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中八仙歌》--唐·杜甫

2021-02-23 每日一首古詩詞賞析

飲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譯文

賀知章酒後騎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墜入井中,竟在井底睡著了。

汝陽王李璡飲酒三鬥以後才去覲見天子。路上碰到裝載酒麴的車,酒味引得口水直流,為自己沒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遺憾。

左相李适為每日之興起不惜花費萬錢,飲酒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舉杯豪飲是為了脫略政事,以便讓賢。

崔宗之是一個瀟灑的美少年,舉杯飲酒時,常常傲視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樹臨風。

蘇晉雖在佛前齋戒吃素,飲起酒來常把佛門戒律忘得乾乾淨淨。

李白飲酒一鬥,立可賦詩百篇,他去長安街酒肆飲酒,常常醉眠於酒家。天子在湖池遊宴,召他為詩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稱是酒中之仙。

張旭飲酒三杯,即揮毫作書,時人稱為草聖。他常不拘小節,在王公貴戚面前脫帽露頂,揮筆疾書,若得神助,其書如雲煙之瀉於紙張。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奮。在酒席上高談闊論,常常語驚四座。

注釋

知章:即賀知章,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官至秘書監。性曠放縱誕,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他在長安一見李白,便稱他為「謫仙人」,解所佩金龜換酒痛飲。這兩句寫賀知章醉後騎馬,搖搖晃晃,像乘船一樣。醉眼昏花,跌落井中淹死。

汝陽:汝陽王李璡,唐玄宗的侄子。朝天:朝見天子。此謂李痛飲後才入朝。麴車.酒車。移封:改換封地。酒泉:郡名,在今甘肅酒泉縣。傳說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左相:指左丞相李适之,天寶元年(742年)八月為左丞相,天寶五年(746年)四月,為李林甫排擠罷相。長鯨:鯨魚。古人以為鯨魚能吸百川之水,故用來形容李适之的酒量之大。銜杯:貪酒。聖:酒的代稱。

宗之:崔宗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為齊國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朋友。觴:大酒杯。白眼:晉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看朋友,白眼視俗人。玉樹臨風:崔宗之風姿秀美,故以玉樹為喻。

蘇晉:開元進士,曾為戶部和吏部侍郎,長齋:長期齋戒。繡佛:畫的佛像。逃禪:這裡指不守佛門戒律。佛教戒飲酒。蘇晉長齋信佛,卻嗜酒,故曰「逃禪」。

李白:以豪飲聞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詩興。

張旭:吳人,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時人稱為「草聖」。脫帽露頂:寫張旭狂放不羈的醉態。據說張旭每當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筆揮灑,甚至以頭濡墨而書。醒後自視手跡,以為神異,不可復得。世稱「張顛」。

焦遂:布衣之士,平民,以嗜酒聞名,事跡不詳。卓然:神採煥發的樣子。

鑑賞

  《飲中八仙歌》是一首別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詩」。八個酒仙是同時代的人,又都在長安生活過,在嗜酒、豪放、曠達這些方面彼此相似。詩人以洗鍊的語言,人物速寫的筆法,將他們寫進一首詩裡,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圖。

  八仙中首先出現的是賀知章。他是其中資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個。在長安,他曾「解金龜換酒為樂」(李白《對酒憶賀監序》)。詩中說他喝醉酒後,騎馬的姿態就象乘船那樣搖來晃去,醉眼朦朧,眼花繚亂,跌進井裡竟會在井裡熟睡不醒。相傳「阮鹹嘗醉,騎馬傾欹」,人曰:「箇老子如乘船遊波浪中」(明王嗣?;《杜臆》卷一)。杜甫活用這一典故,用誇張手法描摹賀知章酒後騎馬的醉態與醉意,瀰漫著一種諧謔滑稽與歡快的情調,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他曠達縱逸的性格特徵。

