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ID:LT0385),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爬樓梯時,有的人爬不了幾層就氣喘籲籲,有的人則能一口氣上好幾層。
這不僅是體力好壞的體現,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爬樓梯還是檢驗心臟是否健康的指標之一。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研究採訪專家,告訴你如何通過爬樓梯自測心臟健康,並教心臟不好的人幾個運動原則。
受訪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副教授 錢招昕
武漢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周煒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袁華
1分鐘爬4層樓,心臟更健康
西班牙科魯尼亞大學醫院近日研究發現,如果能在1分鐘內爬4層樓梯,說明心臟更健康。
研究人員選取了165名確診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他們用力時都有胸痛或呼吸急促等表現。研究開始,受試者要在跑步機上行走或跑步,然後逐漸加快速度,並一直走到精疲力盡為止。
休息15~20分鐘後,研究人員為其計時,要求他們快速(中間不停下來)爬上4層樓梯(共60級臺階)。然後,比較受試者在跑步機測試中的代謝當量(MET)和他們爬樓梯的時間。
其中,代謝當量指維持靜息代謝所需要的耗氧量,是表達各種活動時相對能量代謝水平的常用指標,可用于于評估心肺功能。1MET=耗氧量3.5毫升/(千克·分鐘)。
結果發現,那些在不到40~45秒內爬上四層樓梯的人,在跑步機測試中達到9~10個單位代謝當量。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運動測試中,達到10個單位代謝當量的人,死亡風險降低1%。
用時1.5分鐘或更長時間爬樓梯者,在跑步機測試中達到的代謝當量低於8個單位,這意味著他們的死亡風險為2%~4%;用時1.5分鐘或更長時間爬樓梯的人,58%存在心功能異常;花不到1分鐘爬樓梯的人中,只有32%心功能異常。
在歐洲心臟病學會2020年度「最佳影像學」科學大會上宣讀的這項研究成果表明,爬樓梯測試是檢查心臟健康狀況的一種簡單方法。如果爬60級臺階要花1.5分鐘以上,說明心臟健康狀況不太理想,體檢或做和心臟相關檢查時就要格外留心。
心臟最受不了8種刺激
心臟一刻不停地在體內跳動,更需要小心呵護。以下8種刺激更容易加速它報廢。
發力太猛
臨床發現,頸動脈狹窄、斑塊已成為心腦血管病的重要病因。一旦頸動脈內不穩定的斑塊「受刺激」脫落,會給心腦血管帶來重創,引發心梗、腦梗,甚至生命危險。
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生活中不要有猛回頭等動作,以免發生意外;避免需要突然發力的動作,比如打羽毛球、籃球;早上起床時不要突然坐起來,可以平躺兩三分鐘,再扶著床頭慢慢坐起來;不要突然變換體位,比如從蹲位變為站位,可能造成暫時性腦缺血,出現站立不穩、眼前發黑、暈厥等情況,容易摔倒;排便時也不宜過分憋氣用力,否則胸腔壓力會瞬間升高,回心血量也會減少,從而誘發心絞痛、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溫度過高
高溫環境中,人體出汗多,飲水不足,容易造成血容量偏低。此時,皮膚血管會過度擴張,血流增加,內臟血流量減少,生理機能會隨之降低。
另外,高溫環境會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表現為煩躁、抑鬱等。這些是誘發血壓波動、冠心病急性發作的重要因素。
建議供暖後室內較熱時,注意及時補充水分;蒸桑拿、泡溫泉時間不宜過長。
貪涼
臨床發現,秋冬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季節。這是由於此時氣溫較低,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導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進而令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加大,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起心絞痛和心梗。
