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鑑賞】0013 杜甫《飲中八仙歌》

2021-02-22 經典留聲

    正月裡,正月正,家家戶戶喜洋洋。家人團聚,朋友相會難免都要小酌幾杯,歡暢淋漓。今天,為您奉上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以為助興。

飲中八仙歌【唐】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⑴,眼花落井水底眠⑵。

汝陽三鬥始朝天⑶,道逢麴車口流涎⑷,恨不移封向酒泉⑸。

左相日興費萬錢⑹,飲如長鯨吸百川⑺,銜杯樂聖稱避賢⑻。

宗之瀟灑美少年⑼,舉觴白眼望青天⑽,皎如玉樹臨風前⑾。

蘇晉長齋繡佛前⑿,醉中往往愛逃禪⒀。

李白鬥酒詩百篇(一說「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⒁。

張旭三杯草聖傳⒂,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⒃,高談雄辯驚四筵。

詞句注釋

賀知章飲酒作詩

⑴知章:即賀知章,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官至秘書監。嗜酒,性曠放縱誕,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似乘船:形容賀知章騎馬馬上的醉態,搖搖晃晃,像乘船一樣。

⑵眼花:醉眼昏花。

⑶汝陽:汝陽王李璡,唐玄宗的侄子。朝天:朝見天子。此謂李痛飲後才入朝。

⑷麴(qū)車:酒車。涎:口水。

⑸移封:改換封地。酒泉:郡名,在今甘肅酒泉縣。傳說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⑹左相:指左丞相李适之,天寶元年(742年)八月為左丞相,天寶五載(746年)四月,為李林甫排擠罷相。

⑺長鯨:鯨魚。古人以為鯨魚能吸百川之水,故用來形容李适之的酒量之大。

⑻銜杯:貪酒。聖:酒的代稱。《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尚書郎徐邈酒醉,校事趙達來問事,邈言「中聖人」。達復告曹操,操怒,鮮于輔解釋說:「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李适之罷相後,嘗作詩云:「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此化用李适之詩句,說他雖罷相,仍豪飲如常。

⑼宗之:崔宗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為齊國公,官至侍御史,與李白交情深厚。瀟灑:灑脫無拘束。

⑽觴(shāng):大酒杯。白眼:晉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看朋友,白眼視俗人。

⑾玉樹臨風:形容醉後搖曳之態。崔宗之風姿秀美,故以玉樹為喻。

⑿蘇晉:開元進士,曾為戶部和吏部侍郎。長齋:長期齋戒。繡佛:畫的佛像。

⒀逃禪:這裡指逃出禪戒,即不守佛門戒律。佛教戒飲酒,蘇晉長齋信佛,卻嗜酒,故曰「逃禪」。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⒁「李白」四句:李白以豪飲聞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詩興。《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應詔至長安,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他,並賜食,親為調羹,詔為供奉翰林。有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寫配樂的詩,而他卻在長安酒肆喝得大醉。範傳正《李白新墓碑》載:玄宗泛舟白蓮地,召李白來寫文章,而這時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來見。

⒂張旭:吳人,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時人稱為「草聖」。脫帽露頂:寫張旭狂放不羈的醉態。據說張旭每當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筆揮灑,甚至以頭濡墨而書。醒後自視手跡,以為神異,不可復得。世稱「張顛」。

⒃焦遂:布衣之士,平民,以嗜酒聞名,事跡不詳。袁郊在《甘澤謠》中稱焦遂為布衣。卓然:神採煥發的樣子。

白話譯文

      賀知章醉酒後騎馬,搖搖晃晃,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墜入井中,竟在井底睡著了。

      汝陽王李璡飲酒三鬥以後才去覲見天子。路上碰到裝載酒麴的車,酒味引得口水直流,為自己沒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遺憾。

      左相李适之每日之興起不惜花費萬錢,飲酒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舉杯豪飲是為了脫略政事,以便讓賢。

      崔宗之是一個瀟灑的美少年,舉杯飲酒時,常常傲視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樹臨風。

      蘇晉雖在佛前齋戒吃素,飲起酒來常把佛門戒律忘得乾乾淨淨。

      李白飲酒一鬥,立可賦詩百篇,他去長安街酒肆飲酒,常常醉眠於酒家。天子在湖池遊宴,召他為詩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稱是酒中之仙。

      張旭飲酒三杯,即揮毫作書,時人稱為草聖。他常不拘小節,在王公貴戚面前脫帽露頂,揮筆疾書,若得神助,其書如雲煙之瀉於紙張。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奮。在酒席上高談闊論,常常語驚四座。

