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鹿希|每一縷愛意,都流淌著家國情懷

2021-02-13 書報文摘


本文為書報文摘原創,歡迎轉載

世人知道鄧稼先,卻少有人知許鹿希。許鹿希女士是鄧稼先先生的妻子,與鄧先生孕育了一兒一女。同時,她也是一位大學教授,教育了無數人。許鹿希女士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和鄧稼先先生在一起的時間太短,離別太長,來不及告別就已走盡了一生。許鹿希本來是鄧稼先的學生,在1946年,許鹿希考上了北京大學的醫學院,而那個時候鄧稼先是北大物理系助教,所以許鹿希的物理實驗課就是鄧稼先在教。因為兩家是世交,他們兩個人早就認識。而在這一段學習歲月中,兩個人互相有了好感。但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大學生不可以談戀愛,也不許結婚,所以他們更多時候,只是保持著師生關係,把那份好感壓下去。再後來,鄧稼先出國學習,而許鹿希選擇留在了北大,身份從學生變成了一位老師。那個時候,鄧稼先的母親身體不好,而因為兩家的關係好,鄧稼先的大姐總會讓許鹿希給母親看看病,再後來鄧稼先回國,他的大姐也極力撮合兩人。 似乎許鹿希嫁給鄧稼先是自然而然的,喜歡鄧稼先,所以願意等他回國。但許鹿希估計也沒想到:她這一輩子,等待的時候實在太長了。 

許鹿希和鄧稼先過得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婚後的那幾年。那個時候鄧稼先雖然也很忙,但兩人總還是有時間獨處的,鄧稼先也總是樂觀而有趣的。 月光下,許鹿希會和鄧稼先一起漫步,像每一對普通的情侶一樣,手牽著手。兩個人都喜歡那如水的月色,都愛夜的溫柔。 有時候,鄧稼先會拉著許鹿希一起去看劇,等到從劇院出來的時候,已經月上梢頭,光輝滿地,然後兩個人再慢慢地走回家。鄧稼先還會扮那青衣,唱一回《蘇三起解》,就像他們的愛情一樣,是有著前世的緣分的。 兩個人結婚之後,也有了自己愛情的結晶。先有了一個貼心的小棉襖,兩年之後又多了一個小小的男子漢。 四口之家圓滿而美好,許鹿希作為大學教授,有時會很忙,而鄧稼先做科研工作,也會很忙。但是兩個人都沒有忽略家庭,鄧稼先在科研的時候很是認真嚴厲,但是在家庭中就很活潑,也很有趣。 許鹿希有時候,靜靜地看著自己的丈夫在院子中逗弄著一雙兒女:那是一個很稱職的父親,費盡心思逗孩子開心,和孩子遊戲。

為了祖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發展,鄧稼先一走就是二十八年。二十八年間,許鹿希聽不到關於鄧稼先的任何消息,能做的只有保持客廳裡的所有擺設不變,守護在家裡,默默等候自己的丈夫回來。 當在屬於中國的國土上,炸開第一朵蘑菇雲的時候,許鹿希在家裡悲喜交加。喜的是中國終於造出了自己的原子彈;喜的是那裡面有自己丈夫的一份力。而又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悲傷感情,這麼值得慶祝的時刻,自己還是不能和丈夫一起慶祝。 許鹿希心裡大致明白鄧稼先去做什麼,也明白他所要做的事情比這個家重要多了,他是為了中國這個大家去做的。 人們大多崇尚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鄧稼先為了中國科研,保密二十八年只回家幾次的那種高尚品格,卻容易忽略像許鹿希這樣的女士,在背後為家庭為中國的付出。 其實許鹿希很了解鄧稼先,也因為這份愛意,她一直支撐。她大概明白鄧稼先的科研工作,是為了我們的祖國。而她所做的只有等,等鄧稼先回來。 

許鹿希在那流言蜚語中等候鄧稼先,哪怕外面說得再難聽,說鄧稼先拋妻棄子,自己跑了,許鹿希也沒有動搖。許鹿希在孩子的成長中等候鄧稼先,孩子一點一點的長大,而對於父親的概念,還停留在鄧稼先當初走之前專門拍的一張全家福上。  許鹿希在對家的堅守中等候鄧稼先,她堅持著不換家裡的任何家具,不讓客廳裡面的擺設變化位置,也不搬家,就害怕鄧稼先回來的時候,感到陌生,找不到家在哪裡。 許鹿希在國家的強大中等候鄧稼先,二十八年間,中國炸開了原子彈,炸開了氫彈,時代也在飛速變化,連許鹿希自己都慢慢地老了。後來啊,鄧稼先回來了,卻不是因為退休,而是在一場事故中隻身犯險,留下了一副被輻射搞垮的身體,回來養病。 在養病期間,鄧稼先知道自己身體不行了,更加拼命地給中國留下了兩本書。他不知道的是,許鹿希摸著他手術切除的已經病變得硬邦邦的小腸,無奈又悲傷的流著淚。 鄧稼先在最後的一年多一點的時光裡,花了一年的時間做出了自己最大程度的貢獻,給許鹿希留下的,只有那時間的零頭。 「二十多年的等待,就這樣了嗎?」面對鄧稼先逐漸變得冰涼的屍體,許鹿希有點不敢相信。 她這一生,一直在等鄧稼先,她不怨他,為了祖國來不及顧及自己的小家,也不怨他很少能陪她……但是……但是為什麼在鄧稼先終於完成自己的使命時,卻那麼快就走了? 許鹿希一直在教書育人,就是為了給中國提供人才。她和鄧稼先,都是以祖國繁榮為最大的目標。 但是再來一次,她還是會支持自己的丈夫,還是會養育著子女,教育著學子,然後在自己滿滿的思念中,等著自己的丈夫完成自己的使命後——回家!

