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的苦與樂

2020-12-23 渤海岸邊的沙粒

嘉慶皇帝愛新覺羅永琰是乾隆皇帝第十五個兒子,出生於大清鼎盛時期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年。生母是令貴妃魏佳氏,後為皇貴妃。

其實,令貴妃和乾隆皇帝完全想不到,這個孩子會是後繼之君,因為永琰出生的時候,雖然嫡子永璉和永琮不在了,但是在世的其他皇子的資歷或者出身都比永琰要高。在後來的日子裡,永琰的兄弟們一個個的歸天或者過繼,才讓永琰撿了個漏。

乾隆皇帝

在永琰出生之前,大阿哥永璜、二阿哥永璉、三阿哥永璋、七阿哥永琮、九阿哥(未命名)十阿哥(未命名)、十三阿哥永璟、十四阿哥永璐,全都死掉了,六阿哥永瑢過繼出去了。到永琰出生的時候還剩下剩下四阿哥永珹、五阿哥永琪、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二阿哥永基,算上永琰,乾隆算是有六個兒子。三年後乾隆二十八年,四阿哥永珹過繼出去。又三年,乾隆三十一年,五阿哥永琪因病去世,同年十七阿哥永璘出生。所以,從乾隆三十一年開始,乾隆只有五個兒子,皇太子只能從這五個人中選了,八阿哥永璇、十七阿哥永璘一副公子哥富二代做派。十一阿哥永瑆是個文藝青年,甚至可以說是藝術家。對朝政權力都不太感興趣,十二阿哥永基是乾隆繼後烏拉那拉氏所生,按理說是地位最尊貴的,但是因為母后在陪乾隆南巡的時候,因為乾隆與歌女尋歡作樂,激動斷髮,徹底失去聖心,乾隆恨屋及屋,把永基也恨上了。所以永基在心情鬱悶中沒多久就死掉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不需要永琰去刻意的競爭,只要表現出正常皇子的狀態,皇位就非他莫屬了。

青年嘉慶

雖然永琰談笑間就得到了皇位,但是坐上去之後可就苦不堪言了,因為乾隆留給永琰的是一個滿目瘡痍、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前四年,乾隆皇帝選擇性的攬權不放,遇到好事,大權完全在乾隆手中,遇到一些困難,乾隆就讓嘉慶自己解決了。嘉慶四年,乾隆皇帝駕崩以後,雖然嘉慶收回了乾隆放在和珅府裡的金庫。但是乾隆當政時期大肆揮霍造成了極大的財政虧空,都需要這些財產來填補。而且乾隆釀成的許多社會矛盾與天災人禍都沒有解決,比如吏治敗壞、黃河水患、白蓮教起義等等。這些問題也都需要嘉慶來解決,那麼用什麼解決呢,用的都是查抄得來的和珅的財產。所以這些財產,一部分被後來的貪官汙吏裝進腰包,一部分分給了嘉慶的三位兄弟。剩下的都用來解決白蓮教起義和治理黃河上了。嘉慶皇帝一生勤儉節約,從來沒有任何享樂揮霍的行為,就這樣為老子乾隆收拾爛攤子,為百姓解決戰亂之苦、消除天災人禍,又為大清鞏固統治根基最後還被人說成是」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甚至說和珅的家產被嘉慶揮霍一空,簡直是千古奇冤。然而,沒有最冤,只有更冤,乾隆把大清江山折騰到如此地步,後世又來了一句:清朝的衰落始於嘉慶年間。所以,也難怪嘉慶最後因為心情極度壓抑,到承德避暑山莊散心,結果幾個月就病死在避暑上莊,沒能回到京城。在位25年,享年61歲。最後在立儲問題上嘉慶還算是比較幸運,前邊幾代皇帝立嫡子的願望都沒有實現,而在嘉慶這裡實現了。皇次子,也是嘉慶皇帝嫡長子,綿寧繼承皇位,是為道光皇帝。

綜上所述:嘉慶皇帝在繼承皇位,和立儲問題上是幸運的,而在做皇帝,治理國家的問題上確是大大的不幸。其實想想:人活一世,豈能盡如人意,但願無愧於心就好。至於千秋功過任憑後世評說吧。

