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一號發射失敗的B站衛星,本質是一場秀

2020-12-24 手機鳳凰網

就在今天午間12點17分左右,B站衛星上天了。約一個小時後,據北京航天城新媒體中心微博@我們的太空表示,此次發射失利。

圖丨微博@我們的太空

這顆讓小破站用戶期待,讓行業媒體側目的衛星,搭乘的是首飛的國產火箭快舟11號,同時上天的,還有微釐空間一號系統S2星。

發射視頻截圖丨微博@林曉弈

這次發射來得晚了點兒——「航天愛好者網」信息顯示:

該衛星在5月11日就運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計劃搭乘快舟11號升空;

但六月下旬,B站宣傳的發射盛景並未出現;7月7日,發射時間定為10日12點11分;

7月9日,發射時間再次調整推遲了6分鐘。掐指一算,發射時間比許諾的時間晚了小半個月。

這顆衛星在B站已被網友們稱為「鴿子衛星」「咕咕號」。

對此,B站公關人士向放大燈團隊表示:「衛星是因為技術和發射場其它原因推遲,具體情況不方便透露。」

快舟11號發射升空的消息發布後,B站原先對外宣稱的「發射直播」卻還沒開始。對此,B站公關解釋是:「直播正常進行,發射畫面延遲傳回。宣布(發射)成功後,畫面就可以出了。」

遺憾的是,我們大概看不到它直播的畫面了。

此外,B站方面也從未承認過「買衛星」的說法。他們回應放大燈團隊,網上鋪天蓋地的「買衛星」報導,都是記者們自己理解偏差。但耐人尋味的是,儘管是誤解,B站也從未主動對外澄清。

這故事有點複雜,還是讓我們從頭說起——

多少「一鍵三連」才能買一顆衛星?

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媒體對「商業衛星交易與發射」沒什麼基礎認知。

聽說B站買衛星,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小破站果然出息了,有錢了。但是,小破站真已經有錢到可以發衛星了?

那得看你怎麼定義「有錢」。

一般來說,衛星的價格取決於體積/重量及功能。

先說體積。公開信息表明,B站視頻衛星重約172千克。按國際慣例,衛星以重量論大小。一噸以下的衛星均為「小衛星」,但限於技術水平和資本投入,一百千克以上的衛星(業內通稱「百公斤級衛星」)在商業航天圈並不多見。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以小型「立方星」居多,重量在幾千克到幾十千克不等,大小類似鞋盒——這體積放在B站衛星面前,只是個弟弟。

再說功能。衛星可以分為通訊、導航、遙感三類。此次和B站合作的衛星供應商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長光衛星」),主營業務即為遙感衛星。

公開資料顯示,B站這顆遙感衛星的主載荷視頻相機可獲取解析度優於0.92m、幅寬大於11km×9km的超高清彩色視頻,副載荷夜光專用遙感相機可獲取分辨優於50m、幅寬大於200km的夜光遙感影像。

業內人士告訴放大燈團隊,以行業標準估算,B站這顆衛星的製造成本約2500萬人民幣。鑑於是以「搭車」的形式和其它衛星合發,那發射費用應該是在2000萬左右。

當然,這還不算完。

B站官方宣稱,這顆衛星的主要用途是採集遙感視頻、圖片數據,用於B站科普:

目前「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官方帳號已正式在B站上線,6月下旬將對衛星發射全過程進行獨家直播,今後還將在衛星拍攝的海量遙感視頻、圖片數據基礎上定期更新科普視頻。

那麼,B站獨佔了這顆衛星的全部功能嗎?

如果這顆衛星全部功能都用於科普(即B站獨佔),那就意味著B站需要將衛星傳回的數據處理之後才能輸出內容。但它不是專業衛星公司,既無力運營衛星、也無力獨立處理衛星所傳回的數據,最終還不得不依賴長光衛星協助。

衛星所獲數據,需要多步驟傳輸和處理,才能轉化成普通用戶所能理解的信息。

因此,如果獨佔這顆衛星,那B站每年至少還要向長光衛星支付數百萬元的維護費用。

考慮到這顆衛星的使用壽命至少會在三年左右,我們估算,如果獨佔,B站最終將要為這一顆衛星花上約5000萬人民幣

當然,對於家大業大的B站來說,5000萬人民幣不算個大數字。

自2020年初至今,B站的股價已累計上漲超150%,而財報顯示,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計算,B站2020年第一季度淨虧損為人民幣 5.386 億元,等於虧了10顆衛星。相比去年同期的1.956億元,多虧了約3.5億元,同比擴大175%。

