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社會的人性寓言——全面解讀電影《調音師》

2021-01-07 bigfun的小火汁

文丨炎海y@bigfun社區

2010年一部名為《調音師》的微電影在法國上映,並在業界得到了出色的反響。作品講述一個天才鋼琴家在大賽失利,人生隨之跌入谷底,這時他選擇假扮成盲人獲取創作靈感,同時也滿足了其窺視他人的偷窺欲,直到某次遇上了一起兇殺案……最後的結局定格在兇手拿起槍的一刻,創作者並沒有表明兇手到底有沒有殺死他,不過這一切已經不重要。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看2010年的法國版《調音師》,之後這個故事被印度電影人看上,在獲得改編權後改編成了將近兩個小時的長篇電影,作品於2019年四月在大陸上映。

作品以持槍農夫和兔子的僵持戲開場,同時字幕打出:「生命是什麼?生命離不開肝臟」。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觀眾可能會一頭霧水,也許並不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其實這句話中已經包含了作品所要表達的全部內容,我們先放下這個問題,最後再來解讀。

和2010年法國版的原作不同,將短篇微電影改編為長篇必將對劇本進行大刀闊斧的全面更新,印度版的《調音師》深諳此道,作品幾乎刪除了之前調音師的所有人設,比如說天才鋼琴家和鋼琴大賽的失敗等等,但是留下了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裝瞎。在原作中的調音師講過一個關於泰姬陵的創造故事:「國王為了讓建築師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泰姬陵,下令殺掉建築師的妻子,理由是這樣就能讓建築師感同身受,明白失去妻子的痛苦」。在遮住自己的眼睛的時候,身體中的其他感官能力會加強,樂感也會提升,在這樣的感同身受中,一個天才的藝術家才會冉冉升起。主人公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原作中的天才鋼琴家被改編成苦於沒有創作靈感的鋼琴演奏師,他的目的只是攢夠錢然後移民英國。

和微電影不同,長篇劇場作品需要一根明確的主線,其他的配角人物也要塑造鮮明。作品將原作中的目睹殺人現場的戲份保留,並且成為後面一系列事件的導火索。在作品前20分鐘的大量鋪墊後,包括女主角在內的劇中大部分人物都已經對主人公的盲人的身份深信不疑,但只有觀眾知道主人公阿卡什是不瞎的,這裡對全知視角的靈活運用為後面所有黑色幽默劇情奠定了基礎。這時的阿卡什被邀請去前電影明星普拉莫的家中慶祝結婚紀念日,但當主人公趕到時,電影明星的妻子西米已經和他的情夫連手殺掉了普拉莫(電影明星)。雙方的較量終於正式開始。

和普通的懸疑作品不同,《調音師》大量使用黑色幽默配合眾多的歌舞戲來讓作品的節奏顯得格外輕快,作品中西米是不知道調音師是裝瞎,調音師為了不被滅口也只能假裝自己真的瞎,所以雙方只能在殺人現場相互狂飆演技,好讓對方認為一切真的都在自己掌握之中。最終在雙方的大量「互演」後,調音師阿卡什終於逃出虎口,再三思索後決定報警,但趕到警察局後他傻了眼,剛才在殺人現場的西米的情夫就是警察局局長……局長看到來的人正是調音師也起了疑心,於是關於調音師到底是真瞎還是假瞎的試探與博弈便正式開始。

關於博弈的細節我在這裡不多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電影,作品的娛樂性質非常高,觀眾甚至可以把它當作一出純幽默黑色的喜劇來看,我們在這裡挖掘一下喜劇背後的內容。書接上文,在千層博弈過後,蛇蠍婦人一般的西米做掉了唯一的目擊者鄰居老太太,然而這一幕又被調音師阿卡什目擊到,於是西米開始懷疑阿卡什的瞎子身份,最終在西米的反覆試探下阿卡什暴露了真實身份,但他同時被西米下毒破壞了視網膜,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瞎子。這裡實際上是一個真正的轉折點,我們剛剛提到過在原作中有一個關於泰姬陵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四個字——「感同身受」,之前的阿卡什只是裝成一個瞎子,但他並不是真正的瞎子,這個時候真正瞎了的阿卡什才真實的感受到黑暗是什麼樣子。同時他也真正的感受到整個社會的漆黑。