無奈的嘉慶皇帝

相關焦點

  • 嘉慶皇帝的春耕典禮鬧劇
    這一天,皇帝要出宮南行來到先農壇,迎神、奏樂、上香,率群臣對先農行三跪九拜禮,以示恭敬。祭祀先農之後,皇帝便更衣來到耕種的地方,面南而立,隨從耕種的王公大臣各就各位。戶部尚書手持耒耜也就是耕地的農具,順天府府尹手拿趕牛鞭,面北跪獻皇帝。皇帝手扶耒耜,象徵性地推三次。順天府府丞手捧一箱種子。
  • 為什麼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
    嘉慶皇帝的悲劇程度要看怎麼說了,要是比起他前面的那幾位皇帝,嘉慶皇帝的處境肯定是最悲劇的皇帝,可要是比起他之後的幾位皇帝,嘉慶皇帝處境是最不錯的,那為什麼還會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呢?不過對當時的嘉慶皇帝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除了年號從乾隆改為嘉慶以外,其他的沒有任何的改變,乾隆皇帝依然居住在養心殿內,依然把持著朝政大權,甚至在外國使節來訪清朝的時候,乾隆皇帝說出朝政大權依然歸他的話,這個時候嘉慶皇帝也在身邊,嘉慶皇帝表面上陪著笑,心裡一定是悲傷的,此時嘉慶皇帝的心裡也一定在想,我這個皇帝沒有任何的權利,當著還有意思嗎?
  • 嘉慶皇帝是如何「守成」的?
    對於嘉慶一朝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沒有一個人能提出略有新意的解決辦法。寧用平庸之徒,不用「有才無德」或者「躁進好動」之人,是嘉慶的用人原則。雖然號稱法祖,實際上這一用人標準與他的先祖們並不相同。且不說清朝興起時大量任用「操守有虧」的漢族降臣、叛臣,就是康雍乾時期,皇帝用人,也首重能力,不拘小節,所以才造就了一百多年的輝煌。
  • 為什麼臺灣人對嘉慶皇帝「情有獨鍾」?
    為什麼臺灣人對嘉慶皇帝「情有獨鍾」?為什麼臺灣人那麼喜歡嘉慶?9月7日上午,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受邀來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歷史詮釋與策展:細說清仁宗文物特展」講座,揭開了解密嘉慶皇帝的序幕。講座結束後,馮明珠獲聘擔任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為其頒發了聘書。
  • 嘉慶皇帝殺死和珅的深層次原因
    嘉慶四年正月十八日,嘉慶皇帝派大臣前往和珅關押地,賞賜他白綾一條,令其自盡。和珅一看到白綾,知道死期已到。家業富比皇室,到頭來卻落得個如此悲慘下場,不禁感慨萬分。那麼嘉慶皇帝殺和珅的原因是什麼?嘉慶能做的就是熬,反正乾隆已經80多歲,怎麼熬也就是幾年的功夫。對於和珅這個人,嘉慶一直在等待機會。在乾隆皇帝去世不久,嘉慶就把和珅送進了監獄。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嘉慶殺和珅絕不僅僅為了錢  很多人認為嘉慶殺和珅就是為了他的巨額財產,這就太小看皇帝這個職業了。在乾隆的後期,各方面已經完全糜爛。
  • 自大清以來,皇帝首次遇刺,嘉慶皇帝這次坐不住了
    嘉慶四年,嘉慶皇帝親政之後就開始全面整肅內政,讓沉積多年的內部腐化得到了遏制和緩解,進一步延續了大清的統治。非常不幸的是,嘉慶皇帝的這些改革,雷聲大雨點小,沒有什麼大的效果。反而下層大臣變本加厲的各種亂搞,甚至引火燒身到了皇上個人人身安全上。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危害皇上?
  • 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是如何處理乾隆的50多位妃子的?
    乾隆皇帝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風流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令人驚奇的是像這樣一個風流皇帝,竟然非常的高壽,在位60年,活到了89歲,在古代帝王中都名列前茅。那麼,在乾隆皇帝死後,他的兒子嘉慶皇帝是如何對待乾隆的50多個妃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 和珅能百般逢迎乾隆皇帝,為啥不提前討好嘉慶皇帝?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當全國老百姓還沉浸在過年的熱鬧氣氛中時,乾隆皇帝病逝。 那時候,和珅還負責總管乾隆皇帝的喪事。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短短幾天之後,自己就被嘉慶皇帝傳旨逮捕,以二十條大罪賜獄中自盡。
  • 想扭轉清朝國運卻「為而不能」,嘉慶皇帝到底面臨一個怎樣的困局
    在清朝的皇帝中,嘉慶皇帝絕對是「知名度」最低的一位了,嘉慶之前,康雍乾三代雄主打造了清王朝最強盛的時期;嘉慶之後,繼位的道光皇帝遭遇了鴉片戰爭,接下來就是動蕩慘痛的近代史。而嘉慶夾在這兩段歷史之間,存在感自然低,而且嘉慶本人確實相對謹慎平庸,所以也沒什麼能讓人記住的功德,有些學者用這麼一個笑話來評價嘉慶皇帝:嘉慶最大的優點就是他沒有什麼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他沒什麼優點…這雖然是個笑話,但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嘉慶的毛病,其實,嘉慶皇帝在位之時,大清王朝遠不是風平浪靜,自乾隆末期開始,如同歷史上每個封建王朝一樣,大清王朝國運也開始下滑,而到了嘉慶年間更是如此