就性價比而言,花幾十萬乃至幾萬就能從衛星服務商處買到的科普數據,選擇自己用百倍的價格買一顆衛星,除了貴一點,沒毛病。5000萬元也不是一次性支出,而是分次攤銷,分幾次放在財務報表的「內容支出」「研發費用」與「市場營銷」項目裡,也沒那麼起眼。你再想想,B站今年4月才宣布獲得索尼4億美元的戰略投資,錢還是有的,一點兒都不飄。

但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B站真的「買衛星」了嗎?官方所說的「定製冠名而非營銷」又是幾個意思?

年虧13億的B站,真「買」了衛星?

B站買的不是衛星,是衛星秀。

儘管B站買/發衛星的新聞鋪天蓋地,今年5月B站還做了「出徵儀式」,又在剛剛直播了發射過程,但B站公關人士告訴放大燈團隊,其準確的對外口徑從來不是買一顆整星,而只是「定製冠名了一顆衛星,並使用傳回的科普數據」而已。

如何理解B站口中的「定製冠名」?

「定製冠名一顆衛星」聽起來仿佛是定製衛星的硬體並冠自己的品牌,在外界看來:B站下單,長光生產,快舟發射,哇!

然而B站口中的定製冠名,其實只是定製了衛星的一些科普服務、搭了個順風火箭,然后冠了個「嗶哩嗶哩視頻衛星」的名而已。

至於坊間瘋傳的「B站買衛星」,在B站的官方定性裡,估計就是一場「美好的誤會」——美好到能讓陳睿和品牌部做夢都笑出聲的那種。

在獨佔一顆衛星的數據服務恐怕都沒能做到的情況下,B站竟然成功營造出了買衛星的壕氣氛圍,60年前的「放衛星」能手們,怕是都沒這本事。

在B站通告中,官方含蓄地提到,該視頻衛星繼承了「吉林一號」系列國產衛星成熟單機及技術基礎,入軌後將與此前發射的16顆「吉林一號」衛星組網,在應急安全、防災減災、城市建設等領域發揮作用。

好一手春秋筆法!不知道這篇通稿讀完,多少人真的注意到了「組網」兩個字?這正是在隱晦「明示」:所謂的定製款「嗶哩嗶哩衛星」,本就是「吉林一號」星座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也不是提供科普數據,而是「應急安全、防災減災、城市建設」

換言之,不管有沒有B站的參與,這顆衛星,長光衛星都要發。B站其實只是貼了個牌,並突出了有利於自己的報導內容而已。就長光衛星而言,也就是讓B站冠個名,再共享數據在B站平臺上放一下的事兒。你得營銷點,我得曝光機會,大家各取所需,合作共贏。

我們就此也詢問了B站,但對方拒絕正面回應。不過,以衛星發射運營成本之高,B站虧損之巨(2018年虧損5.65億元,2019年虧損13.036億元),一場資源互換更合乎情理,整個過程中,B站是否真的花錢了都不好說,更不要說「貴」了。

營銷,衛星的第四功能?

冠名衛星的營銷事件,B站不是第一家,此前早有先例。

在國內,冠名衛星的玩法由商業航天公司九天微星首創。2018年天貓國際曾有一場名為「雙11宇宙告白衛星計劃」的營銷活動,是通過九天微星設計研製的一顆3U結構的立方體「納衛星」(NanoSat)完成的。

恰如B站說要」在六一兒童節,送你一顆衛星」一般,天貓國際當年的活動同樣有幾分文青的浪漫:活動期間全球消費者將可通過手淘「雙11星動告白」互動頁面,參與搶購宇宙告白權,並通過Space Radio宇宙告白電臺,隨時隨地收聽來自太空的「告白」聲音。

在更早的2014年,日本東京大學研製的超小型人工衛星「Hodoyoshi3號」發射升空時,甚至搭載了一隻約4釐米高的Hello Kitty玩偶。

Hello Kitty形象註冊商日本三麗鷗公司當年還對外公開了Hello Kitty在太空旅行時與地球的合影。從公布的照片可以看到,Hello Kitty正站在衛星的窗邊,窗外可以看到地球,而它上方的顯示屏打出了從粉絲中徵集的消息。

說到底,都是一種營銷策略,都是在利用人們對於太空的好奇和過去20年國家對於載人航天等事件的重視建構起的儀式感,來製造一種媒介事件——用人話說,就是讓大家通過媒介聚眾圍觀

這其中又以B站對於「自家」衛星上天的直播為最。且不談其在5月份搞的什麼出徵儀式,僅僅是衛星發射的直播,就足以喚醒90後和00後對於航天的集體記憶。

因此B站發射衛星,實則和天貓雙十一、春晚等事件並無二致,只不過天貓不會一邊大肆宣揚消費節,一邊跑來和用戶說,我沒打算讓你買東西,是你理解錯了而已。

所謂儀式感背後,用戶們更像是聚眾看了一場煙花。

衛星當煙花,浪費嗎?

