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思想周報|學術界的「釣魚論文」

2021-01-10 澎湃新聞
用女性主義研究冰川?細數學術界的那些「釣魚論文」

今年初,國際著名地理學期刊《人文地理學進展》(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PIHG)發表了一篇讓人大跌眼鏡的文章,題為《冰川、性別與科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女性主義冰川學框架》。

「女性主義冰川學」到底是什麼東西?這篇文章難道又是一篇阿蘭•索卡爾(Alan Sokal)式的「釣魚論文」嗎?《人文地理學進展》為什麼會發表這種看起來頗不靠譜的文章(全文1.4萬詞)?須知它在地理學類期刊中影響力可是常年居於前三!在論文提要中,來自美國俄勒岡大學的Mark Carey等四名作者說:

 「冰川在氣候變化和全球環境變化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但是,關於性別、科學和冰川的關係,特別是那些關於冰川學知識如何生產的認識論問題,尚未得到研究。本論文據此提出一個女性主義的冰川學研究框架,其中包括四個組成部分:1、知識的生產者;2、性別化的科學與知識;3、科學被主導的體制;4、冰川的另一種呈現形式。結合後殖民女性主義科學研究和女性政治生態學,該女性主義冰川學框架在動態的社會生態系統中,有力地分析了性別、權力及認識論,從而對人類-冰川相動關係進行更為公平公正的科學研究。」

這聽起來確實像極了10年前轟動學術界的「索卡爾事件」。1996年,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索卡爾對後現代主義學者搞惡作劇,向文化研究雜誌《社會文本》(Social Text)投稿一篇偽科學文章,題為《跨越界線:通往量子引力的轉換詮釋學》。在《社會文本》刊出該文的同日,索卡爾聲明該文是惡作劇,並自稱這篇文章是「左翼暗號的雜燴、阿諛奉承式的參考、無關痛癢的引用、完完全全的胡扯」,批評了科學知識社會學中的社會構造主義的強勢綱領,令出版《社會文本》的杜克大學蒙羞。

所不同的是,這篇「女性主義冰川學」的論文並不是來搞笑的。在文章發表,四名作者受到了「海嘯般的嘲諷」後,第一作者Carey教授回應說,「非專業」讀者根本不能理解他這項「複雜研究」。《新標準》雜誌(New Criterion)最近一篇題為《冰川與性別》(Glaciers and sex)的文章,則辛辣地呼籲俄勒岡納稅者聯合起來,抵制這類政治正確的胡說八道。文章說,現在大學校園裡充滿了「微冒犯」、「安全空間」以及所謂「敏感警告」(trigger warnings),學者為政治正確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導致了空疏學風和惡劣寫作的產生,這篇又臭又長的論文即是最新的一個例子。

索卡爾式「釣魚」論文的產生,似乎也不能全怪「政治正確」。《美國瞭望》(The American Prospect)雜誌2月末發表了社會學學者Peter Dreier自剖心聲的懺悔文章《學術扯淡報告》(Academic Drivel Report),可以從中一窺學者如何在「不發表,即死亡」的壓力下作違心文章。

Dreier受社會科學研究學會邀請,赴東京參加一場學術會議,他將在會議上宣讀自己的論文。在赴會前,他提交一篇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的論文提綱提交會議。其技巧是,在提綱中先摘引一句大會主辦者的論文,拍個馬屁,然後杜撰句海德格爾的話(匆促中他將Heidegger拼成了Heideger),進而抨擊社會的「沃爾瑪化」,然後給論文取了個題目叫「On the Absence of Absences」,看起來非常高深莫測。提綱被會議接受後,Dreier罪惡感頓發,沒有去赴會,同時洋洋灑灑寫了這樣一篇懺悔錄,以為警戒。

