探討下他在青年、壯年時期人物畫的主要風格。

類似的魚籃大夫題材,趙孟也留下過一幅《魚籃觀音大士像》,如今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據說篤信道教的趙孟繪此佛教題材,是為其信佛的妻子管道升祈福平安,該圖應是其中晚期作品。趙孟在筆墨方面極為簡化,對觀音像的處理中,衣紋流暢,細節收放適度,其筆法骨力強勁、設色古樸、淡雅,他如此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整體畫面突顯出人物的端莊、淑雅的氣質。

趙孟《魚籃觀音大士像》 臺北故宮藏

相比之下,上述兩幅傳為張大千的《魚籃大士》則色彩濃豔,面部用「三白法」,人物裝束、氣質更符合明、清的時代審美標準。

縱觀大千的畫跡,他最初學畫以工筆為主,其中人物先是山水中點景,此後逐步開始模仿唐伯虎、仇英等人的仕女圖,後又從趙孟、南宋院體畫家、李公麟等人的作品中學習,最後落腳於敦煌的供善人物風格。

從這幅更為早期的、作於1925年的《松下高士》圖看,年輕時期的張大千更帶有明顯模仿古人的風格,人物造型、設色更是雜糅了宋、元多家的混搭風格。

《松下高士》圖 1925年

貳 兩幅另類的人物畫

在這幅作於1940年的《郎錦堂將軍遺像》中【注3】,讓我們看到張大千在遠赴敦煌之前,在人物肖像畫的另一類嘗試。

水草豐美的岸邊,虯曲蜿蜒的古松之下、一面平整的巨石上,端坐著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他身穿長袍,相貌清秀,稀疏的鬍鬚下露出正在微笑嘴角,慈眉善目地望著畫外。

張大千《郎錦堂將軍遺像》1940年

如此構圖的肖像畫作,在張氏和他弟子們的作品中並不罕見,畫面往往為在隔岸相望的彼岸,松樹之下坐於山石之上的高士,這已是他們描繪品德高尚人物的一種構圖套路。

如以上題記其1925年那幅《松下高士》圖,以及以下這幅作於1943年(癸未)的《高山流水》,其所繪場景和構圖便與上一幅極為類似。只不過,他乾脆將《松下高士》中前景的橋也撤去,讓景色更加單純、潔淨,以此襯託人物內心的安靜與孤寂。

張大千《高山流水圖》1943年

然而,上述所有兩幅圖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無論是構圖、設色、衣紋還是人物面部,依然遵循皴擦點染的傳統古法。而此幅《郎錦堂將軍遺像》中的人物面部,卻全不似傳統的畫風。

其中人物面部刻畫仔細、結構準確,並且用淡色罩染出陰影,讓面部呈現明暗變化,體現出頭部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張大千這段時間在為友人所作的一類肖像中,有意識地借鑑了西方素描、解剖、明暗、透視等技法。

張大千《郎錦堂將軍遺像》細部 1940年

如此的揣測在以下這幅《苦存頭陀七十二歲造像》【注4】中,獲得了佐證。該圖曾於2005年亮相國內拍賣市場,創作於1938年,尺幅為縱154釐米,橫63.5釐米。

據張大千款識可知,畫作完成於1938年陰曆五月,張大千與弟子晏濟元同繪,張大千繪製了山石、人物,晏濟元補繪了松樹。張大千認為這位苦存頭陀是一位與嵇康一樣的風流人物,他在款識中寫道:「昔人目嵇叔夜肅肅如松下風,高士徐引微,此者誰與並之。」

遺憾的是筆者未能查閱到更該圖的高清版本,但從如下這版中,已經能夠清晰地觀察出,大千對苦存的頭部塑造中,借鑑了西方人物畫的處理技法,尤其是,他表現出了光線!

張大千《苦存頭陀七十二歲造像》1938年

依靠松樹而坐的苦存頭陀,有一道明顯的光線從右上方照射著他,其頭頂、顴骨、鼻梁以及脖頸,都凸現在用暗色調渲染的陰影之中。而在這西方式的「調子」之中,則看不到任何的筆墨語言,這在傳統中國繪畫的方式中,是絕無不會出現的。

叄 敦煌之行的釋放

在繪製《郎錦堂將軍遺像》的1940年,大千已經有了敦煌之行的打算。這一年欲從成都沿著綿陽——劍門關一路出川,但在當年10月,行至廣元時便收到其兄張善孖在重慶病逝的消息,於是折回重慶奔喪,其敦煌之行也延遲到第二年。

去年蘇富比亞洲拍賣會上亮相過一幅《薛濤制箋圖》(見本文題圖),為張大千作於50年代,此圖便是其成熟時期具有敦煌風格的典型工筆重彩仕女。該圖為設色紙本立軸,尺幅為:139 x 50釐米。

他從敦煌受益十分明顯,這一時期張大千的仕女畫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其線條富有變化,色彩更加純粹,且獲得了釋放,服飾上的紋樣也多採取敦煌的裝飾圖案。

同樣,從去年保利春拍中亮相的這幅張大千《仿顧愷之醉舞圖》中,我們看到了他似乎已經越過了宋、元,開始直接與唐人對話了。

張大千《仿顧愷之醉舞圖》1947年作

此後張大千也留下有數幅對現實人物的寫生肖像,比如上世紀60年代所做的這組肖像畫,其中再也看不見如同上述的另類嘗試。他回歸了中國傳統的筆墨語言,其表達方式更加自信,也更加嫻熟。

試想,若是沒有那次敦煌之行,張大千的人物畫畫風,是不是還會沿著借用西畫之法,繼續嘗試下去,而那樣的話,他是否還能成為一代大師?