研究表明,氣溫每下降10℃,心臟病發病風險會上升7%。建議大家冬季出門做好保暖工作,戴上帽子、圍巾和手套。
脾氣急
愛生氣的人,心臟疾病的發病風險和致死率都較高。脾氣急躁是A型行為特徵的表現,這類人還可能存在爭強好勝、不耐煩、急於求成等特點,令自己長期處於高應激反應狀態,這會直接損傷心肌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
研究發現,A型行為模式與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愛悲傷
悲傷是對失望和挫折的正常心理反應,但過度悲傷,甚至抑鬱會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加重氧化應激反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冠心病和高血壓的發展。
累得慌
通常情況下,勞累不會導致心臟病,但過度勞累會使心血管系統承受較大壓力。心臟病患者本身就處於代償/失代償的邊緣狀態,過度勞累會加重心臟負荷,打破平衡,從而誘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加重。
吃太撐
飽餐後,為了充分消化吸收食物,血液會大量向胃腸道分流,造成血液在體內重新分配,心臟供血相對減少。
另外,食物中的脂肪、鹽分被吸收進入血液,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鈉水瀦留。這些因素均可造成心肌缺血,心衰加重,甚至心梗急性發作。
喝大酒
長期過量飲酒,一方面會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誘發高脂血症或動脈硬化;另一方面,會促使心肌細胞凋亡,導致酒精性心肌病。
飲酒後數小時內,血管都處於擴張、血流加速的狀態,可暫時降低血壓,但心率會隨之加快,易導致心臟病急性發作。
心臟不好,從下肢開始運動
運動就像在給心腦血管做「按摩」,也要重視量和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步行、快走、跑步、騎車、遊泳等有氧運動的益處遠超風險,可從低強度運動開始,然後逐漸增加為中等或高強度。
心腦血管病患者參加運動有一定危險性,運動量、次數、時間要在醫生指導下「量體裁衣」。美國心臟學會在聲明中給出6點提醒:
運動前要充分熱身,以緩慢的速度做5~10分鐘的伸展運動、柔軟體操,防止關節和肌肉損傷,同時逐步增加心率,使心臟和肺逐漸進入狀態;先在平整的地面上步行6~8圈,逐漸過渡到步行上坡、競走,或參加強度更大的運動,但前提是沒有出現氣短、頭重腳輕、胸痛或胸悶等症狀,且沒有膝關節疾病,比如骨關節炎;逐漸延長運動時間,一開始增加5~10分鐘,隨著心功能的恢復,運動時間再慢慢延長到30分鐘或更久,每周應活動3~5天,最好上下午各1次,隨後可增加至每天都活動;當環境因素導致心臟壓力增加,比如去高溼度或高海拔地區時,要降低運動強度;運動後應通過緩慢步行的方式平靜下來,讓心率恢復正常;如果運動過程中出現胸痛、胸悶或嚴重氣短等症狀,要立即停止,並尋求醫生幫助。
需要強調的是,心臟病患者運動應自下而上,即先從下肢運動開始,再過渡到上肢運動。因為進行上肢運動時,血液回流到心臟較容易,僅需要心臟搏動和胸腔吸氣運動,產生負壓吸引即可。
因此,一旦上肢運動過度,就容易導致大量血液回流至心臟,增加心臟耗氧量,進而提升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機率。
下肢運動則不然,一方面由於重力作用,另一方面腳部血液返回心臟的路程較長,加上回流過程中有腹壓的阻力,所以腳部血液需要有足夠的壓力才能順利返回,相較於上肢運動來說,單次動作回流至心臟的血液就會較少。所以,進行下肢運動誘發心血管事件的機率更低,相對來說更安全。
體力較弱且處於恢復期的心臟病患者,推薦以耐力性有氧運動為主,步行就是不錯的選擇。
做上述下肢運動時,心率應控制在180-年齡(歲)以內,60歲以上或體質較弱的中老年人,應保持在170-年齡(歲)以內。
每次運動應持續30~60分鐘,其中包括10~15分鐘的熱身活動,以及5~10分鐘的整理活動(主要以慢走為主),真正的鍛鍊時間為20~30分鐘,至少要達到15分鐘,每周運動3~4次。
半個月到1個月後,可逐漸增加上下肢配合運動,比如太極拳、保健操等。
一旦運動過程中出現不適,要立即停止,必要時馬上就醫;運動量應循序漸進,從低強度開始,效果一般至少需要6周才能顯現,一旦停止,效果會逐漸消失;1~2個月後,要到醫院複查,並重新評定鍛鍊效果,以便醫生及時對運動處方進行改進。▲
本期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