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那碗陽春麵

2021-02-17 上海長寧

日前,去朱家角老街,見一民居前飄著招牌旗:「陽春麵」,頓時倍感親切,欣然走進狹小的店堂,叫了碗陽春麵,端上了一看,清湯寡水的,面上漂浮著點點香蔥,一股特有的豬油香味撲鼻而來。這忽然讓我想起兒時弄堂口的那家婦女食堂的陽春麵,簡直如出一轍,絲絲白面,平添出縷縷的美味情懷。

陽春麵,是上海弄堂百姓愛吃又便宜的大眾麵食。

記憶中令人垂涎的味道不是什麼山珍海味,生猛海鮮,而是八分錢一碗沒有「澆頭」的光面。

長寧路四七六弄口的婦女食堂賣陽春麵、煎油條、攤大餅、磨豆漿、做粢飯……店雖小,供應的早點卻不少,我常端著一隻鋼精鍋子去買陽春麵,看著師傅在熱氣騰騰的灶頭上下面,他將十幾隻碗和我的鋼精鍋子分開排好,把事先熬好的豬骨湯盛進一隻只的碗裡,舀點豬油、醬油,淡醬色的麵湯清澈見底,再灑上幾粒小蔥花,煮至麵條浮起,師傅右手拿著一雙長長的筷子,左手拿漏勺,將面一撈一抖,折成三折,放進配好佐料的碗裡,一碗香飄飄的陽春麵做好了。

那時陽春麵,不明白為什麼這樣好吃,就是現在老母雞湯煮的面,也沒有記憶中的陽春麵那麼鮮美。

愛吃陽春麵,想著自己動手來煮麵。第一次煮陽春麵就鬧了個笑話。我把婦女食堂師傅下面的動作忘得一乾二淨了,水煮沸,面放下去後,我神差鬼使般地將醬油、豬油、蔥花一股腦全倒進了鍋裡,一邊放料一邊還沾沾自喜,馬上就可以吃上自己煮的陽春麵了,我興奮地用筷子將面攪拌了幾下,怕粘底。

二、三分鐘過去了,我揭開鍋蓋,瀰漫的香味傳遍了老屋,可當我用筷子去夾面時,麵條「爛拖拖」的,就像泥鰍般從筷子夾縫中溜走了,陽春麵煮成了爛糊面。

記得常去愚園路上的長寧電影院看電影,散場後便去對面的「花園村」飯店吃陽春麵。一次,對面坐著一個拄著拐杖,穿著對襟棉襖的老頭,他買好籌碼,坐在臺邊,一位女服務員欲收籌碼時,老頭笑眯眯地說:「姑娘,我要碗湯滿出來的面,但湯不能滴到地上。」說完,老頭狡黠地笑笑。女服務員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把操著一口蘇州話的師傅叫了出來,老頭又重複了剛才說的話,那廚師也沒搭理老頭「嘿嘿」一笑,扭頭回廚房去了。

沒多久,廚師自己端著碗出來了,一雙筷子把熱氣騰騰的陽春麵挑的高高的,直走到老頭的面前,才將一筷子挑著的面放進碗裡,麵湯滿滿的,一點也不溢,拐杖老頭不語,直點頭。

陽春麵,是弄堂許多人的舊憶,也是刻在骨子裡的暗記。

嚴冬的晚上,我飢腸轆轆,家裡的煤球爐又封了,我壯著膽子問我母親要了八分錢,拖著拖鞋,襪子沒穿就衝出了家門,直奔婦女食堂,走在路上,凍得直搓雙手,進得店堂,剛坐下不久,一碗冒著熱氣的陽春麵端了上來,湯上飄著翠綠的點點蔥花,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我把陽春麵卷到了筷子上,一口吞下去,如此反覆,愜意無比,時而,我又找到麵條頭,一根又一根的吮面,「嗖」的一下,面吞肚子裡了。一碗陽春麵下肚,一股暖流穿透了身體,我再將大碗端起,「咕嚕咕嚕」把湯喝了個精光,胃漸漸暖合起來,這種感覺,是冬日之晚滿滿的幸福。踏出店門,凜冽的寒風又撲了上來,我打了一個響嗝,消失在弄堂深處。