張大千 人物肖像 上世紀60年代

下文,我們將結合這幅《郎錦堂將軍像》以及其中款識,介紹下張大千兄弟與攝影大師郎靜山家族之間的世紀之交。(未完待續)

【注1】《柳蔭高士》款識(一):己卯七月,仿松雪齋筆於青城山中。大千張爰。款識(二):效鈞吾兄視此何如?去年在港時作也。弟爰。印鑑:張爰、張大千、張大千、大風堂。

【注2】《投錢飲馬》尺幅為縱96釐米、橫48釐米。款識:三輔録:「安陵郝廉飲馬投錢」,諧嚴會意所云:「郝者曷也,曷者廉也。」戊寅,仿趙承旨筆,蜀人張爰。印鑑:張大千、蜀客、重其神駿。溥儒題識:投金傳飲馬,軼事緬前賢,細行猶如此,安能飲盜泉。心畬題。鈐印:溥儒

【注3】《郎錦堂將軍像》鏡心 設色紙本估價 尺寸:130×78cm。出版:《郎靜山傳》江蘇人民美術出版社。《畫意·集錦郎靜山》第39頁,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3.《蘭溪寶鏡》第140頁 天山出版社。題識:錦堂老伯遺像。庚辰春喆嗣靜山道兄命寫,張爰。鈐印:張爰之印、大千。

