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江歌案總算以兇手陳世峰被判處無期徒刑告一段落。在此,首先對江歌母女的遭遇表示同情。
職業習慣使然,我關注到了本案審理的一個細節。在2017年12月15日的庭審中,江歌母親請檢方代為陳述自己的心情(大意):
江歌從小沒有父親,24年,我所有的生活都是為了江歌。我沒有正式工作,但是也盡全力讓江歌幸福.因為有江歌,這24年我是幸福的.江歌中學時就喜歡動漫、大學學了日語,15年4月,我送江歌到日本留學,她只用了一年就考上了大學院,努力儘快考上也是為了給我省錢。我其實每天都很擔心她,但是也相信並希望江歌在日本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希望在日本就業,對自己的將來也有明確的規劃。並告訴我將來要接我一起來日本,要跟她的外婆一起生活。但是現在的一切希望都破滅了。陳世峰殺了我的江歌,我也活不下去,包括我的母親,他是殺了我們一家三代人。我在網絡上求助,來到了日本,見到江歌冰冷的身體,什麼也吃不下什麼也不想做,閉上眼睛都能夢到陳世峰拿著刀的樣子.
檢方在做此番陳述時,同傳譯員一度哽咽,無法繼續翻譯。看到這句話,我的第一個反應是:同傳哭了,那陳述怎麼辦?庭審怎麼辦?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儘管審理過程中江歌母親幾度崩潰,儘管嫌疑人努力用狡辯的口吻為自己辯護,但本案的法官一直是冷眼旁觀,從未流露出同情或憤怒。那麼,理應同樣客觀理智的同傳是不是辜負了他的使命?想必一定有人指責說,無論當事人再怎麼可憐,身為翻譯就要冷靜地傳遞雙方的陳述,如果哭了,一是會影響庭審進度,二是會讓人懷疑,這種同情是否會影響翻譯的客觀?
但是,私以為,翻譯畢竟是有情感的人類,不是機器,任何有感情的人面對這樣的陳述詞都難免動惻隱之心;而且與法官不同的是,翻譯需要把陳述詞一字一句地翻出來,翻的過程中,這些扎心的句子會一刀一刀地刻在心裡,有情感的人如何能夠承受?如此想來,同傳的哽咽便可以理解了。
而且,對於「同傳的同情是否會影響翻譯客觀度」的質疑,我認為也是多慮的。既然成長為同傳,他一定有最起碼的職業操守。正是有同情或憤怒的感情在,他或許會更加努力地保證翻譯的客觀性,用最恰當的詞彙翻譯原告被告的陳述,幫助庭審更加順利地進行。
最後,我們也可以看看大眾的態度。報導此案的人是抱著怎樣的心情寫下「同傳譯員一度哽咽」這句話的?是不滿,還是共鳴?如果各位讀者也讀了這些文章,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顯然是後者。也就是說,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江歌母親的遭遇令人同情,陳述詞悲涼的感染力甚至讓本應理智的同傳都哭了」。他的哭,讓冰冷的審判多了一絲人情味,所以不僅沒被口誅筆伐,還被拿來「利用」,成為了江歌母親悲慘遭遇的有力佐證,也成為了民心的佐證。同傳雖然是一個人在工作,但並不是為自己工作,他的工作需要具有社會效應。得到了社會的共鳴,就是他的工作實現了社會效應的印證。
眾所周知,江歌案舉國關注。作為翻譯,我能想像同傳在案件審理中的重要性、難度與壓力。案件的審問觸及很多細節,哪怕一個語氣詞翻譯不準確,都可能影響法官的判決,導致舉國口水戰。
這場庭審讓我想起了著名的紐倫堡審判。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德國紐倫堡,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對德國等國的納粹頭目進行世紀大審判。審判歷時近一年,首次大規模使用同聲傳譯。審判的重要意義與影響要求翻譯們必須絕對準確和客觀。因此,這場審判除了對國際關係、軍事、法律等領域的影響力,對翻譯領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從那以後,翻譯越來越為國際交流所需要,作為一個更加獨立的行業迅速成長起來。隨之,翻譯的種種職業操守也被人們反覆提及,首當其衝的,就是用客觀、理智的態度完成語言傳輸的使命。
私以為,過度強調客觀反倒給翻譯上了一道枷鎖。既然翻譯的使命是傳遞語言,那語言背後的情感也需要我們感同身受。或許可以說,體察到語言背後的情感,才能更加準確地傳遞語言本身。
日本著名同傳長井鞠子做翻譯時,會十分注意領會講話者的感情,如果講話者感情豐沛,她也會提高音調與熱情,如果講話者敲桌子,她也會敲桌子,因此,接觸過長井鞠子的日本及其他國家的講話者都紛紛表示,她的翻譯在準確之外有一種直達心靈的感染力,她的翻譯能力無疑是日本第一。
完善的法治國家,都是「法治」與「人治」的結合做得非常出色的國家。同理,出色的翻譯,也一定不只是冰冷冷的客觀,而是將「理」與「情」拿捏得恰到好處。
未來的翻譯界,機器翻譯代替大部分人工翻譯已是無可爭議的定局。如果PK客觀,機器翻譯一定完勝。再加上越來越高的準確度,難道我們人工翻譯真的死無葬身之地了?
當然不是。
前段時間參加中國翻譯協會年會,聽到一個很有趣的段子,說未來的人工翻譯極有可能成為「奢侈品」。聽者哈哈一笑,但是,這還真有可能是未來人工翻譯的趨勢。奢侈品的概念有多個維度,其中之一便是豐富的人情味。那些傳承了多年的輕奢和大牌,無一不具有豐富的內涵,都融入了製作者濃濃的匠心與人情味,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所無法比擬的。這或許也是未來的人工翻譯該走的路,用自己的優勢去PK機器翻譯的短板。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場景,中外雙方在談合作,氣氛不太愉快。此時,耿直的中方拋出了一句「這事兒沒法談了」。如果是機器翻譯,一定是照直翻譯過去,一場有希望談成的合作可能就此分道揚鑣。但是,如果是一位擅長體察人情的人工翻譯,應該會根據雙方的潛在需求做出多種處理,翻譯給外方的,可能是「真的沒法合作了」,或者是「對您提出的條件我們不是很滿意,您是否再斟酌斟酌」,亦或者向中方確認「您的意思真的是不繼續談下去了?」這,都是有人情味的翻譯才能做到的。
當然,作為翻譯,我們還是要遵守冷靜客觀的「金科玉律」,江歌案的同傳的哽咽可以理解,卻不能效仿。但是,「人情味」不僅是翻譯領域,更是所有領域的最高境界,任何交流、任何生意,到最後談的都是一個「情」字。身為翻譯,我們在客觀翻譯的同時,還要學習站在講話者的立場揣摩他的真實意圖,這一超越語言的能力才能獲得客戶的更多信賴,也能在未來與機器翻譯的PK中成為我們的法寶。
點擊連結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讓歪果仁見識中國歷史,用數位技術翻譯傳統文化
抱歉,缺了這些能力,把字典背下來也成不了好翻譯
可「微笑打折」的無人超市——數字經濟來襲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料太多,你能看的過來嗎?
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幹貨總結!你關心的,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