  其次出現的人物是汝陽王李璡。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寵極一時,所謂「主恩視遇頻」,「倍比骨肉親」(杜甫《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因此,他敢於飲酒三鬥才上朝拜見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與眾不同,路上看到麴車(即酒車)竟然流起口水來,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遷到酒泉(今屬甘肅)去。相傳那裡「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見《三秦記》)。唐代,皇親國戚,貴族勳臣有資格襲領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璡才會勾起「移封」的念頭,其他人是不會這樣想入非非的。詩人就抓著李璡出身皇族這一特點,細膩地描摹他的享樂心理與醉態,下筆真實而有分寸。

  接著出現的是李适之。他於742年(天寶元年),代牛仙客為左丞相,雅好賓客,夜則燕賞,飲酒日費萬錢,豪飲的酒量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一語點出他的豪華奢侈。然而好景不長,開寶五載適之為李林甫排擠,罷相後,在家與親友會飲,雖酒興未減,卻不免牢騷滿腹,賦詩道:「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舊唐書。李适之傳》)「銜杯樂聖稱避賢」即化用李适之詩句。「樂聖」即喜喝清酒,「避賢」,即不喝濁酒。結合他罷相的事實看,「避賢」語意雙關,有諷刺李林甫的意味。這裡抓住權位的得失這一個重要方面刻畫人物性格,精心描繪李适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內容,很耐人尋味。

  三個顯貴人物展現後,跟著出現的是兩個瀟灑的名士崔宗之和蘇晉。崔宗之,是一個倜儻灑脫,少年英俊的風流人物。他豪飲時,高舉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無人。喝醉後,宛如玉樹迎風搖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樹臨風」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瀟灑醉態,很有韻味。接著寫蘇晉。司馬遷寫《史記》擅長以矛盾衝突的情節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於抓住矛盾的行為描寫人物的性格特徵。蘇晉一面耽禪,長期齋戒,一面又嗜飲,經常醉酒,處於「齋」與「醉」的矛盾鬥爭中,但結果往往是「酒」戰勝「佛」,所以他就只好「醉中愛逃禪」了。短短兩句詩,幽默地表現了蘇晉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縱而無所顧忌的性格特點。

  以上五個次要人物展現後,中心人物隆重出場了。

  詩酒同李白結了不解之緣,李白自己也說過「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襄陽歌》),「興酣落筆搖五嶽」(《江上吟》)。杜甫描寫李白的幾句詩,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詩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長安市上酒家眠」,習以為常,不足為奇。「天子呼來不上船」這一句,頓時使李白的形象變得高大奇偉了。李白醉後,更加豪氣縱橫,狂放不羈,即使天子召見,也不是那麼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而是自豪地大聲呼喊:「臣是酒中仙!」強烈地表現出李白不畏權貴的性格。「天子呼來不上船」,雖未必是事實,卻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藝術真實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摯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質方面並加以浪漫主義的誇張,將李白塑造成這樣一個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傲視封建王侯的藝術形象。這肖像,神採奕奕,形神兼備,煥發著美的理想光輝,令人難忘。這正是千百年來人民所喜愛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個和李白比肩出現的重要人物是張旭。他「善草書,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杜臆》卷一)。當時人稱「草聖」。張旭三杯酒醉後,豪情奔放,絕妙的草書就會從他筆下流出。他無視權貴的威嚴,在顯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脫下帽子,露出頭頂,奮筆疾書,自由揮灑,筆走龍蛇,字跡如雲煙般舒捲自如。「脫帽露頂王公前」,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禮儀!它酣暢地表現了張旭狂放不羈,傲世獨立的性格特徵。

  歌中殿後的人物是焦遂。袁郊在《甘澤謠》中稱焦遂為布衣,可見他是個平民。焦遂喝酒五鬥後方有醉意,那時他更顯得神情卓異,高談闊論,滔滔不絕,驚動了席間在座的人。詩裡刻畫焦遂的性格特徵,集中在渲染他的卓越見識和論辯口才,用筆精確、謹嚴。

  《八仙歌》的情調幽默諧謔,色彩明麗,旋律輕快。在音韻上,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是一首嚴密完整的歌行。在結構上,每個人物自成一章,八個人物主次分明,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彼此襯託映照,有如一座群體圓雕,藝術上確有獨創性。正如王嗣奭所說:「此創格,前無所因。」它在古典詩歌中的確是別開生面之作。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是天寶五年(746年)杜甫初到長安時所作。史稱李白與賀知章、李适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俱善飲,稱為「酒中八仙人」,都在長安生活過,在嗜酒、豪放、曠達這些方面彼此相似。杜甫此詩是為這八人寫「肖像」。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出品:老張(微信號13992825540)