【注4】 《苦存頭陀七十二歲造像》曾亮相2005年北京翰海春拍。尺寸:154×63.5cm,作於1938年。鈐印:張爰、大千居士、張爰之印、大風堂。款識:(一)苦存頭陀七十二歲造像。蜀郡後學張爰拜寫。(二)戊寅五月,大千為苦存頭陀造像圖成,囑門人晏生濟原補虯松一株,昔人目嵇叔夜肅肅如松下風,高士徐引微,此者誰與並之。大千張爰。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講解:張大千留在敦煌的「藏寶圖」
    大家好,我是阿熊,不知不覺《敦煌莫高窟》的故事,我們已經講到了第7期節目。前幾期的節目,我們講述了從民國以來,對守護敦煌莫高窟,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幾位前輩,其實還有還多人,敦煌後山上的那些墳墓上刻著的一個個名字 ,每個背後都是一段故事,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講,這期節目,我們講述下與敦煌緣分很深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張大千。
  • 張大千:敦煌壁畫對於中國畫壇的影響
    到後來,曹、吳之作不可見,而一般畫人物的,又苦於沒有學問,不敢和山水畫爭衡,所以一天一天地衰落下去。到了敦煌佛像人像被發現之後,這一下子才知道古人所注意的,最初還是人物,而不是山水。況且又是六代三唐名家高手的作品,這一下子才把人像畫的地位提高,將人物畫的本來價值恢復。
  • 人物【美食如畫張大千】
    這道菜香濃味鮮,而且麻辣可口,裡面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還要放幹辣椒麵,以增其香辣。張大千雲遊海內外,百味雜融。他喜歡的菜不僅僅是川菜,還有粵菜、魯菜、蘇州菜等等。1941年3月他攜帶家小來到敦煌,一待就是兩年7個月,其間描繪壁畫約270幅。張大千在敦煌還發明了許多運用當地食材烹飪的菜。
  • 張大千作品欣賞
    張大千——人物國畫張大千喜好以高士為題材作畫,將高逸之士以概念化的形象置於山水林泉之間,象徵士大夫歸隱後的生活,同時抒發希冀縱情於物外的情致
  • 張大千先生難得的佳作
    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    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
  • 一條微信認識張大千
    相差700多年的輩分,洪爺實在數不清, ❤❤❤他還沒有「大千」這個法號之前,原名張正權、又名季爰,祖上原籍廣東番禺,生於四川內江,他自幼從其母親和姐姐學畫。 1924年張大千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1929年2月任教育部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幹事、參考品部委員會委員;1928年應日本友人邀,赴日本東京鑑賞一批中國書畫;1931年春與張善孖、鄭曼青等被選為代表,赴日本為中國在日畫展審定唐、宋、元、明作品。
  • 李輝 | 黃苗子談民國人物:真真假假張大千
    張大千李輝:上次張大千講了一部分。我們還是按照人物來講。你認識張大千是在上海吧?黃苗子:張大千我比較早認識了,我可能是到上海的第二天就認識張大千了,就是陸丹林帶我去的。陸丹林是我爸爸的朋友,廣東順德人,當時也算是上海的一種名士。(陸丹林,1896—1972,別署自在,齋名紅樹室,廣東三水人。陸丹林在1911年4月之前就加入了同盟會,參加「黃花崗起義」。
  • 嘉德15春拍 大觀之夜 • 1949之前的張大千專場綜覽
    中國嘉德2015春拍「大觀之夜」經特別策劃、傾力徵集,推出「遠師古人——1949之前的張大千」專場,集中呈現十五幅大師傑作,重點回顧張大千1949
  • 張大千《松下高士文會圖》
    「紀念張大千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張大千書畫作品展」,河南省美術館,2013年10月10日-10月16日。 出版:1.《大千居士畫影集》,民國三十六年六月出版。 2.《張大千精品集》(下卷),第311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7月。 3.
  • 專家解讀張大千:從地獄裡帶出新中國畫
    1938年底,張大千逃出北平回到四川成都,並從曾任中央政府監察院駐甘、新、青監察使的嚴敬齋處聽說敦煌未被盜空。嚴敬齋對敦煌奇特的彩塑,以及與中原畫派大相逕庭的彩色壁畫的描述,引起張大千極大的興趣。張大千開始為前往敦煌做準備。  敦煌學畫  堪稱瘋狂  現代人已很難想像,敦煌在半個多世紀以前是多麼破敗。
  • 華匯中藝春拍首秀 |「伯牙子期」雋永佳話的最好印證——張大千《秋山林屋圖》
    謝稚柳經其兄謝玉岑(1899-1935)引見與張大千訂交於1929年,此後二人相互砥礪傾慕,詩畫酬唱,長達半世紀的伯牙子期之交,成為近代藝術史中一段雋永的佳話。1940年,張大千赴敦煌後,幾次函促謝稚柳前往作伴,而謝則辭去政府工作及教學事項欣然前往。「1942年秋,予自重慶北遊敦煌,觀於石室,居此凡一載。」(謝稚柳《敦煌藝術敘錄就序》)1943年離開甘肅,轉入蜀,臨別時張大千為謝稚柳作荷花圖。
  • 張大千:老牛愛吃嫩草,傳奇的一生
    因為古畫造假,不單單是技術臨摹的問題,要想不被黃賓虹這種人看出來,還得有原畫者的氣韻和格調,這非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功底而不能成。畫家葉淺予說:「張大千是所有中國畫家中最勤奮的,把所有古人的畫都臨過不止十遍。」
  • 張大千潑墨山水佳作欣賞
  • 一代宗師張大千的三次奮鬥
    張大千由上圖可知近40年來,當我們再次重新審視張大千這個人物時,依然覺得張大千這個人物很罕見、很神奇、甚至不可思議。張大千他是一位極富個性、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其趣聞軼事之多、流傳之廣,影響甚大。張大千作品1924年秋,張大千隨張善孖參加滬上「秋英會」雅集,山水人物花卉無所不能,四座皆驚。會後,上海報界一片讚嘆之聲,「嶄露頭角」、「一鳴驚人」、「後起之秀」等不絕於耳。
  • 【建言敦煌】敦煌藝術傳統元素的現代轉化
    研討會分為 「古代敦煌美術研究」「絲綢之路中的敦煌」「敦煌藝術的現代轉化·西部之旅」「敦煌藝術的現代轉化·創新之思」等5個單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以敦煌古代藝術與20世紀中國美術為主題,分享了關於敦煌藝術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美術文化周刊摘登部分專家發言,以饗讀者。
  • 名家經典 張大千潑墨山水佳作欣賞
  • 「最美奮鬥者」(文藝界)——-人物肖像漫畫 馮軍榮 畫
    ——————————「最美奮鬥者」(文藝界) ——— 人物肖像漫畫——————————「最美奮鬥者」(文藝界) ————人物肖像漫畫——————————「最美奮鬥者」(文藝界)————人物肖像漫畫——————————「最美奮鬥者」(文藝界)————人物肖像漫畫
  • 張大千:畫中要有纏綿蘊藉、幽幽不絕的意境
    他擅長繪畫,喜好畫荷花及工筆人物,獨樹一幟,俱臻妙境。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譽。 《觀音造像》 1940年所作的《觀音造像》是張大千傳世的佛像藝術精品,雙題豎軸,人物較大,彌足珍貴。
  • 張大千跟傅申吐槽:臺北故宮的趙幹,假的連「照」幹都不是 | 畫事
    這幾天,我讀了一篇很長很長的訪談,是之前《張大千文獻展》的策展人和傅申的對談,在這篇談話中,我發現傅老爺子還蠻有幾分像張大千,即便被人稱作「老師」、「大師」,依然說簡單易懂的話,談的卻都是嚴肅的問題。談話的風格正如之前我們推過的這本老爺子講鑑定的書,這本書我陸陸續續看了一半(實在是文債太多),感覺確實是通透。
  • 林百裡:我眼中的張大千
    我的美女也陪我睡覺,都掛在我的臥房中;但我也很重視感覺,每次只掛一幅,每個禮拜就換一次。老實說,我覺得這些美女還愈看愈立體。同時我要強調,我不是專家,也並非大千的好友,今天純粹從個人的角度談對大千筆下美人的感覺,若有冒犯各位或說錯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有人問我為什麼喜歡大千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