當一個人真正融入黑暗後,之前的光明社會也就拋棄了他,這個時候的故事急轉而下,在真正瞎了以後的阿卡什雖然並沒有更換自己的住宅,但是他見識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模樣的印度社會,在逃脫印度警察局長的追殺後,他被幾個當地診所的醫生救起,他以為這些人是來救他,但當這些人知道他是孤家寡人時,他們毫不猶豫的準備變賣阿卡什的人體器官……

其實在這裡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出阿卡什所經歷的社會反差,在他還是盲人音樂家時,他可以和正經人家的女兒談戀愛,可以在豪華餐廳裡當音樂師,甚至可以和前電影明星談合作,他雖然是個瞎子,但是可以經歷上流社會的一切。但當他捲入兇殺案並真正失去光明後,之前所擁有的一切全部喪失,代表著偷窺欲的小孩,肆意踐踏著法律的警察,向同為弱者的下層居民舉起屠刀的醫生,其實這些就是在塑造一個真實的近乎虛假的印度社會,在黑色的喜劇包括之下,作品中的印度同樣是暗無天日的,其實整個社會就是在有意識的裝瞎,以至最後人們都不能分辨到底是真的瞎還是在裝瞎。最後拯救了男主的反而是虛無縹緲的婆羅神,這可以說才是最大的諷刺……

在和地下團夥籤訂契約共同討伐警察局長後,主人公開始了反擊,他們選擇綁架西米並且製造出西米自殺的假象,反正整個社會也在裝瞎,有時候只能用無法無天才能對抗肆無忌憚。但正當綁架成功眾人準備去拿贖金時,阿卡什卻被同夥和西米關在一起,地下團夥的選擇是我都要,人體器官和贖金哪個也不能少,被關在一起後阿卡什決定和西米連手逃出去,結果西米剛被放出來就對阿卡什一頓痛打,合同和契約這種東西就是拿來撕毀的……我們可以在這裡梳理一下男主到底被多少人騙過,實際上一開始男主只是裝成瞎子來獲取藝術靈感,我們姑且可以認為他欺騙了女主的感情,但是從他真正失明開始,主人公就開始不斷被騙,先是差點被騙了器官,後來被利用制定綁架計劃,最後又被西米利用逃脫綁架,在進入社會的黑暗面後,阿卡什那層善良的外衣被不斷剝離,幾乎所有人都在欺負他這個老實人,這個時候人物的內心實際上會發生劇烈的變化,這也促成了他最後的選擇。

我們在這裡先解讀一下作品的結尾,當然如果是有大量懸疑片觀影經驗的觀眾應該已經看透了結尾的奧秘。主人公最後和醫生聯手制服了西米,醫生建議賣掉她的器官,這樣我拿錢你取她的視網膜,可以說公平公正。幾年後女主在歐洲又看到了男主,這個時候男主已經組了樂隊,她想看看男主這時會怎麼說,男主把這些經歷告訴了她,說當時醫生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阿卡什我百般拒絕,因為這樣不人道,不斷的提出要放了西米,然後一塊去警察局自首,醫生並沒有同意,但是他下車檢查的時候卻被本該昏睡的西米反殺,西米於是把男主放下車準備殺人滅口,就在這時電影開篇的兔子受到了獵槍的驚嚇正巧撞在了西米飛馳車上,於是車毀人亡,只有無辜的阿卡什輾轉來到了英國。

細心的觀眾已經看出了問題所在,最後男主的這段陳詞實際上是有問題的,如果男主已經失明,那他怎麼會對於事發當場的細節記得這麼清楚?瞎子是不可能知道是兔子撞上了車這樣的細節,案發當場也沒有其他人,而且關鍵證人農場主去哪了?這些都是疑點,作品也沒有解釋。其實作品兩次出現了同一個場景,也就是那棵樹。第一次出現的時候男主所坐的車是直接開過了那棵樹,但第二次出現的時候,那輛車忽然停在了原地,實際上導演已經暗示之後說的一切全都是假話。證據就是電影的最後一幕阿卡什用手杖精準地擊中易拉罐,如果是一個沒有瞎的人,他絕對不可能這麼精準的把易拉罐打到那麼遠的地方。實際上的真相應該是男主答應了醫生的請求,他們變賣了西米的器官,醫生得到了錢,而阿卡什拿到了她的角膜,當時在女主的質問下,他還是不願意說出真相,看到了手中的兔子手杖(有一個特寫鏡頭,就是那個兔子手杖)於是編出了後面的劇情。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來,男主的人設是在不斷變化的,不管他前面到底瞎不瞎,他的內心還是有良知的,從他的歌聲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的率真與善良,在被捲入案件後,他的第一反應也是報警,和一個普通的正常人無異,但在經歷後面的一系列事件後,他發生了蛻變。他發現警察是靠不住的,上層的警察早就被買通,大boss就是局長,下層的醫生也靠不住,他們可以為了錢隨便抓一個人取走他的人體器官,臨時的戰略夥伴也靠不住,危機關頭可以互相幫助,只要達到了目的,反目成仇是家常便飯,所以在叢林法則下,能靠住的只有自己,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善意與良知都成為了阻礙自己的石頭,所以想要重新回到曾經的世界,只能拋棄掉這些阻礙自己的東西。《三體》中有這樣一句話:「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阿卡什最終選擇了撿起獸性,同時他也正式成為了那些同夥的一員,但是在電影中,最大的悲劇其實不在於此。當阿卡什再次巧遇自己的前女友時,他並沒有第一時間告訴女友真相,我覺得不是因為阿卡什無法面對自己之前做出的選擇,阿卡什身為在社會黑暗面摸爬滾打過的人,他不願意讓天真善良的女友接觸那個世界,他更願意讓女友見到一個更加善良的自己,一個沒有明滅良知的自己,但是女友的話是最為諷刺的:「你當時應該聽醫生的話,取走她的視網膜」……

