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駕崩,武則天被逼為尼,給李治寫了首情詩,終於如願回宮!武則天詩求李治:「開箱驗取石榴裙。」她的石榴裙下藏著啥秘密?
「武媚娘」 的嫵媚
武則天,又名武曌(zhào) ,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14歲時進入後宮,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並獲賜號「武媚」,所以,人們又稱其為「武媚娘」。但是,武媚娘侍奉李世民達12年,卻沒能為太宗留下一兒半女。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李世民對武則天的感情極淡,地位也未獲得提升,一直做了十多年的才人。因為沒能給皇帝留後,所以,李世民駕崩後,她只有一條出路——被發往皇家寺院感業寺為尼。
如果歷史按照常規發展,武則天當會在青燈黃卷中終了一生。但是,武則天並不是個聽天由命的弱女子,即使是被圈養在李世民後宮,她仍然處處尋求「翻身良機」。都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所以,李世民病重期間,她就與前來探病的時為太子的李治曖昧起來了。當年,正值25歲的武則天,有著成熟女性的魅力,她憑藉自己的「武媚」,一下子就徵服了時年21歲的毛頭小夥子李治。對於兩人的這段情緣,正史並沒多少詳細記載,也不可能詳細記載,畢竟,這並不件光彩的事。正史中有載,也是語焉不詳,一句「悅之」就一筆帶過:
「時上(指李治)在東宮,因入侍,悅之(《唐會要·卷三》)。」
這樁戀情是如何開始與發展的,史上雖無詳細記載,但依老黃的猜測,在這段感情中,武則天應是主動出擊的那一方,一是她的年齡比李治大,二是她有著十多年的孤枕寒衾的寂寞,因而對於男婦女之情有關非常猛烈的渴望。只是,這樣的地下情,註定是難成正果的。所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後,武則天與其他沒有給皇帝留後的皇宮嬪妃一起,被趕出宮,發往長安的感業寺出家為尼。
「太宗崩,隨嬪御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唐會要·卷三》)。」
感業寺裡的相思
出家為尼的武則天,是心有不甘的,所以,在李世民崩逝一年後的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在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而入感業寺進香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只是,這種差著輩份的戀情,即使是十分開放的唐朝,也是件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所以,這次的寺中重逢,留給武則天的,是更多的思而不得的苦悶與懊惱。
於是,武則天病了,並且病得不清,以至精神恍惚,「看朱成碧」。這是標準的相思病。為了訴說相思之苦,武則天提筆給曾經的心上人,現在的高宗皇帝李治寫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情詩《如意娘》。其詩曰: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看朱成碧:朱,紅色;碧,青綠色。看朱成碧,把紅色看成綠色。這裡是形容作者相思成疾,神情恍惚,以至連紅與綠都分不清了。
思紛紛:思緒紛亂。
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比來:近來。
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烏棲曲》:「芙蓉為帶石榴裙。」本意是指紅色裙子,轉意指女性美妙的風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說。
武則天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呢?是直訴自己對李治的思念以及對舊情的呼喚。整首詩直譯成現代文,就是:
因為相思過度,以致魂不守舍,竟將紅色看成綠色。因為思念有情郎,我已身體憔悴,精神恍惚。
我近來因思念而涕淚長流,如果你不相信,你來打開我的箱子看看,我的石榴裙已沾滿斑斑淚痕。
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武則天已經相思入魔,連顏色都分不清了。相思到「看朱成碧」,相思到成為「色盲」,把紅色都看成綠色了。其實,「看朱成碧」並不是詩人的誇張,現實生活中也時有發生,比如過馬路時,有人因專注手機,或是心想他事,往往也會誤闖紅燈的。
石榴裙下的秘密
「看朱成碧」一語,最早是出自南朝·梁·王僧孺的《夜愁示諸賓》:
簷露滴為珠,池水合成璧。
萬行朝淚瀉,千裡夜愁積。
孤帳閉不開,寒膏盡復益。
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
《夜愁示諸賓》的作者王僧儒,是南朝梁代的東海郯人,少好學,6歲能文,曾任尚書左丞、御史中丞。王僧儒長期寄居他鄉,思念鄉友,時屆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之際,還是孤帳獨寢,怎能不能更加愁腸百結!因而做此詩,將夜愁的情景告知諸位客人。「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是思念友人所至,而武則天則化用作思念戀人,其情更烈,也具感染力。
「看朱成碧」後來成為唐宋人常用成語。如李白的「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辛棄疾的「倚欄看碧成朱,等閒褪了香袍粉」等等,都是承襲了武則天的創意的。至今,「看朱成碧」還常被人引用。
即使成為「看朱成碧」的色盲,「比來(近來)」仍為你思淚長流。為了讓李治相信她沒說謊,她還藏了一條裙子為證——「開箱驗取石榴裙」,藏在箱底的石榴裙都被相思的淚水打溼了。李治收到這樣深情款款的詩箋,能不心潮澎湃嗎?所以,不久後,在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后的鼓動下,李治堂而皇之地將武則天娶回宮中,被拜為二品昭儀。其後,在王皇后與蕭淑妃的爭寵鬥法中,武則天「魚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蕭淑妃失寵,王皇后被廢,武則天成功封后,從而,為她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開啟了便捷之門。
結語
武則天的這首《如意娘》,極盡相思愁苦之感,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樂府風格於一體,明朗又含蓄,絢麗又清新。與同時代的女詩人相比,武則天的這首《如意娘》仍可算是抒寫閨情的上乘之作。武則天的成功上位,與這首詩的關係到底有多大,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適時把握機會,利用各種力量,打擊敵手,壯大自己,終獲成功,這才是她作為政治家的超強風範。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