「索卡爾事件」的陰影一直籠罩著學術界。哲學期刊《巴迪歐研究》(Badiou Studies)近期撤回了一篇署名為Benedetta Tripodi的論文《Ontology, Neutrality and the Strive for (non-)Being-Queer》,它的真實作者Philippe Huneman和Anouk Barberousse投遞這篇讓人完全看不懂的文章,明顯是一場無釐頭的惡搞,但確實唬住了期刊編輯。《辯證法》(Dialectica)雜誌近期還誕生了「世界上最短的哲學論文」。這篇標題為《A Demonstration of the Causal Power of Absence》(題目同上述Peter Dreier的論文標題頗為相似)的文章,沒有任何正文內容。

在後現代主義盛行的當今學界,學術期刊如何告別「索卡爾」,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光怪陸離的巴西政治

巴西國會以光怪陸離著稱。1963年,有一位參議員當眾向他的國會死對頭拔槍,結果誤殺了旁邊的另一位議員;1998年一位議員錯按了表決器,使一項至關重要的政府法案未能通過表決。然而這怪異的登峰造極之作,正是本月17日發生在眾議院的鬧劇。511位議員,有人披著巴西國旗,有人拉禮炮噴彩帶,一位接一位地擁向麥克風,並用10秒的突發廣播向全國宣告,他們投票彈劾了國家總統羅塞夫──以367比137、7票棄權的結果將彈劾案推向參議院。

本期《經濟學人》封面文章稱,巴西正在經歷近80年來的最大經濟危機。該國從兩年前開始衰退,今年GDP比起當時將萎縮9%;通膨與失業率都已達10%左右。這失敗不是羅塞夫一人之過,而是整個政治集團因為無視和腐敗,將國家掏空了。如果不能徹底清算,巴西的領導人將無法贏回人民的信任,或克服任何經濟困難。

《經濟學人》建議,鑑於巴西19世紀以來的殖民、軍政府獨裁背景,要讓法治成為新的治國基礎,就必須善用國內新中產與知識階級的民氣。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散國會、舉行新選舉,看他們會怎樣把國會腐敗的老面孔換掉。

國際著名左翼思想家佩裡•安德森在本周《倫敦書評》上發表分析精細的長文《巴西危機》,指出「金磚四國」目前深受困擾,巴西是其中最為危險的,過去幾年巴西街頭的抗議示威者人數已超過世界其他街頭的總和。

安德森認為,困厄之源在於巴西的憲法結構。在拉美的幾乎所有地方,由美國啟發的總統制和由歐洲形塑的國會相結合,導致一方面是過於強力的執政者,另一方面是由一定比例的選民選舉出來的立法者,其結果就是行政權力巨大的總統,帶著一個在國會中不佔多數席位、無法具有重要立法能力的政黨。而巴西的行政與立法權疏離猶為深刻,因為其政黨體制在南美大陸最為羸弱。

羅塞夫所在的左翼黨派工人黨曾經相信,它使用建制的秩序,可以幫助窮人而不傷害富人。它確實幫到了窮人,但一旦它接受了進入一個深染重疾的政治體制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這扇門就關閉了。這個黨派已經失去活力,沒有了自知之明和戰略方向,盲目到放逐了它最好的思想家安德烈•辛格(André Singer)。

安德森悲觀地認為,這個政黨的成果或將繼續存在,但它能否挺過這一時期還有待考量。而在南美,一個周期將告終結了。近15年來,美國對這一地區關注漸疏,大宗商品市場繁榮提振了經濟,同時由於群眾傳統的深厚基礎,這塊大陸是世界上僅有的反叛社會運動和異端政府共存的地方。而從2008年開始,這裡到處都只剩下了反叛社會運動,而異端政府寥寥。這種全球性的例外現象已經快消失了。

【本周言論】

愛看動作電影的人都知道,阻止一個壞蛋執行邪惡計劃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停地跟他說話。……這差不多就是歐洲國家對俄羅斯採取的方法。

——《經濟學人》一篇文章擔憂歐洲國家不再與俄羅斯對話時說。

這個圈是可以束縛住伊朗的智識生活,但激越這些人的理念,將繼續在地下生根,直到有天重新綻放。

——《新共和》對一本講述伊朗革命後的知識分子的英文新書《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Paradise: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Iran)的評論。