實際上,真實的世界並不像阿卡什想像的那樣,光明面和黑暗面並不是有明確的界限,每一個人的心裡都藏著一個邪惡的自己,就算是天真率直的前女友也是一樣,男主自顧自的為她打造了一個虛假的經歷,但是她似乎更喜歡那個充滿原始氣息的叢林世界,那才是自己生活的世界,所以最後的阿卡什才憤憤不平的敲打易拉罐,可以說那是對於世界的最無力反抗。

最後我們解釋一下,作品開篇的那句話:「生命是什麼?生命離不開肝臟」。其實這句話不僅僅是說人體器官的重要性,還在表明生活的欲望,生命以存活為第一前提,活著就是生活最大的欲望,肝臟在這裡就是欲望的代名詞,在社會底層中有些人為了活著已經拼盡全力,他們的存活僅僅是為了不被他人吃掉,而其他人為了能活的更好會毫不猶豫的吃掉弱小的人,這就是底層的動物性。人類的繁衍就是建立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下,所以生命離不開為自己而活著的動物性,如果生存在一個毫無規則與秩序的環境中,那麼底層人類的動物性將被展露無遺,劇中的最後男主實際上也成為了一個嗜血的動物,而最後女主的回答就是在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動物性的一面,沒有誰是天生的小白兔,大家只不過被人類社會的規則束縛了本性而已。

《調音師》實際上就是這樣一部帶有濃重黑色氣質的懸疑作品,劇中對人性的挖掘和對社會的隱喻其實不限於印度一國,全世界不管哪個國家那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黑暗面,而被規則束縛的人也都隱藏著自己的動物性,如果同樣的情景下面對同樣的選擇,那也許大家都會是下一個阿卡什。