  • 嘉慶皇帝遊臺灣緣何在臺灣地區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撰稿:謝鼎嘉慶君遊臺灣在臺灣家喻戶曉,尤其老太太們,對嘉慶皇帝特別喜愛。
  • 如此勤勉的嘉慶皇帝,為何挽救不了當時清朝的局面?
    在經歷了十二個皇帝後的清朝,有過繁華的康乾盛世和在衰敗中的同治中興。嘉慶皇帝作為清朝的第七位皇帝,承接著繁華的康乾盛世。當時的情況看,按理來說,在嘉慶皇帝統治下的清朝,或許比不上之前的康熙和乾隆,但也可以使清朝保持現狀。但是在嘉慶皇帝接手清朝後,清朝卻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沒落的道路。如果嘉慶皇帝是一個貪圖享樂,不顧百姓的昏君,那麼清朝的衰落也情有可原,但是。
  • 清朝的嘉慶皇帝死因太過離奇,據說是被雷硬生生的劈死了?
    清朝嘉慶皇帝,是一個勤勉為政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嘉慶自一登上皇位,便絞盡腦汁的想辦法解決國家政治腐敗的危機,他經過多次失敗之後,發現事情並不是他所想的那麼簡單,即使他把當時最大的貪官和珅處理了,也無法再恢復到清朝鼎盛的狀態了,因為此時的清朝的內部結構已經腐敗到根深蒂固的邊緣了,所以即使嘉靖使出渾身解數也不能改變現狀
  • 嘉慶皇帝並不昏庸,為何成為清朝走向衰亡的開始
    許多人認為康熙是清朝盛世的開始,那麼嘉慶則是清朝走向衰亡的開端。可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嘉慶皇帝並不昏庸。其實箇中原因並不複雜。都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歷史大潮面前,一個王朝的統治者如果不能順應歷史的大潮,那麼這個王朝終究會被湮滅在其中。而嘉慶在當時正是首當其衝。
  • 嘉慶皇帝一生勤政,崇尚「祖制舊法」,為何沒有延續康乾盛世
    嘉慶是歷史上以勤政著稱的皇帝,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中,勤勤勉勉絲毫不敢有任何懶惰怠政的行為,他給自己規定每年只休息兩天,一天是母親孝儀純皇后的生日,一天是自己的生日。除此以外,嘉慶都要埋頭於各種繁瑣的朝政奏章。
  • 嘉慶皇帝真實死因究竟為何?為何史書對此都模糊處理?
    作為清朝入關以來第一個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史書中對於嘉慶皇帝的死因都沒有明確的說明。嘉慶為何突然去世?他的死因究竟是什麼?
  • 三大護身符,嘉慶皇帝也畏懼三分
    君臣一場,乾隆皇帝對和珅也算仁至義盡,所謂的「保命遺詔」,雖然沒能保住和珅的命,但至少讓他保住了全屍。(乾隆皇帝與寵臣和珅劇照)當然,坊間傳說也只是坊間傳說,實際上,嘉慶皇帝之所以沒有嚴懲和珅,是有其深層考慮的。
  • 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是如何對待乾隆的50多個妃子的?
    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是如何對待乾隆的50多個妃子的?
  • 嘉慶皇帝猝死之謎!專家:史書上都不敢記載,太慘了!
    嘉慶皇帝一輩子過的非常憋屈,錯過了大清王朝最好的盛世,接手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內憂外患的爛攤子,顒琰生於1760年,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個兒子,乾隆三十八年的時候,他被秘密立儲,公元1796年,乾隆禪位,嘉慶皇帝登基,然而在此後三四年中,嘉慶皇帝仍然受乾隆的控制,乾隆雖然禪位,但是對權力的欲望沒有絲毫的削減。
  • 嘉慶皇帝:37歲登基,無實權4年,61歲去世,是清朝最平庸的皇帝
    登基初名登基,父為乾隆皇帝,母為鼎鼎有名的令妃,即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寧夏有一位受人愛戴的母親,子憑母貴,6歲起便隨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學習,13歲時能通讀五經,受到皇帝寵愛。然而在乾隆皇帝的心目中,顒琰並非太子人選。雍正的人品更是讓人心滿意足,可惜他先後立了三位皇太子,前兩位都相繼去世,最後只有顒琰倖存。首先是富察皇后的兒子永璉。
  • 嘉慶皇帝靠兩大法寶治國,勤懇21年,卻逐漸拉開與西方的距離!
    嘉慶皇帝是一位「中規中矩」的皇帝,1796年登基,直到3年後乾隆去世,嘉慶皇帝才真正掌握大權,從1799年到1820年,嘉慶皇帝勤勤懇懇治國理政,但是與大清的前幾位皇帝相比,嘉慶皇帝的功績則遜色很多。嘉慶皇帝在繼位之初,政局還未穩定,就拿下貪官和珅,不僅充盈國庫,也為他贏得了很好的名聲,在他治國時期,獲得了寬厚的美名。嘉慶皇帝對讀書人極佳,翰林院編修洪亮吉曾惹惱嘉慶皇帝,而革職下獄,但是很快就消氣的嘉慶皇帝指示刑部,表示讀書人不可動刑。對於自己的老臣,嘉慶皇帝體諒他們上朝的困難,特許漢臣乘轎子上朝,一些列的舉動讓大臣們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