我們試圖清理在宗教研究方面的積習。在很多學校,雖然基督教不再是只由基督徒教授、猶太教不再是只由猶太人教授,但舊習慣很難消除,古老的形式依然盛行。

——傑出的印度學學者Wendy Doniger在《高等教育紀事報》發表《被禁錮的宗教研究》稱,近年來,她和其他印度學學者不斷遭受印度教教徒攻擊——圖書下架,人身攻擊,民事訴訟……一切都因為這些激進教徒認為,非印度教徒沒有資格評論他們的宗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導師剽竊學生論文,學術界的流氓還有多少?
    導師剽竊學生論文,學術界的流氓還有多少?剽竊對搞學術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可恥之事。對於這位導師的行為,其實算是學術界的流氓,他們從來不以為恥,相反在剽竊他人的東西時心安理得,但這種行為在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都是不允許的,所以說對剽竊者,我們不能僅僅只是道歉了事,更應該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 周蓬安:「土皇帝」太多,學術界被弄得斯文掃地
    周蓬安:「土皇帝」太多,學術界被弄得斯文掃地繼核心學術期刊《冰川凍土》發表「論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論文、核心社科期刊《銀行家》發表「主編10歲兒子散文」引發廣泛關注後,一張涉及2019年高等教育專業博士論文答辯海報,近日也開始在網絡流傳。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西浦國際商學院英語系學者發表SSCI論文 探究蒙古族大學生對不同...
    【MBA中國網訊】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學英語系魏日寧博士、英語教育碩士畢業生薑赫與孔萌霞的論文在SSCI收錄的語言學期刊《多語和多元文化發展》(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上發表,論文題為《對三語能力的態度:對中國蒙古族大學生的調查研究》(Attitudes
  • 斬斷論文造假「灰色產業鏈」
    近年來接連曝光的科研不端,尤其四大國際出版集團撤稿中國作者百餘篇論文的轟動事件,給我國國際學術聲譽帶來了惡劣影響。調查顯示,學術不端行為背後,充斥著一條隱秘的論文交易「產業鏈」。一些第三方機構打著「潤色論文」的幌子,大肆買賣論文、抄襲剽竊、弄虛作假,部分學術造假成「窩案」。(12月19日《新華社》)  順藤摸瓜,查出學術造假「窩案」,揭開一條隱私的論文造假「灰色產業鏈」,並不意外。因為,公眾早就隱約感覺到泛濫的論文造假的背後一定有隱藏得很深的潛規則,揭穿它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但需要下很大的決心,也需要一定的勇氣,最關鍵的是需要一個恰到好處的時機。
  • 一篇雄文讓大眾愛上學術論文,雖已撤稿《冰川凍土》
    只說國內學術界,就挺熱鬧的。一般的普羅大眾,都不會愛讀學術論文,那玩意兒,就一個題目,從頭讀到尾,再從尾讀到頭,讀來讀去,都不知道說了些什麼。除非專業人士,是沒有人愛讀學術論文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這種萬馬齊喑的狀況,被一篇雄文打破了。而且,人家這篇雄文,本身就是學術論文。
  • 語音領域學術界和工業界的七宗罪
    近日,一位語音識別領域的實踐者對該領域現有的研究工作展開了一次徹底的批判,他認為學術界和工業界都應該為語音領域未能實現「ImageNet」時刻負責。本文是《邁向語音識別領域的ImageNet時刻-InfoQ》的後續,文中將回答以下問題:什麼是所謂的 ImageNet 時刻,它有什麼意義?
  • 國際思想周報 | 人人都恨道金斯
    面對這個千古命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安格斯·迪頓認為,工業革命以來東西方的「大分流」造就了國際間巨大的不平等。西方逐步逃過了貧窮和疾病,而南撒哈拉非洲國家的兒童活到五歲的概率只比1918年的倫敦孩子高一些。這種不平等也很快蔓延到了發達國家內部,比如美國。       為什麼貧窮國家沒能趕上呢?迪頓拒絕了人口過剩的淺顯答案。他認為,說人越多越窮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 學術論文的六個關鍵方面,缺少一個都不是好論文!
    在讀書期間,導師一般是交給學生專業知識和獲得專業知識的方法,而不會叫給學生寫好論文的方法,從事研究之後,大多數人又忙於寫論文,給予發表論文,而不會去考慮撰寫論文的方法。因此,國內學術界存在著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為拿學位、為職稱、為獲獎而撰寫論文,基本上不會去考慮如何使自己的論文有學術創新。
  • 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關於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研究述評
    綜觀這些研究成果,筆者認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在於世界格局中的力量對比及其轉移,本質在於當前國際秩序的大發展與大調整,動力在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破性進展以及思想和制度的創新,其主要特徵則著重表現為世界戰略格局、世界經濟格局、國際秩序、全球治理體系及治理規則、人類文明及交往模式等領域所發生的富有歷史意義的大變化。