相關焦點

  • 《調音師》:窺測陰暗人性的背後,是對魔幻現實的人道關懷
    被豐富了的是充足的人物動機、細膩的角色塑造、對人性陰暗和醜惡的挖掘,以及極具印度特色的社會現實揭露少不了的歌舞情節。《調音師》在國內上映後,反響熱烈,半個月時間就拿下3億票房,豆瓣評分高達8.3分,可謂是一部既叫好又賣座,口碑炸裂的電影。
  • 《調音師》| 本土化改編下的人性探討
    《調音師》講述了一名叫阿卡什的「盲人」鋼琴調音師在目擊一樁謀殺案後,又差點被販賣人體器官,最終成功逃脫的故事。影片對人性的自私與陰暗以及印度社會的現狀進行了揭露。原版微電影的時長為14分鐘,而印度版《調音師》為139分鐘。在核心故事「盲人」鋼琴調音師目擊一樁謀殺案創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西米和曼諾拉的婚外情,司旺米與卡西卡母子倒賣人體器官兩個支線劇情,並由主線劇情串聯,在橫向豐滿了劇情,從縱向挖掘了人性。儘管兩版《調音師》中的主人公都偽裝成盲人,也目睹案發現場,但他們的內驅動力卻大相逕庭。
  • 《調音師》:命運的旋律詭譎又苦澀
    其中,辛哈、西米勉強算是上流社會的人,蘇菲和她的父親可以歸入中產階級,莫裡夫婦則是底層人的代表。此外,還有涉足非法器官買賣的斯瓦米醫生、腐敗墮落的警察局長馬努等。他們的生活並不困窘,但慾壑難填,因而變得邪惡、殘忍。影片中,從道德水準來看,能夠滿足於現狀的中產階級大抵是平和、善良的,只是容易自以為是,看不清人性的真相。上流社會,則是一派物慾橫流的景象,人們往往精神空虛、生活無聊。
  • 《調音師》:看不見的眼睛,看得見的黑暗,關於人性的極致反思
    【看得見的眼睛 看不見的人性】電影是利用懸疑來深刻的反映人性,刻畫人性的。這裡要重點提到的是,影片中,對主人公人性的刻畫,最出彩的集中在電影中最後一個鏡頭,值得我們認真研究。一部立體的 懸疑電影其主旨是多層面的,其中最為主要且最能推動敘事的一層就是表達 &34;。那麼《調音師》的人性之 &34;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不難看出是表現在人物本體自身,調音師阿卡拉、老演員普拉默及其妻西米、情夫曼諾拉、醫生司旺米及卡西卡母子二人,各自的人物心理動機和行動構成了人性之惡的本源。
  • 韓國電影的災難寓言
    雲納君【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認為:「《釜山行》不但在表現手法上全面吸收了歐美喪屍電影的商業公式,更成功借喪屍題材反映人性醜陋和韓國的社會問題」而《釜山行》導演延尚昊自己說:「這是一部不同於以往的喪屍電影,你可以把它想像為一部寓言偽裝的類型電影。
  • 社會上流與底層生活無法逾越的鴻溝——電影《寄生蟲》的社會隱喻
    《寄生蟲》韓國正式版海報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將一個現代寓言故事,包裝在看似荒誕的黑色幽默之後。電影講述了生活在韓國社會底層的四口之家,住在貧民區的半地下室裡社會階層的固化導致階級對人進行的分類,在韓國社會高失業率的背景之下,頂層和底層之間隔了一道隱形的但又無法跨越的鴻溝,這個鴻溝就是電影中多次提到的窮人味兒。
  • 《一齣好戲》:喜劇外殼下的一則社會寓言
    電影《一齣好戲》作為一部商業喜劇片,除了其中喜劇的元素之外,既具有災難片的類型屬性,同時也是一出充滿黑色幽默的人性悲劇。影片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觀和社會意義等也值得人們去反覆的解讀和深思。社會寓言類電影的寓意是電影創作的靈魂,就好似人類必須要有思維一樣重要。在寓言創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見的線,大多數時候,這根線並不會直接在臺詞中體現。但是,好的電影的寓意,會隨著觀眾的觀看進程而逐漸明晰。這是寓言類電影獨立作為一種電影形式的魅力所在。
  • 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揭示黑暗的人性《調音師》
    《調音師》是由奧利維耶·特雷內執導,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格萊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2月21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假裝盲人的鋼琴調音師阿德裡安目擊了一樁謀殺案後發生的故事,也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同名影片的故事靈感來源。
  • 《調音師》:眼見為虛
    而據此改編的印度電影《調音師》,補充了很多的內容,卻仍然給人很多的想像空間。插敘手法,若在電影拍攝中運用得當,那必將迎來一部佳作。國外的《蝴蝶效應》、《原始碼》,國內的《瘋狂的石頭》、《無雙》等等,都是其中優秀的代表,而這部《調音師》,也是之一。
  • 《調音師》《一個母親的復仇》……贏在第二起跑線上的印度電影你看了嗎