八十年代初,我和良滬從農場頂替返滬在街道團委工作,那時大家都沒談朋友,我、良滬、鮑秀珍、商忠強等人天天晚上在團委「嘎山胡」,肚子餓了邊去華陽路口的那家待業青年開的「華五飲食店」吃陽春麵充飢,去多了,認識了賣籌碼的待業青年邵振華。他經常叫煮麵師傅在我們的碗裡多放點豬油,我們便開心的不得了。當大家摸口袋搶著買單時,良滬手中早已準備好了糧票:「你們出鈔票,我出糧票。」每每如此,我便想著也讓良滬「出點血」。

那時,我們經常代人值夜班,為的是七角錢的夜班費。有次,財務發夜班費,我幫良滬代領了,晚上,我叫大家去吃陽春麵,說是良滬請客,良滬眯著眼:「我又沒有鈔票。」我說沒關係,到時變出來。買單時,我對大家說:「今天吃麵是良滬的值班費,把它吃掉,省的他又去跑銀行存『貼花』(小面額零存整取)了。」大家樂得手舞足蹈,慶祝良滬請客我們吃陽春麵。

不知從何而起,大街小巷的飲食店,陽春麵不見了蹤影。經常吃麵,便想到了陽春麵,勾起我的情感與念想,我閉目如見其形,伸鼻猶聞其香,回味似留嘴邊。

忘不了,童年的陽春麵。

(建議在WiFi下觀看)

 原料:

麵條、洋蔥、豬油、醬油、香油、香蔥、鹽、高湯

做法:

1.洋蔥洗淨後切成片,蔥切成碎末備用

2.豬油在鍋中溶化,然後放入洋蔥片用中小火慢慢炒出香味,直到洋蔥變成深褐色即可

3.水煮開後放入麵條,面煮好後,用筷子將面挑起,放入笊籬中邊抖邊翻,直至面捲起裹緊,裹得越緊,面就越不容易爛。最後一個大甩水,把麵條上的麵湯水甩乾淨

4.在盛面的碗中加入高湯(家裡沒有就直接用麵湯吧~),並放入一勺蔥油、少許鹽,煮熟的麵條整齊地碼入麵湯中

5.淋入香油,加上一勺豬油,撒上蔥花即可

作者丨陳建興

文中配圖視頻來源丨STV上海故事欄目 微信號

相關焦點

  • 還記得黃浦江畔,那一碗蔥綠湯清的陽春麵嗎?
    1 | 陽春麵一點也不陽春 陽春麵並不專屬於上海,蘇州、揚州、無錫、高郵各地都有自家熟悉的做法。不過,今天鵝君先來聊聊上海人記憶中的這碗面。說白了,它就是一碗清湯光面,許是叫起來不夠體面,便冠了個「陽春麵」之名。
  • 陽春三月,那一碗讓我動了心思的陽春麵
    陽光明媚的春天,沒有什麼比來一碗陽春麵更應景了。似乎除了月餅元宵之類的節日美食外,也只有陽春麵是以時光命名的家常美食了吧。 上海人對於陽春麵的喜愛程度,就好像是四川人離不開辣一樣。簡單樸素甚至時不時就會想念,特別是那碗醬油湯底......
  • 揚春面與陽春麵
    上海招牌美食陽春麵,前身應該就是揚州的「揚春面」。陽春麵,是60歲以上的「老上海」腦海中抹不去的記憶。
  • 上海陽春麵
    陽春麵對於上海人而言,是生命中最深刻也最生動的記憶,更像是一種社交密語。
  • 【豫•記憶】陽春麵,老上海白領的最愛
    「陽春麵」是指一種不加任何澆頭的湯麵,也就是「清湯光面」,是老上海最大眾化的面點之一。後來因為做生意的人忌諱「清」、「光」等不吉利字眼,就有文化人取古樂曲名《陽春白雪》的「陽春」二字,名其為「陽春麵」。上海老城隍廟眾多麵館,都是吃「陽春麵」的好地方。
  • 午夜陽春麵.
    「小夥子,要來碗陽春麵嗎?」突然,一個中年婦女的聲音想起。趙明回過頭,看到一個中年婦女站在自己面前,那位婦女神情看上去很是和藹,只是臉色看上去很蒼白,穿著也有些奇怪,是民國時期的那種對襟襖。「是的,阿姨,給我來一碗陽春麵吧。」「好的,小夥子,請稍等,你先坐一會,馬上就好。」說完中年婦女就轉身進屋忙碌了。
  • 一碗陽春麵
    一碗陽春麵一部好的小說,情節結構中蘊含道理,讓人受益匪淺。
  • 《一碗陽春麵》中文介紹
    老闆娘看到那女人身上的那件不合時令的斜格子短大衣,就想起去年大年夜那三位最後的顧客。   「……呃……陽春麵一碗……可以嗎?」   「請,請裡邊坐,」老闆娘將他們帶到去年的那張二號桌,「陽春麵一碗——」 「好咧,陽春麵一碗——」老闆應聲回答著,並將已經熄滅的爐火重新點燃起來。   「喂,孩子他爹,給他們下三碗,好嗎?」   老闆娘在老闆耳邊輕聲說道。
  • 陽春麵
    來碗光面,一個煎雞蛋、腰花湯!」這似乎成了揚州人早餐的標配,這裡說的光面,就是陽春麵,上了歲數的人,有的還稱其為清湯麵。據說,鹽商們在揚州的時候,有人避諱「光」和「清」字,而就「陽春麵」這三個字的來歷,還與乾隆爺南巡有關。歷史上,康乾祖孫都曾六次來揚。來的次數多了,揚州大大小小的街巷就熟了。
  • 記憶中的那碗面—績溪澆頭面!
    記憶中的那碗面—績溪澆頭面澆頭面(圖由胡家有提供)徽州的澆頭面,伴著我成長,也記憶著我的記憶。高中求學時和表哥住在校外,一日下午小舅特地跑來叮囑,明天你兩叫老闆下碗面給你們。那是因為第二天要過生日了,五塊錢一碗麵,兄弟兩,頭對頭三兩口胡溜見底,麵湯滾燙,面已入肚,燙燙的麵湯讓額頭冒汗,那是苦讀而充滿未來希望的面。
  • 看懂上海:一碗陽春麵
    這話「長」要長到秦始皇的時候,我們知道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卻不知道秦始皇也統一了曆法,以夏曆的十月為正月,這個月又稱,「春」。這十月和陽春的關係,後來被引用到了上海的切口中,「陽春」就是「十」。過去這種面,每碗賣十文錢,乃是販夫走卒之食,因為光面不好聽,於是用價錢代面名,便成了「陽春麵」。另外有種說法是從「陽春白雪」而來,這面光光什麼都沒有,這雪白白也是什麼都沒有,於是成了面名。