並不。

首先要明確,B站向用戶兜售的,是其賦予的商業航天這一領域獨特的儀式感和文化韻味:大眾媒體的報導,網民的熱情參與創造的媒介奇觀,使得商業衛星開始走向廣大受眾,同時帶有一種獨特社會文化背景、被冠名的商業衛星也被網民賦予了更高的社會地位。

在此過程中,B站這一營銷行為既吸引了眼球,又生產出了直播內容,同時還與其自身業務有切實結合點,顯然談不上浪費。

那商業衛星被儀式化,從而成為像天貓雙11一樣供大眾消費的媒介奇觀,乃至被娛樂化,對衛星行業是壞事嗎?

也不是。

首先,這些行為看似熱鬧,但並不影響衛星本身的功能,甚至在營銷背後還可能有深意。比如:特斯拉老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曾在2018年2月6日用SpaceX的新型獵鷹重型火箭,將自己的特斯拉跑車送入太空。

乍聽起來,馬斯克這行為簡直是錢燒的難受?但看似荒誕不經「跑車上天秀」背後,其實是對新型獵鷹重型火箭所用材質承重能力的飛行測試。

其次,對於企業而言,大眾對於商業衛星景觀的消費熱情,讓營銷有望成為衛星在「通導遙」三大傳統領域之外的又一變現市場——諸如天貓、B站、小米等金主的入局,將使得大量現金流入商業衛星行業,這直接有助於商業衛星公司的產品變現和技術的繼續研發。

最後,商業航天本身也需要更多玩法來吸引資本和人才的關注。從媒介奇觀的作用而言,類似行為正是在發揮其引導個人適應商業航天帶來的新生活方式的作用。

商業航天本身也需要更多的想像力,它需要藉此走下神壇,變得接地氣、變成普通人茶餘飯後的關注對象,從而完成對自身的祛魅、從陽春白雪變成下裡巴人——要知道,技術只有走進千家萬戶,才會真的普及和造福大眾,同時這一行業也才能更好的發展。