寫作背景

      根據新、舊《唐書》的《李适之傳》及《玄宗紀》,李适之罷相是在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四月,則此詩最早亦必作於天寶五年四月之後,時杜甫初至長安。

      史稱李白與賀知章、李适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俱善飲,稱為「酒中八仙人」,都在長安生活過,在嗜酒、豪放、曠達這些方面彼此相似。杜甫此詩是為這八人寫「肖像」。

整體賞析

      《飲中八仙歌》是一首別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詩」。八仙中首先出現的是賀知章。他是其中資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個。在長安,他曾「解金龜換酒為樂」(李白《對酒憶賀監序》)。詩中說他喝醉酒後,騎馬的姿態就象乘船那樣搖來晃去,醉眼朦朧,眼花繚亂,跌進井裡竟會在井裡熟睡不醒。相傳「阮鹹嘗醉,騎馬傾欹」,人曰:「箇老子如乘船遊波浪中」(明王嗣奭《杜臆》卷一)。杜甫活用這一典故,用誇張手法描摹賀知章酒後騎馬的醉態與醉意,瀰漫著一種諧謔滑稽與歡快的情調,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他曠達縱逸的性格特徵。

       其次出現的人物是汝陽王李璡。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寵極一時,所謂「主恩視遇頻」,「倍比骨肉親」(杜甫《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因此,他敢於飲酒三鬥才上朝拜見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與眾不同,路上看到麴車(即酒車)竟然流起口水來,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遷到酒泉(今屬甘肅)去。相傳那裡「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見《三秦記》)。唐代,皇親國戚,貴族勳臣有資格襲領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璡才會勾起「移封」的念頭,其他人是不會這樣想入非非的。詩人就抓著李璡出身皇族這一特點,細膩地描摹他的享樂心理與醉態,下筆真實而有分寸。

       接著出現的是李适之。他於天寶元年(742年),代牛仙客為左丞相,雅好賓客,夜則燕賞,飲酒日費萬錢,豪飲的酒量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一語點出他的豪華奢侈。然而好景不長,開寶五載適之為李林甫排擠,罷相後,在家與親友會飲,雖酒興未減,卻不免牢騷滿腹,賦詩道:「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舊唐書·李适之傳》)「銜杯樂聖稱避賢」即化用李适之詩句。「樂聖」即喜喝清酒,「避賢」,即不喝濁酒。結合他罷相的事實看,「避賢」語意雙關,有諷刺李林甫的意味。這裡抓住權位的得失這一個重要方面刻畫人物性格,精心描繪李适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內容,很耐人尋味。

       三個顯貴人物展現後,跟著出現的是兩個瀟灑的名士崔宗之和蘇晉。崔宗之,是一個倜儻灑脫,少年英俊的風流人物。他豪飲時,高舉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無人。喝醉後,宛如玉樹迎風搖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樹臨風」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瀟灑醉態,很有韻味。接著寫蘇晉。司馬遷寫《史記》擅長以矛盾衝突的情節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於抓住矛盾的行為描寫人物的性格特徵。蘇晉一面耽禪,長期齋戒,一面又嗜飲,經常醉酒,處於「齋」與「醉」的矛盾鬥爭中,但結果往往是「酒」戰勝「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愛逃禪」了。短短兩句詩,幽默地表現了蘇晉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縱而無所顧忌的性格特點。

       以上五個次要人物展現後,中心人物隆重出場了。

       詩酒同李白結了不解之緣,李白自己也說過「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襄陽歌》),「興酣落筆搖五嶽」(《江上吟》)。杜甫描寫李白的幾句詩,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詩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長安市上酒家眠」,習以為常,不足為奇。「天子呼來不上船」這一句,頓時使李白的形象變得高大奇偉了。李白醉後,更加豪氣縱橫,狂放不羈,即使天子召見,也不是那麼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而是自豪地大聲呼喊:「臣是酒中仙!」強烈地表現出李白不畏權貴的性格。「天子呼來不上船」,雖未必是事實,卻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藝術真實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摯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質方面並加以浪漫主義的誇張,將李白塑造成這樣一個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傲視封建王侯的藝術形象。這肖像,神採奕奕,形神兼備,煥發著美的理想光輝。這正是千百年來人民所喜愛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個和李白比肩出現的重要人物是張旭。他「善草書,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杜臆》卷一)。當時人稱「草聖」。張旭三杯酒醉後,豪情奔放,絕妙的草書就會從他筆下流出。他無視權貴的威嚴,在顯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脫下帽子,露出頭頂,奮筆疾書,自由揮灑,筆走龍蛇,字跡如雲煙般舒捲自如。「脫帽露頂王公前」,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禮儀!它酣暢地表現了張旭狂放不羈,傲世獨立的性格特徵。

