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
「讓我們蕩起雙槳
小船兒推開波浪」
當這首傳唱全國的兒歌響起時
很多人都會自動聯想起北海公園
電影中,學生們
在北海的湖面上劃著小船
遠處的白塔映在水面
讓很多人對北海充滿嚮往
去北海划船
也是很多人兒時的美好記憶
但是您知道嗎
除了古老的建築外
北海的古橋也是一大看點
公園內擁有眾多年代久遠的古橋
是皇家園林景觀建築的一部分
古人橋梁建造的
智慧和審美理念
今天,文旅君就帶您一起
了解北海公園的那些「橋」
北海大橋(金鰲玉蝀橋)
北海大橋坐落在文津街東頭,橫跨於北海與中海之間。始建於至元元年(1264年),後經多次改建、維修,保持了原橋的風格,中間一孔用於通水,其餘封堵作為裝飾。整個橋身如同一條潔白無瑕的玉帶,是中國古老堤障式九孔石拱橋的典型代表。
明弘治二年(1489)五月西海子九孔石橋建成,石橋兩端立有牌坊,東邊牌坊曰金鰲,西邊牌坊曰玉蝀,故名金鰲玉蝀橋。
永安橋
一座寬闊的石橋連接著矗立著白塔的瓊華島,兩端有古石獅、古牌坊,橋名永安橋,是北海公園內最大的橋梁,也是公園中重要的景點之一。可以說,永安橋和白塔山合在一起就是「北海」的標誌。
永安橋前身是元代的一座木橋,明代稱「太液橋」,乾隆八年改建為三曲折、三孔拱券石橋,兩側有望柱48根。1979年時對永安橋進行過全面修葺和加固處理。橋面全部更新並新裝88根蓮花形望柱和荷葉圖案護欄板。
永安橋建成後,把太液池南岸和瓊華島連接起來,而且用三曲橋身把南岸的團城城門和瓊島上的永安寺寺門巧妙和諧地連接起來,構成了進入公園後第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
尤其每到夏季,此橋東側的大片荷塘荷花盛開之時,在藍天白雲之下,荷花和大橋、白塔相映成趣,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三折玉帶橋
三折玉帶橋始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此橋特別之處是橋體為三曲折石拱橋,中折是圓拱券橋洞。因其起伏轉折的橋身,橋望柱、欄板狀如玉帶,故此橋稱小玉帶橋。
煙雲盡態亭石板橋
煙雲盡態亭的兩座石板橋在瓊華島西山坡上。順著瓊華島西側小道上山,登30多步石階就到達煙雲盡態亭。這座八角攢尖青瓦石亭建在水池中間,周圍是太湖石,宛如層巒疊嶂,樹木植於山石之間。
煙雲盡態亭立於長方水池中間,由兩塊尺寸相同的石板與池邊相連,石板面呈弧狀,跨度長只有0.57米,寬1.85米,無欄杆,無花紋,這塊石板自古就稱橋,大跨步可一步越過石橋。石板橋與煙雲盡態亭都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造的,是北海公園中最短的古橋,也是北京市最短的古橋。
陟山橋
陟山橋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拆舊改建,橋牢固耐腐蝕,基礎部分為花崗巖砌成,橋身和三孔拱券均為燒制青磚砌成,橋上橋面石、仰天石、44根望柱、41塊護欄板均為青砂石製成。橋上建有石渠,引水上瓊華島後山,儲存在山頂的水池中,用於前山龍口噴水,以供皇帝、后妃們娛樂。
沁泉廊橋
沁泉廊橋名曰「沁泉廊」,位於畫峰室西側,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與疊翠樓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橋長12.1米,寬2.3米,橋為三孔,花崗巖方石橋礅,橋面木板,橋礅上立八根紅漆柱,彩畫廊簷,青灰筒瓦,卷棚屋頂,橋上兩側裝紅木護欄楣子坐凳,支桌擺椅開設茶座,供遊人飲茶小憩。
橋兩端與假山小道相連,整個青瓦紅柱廊橋映在碧水荷葉中,太湖石假山環抱其周圍,坐在沁泉廊橋中品茶觀景聞水聲。有人言:沁泉廊枕山跨水,廊下清溪瀉玉,叮咚有聲,廊外亂石穿雲,層巒疊嶂,人在廊中,「不下堂筵,坐窮泉壑」。
除此之外
北海公園還有
琉璃牌坊前石橋、極樂世界四平橋
五龍亭七石橋、小火車橋
淾祥橋、靜心齋三橋等
各種樣式、不同功用的古橋
點綴著北海的景色
當你漫步在北海公園
別忘了去看看這些古橋
品一品其中的歷史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