正如火藥的全面發展,最早來自於煙花爆竹一般,商業航天的大眾化普及,或許也將從娛樂化開始。

相關焦點

  • 快舟一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失利
    9月1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噩耗,由中國商業固體運載火箭主力—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任務失敗。火箭在發射升空之空之後飛行姿態出現異常,最後連帶衛星一同墜毀,目前正在排查失利原因。
  •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失手「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發射失利
    新華社酒泉9月12日電 9月12日13時0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分析排查。
  • 快舟一號成功發射行雲二號衛星
    本報北京5月12日電 (餘建斌、朱霄雄)5月12日9時16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行雲二號01/02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失利,2020年中國航天遭遇第4次失敗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2020年中國一共進行了27次發射任務,失敗了4次,3月17日長徵七號甲火箭首飛失利,4月9日19時4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利,以及2020年7月10日的快舟11號首飛失利。快舟11號當時搭載的是吉林一號高分02E星以及微釐空間一號S2星,本來是想這次發射推進中國航天民企的發展。
  • 「快舟一號甲」火箭及衛星發生成功 太保產險回應獨家承保
    5月12日9時16分40秒,由中國太保旗下中國太保產險獨家承保的「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搭載「行雲二號」01、02雙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太保產險方面透露,這是第七次為「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提供保險保障服務。
  • 快舟一號甲火箭一箭雙星!「武漢號」閃耀太空
    (攝影:汪江波)湖北日報訊(記者許曠、通訊員譚青海、李文卉)5月12日9時16分40秒,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行雲二號」01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一箭六星帶來火箭尾跡雲「奇觀」 |衛星|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
    12月7日16時5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
  • 快舟一號「一箭雙星」,萬物互聯邁出關鍵一步
    據環球網報導稱,中國航天捷報頻傳,快舟一號「一箭雙星」,萬物互聯邁出關鍵一步。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使用「一箭雙星」將科工天基物聯網星座中的「行雲二號」01測試星和02測試星成功發射並圓滿入軌。如果說,「行雲工程」能夠完善,那我國將從陸地局限中走出,實現通過衛星進行勘測,更快地了解自然災害、採取自然資源、實施工程等。此外,鑑於「行雲工程」的特殊性,到時候也將可以通過無視地理問題、天氣問題、氣候問題、信號問題等,實現真正的無障礙勘測。環球網進一步指出此次的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和「行雲工程」的優勢。
  • 一箭雙星 快舟·傳祺GS4號運載火箭四月將發射行雲·武漢號衛星
    近日,《汽車年輪》了解到,中國航天科工快舟火箭行雲衛星聯合試驗隊分批全部抵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後將對由武漢生產的「快舟·傳祺GS4號」固體運載火箭進行總裝測試。擬於4月中旬將「行雲·武漢號」衛星以「一箭雙星」的方式送上太空。
  • 開啟空事衛星時代!天儀聯合北航發射成功空事衛星一號
    > 今天(11月6日)11時19分,由天儀研究院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研製的北航空事衛星一號搭載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 「快舟. 傳祺GS4號」火箭成功升空
    5月12日9時16分,伴隨著推進器的轟鳴與耀眼的火光, 「快舟· 傳祺GS4號」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劃破晴空,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包括「行雲·武漢號」衛星在內的「行雲」雙星送入太空!本次發射任務中,廣汽傳祺旗下全系車型成為快舟火箭試驗隊官方合作用車,為試驗隊提供移動保障,第二代傳祺GS4家族與傳祺GS8家族擔任火箭發射車護衛隊,全面護航「快舟·傳祺GS4號」火箭發射!
  • 半月3次發射!10Gbps通訊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發射成功
    半月3次發射!10Gbps通訊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發射成功  黃琨 • 2020-01-16 23:45:37 來源:前瞻網 E
  • 北航空事衛星一號發射成功 天儀聯合北航開啟空事衛星時代
    00:00紅網時刻11月6日訊(記者 劉馳鋒 通訊員 陳紅微)11月6日11時19分,由天儀研究院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研製的北航空事衛星一號搭載長徵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是天儀研究院完成的第11次太空任務,發射的第19顆衛星。後續,天儀研究院將儘快完成在軌測試工作,開展衛星應用。北航空事衛星一號衛星。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表示,北航空事衛星一號是我國空事衛星系統的首顆關鍵載荷技術驗證衛星,由北航國家空管新航行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與天儀研究院聯合設計。
  • 海洋一號D星發射 打造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鄭逃逃攝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將大幅提升中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中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熱烈慶祝「智星一號A星」(冠名「昆明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熱烈慶祝"智星一號A星"(冠名"昆明一號"衛星)成功發射,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順利將包含智星一號A星(冠名"昆明一號"衛星)在內的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隨後,衛星天線順利展開,衛星對日,收到遙測信號,實現正常運轉,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發射五周年
    北京時間2016年1月16日0時57分,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項目總承包商,為白方客戶建造並交付了白俄羅斯國家衛星通信廣播系統。五年來,在各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白俄羅斯國家衛星通信廣播系統運行平穩,向白俄羅斯國內外用戶提供了可靠衛星通信服務,尤其是向歐洲及非洲地區提供高畫質電視服務。目前,星上轉播了超過300個電視和廣播頻道。白俄羅斯通信衛星項目為白俄羅斯培養了50餘名衛星通信領域工程師,白方稱之為「國家新興領域不可替代的專家」。
  • 全球首顆亞米級超大幅寬光學遙感衛星——「紅旗一號-H9」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2020年1月15日,「紅旗一號-H9」,全球首顆亞米級超大幅寬光學遙感衛星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紅旗一號-H9」發射現場  「紅旗一號-H9」幅寬衛星的命名,來自紅旗品牌盛典全球首秀的年度新品
  • 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成功發射
    12月22日12時37分37秒,銅川市發射的第二顆衛星——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13時00分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搭載長徵八號,廈大海絲一號衛星發射,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剛剛「海絲一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海絲一號衛星宣傳片海絲一號檔案體重:約180公斤波段:C波段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
  • 快舟·富強福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這個福居然也能掃?
    1月16日11點02分,中國航天科工在酒泉發射了快舟·富強福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火箭身上塗刷的「福」字、「富強福」等元素,代表了中國航天人給大家的新春祝福,而且這個福也可以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