作者簡介:亦庸,亦庸不庸,理想做個凡而不俗的人。愛看小說,愛捕捉生活中普通又鮮活的故事,再用自己的方式撒出去,種出花。

歡迎轉發朋友圈~

有什麼想法和意見,請給我們留言!

轉載請聯繫後臺

▼更多精彩內容,請長按二維碼▼

《書報文摘是《書報文摘》專門打造的官方微信公眾號!

好看的人,都在看了哦!

相關焦點

  • 家國情懷在堅守中流淌 - 2020全球華人共話團圓 - 海外網
    這種平凡的堅守裡,躍動著至真至純、熾熱如火的赤子之心,蘊藏著無私無我、真摯深厚的家國情懷。無論是炮火硝煙裡,還是強敵對峙中,抑或是搶險救災時,總有革命軍人無畏衝鋒、置生死於度外的身影。無論是在民族危亡、國家危難之際,還是在人民有難之時,總有軍人舍小家為國家,把家國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盪氣迴腸、感天動地。
  • 梁豔萍,你把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都丟了
    讓人不由得想到一個問題:中國文人的風骨和家國情懷都不要了嗎?何為風骨?自從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將「風骨」作為一個美學範疇加以闡釋之後,風骨就成為中國文論界的專業術語,用來指詩文書畫的「端直」、「駿爽」。文重風骨,有風骨的人才能寫出有風骨的文章。峻峭風骨,也成為歷代許多文人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
  • AE文化 | 端午——情懷如夢 家國在心
    倚著窗,喚小販來,家姐在竹籃裡放兩枚錢幣,牽根細繩循著牆面垂下。小販早已捧著碩大、緊實的香粽迎來,一手拿錢,一手放粽,直到籃子被主人妥妥地拿到,這才起身離開。熱情的初夏,五彩的絲絛,荷花的清雅,粽葉的清香……每個人的腦海中,都藏著一個不一樣的端午。這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這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背後是共同的文化血脈傳承與炙熱的家國情懷。
  • 【高考在線】侯曉迪|家國情懷,恰似一輪明月
    一輪明月照九州,家國團圓情尤濃。今年國慶中秋喜相逢,人間煙火又升騰。在這「雙節」邂逅的日子裡,我們中華兒女樂享著親情的天倫,祝福著祖國的誕辰。
  • 鄧稼先與許鹿希的曠世愛情!
    @Shophia_26:一次,我母親從他家裡回來就笑說,鄧家這個男孩子簡直頑皮,家裡請客兩個姐姐都是穿得整整齊齊招待客人,鄧稼先卻坐在家裡大門的門框上。 所以說,許鄧兩家是多年來的世交,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鄧稼先父親鄧以蟄先生也是北京大學教授。他們是在北京大學的校園中就認識的,而且兩家早有來往。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傳統文化中最寶貴也最活躍的精神資源。在近兩個世紀驅逐外侮、建構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它發揮了難以估量的積極作用。今天,在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家國情懷」也有了新的發展。
  • 家國情懷赤子心
    苗雨時 何謂「家國」:家,家庭,家鄉;國,大家,國家。《家國詩記》,是詩人以自我生命體驗,在詩性話語中表達對親情、鄉土眷念和對紅色傳統的歷史回眸。家與國,相依相託,共同構建詩人跨時空的詩歌藝術世界。 那麼,什麼是家?
  • 韓愈的家國情懷
    □ 程應峰 韓愈之所以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是因為文章寫得好,二是因為他頗具家國情懷。 韓愈的家國情懷,一句話說,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
  • 鄧稼先,許鹿希: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
    鄧稼先和許鹿希倆人的工資每月有四百,卻總是不捨得花,有一次鄧稼先和同事做研究誤了吃飯時間,他便請大家吃了一頓飯館,卻花十元買火燒帶回去,許鹿希也就這麼常常火燒就著清水麵條給家人做飯,一家人吃的和和樂樂。許鹿希常常回想,那個時候的鄧稼先,意氣風發,眼裡有光,而她的眼睛裡,有他。
  • 以家國情懷守護人民健康
    為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春節期間,各級黨委和政府都在全力工作,醫療衛生、物資保障、公安消防、科研攻關、民生供應、志願服務等各條戰線的工作者都在盡職守責。珍視生命、守望相助的人間大愛,為春節假期鋪就了特別底色。「對國家的忠,就是自己對父母最大的孝。」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曾這樣形容盡忠與盡孝的關係。
  • 讀懂《八佰》中的家國情懷