  • 【感恩】當年一碗陽春麵,讓99歲抗戰老兵泣不成聲!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客居南京的杭州老人朱亞泉今年99歲了,冬至(12月21日)午餐時分,他忽然想起一碗熱騰騰的陽春麵。    昨天,老人的長女朱寧玲講了父親和一碗陽春麵的故事——冬至午餐時分,老爸鄭重其事地說想起一件往事要告訴我們,我以為有什麼要事相告,未曾開口他已老淚縱橫了。
  • 傳統陽春麵的家常做法,3分鐘做好,新手小白一看就會
    時間悄然溜走,轉過年來不知不覺竟然又長一歲,工作不忙卻很累,很多時候都無比的懷念曾經的校園生活.那些學校門口的美食麻辣燙、炒米粉、燙青菜,還有每天早餐必吃的的陽春麵。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十分的想念那個味道,但是大概沒有機會吃到了,學校合併,據說那家陽春麵早已經搬走了。
  • [日]粟良平:一碗陽春麵 小也為你讀
    老闆娘看到那女人身上的那件不合時令的斜格子短大衣,就想起去年大年夜那三位最後的顧客。 「……呃……陽春麵一碗……可以嗎?」 「請,請裡邊坐,」老闆娘將他們帶到去年的那張二號桌,「陽春麵一碗——」「好咧,陽春麵一碗——」老闆應聲回答著,並將已經熄滅的爐火重新點燃起來。
  • 懷念 | 記憶中的那碗醬油炒飯
    這時的我全然不顧形象,開心地敲著碗,哼著歌兒,搬好小板凳等著吃好看又美味的醬油炒飯。由於常年累積的病痛,奶奶的腿腳很是不方便,走起路來一瘸一拐。那時候我還小,不知道心疼是什麼,只知道奶奶不得勁兒的時候會狠狠捶幾下,她說這樣會好很多。我就學著她的樣子,在等待的過程中,在小板凳上也狠狠地捶幾下,奶奶看著就滿臉是笑的摸了摸我的頭。
  • 江南的著名傳統小吃,在家做一份快手版的陽春麵,簡單卻經典
    陽春麵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麵食小吃,是蘇式湯麵的經典代表,湯色清亮味道鮮美爽口,在蘇州,上海,揚州一帶,人們通常會在早上去麵館點一碗陽春麵作為早餐,在江南人的眼裡,陽春麵不僅僅是一種裹腹的食物,更是一種家常,一種情懷,它將江南人家的精緻演繹得淋漓盡致。
  • 陽春麵到底要不要放醬油?怎樣煮才湯汁清爽,味道鮮美
    炎炎夏日,總想吃些清爽的東西,這碗陽春麵就很不錯,陽春麵也叫清湯麵或光面,不加任何配料味只有湯,關聽名字就可以知道它的味道了,湯汁清清爽爽,麵條純白鮮香入味。陽春麵的麵湯很考究,湯要清爽不油膩,味道要鮮香,吃過之後不覺得口乾。
  • 還記得《一碗陽春麵》嗎?孩子,真正的善良,大多是沉默的
    這次他們要了兩碗面,老闆下了三碗面的量。從母子仨的聊天中,麵館夫婦得知男孩的父親因車禍去世,生前欠了不少債。男孩母親就拼命工作,省吃儉用還債。今年終於能還清了,所以大年夜多點了一碗麵慶祝。臨走,送上新年祝福。
  • 陽春麵:長三角一帶最低調又最老牌的麵條,渾身是故事
    傳統美食中的情愫最濃文字原創 / 鍾誠陽春麵人人都吃過,然而,為何叫陽春麵,知道的人卻不多。陽春麵最早叫「清湯光」,因為清湯寡水,沒有任何澆頭,因而得名。說起陽春麵,很多人對它情有獨鍾,在心底裡將之作為家鄉的味道,尤其是遊子,吃了這碗面,便與家鄉近了一些。據考證,最早店面銷售的麵條,就是陽春麵,如果要吃帶腰花、長魚、豬肝等澆頭的麵條,都需要客人自帶。
  • 春餅 春卷 春筍 陽春麵 野菜還有香椿炒雞蛋
    2020年的春天,對所有中國人肯定是一個獨特的記憶,估計永遠也不會忘掉,疫情肆虐,讓大家揪心,苦不堪言,而病毒帶不走的,還有對美食的記憶。春天,萬物復甦,一切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仿佛要把壓抑許久的洪荒之力一下就要使出來一樣,而我們的餐桌也要有些新變化了。越是宅在家裡,越是要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