相關焦點

  • 【美女詩神】30.杜甫《飲中八仙歌》
    杜甫《飲中八仙歌》從黯淡中發現光
  • 【簡友佳微】沉醉唐朝長安的宴飲……——讀杜甫詩《飲中八仙歌》
    以下作品——原創:黑龍江小龍女來源:黑龍江小龍女(ID:gh_41d6ed6c33fd) 沉醉唐朝長安的宴飲……——讀杜甫詩《飲中八仙歌》作為門客的杜甫,自然少不了汝陽郡王的一些宴飲場合。來往的客人中,有長安聞名的「酒中八仙」等文人雅士。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他們酒後的憨態、放曠便盡顯了。杜甫詩歌中的八仙飲酒場面,雖歷盡千年歲月,依然生動,依然栩栩如生。秉性豁達的賀知章,晚年更加縱誕,年八十餘,自號「四明狂客」。宴飲後,騎馬走在街上,仿佛船行水路,身子像起伏的波浪,在馬背上顛簸搖晃。
  • 【唐詩鑑賞】0013 杜甫《飲中八仙歌》
    今天,為您奉上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以為助興。飲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騎馬似乘船⑴,眼花落井水底眠⑵。汝陽三鬥始朝天⑶,道逢麴車口流涎⑷,恨不移封向酒泉⑸。左相日興費萬錢⑹,飲如長鯨吸百川⑺,銜杯樂聖稱避賢⑻。宗之瀟灑美少年⑼,舉觴白眼望青天⑽,皎如玉樹臨風前⑾。蘇晉長齋繡佛前⑿,醉中往往愛逃禪⒀。
  • 天天讀詩 |《贈花卿》唐·杜甫
    《贈花卿》唐·杜甫
  • 飲中八仙歌
    竹林七賢、飲中八仙是歷代文人、畫家創作的主題,竹林七賢展現的是魏晉風度,飲中八仙則是大唐盛世的一個縮影。
  • 飲中八仙
    《飲中八仙歌》是中國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
  • 飲中八仙歌,李杜間的緣分天空
    額,扯多了,反正就在這種同行業大牛的交流中,杜甫不斷的修正完善自己的風格,在遊歷學習中,杜甫的風格逐漸成熟,直到天寶五年,杜甫從齊魯返回了長安,李白也準備再次遊歷江東。這一次,李白寫了首詩送給杜甫醉別復幾月?何時石門路,秋波落泗水,登臨遍池臺。
  • 飲中八仙人
    字關鍵字 | 杜甫    飲中八仙歌還有一種醉八仙的說法,一般認為是源出《新唐書·列傳·卷一百二十七》中有關李白的記錄: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脩,與知章、 李适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但這種說法很有可能是源自杜甫的那首《飲中八仙歌》。天寶四年(745年),杜甫在齊魯和李白重逢,兩人又愉快地玩耍了一段時間,並互贈了詩篇,然後依依不捨地分開了。李白的風採給杜甫留下了極深印象。
  • 你知道「飲中八仙」都是誰嗎?
    稱為「飲中八仙人」。杜甫詩興所至,寫成《飲中八仙歌》。此詩描繪生動,而「飲中八仙人」也成為一個經典題材,為後世畫家反覆繪製。讓我們看看杜甫是怎樣描述這幾個人的: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 【將進酒Bar】「飲中八仙」叱吒長安,李白排名僅第六
    杜甫聽聞,很是敬仰,他發揮天才般的想像力,撰寫出千古佳作《飲中八仙歌》。「飲中八仙」成為繼「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後,中國第三個文人詩酒集團。《飲中八仙歌》 來源:網絡杜甫在詩中生動地刻畫了8位狂客的嗜酒事跡,或倚馬萬言,或撫琴引吭,或揮毫狂草, 或口若懸河。他們帶著盛唐式的狂態,詩酒風流,無限豪邁,留給人們的似乎只有驚羨和讚嘆。
  • 酣暢淋漓,杜甫《飲中八仙歌》,醉八仙詩酒文化顯君子
    正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詩仙李白《將進酒》,可謂是將詩酒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外,杜甫《飲中八仙歌》詮釋惟妙惟肖的醉八仙場景。一直覺得,唐人在詩酒文化的自信非我輩能深懂。杜甫,一個可以將醉酒之人神態展現生動萬分的,莫不是對生活有著細緻入微的觀察與思考。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 《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唐·杜甫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 杜甫寫了一首詩,帶紅唐朝八個「飲中仙」,李白為何排倒數第三?
