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紀錄片和實驗電影:女性敘事者們

2020-11-20 澎湃新聞

女性、紀錄片和實驗電影:女性敘事者們

2020-09-17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Gure Hormek (Our Walls)|©️AP

從21世紀初起,電影的種類、形式和基礎之間的界定開始逐漸模糊化,而女性電影工作者們則希望從此打破十九世紀的標籤,拍攝一種可供在教室、網絡、博物館巡展和畫廊播放的新型混合式電影。經過學習,她們發明了所謂的「非科幻類實驗電影」(Cine de no-ficción y experimental)。這種電影並不追求對工業問題的探究,而是一種從敘事角度出發,提出問題,尋求解答的電影類型。它要求拍攝者能完全意識到自己想要拍什麼,講述什麼,以及運用怎樣的當代藝術手段來實現這些目標。

這種電影其實是一種聰明的轉變,它逃離了主流傳統家長制電影製造業。雖然在女性電影工作者們執導的電影之間不存在明確的風格劃分,但是其中許多主題都是相通的:身體、「殖民化的」、性別政策、權力的工具化……..所有這些主題,比如身體和性別意識,都是長久以來在歷史上被男性所忽視和弱化的主題。

Laida Lertxundi(左)和Javier H. Estrada在馬德裡電影節交流會現場|©️Fotografía: Carlos Alonso

我們可以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在這些新型敘事故事中,情感佔據著什麼樣的角色?它的內容又是以怎樣的形式出現的?情感類電影為何在本質上與情節劇緊密關聯?在萊達·萊遜迪(Laida Lertxundi)的電影中,每一個鏡頭都會有情感和感覺這兩大要素出現,它們通過人物之間互動時的小手勢和動作來表現,而劇中的演員通常都是女導演本人的好朋友。儘管這些動作幅度非常小,但是它們所表達出來的溫情卻會感染每一位正在觀看電影的人。貌似無邊無際加利福尼亞地區的景色或者人物所移動的空曠空間,都是這位導演經常用到的畫面。我們可以發現,她的電影裡充斥著在某一瞬間突然記起的過去光景,某些循環的音樂(loop music)等等,這些場景也充斥在最具她風格的一部電影裡。影片中,漸漸成長並成熟起來的萊達最終在她的故鄉,她的父親和八十年代的政治背景下找到了自我。

由瑪利亞·埃爾羅莎(María Elorza)和邁依德·伊利埃爾德(Maide Iriarte)化名的「巴薩依克的女孩」(Las chicas de Pasaik)通過微小的細節和貼近生活的人物講述的故事也漸漸清晰起來。「我們的牆尊敬我們所愛之人」,這是短片《我們的牆》(Gure Hormek|Our Walls,見以上視頻預告片)裡所要傳達的信息。它是對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祖母、家庭主婦們和在街邊小店裡工作的所有女性的致敬。影片裡,關於悲傷或者歡樂的那些微小細節和閃光點都給人們留下了些許的傷感。

而艾利·科爾迪尼亞斯(Eli Cortiñas)所有的作品都圍繞著親屬關係、互利關係和衝突關係展開。在《給母親的電話》(《Dial M. for mother》)這部影片中,她將焦點集中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矛盾上。為達到效果,艾利請到了曾多次與自己的丈夫約翰·卡薩維茲(John Cassavetes)合作過的美國獨立電影的重量級演員吉娜·羅蘭茲(Gena Rowlands)。而在《那個行走的女人》(《Quella che cammina》)中,通過原生態物質和其他事物的組合,艾利表達出她對自己作為女性、女兒、以及藝術家身份的懷疑。

女性和性別政策從一開始就是瑪利亞·特魯依多(María Ruido)作品中涉及的主要問題。她的電影主要是通過描述關於歷史事件的記憶來展開故事情節的。在《兩棲科幻》(《Ficciones anfibia》)這部作品裡,她就紡織業新的工作環境對工廠裡工人們的生活所造成的變化進行了分析。