    最近這十年來,印度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崛起令人矚目。繼《起跑線》《摔跤吧!爸爸》等一批佳作之後,今年國內又相繼引進了《調音師》和《一個母親的復仇》,且都獲得了不俗的口碑。其中《調音師》的檔期綿延了一個多月,可見其票房號召力。印度電影的崛起,離不開面向國際市場的努力開拓,敘事技巧的不斷成熟,以及現實主義題材的直擊人心的魅力。
  • 《調音師》:披著懸疑喜劇的外衣,從婚外情中讀懂人性
    電影中不同人物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觀念,通過一件謀殺案他們之間互相產生聯繫,共同構成了印度社會的縮影,讓這部懸疑片變得更加好看,更富有內涵。很多電影裡都把主角塑造成一個偉大的英雄,但《調音師》裡的阿卡什卻是一個很典型的自私者。他一次又一次的告訴兇手自己什麼也不知道,就當事情從未發生過,但無濟於事。
  • 命運定調者《調音師》:看破人性,反轉與謊言最多的懸疑電影
    《調音師》的大概故事情節為:一個為了各種殘疾人福利及便利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受一位著名電影明星男主人普拉默邀請為他的妻子在結婚紀念日時獻奏製造驚喜時,意外闖入捉姦現場並目睹女主人西米和其情夫曼諾拉,清理男主人普拉默屍體的全過程。
  • 懸疑微電影《調音師》:「看得見」的人性
    「這個社會不是偷窺狂就是暴露狂」,壓抑的人性只有通過不正當的方式才能發洩出來。住在山洞裡的人們因為懼怕洞外熾烈的陽光不肯走出去,站在洞外的人們無休止地竊取樹上的果實。開端部分講述了調音師因緊張導致比賽失利而一蹶不振,直到他假扮盲人調音師並從中獲得快感開始,他看到了許多人的小秘密。在老闆的質疑中,講述了他的所見所聞。調音師向他的老闆講述自己工作時所看到的「暴露狂」,許多的顧客在盲人面前肆無忌憚的暴露自己,家庭婦女敷著面膜穿著睡衣看調音師工作、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男子在盲人面前無所顧忌地穿褲子、漂亮的姑娘在盲人面前脫掉衣服跳舞。
  • 《調音師》憑豆瓣高分引爆多國多版|假盲人引發人性終極拷問
    因為最大限度折射人性。中國自古有個詞叫「慎獨」,說的是人在獨處情境下,審慎地做事,做好事,才算真君子。老話「明人不做暗事」也是這個意思。然而《調音師》恰恰提供一方罪惡的沃土,供無數人在上面耕耘。這是多麼光輝奪目的上帝視角,人類渺小的一面暴露無遺。
  • 《調音師》再好,也別說——印度電影全面碾壓國產片了!
    除了有《巴霍巴利王》這個系列的歷史傳記電影,以及少有的類似於《調音師》這種完成度較高的商業片,印度電影大部分都是在反映社會問題。女性地位、教育制度、宗教民族衝突,這都是印度電影的標籤,但是在其他題材上,印度電影沒有什麼優秀的作品。
  • 《調音師》看點解析 不可錯過的「驚喜影片」
    50餘次反轉轉到你暈,看《調音師》如坐過山車電影《調音師》講述的是一個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意外闖入捉姦現場並目睹女主人和其情夫清理男主人屍體後,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假盲人、真兇殺,《調音師》的反轉劇情在如此高能的設定之下展開,並成功地將這種高能保持了全片,不停挑弄觀眾神經。
  • 從故事情節、音樂效果、主題呈現,深度解讀電影《調音師》
    《調音師》一部印度版的電影,於2018年拍攝,是一部熱度很高的懸疑影片,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3分。這部影片改編自法國的高分同名最佳懸疑短片。原版的短片只有十幾分鐘,而印度版的吸取了原版精華,並在其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新的情節。
  • 《調音師》最美的音樂是心靈的呼聲!年度必看懸疑佳作!
    這部電影也是將這個題材的閃光點發揮得淋漓盡致!電影背景《調音師》是印度導演斯裡蘭姆·拉格萬執導的影片,講述了鋼琴家阿卡什為了尋找音樂上的靈感,扮盲人出現在大眾視線裡。後來目睹了一場謀殺案而引發一連串的事故,自己也成了真盲人。在一連串的事故中,人們為了金錢盡顯人性的醜惡,最終所有的作惡的人都有自己報應,阿卡什最後在倫敦生活並恢復了視力。
  • 懸疑電影《調音師》即將上映
    電影《調音師》由新晉影星阿尤斯曼、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女演員獎的得獎紀錄保持人塔布主演,故事拋棄了主角「偉光正」的印度傳統,在黑色幽默的氛圍中一路反轉一路開掛。「五分鐘一個高潮」、「憋尿看完」等評價,加上爛番茄100%的逆天好評加持,《調音師》毫無疑問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引進影片之一。
  • 印度電影調音師豆瓣評分8.4 調音師真實故事改編哪部電影
    印度電影調音師豆瓣評分8.4 調音師真實故事改編哪部電影  印度電影又殺出一匹黑馬,《調音師》上映之後被奉為神作,無限反轉劇情實在是太過癮了。被網友們推上神壇的《調音師》真有這麼好看麼,豆瓣評分是多少?  印度電影《調音師》4月3日在國內正式上映,豆瓣評分8.4,可見口碑有多硬了,能被奉為神作,果然是有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