  • 論文被撤:地域偏見?國際慣例?
    原標題:論文被撤:地域偏見?國際慣例?   ■本報記者 倪思潔   最近,國際學術期刊《國際肝雜誌》決定,撤銷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鄭樹森等人在線發表的一篇與肝移植有關的論文,並或將終身禁發該論文作者的論文。
  • 恐龍的尾巴是用來「釣魚」的?最新研究表示,它的釣魚技術很強
    根據報導,近期國際著名期刊《當代生物學》刊登了一篇關於遠古恐龍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來自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菲爾·貝爾博士和他的團隊對出土於德國的一具侏羅紀時期的恐龍化石進行研究,並在它身上發現了恐龍皮膚一些不可思議的細節。那麼他們到底發現了什麼呢?該恐龍的鱗片有何特別之處?
  • 什麼是SCI期刊、SCI論文
    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SCI期刊至今共計3400餘種。1、SCI是一部國際性索引, SCI期刊(別名《科學引文索引》,英文全稱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的一個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
  • 徐若瑄碩士論文研究自己惹議 爆學術界審查爭議
    不過,近日有人在PTT爆料,表示徐若瑄的碩士論文竟是研究自己,引發極大爭論。據網民爆料,標題中寫著《有沒有徐若瑄論文的八卦?》,內容則是徐若瑄今年1月份完成的碩士論文封面照,其碩士畢業論文題目《網際網路時代藝人轉行策略之初探性研究:以徐若瑄為例》,是在今年1月完成,指導教授為許安琪博士。
  • 【學會發布】張景嶽醫學思想學術論壇「優秀論文」獲獎名單揭曉!
    【學會發布】張景嶽醫學思想學術論壇「優秀論文」獲獎名單揭曉!其中,最顯著的一項便是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對景嶽中醫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諸多的學術論文。
  • 《亞洲周刊》封面警訊,臺作家:臺灣思想戒嚴來了,令人不寒而慄
    另一方面,「綠委」範雲「檢舉」論文資料庫華藝公司有陸資,且涉嫌配合大陸進行政治審查、任意刪改學術著作的內容、矮化臺灣「國格」等,「教育部」認定華藝公司有違反「著作權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虞,將進行跨「部會」討論華藝契約的問題。嚴重的話,可能要求臺灣的高校和學術機構不得與華藝合作。
  • 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
    原標題:楊樂院士直指數學領域論文造假:觸目驚心!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中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位列世界第二
    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2位,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闖入前10;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第2位,增長率分別達到20%和30%。  記者了解到,為落實改進科技評價體系、發表高質量論文的相關政策要求,中信所經過調研分析,將各學科影響因子和總被引次數同居本學科前10%,且每年刊載的學術論文及述評文章數大於50篇的期刊,遴選為世界各學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在其上發表的論文屬於高質量國際論文。  2019年,共有394種國際科技期刊入選世界各學科代表性科技期刊,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190661篇。
  • 我高質量國際論文數位列世界第二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劉垠)2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線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2位,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闖入前10;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第2位,增長率分別達到20%和30%。
  • 關於學術論文標題翻譯的幾個問題
    作為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論文標題雖然佔字數不多,但卻反映了文章論述的主要內容,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注意英漢語之間的差異,遵循簡潔,規範,通俗易懂的原則,使之在促進學術論文的交流過程當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關於學術論文標題的翻譯,達晉編譯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