Cristina Lucas|©️Kansallisgalleria / Pirje Mykkänen,Finlands Nationalgalleri

對於克裡斯蒂娜·盧卡斯(Cristina Lucas)來說,她的興趣則是對權力機構的質問和對家長制為何想要在歷史中抹去女性角色的疑問。在她的作品《盧梭與索菲亞》(《Rousseau y Sophie》)中,著名的法國思想家,西方現代民主制度之父和《論教育》(《De la educación》)的作者成為了一個完全被動的形象,而索菲(Sophie)與一群被召集起來的女性可以用行動和語言去攻擊位於馬德裡的這位「著名厭女者」(「famoso misógino」)的盧梭的雕像。

紀錄片和實驗電影的形式和風格有利於為數眾多的女性電影工作者去創作超越科幻題材的故事,甚至使她們的作品成為了不需要大場面和特效也能達到效果的科幻的、魔幻的和反烏託邦式的電影。Momu & No Es 是2004年由露西亞·莫雷諾(Lucía Moreno)和伊娃·諾格拉(Eva Noguera)共同創立的。她們的作品主要在想像的基礎上製造出動態。在《我們的先鋒思想家們的生活》(《Life of our progressive thinkers》)裡,人們身處於一個相對較近的未來,片中斷斷續續的聲音講述了一些對現代生活引起過重大變化的事件。Momu & No Es向人們展現了兩位先鋒女性思想家的寶貴作品,有的是以電視紀錄片的形式出現,有的是以科幻電影第二部的形式出現。Momu & No Es 出現的時間只比在大加農(Gran Cañón)的託瓦爾(Tovar)舉行的生物科技和納米技術研討會開幕式早幾分鐘。兩位作者利用「拾得錄像」的手法發揮科學想像,將電視和網絡中的圖像與流行音樂還有3D效果整合在一起,使人們對於那些以前被科學認為絕對正確的真理產生了質疑。

Dora García

在《直升機》(《El helicóptero》)這部片子裡,朵拉·加爾西亞(Dora García)將重新演繹阿根廷藝術家、精神分析醫生奧斯卡·瑪索塔(Óscar Masotta)於1966年完成的故事《發生》(《Hapennings》)。他們準備將各式各樣的人聚集在某個特殊的地點,但這些人完全不知道將要發生什麼。這個實驗的結果將成為該科幻電影的參考標準,並且也將深化朵拉影片裡日常場景所表現出來的線索。觀眾、以及電影的參與者們之間的關係,作品本身以及發生的地點,全部都是虛構的,但電影的真實性卻正是在於它讓不確定、焦慮不安、 以及一種最後演變為相互作用的希望成為了可能,並且使得參與其中的人和觀眾都能身臨其境。

總之,對於上述女性電影工作者們來說,這一切都是她們作為女性,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上開展的工作,以及對我們所生活的歷史和社會的重新反思。