       歌中殿後的人物是焦遂。袁郊稱焦遂為布衣,可見他是個平民。焦遂喝酒五鬥後方有醉意,那時他更顯得神情卓異,高談闊論,滔滔不絕,驚動了席間在座的人。詩裡刻畫焦遂的性格特徵,集中在渲染他的卓越見識和論辯口才,用筆精確、謹嚴。

      《飲中八仙歌》的情調幽默諧謔,色彩明麗,旋律輕快。在音韻上,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是一首嚴密完整的歌行。在結構上,每個人物自成一章,八個人物主次分明,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彼此襯託映照,有如一座群體圓雕,藝術上確有獨創性。正如王嗣奭所說:「此創格,前無所因。」它在古典詩歌中的確是別開生面之作。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朗讀者:曲靜媛

相關焦點

  • 【美女詩神】30.杜甫《飲中八仙歌》
    不過也不是光說杜甫,其實咱們今天一共要說到9個人,1+8,杜甫和另外8個盛唐明星。那另外8個人是誰呢?我們先來讀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 《飲中八仙歌》--唐·杜甫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鑑賞  《飲中八仙歌》是一首別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詩」。八個酒仙是同時代的人,又都在長安生活過,在嗜酒、豪放、曠達這些方面彼此相似。詩人以洗鍊的語言,人物速寫的筆法,將他們寫進一首詩裡,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圖。  八仙中首先出現的是賀知章。他是其中資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個。
  •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用詩和酒勾畫出一幅盛世大唐的模樣
    那麼,提到唐詩,你第一個想到的是誰?這個人大概非婦孺皆知的李白莫屬了。想到了李白,會不會想到他「一飲三百杯」的酒神形象呢?「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余光中先生在《尋李白》裡寫的,足見詩與酒的密不可分了。再看看杜甫,他把唐朝最能喝酒的八個人寫成詩,把他們笑傲江湖,嗜酒如命的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這詩寫得也真是沒誰了。
  • 【簡友佳微】沉醉唐朝長安的宴飲……——讀杜甫詩《飲中八仙歌》
    以下作品——原創:黑龍江小龍女來源:黑龍江小龍女(ID:gh_41d6ed6c33fd) 沉醉唐朝長安的宴飲……——讀杜甫詩《飲中八仙歌》作為門客的杜甫,自然少不了汝陽郡王的一些宴飲場合。來往的客人中,有長安聞名的「酒中八仙」等文人雅士。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他們酒後的憨態、放曠便盡顯了。杜甫詩歌中的八仙飲酒場面,雖歷盡千年歲月,依然生動,依然栩栩如生。秉性豁達的賀知章,晚年更加縱誕,年八十餘,自號「四明狂客」。宴飲後,騎馬走在街上,仿佛船行水路,身子像起伏的波浪,在馬背上顛簸搖晃。
  • 唐詩鑑賞-登高(杜甫)
    ⑵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悽厲的叫聲。《水經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風吹落葉的聲音。⑸萬裡: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⑹百年:猶言一生,這裡借指晚年。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 酣暢淋漓,杜甫《飲中八仙歌》,醉八仙詩酒文化顯君子
    正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詩仙李白《將進酒》,可謂是將詩酒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外,杜甫《飲中八仙歌》詮釋惟妙惟肖的醉八仙場景。一直覺得,唐人在詩酒文化的自信非我輩能深懂。杜甫,一個可以將醉酒之人神態展現生動萬分的,莫不是對生活有著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思考。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 唐詩鑑賞:杜甫 · 贈衛八處士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 飲中八仙歌
    竹林七賢、飲中八仙是歷代文人、畫家創作的主題,竹林七賢展現的是魏晉風度,飲中八仙則是大唐盛世的一個縮影。
  • 杜甫寫了一首詩,帶紅唐朝八個「飲中仙」,李白為何排倒數第三?
    杜甫在天寶五年(公元742年)前後,到長安找工作,但是他想盡辦法都沒找著。有一次他跑去圍觀李白和別人飲酒,然後結合自己的遭遇,產生了許多亂七八糟的想法。於是,他當場就發了八段「彈幕」。把當時長安的八個「酒仙」,逐個點評了一番,這就是著名的《飲中八仙歌》。《飲中八仙歌》這首詩本身章法奇特,運筆幽默、傳神,因此有人稱其為八仙之外的第九仙——詩仙。
  • 飲中八仙歌,李杜間的緣分天空
    ,杜甫為她寫了不少詩的。額,扯多了,反正就在這種同行業大牛的交流中,杜甫不斷的修正完善自己的風格,在遊歷學習中,杜甫的風格逐漸成熟,直到天寶五年,杜甫從齊魯返回了長安,李白也準備再次遊歷江東。這一次,李白寫了首詩送給杜甫醉別復幾月?何時石門路,秋波落泗水,登臨遍池臺。