    把當時長安的八個「酒仙」,逐個點評了一番,這就是著名的《飲中八仙歌》。《飲中八仙歌》這首詩本身章法奇特,運筆幽默、傳神,因此有人稱其為八仙之外的第九仙——詩仙。在這首怪詩當中,身為杜甫「偶像」的李白,被他排到八個人的倒數第三。有人說這是因為杜甫非常重視李白,因為在這首詩中,只有李白一個人獨佔「四句」。
  • 每日一詩|《對雪》(唐·杜甫)
    對雪 唐·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
  •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用詩和酒勾畫出一幅盛世大唐的模樣
    想到了李白,會不會想到他「一飲三百杯」的酒神形象呢?「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余光中先生在《尋李白》裡寫的,足見詩與酒的密不可分了。再看看杜甫,他把唐朝最能喝酒的八個人寫成詩,把他們笑傲江湖,嗜酒如命的狀態描繪得惟妙惟肖,這詩寫得也真是沒誰了。《飲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為我們展示一幅醉八仙的飲酒場景
    酒文化,自從以來就是中國文學史上必不可少的話題,尤其是詩仙李白的一首《將進酒》,將勸酒詩發揮到極致,難怪李白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在眾多飲酒的詩篇中,杜甫的一首《飲中八仙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副惟妙惟肖的醉八仙場景,讓我們看到大唐飲酒的盛況,也看出唐朝人的一種自信,杜甫將每個人的神態和醉酒後的狀態寫的生動至極,真是一位觀察細緻入微之人。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 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炎炎仲夏日,何不飲菊花?
    作為一個飲者,我獨愛飲茶;茶之中,獨愛綠茶;綠茶之中,若再要添加些什麼,那也只有菊了。喜啜綠茶,全因了那份天然的清明純淨,一杯沸水下去,名川大山的鐘靈神秀於嫋嫋雲霧的蒸騰中盡顯無遺。不似紅茶與烏龍,須得發醇乾燥,三番四次揉捻之後,湯色雖也紅亮明麗喜人,但我卻總以為這紛繁的人工程序已將那份山川靈氣無形中消去。故其味美則美矣,善則未善,較之綠茶,終有濃妝豔抹與素麵朝天之別。
  • 王曉飛:唯有飲者留其名
    及至年稍長,讀到連環畫本的《水滸》,武松這個名字就深刻進了腦中,是他的一身膽氣、豪氣、英雄氣,還是那一股酒氣總讓我的心潮奔騰澎湃,我至今還是個囫圇兒,說不清也道不明白。走向社會以後做了一名教師,閒來喜好寫個文章,文朋詩友相聚,常常也喝得滿臉通紅擬或昏天暗地,李白詩曰:「唯有飲者留其名」,可像我等至今尚未寫出傳世的佳作美文,能留名麼,我也就只奢望,能在飲中飲出一種境界,或者在飲中尋找某種感覺了。
  • 文人與酒:惟有飲者留其名
    《史記》、《漢書》中均有「漢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記載。不許群飲,大約是怕鬧事。文人飲酒之風,應該始於東漢。酒能解憂,更能激發詩興,此功效大約是曹操最先發現:「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魏晉時期文人,喝酒成瘋,代表人物便是「竹林七賢」。
  • 【散文】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文/蔡永慶     圖/網絡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鬥酒詩百篇」,我覺得不可想像,按唐代一鬥相當於現在六千毫升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