|翻譯:吳優

原譯文發於「迷影網Cinephilia」

原標題:《女性、紀錄片和實驗電影:女性敘事者們》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女性電影,實驗電影,敘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吶喊與低語》| 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女性導演們閃耀柏林
    《吶喊與低語》|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女性導演們閃耀柏林整理:Sunny校對:踢踢導語:新的獨立紀錄片的出現(即在國家控制生產和發行渠道之外的紀錄片)是在1989年到1992年之間,一方面是經濟自由主義,另一方面是政治威權主義的繼續——為中國新形式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核心動力
  • 《百合》:「紀錄片式」女性電影,現代文明下底層小人物的敘事
    這個故事,是2011年3月8日上映的小眾電影《百合》,這是周曉文導演的女性電影之一,該片同年獲第十四屆電影華表獎優秀數字電影獎,主要人物是百合(王梓桐飾)和女作家劉楠(呂麗萍飾)。影片英文名稱「LOST「,也別有深意,也許是Loser的變體,也許寓意失去,失敗者。
  • 專題 | 韓國獨立藝術電影的新浪潮,通過女性敘事和海外電影節獲獎提高商品性
    《姐弟的夏夜》能在新冠疫情之下取得一定的票房成績,其吸引觀眾的原因在於這部作品蘊含著過去幾年韓國獨立藝術電影的色彩。▲《守望者》(左);《格鬥青春》(中);《社交恐懼症》(右)韓國獨立藝術電影長期以來都是以洪尚秀、李滄東、金基德等為首的「藝術電影匠人」的年輕男性導演們的「青年敘事」。這裡提出的「青年」大體上局限於「男性」。
  • 《拾穗者》:被記錄下來的拾荒者們
    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畫家弗朗索瓦.米勒創作了一幅名為《拾穗者》的繪畫作品,二十世紀末期,法國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被這幅作品啟發,拍攝了一部名叫《拾穗者》的電影。這是一部和主流電影市場格格不入的作品,一切都呈現出一種簡單和隨意。這部電影問世之後,有評論家斷言,這是一部註定要「石沉大海」的實驗電影,然而,電影的發行結果卻出人意料。這部電影不僅被廣泛接受,而且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 女性電影論壇|女性主義影像的視角、再現和遠景
  • 第27屆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紀錄片片單
    影片介紹:派翠西雅和海蒂從小一起長大,長大後紛紛進入電影學院拍電影,一起經歷過共產主義理想夢碎後的古巴,面對國家越加緊縮的政治氛圍,她們先後離開家鄉,各自在異地展開沒有對方陪伴的新生活。包括和導師模擬各種情境的應對討論,如何處理與化解僱主的不合理要求與虐待。看似紀錄片形式,卻穿插幾段角色扮演片段,以女傭們自己重演並再現不合理情境,玩轉真實與虛構之界線,令人想起讓·熱內的《女僕》。本片也對於全球化勞動輸出的不平等問題,提出深具力度的批判。
  • 女性電影 突然洶湧而至
    拉爾森和導演阿伯拉罕森在此前都是名不見經傳的電影人,26歲的拉爾森首次提名便問鼎影后,不但是對她個人極具爆發力的演技的肯定,也是學院為這個複雜而深沉的女性形象所動。把他國與新生這樣男性化的主題按在一個女性角色身上並且毫無違和感,對敘事者的功底要求很高,奧斯卡最佳影片和女主角的提名算是名至實歸。片中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主人公從靦腆少女長成獨立新女性,她工作、學習,敢愛敢恨。與她發生浪漫關係的男性則是不折不扣的配角,兩性在影片敘事中重要性的對調自然、隱蔽而又決絕。
  • 電影奧德賽與被高光片刻喚回的女性
    在過去的125年裡,有上千的女性投入了電影導演的事業,她們拍攝了什麼樣的電影?她們用什麼樣的技術拍攝電影?她們的作品給予電影什麼樣的新視野?」這是馬克·卡曾斯導演的《女性電影人:一部貫穿電影史的新公路影片》的開頭。這是一部長達14小時、分成14集的紀錄片,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將放映其中的4集。
  • 翔鳳文化節 女性主義與電影論壇
    與此同時,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由於女性運動和女權理論的發展,人們對電影中的性別平等和父權文化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從蘿拉·穆爾維(Laura Mulvey)在1973年發表的開創性的文章「視覺愉悅與敘事電影」,到2019年依瑞斯·布雷(Iris Brey)出版的《女性凝視:銀幕上的一場革命》,《女性凝視》這本書探討了對女性角色進行的主體性呈現與塑造,分享了她們的經歷和故事並以此反抗
  • Taylor Swift紀錄片高口碑背後,美國甜心的個人悲歡和女性崛起