  •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為我們展示一幅醉八仙的飲酒場景
    酒文化,自從以來就是中國文學史上必不可少的話題,尤其是詩仙李白的一首《將進酒》,將勸酒詩發揮到極致,難怪李白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在眾多飲酒的詩篇中,杜甫的一首《飲中八仙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惟妙惟肖的醉八仙場景,讓我們看到大唐飲酒的盛況,也看出唐朝人的一種自信,杜甫將每個人的神態和醉酒後的狀態寫的生動至極,真是一位觀察細緻入微之人。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 飲中八仙人
    字關鍵字 | 杜甫    飲中八仙歌還有一種醉八仙的說法,一般認為是源出《新唐書·列傳·卷一百二十七》中有關李白的記錄: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脩,與知章、 李适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但這種說法很有可能是源自杜甫的那首《飲中八仙歌》。天寶四年(745年),杜甫在齊魯和李白重逢,兩人又愉快地玩耍了一段時間,並互贈了詩篇,然後依依不捨地分開了。李白的風採給杜甫留下了極深印象。
  • 杜甫的《八仙歌》寫八大「仙人「醉後「醜態百出,驚世駭俗
    但美中見醜,醜中見美的亦不少。白居易的詩,常常使用美中寫醜手法。他的《輕肥》云:「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鱠切天池鱗。」奇珍異味,芳香四溢,這樣豐富多彩的盛筵,誰能說不美?但「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些豪門貴族,不顧百姓的死活,一味窮奢極欲地享樂,相比之下,這美就變成醜。
  • 《唐詩三百首》中杜甫這首滿懷深情的贈別詩,知遇之恩,常思報答
    《唐詩三百首》中杜甫這首滿懷深情的贈別詩,知遇之恩,湧泉相報談到「詩聖」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憂國憂民的情懷,無比為人稱道。他的詩多以記錄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變化,表述了儒家仁愛精神以及強烈的患憂意識,後人稱讚其詩為「詩史。」而今天小編卻是分享一首杜甫少有讚譽情誼的贈別詩。
  • 杜甫一首詩,捧紅八個唐朝酒鬼,李白鬥酒詩百篇,卻只能排到第六
    杜甫的詩,內容大多憂國憂民,風格大多沉鬱頓挫,故有「詩史」之稱。但是,杜甫雖為現實主義詩人,卻仍有狂放不羈的一面,也曾寫過豪氣萬丈的詩篇,他的名作《飲中八仙歌》便是其中的典型。 (醉八仙)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用凝練的語言,速寫的筆法,分別描繪了「酒中八仙人」的醉態,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酒仙群像,生動再現了盛唐文人嗜酒如命
  • 唐詩鑑賞 ~ 杜甫:贈花卿
    贈花卿杜甫·七言絕句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愛上古詩:杜甫·贈花卿杜甫:贈花卿(王立群簡短點評)悅讀:贈花卿贈花卿杜甫·七言絕句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官城裡的音樂聲輕柔悠揚,✦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絲管:弦樂器和管樂器,這裡泛指音樂。
  • 唐詩鑑賞 :杜甫 · 春望
    愛上古詩:杜甫·春望小帆課堂:杜甫·春望杜甫:春望(楊雨簡短點評)春天原是充滿生命力、令人心情愉快的季節,可杜甫眼中所望,全是讓人感傷的景象,長安淪陷後的悲慘狀況使寺人充滿哀痛,於是鮮花和鳥鳴這樣原本十分美好的春日景致,在作者看來聽來都是催人肝腸的。而家書抵萬金一句,更真切地表現了戰亂中對離散親人的思念。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於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 【將進酒Bar】「飲中八仙」叱吒長安,李白排名僅第六
    其中,以「飲中八仙」尤為突出,叱吒長安,風流一時。故事從杜甫說起。杜甫草堂  來源:攝圖網公元746年,杜甫初到長安,滿懷理想,裘馬輕狂。此時,距離賀知章去世已有2年,李白也在2年前被「賜金放還」。大唐社會,飲酒之風依舊,為官為民,皆愛飲酒賦詩,好不快意。長安大都市,儘是賀知章、李白等「大佬」的傳說。
  • 飲中八仙
    《飲中八仙歌》是中國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
  • 唐詩鑑賞:杜甫 · 蜀相
    胡婷婷唱古文:杜甫·蜀相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楊雨簡短點評)杜甫:蜀相(康震簡短點評)蜀相(嘯天說詩)蜀相杜甫·七言律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就在錦官城外那幽森的翠柏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