    電影開頭的這句話出自魯迅的《野草·墓碣文》,悲壯的話語下,潛藏著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前僕後繼、追求民族解放的家國情懷。在「八百壯士」守倉庫的第二天,日軍接連幾次突襲失敗後失去耐心,放話要在三個小時內拿下四行倉庫。那是一場在生死邊緣遊走、不留思考與猶豫空隙的激烈戰鬥。
  • 讓家國情懷在「雲端」流淌 上海高校構建「雲上思政」大格局
    我們要堅持疫情防控和教書育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沈煒說。在復旦大學,以學生黨團組織為引擎,從線上團課到雲端晚會,青年力量在戰「疫」中凝聚,學子們也在這段特殊經歷中收穫成長。「回顧鐘鳴老師之前的行醫生涯,幾乎每次重大救援都有他的身影。
  • 鄧稼先與許鹿希的曠世愛情看哭眾網友!
    整段節目約有10分鐘的時間,劇本先後修改了16次,但節目導演組最後依舊堅持,一秒鐘都不願意剪短.讓我們走近節目背後,鄧稼先和夫人許鹿希的真實人生。一次,我母親從他家裡回來就笑說,鄧家這個男孩子簡直頑皮,家裡請客兩個姐姐都是穿得整整齊齊招待客人,鄧稼先卻坐在家裡大門的門框上。許鄧兩家是多年來的世交。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鄧稼先父親鄧以蟄先生也是北京大學教授。他們是在北京大學的校園中就認識的,而且兩家早有來往。
  • 家國情懷的「山海」之約
    從2019年起,廣州日報在全國首創發起「少年評論員」公益活動,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今年活動開展到第二屆,11名廣州對口幫扶貴州畢節有關學校的學子乘高鐵千裡共赴「山海」之約,讓雲貴高原的大山與嶺南沿海之城熱情相遇,兩地同齡人共聚珠江畔,同評「城事國事天下事」,為今年4月開通運行的「畢節-廣州」直達列車從西往東畫上了「同心圓」的另一半。
  • 立鴻鵠之志揚家國情懷——北外鄭附高中首屆漢語演講比賽成功舉辦
    守好我們的國,護好我們的家,勇於擔當,做傑出的北外鄭附人!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北外鄭州附校高中部在校報告廳拉開了2021元旦的序幕——第一屆「我的家國情懷」漢語演講比賽。12月18日下午,高中部全體師生齊聚一堂,立鴻鵠之志,家國情懷。本次演講比賽由高中語文組承辦,邀請到校語文組教師高飛、嶽銀英等擔任評委。
  • 影評丨陳思雨:「以小見大」的家國情懷
    圖片來源豆瓣《我和我的家鄉》:「以小見大」的家國情懷文/陳思雨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榮登了2020年國慶檔電影的票房榜首,作為一部疫情當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獻禮影片,影片跨越了祖國東西南北中五個地域,由九位票房導演傾情打造,講述了五個不同地區近年來家鄉巨變的故事,打造了一幅鄉情濃濃、「共建美好未來」
  • 「百花」盛開,現實主義與家國情懷共情於此
    昨晚,我們又一次看到「百花」盛開的圖景,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頒獎典禮暨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閉幕式上,一部部現實主義創作呈現創新表達的電影佳作,與奔湧於每個國人心中的家國情懷史書萬卷,字裡行間皆可見「家國
  • 鄧稼先與許鹿希的曠世愛情!網友刷屏:真的真的想哭
    整段節目約有10分鐘的時間,劇本先後修改了16次,但節目導演組最後依舊堅持,一秒鐘都不願意剪短.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灼見」(ID:penetratingview),原文首發於2019年5月3日,標題為《鄧稼先與許鹿希的曠世愛情!網友刷屏:真的真的爆哭》。
  • 大氣磅礴的家國情懷——《殺破狼》
    從主角關係及人物設定、名字的意思、蒸汽朋克的元素、展現的家國情懷以及金句來講講《殺破狼》。1、複雜的主角關係。父子、主僕、戰友、君臣、情侶這些詞放在他倆身上統統不違和,每一種都顯得很和諧。當然這得益於作者強大的情節設計能力以及過硬的文筆。父子關係——顧昀奉元和帝密旨,從雁回小鎮救回流落民間的十歲長庚,長庚認顧昀為義父,居住在侯府,顧昀教長庚習武。元和帝駕崩前夕,將長庚託付給顧昀。主僕關係——起初顧昀在狼群中救下長庚,同住一個宅子,長庚承擔家務。
  • 鄧稼先和許鹿希
    她本以為啊,分開可能就是幾個月,最多也就是一年吧,可她怎麼都沒有想到,這匆匆的一別,就是整整二十八年的聚少離多。這位妻子名叫許鹿希,當時是北京醫學院的老師,她的丈夫,是我們熟知的「兩彈元勳」鄧稼先。是什麼,讓一位三十四歲的年輕人,告別了他的妻子和四歲的女兒、兩歲的兒子,隱姓埋名,義無反顧地走進大漠荒煙?孩子們常常問:爸爸去哪了?為什麼總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