    無法拋開「女性音樂人」身份的Taylor Swift實則是女性在音樂行業中從弱勢到慢慢走向為自己發聲並取得卓越成效的歷經者和見證者。2014年11月,Taylor Swift在《時代周刊》是一篇專訪中提到:「從來都不會有人質疑我的朋友Ed Sheeran寫的任何歌曲。
  • 電影《小婦人》的女性主義書寫
    那麼,爆發之後的女性主義書寫該何去何從?電影《小婦人》在獨特的溫柔力量表達之上,從多樣化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自我意識的影像流變、男性角色在女性敘事中的形象塑造等三個方面,為女性主義書寫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 《后翼棄兵》的「天才」敘事,為什麼讓女性主義者感到不適
    新京報書評周刊的評論文章《亞洲的女性主義書寫,是另一種英雄主義敘事》,將這種敘事和對不義的英雄敘事(尤其是推崇強姦犯、殺人犯等的敘事)做了很好的對比,並列舉了近年來比較優秀的作品。這種不義的英雄敘事本質上,和我們日常生活中在酒桌、會議上看到的誇誇其談的油膩中年男性是一脈相承的。權力編織出來的話語,形成了一種另類的誇耀手段,正如有些教授在課堂公然講述黃色笑話一般。
  • 電影導演關錦鵬:女性電影背後,獨特的敘事結構和敏銳的人物抓取
    在女性視角和愛情故事以外,關錦鵬的表達手法細膩,他常用拼圖的方式構思電影的敘事邏輯和表達結構;而對於電影藝術創作的感悟與收穫,也來源於不斷更新的、對人物的刻畫與描繪方法。在女性視角和愛情故事以外,關錦鵬的表達手法細膩,他常用拼圖的方式構思電影的敘事邏輯和表達結構;在道具方面,他擅長以「鏡與窗」打造亦真亦幻的景象與概念;與此同時,他對於電影藝術創作的感悟與收穫,也來源於不斷更新的、對人物的刻畫與描繪方法。
  • 這些女性紀錄片你看過嗎?
    由此凹凸鏡編輯部整理了一批關於女性爭取自身權益的紀錄片,也歡迎讀者朋友在評論區與我們分享你喜歡的女性相關的紀錄片。由於她們不僅經受住了危及生命的公海,而且經受住了媒體中性別歧視的風暴,這群鼓舞人心的婦女不得不依靠她們自己和彼此的純彈性來證明反對者和懷疑者是錯誤的。然而,他們沒有完全預料到的是,他們的遠徵將如何不僅僅意味著一場到達終點線的比賽。推薦語:做一件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很「燃」。
  • 泰勒·斯威夫特紀錄片背後:美國甜心的悲歡與女性崛起-虎嗅網
    從被教導「不要學Dixie Chicks」到「好女孩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 ,「女性音樂人」這個身份必須遵守的社會刻板印象或者是底線貫穿了她事業起伏中的悲傷與快樂。無法拋開「女性音樂人」身份的Taylor Swift實則是女性在音樂行業中從弱勢到慢慢走向為自己發聲並取得卓越成效的歷經者和見證者。
  • 「大女主劇」中的新女性敘事
    我們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已經有太多這樣的男性角色了,這個世界已經變了,女性角色應該是更複雜的。」對《國土安全》的劇迷來說,不論大結局是否令人滿意,但站在全劇結尾,回望那些曾被凱莉帶領著,在一個又一個危機中奔波的時刻,從始至終她都是那個讓人牽掛的存在。
  • 「大女主劇」中的新女性敘事
    我們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已經有太多這樣的男性角色了,這個世界已經變了,女性角色應該是更複雜的。」對《國土安全》的劇迷來說,不論大結局是否令人滿意,但站在全劇結尾,回望那些曾被凱莉帶領著,在一個又一個危機中奔波的時刻,從始至終她都是那個讓人牽掛的存在。
  • 首爾國際女性電影節|女性導演和她們的電影
    作為世界前三大女性影展之一,影展會會帶來哪些精彩影片?燈弟帶你來到現場,一睹作品和導演們的風採吧。這個單元主要追求兩個目標:一是促成一個對女性更友好、性別平等的電影製作環境,為世界各地的女性電影人提供更多機會創作劇情片;二是讓觀眾有機會看到女性導演、女性為主角的電影。來自八個不同國家的八名女性電影製作人,帶著她們的故事片參與了這一盛事。本次參賽作品是從女性新人導演的第一或第二部作品中選出的,以此支持她們早期的電影事業。這些入選電影帶來了不同的人生視角,對其複雜性提出質疑。
  • 我拍的一直是女性電影,只是現在才被看到。
    其中的三代女性:備受丈夫傷害的外婆,追求自由的母親和被教育異化的女兒對應了當下女性的普遍狀況。   電影不僅僅展現女性的困境,正視女性的欲望和缺憾,還從個體出發,關照歷史和現實。   《春潮》事實上作為了一種女性電影指標,它向內探索女性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向外卻延展出更廣闊的世界。   這種對世界的觀察角度,或許與楊荔鈉深耕紀錄片的經驗有關。
  • 向陽 | 女性英雄形象建構:國防軍事電影中的女性與國家
    作為新軍事電影的代表作,這幾部作品不僅在製作水平和類型敘事上實現對傳統軍事電影的超越,同時還塑造了幾位大放異彩的女性人物。這些女性英雄的出現,打破了軍事題材中固有的性別印象,藉由女性形象與國家形象同構的策略,對好萊塢敘事程式中的東方主義式男性霸權話語予以有力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