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師》:看不見的眼睛,看得見的黑暗,關於人性的極致反思

2020-09-05 娛女後花園

由印度懸疑導演斯裡蘭姆·拉格萬執導, 改編自同名法國短片電影的《調音師》於 2019 年 4 月 3 日在中國院線上映,該影片以反轉且不定的敘事話語、多變且多面的人物塑造、喜劇與犯罪的混合題材以及難以甄別結局的現代——後現代性文本引起學界關注,並引發了眾多的學者及觀眾的熱議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阿卡什在假扮盲人後獲得了工作機會,也找到了女友,卻在去倫敦之前捲入了一起兇殺案,並牽扯出後續一系列偷情、出軌、殺夫、毀屍滅跡、下毒、綁架勒索、買賣 器官等揭示人性黑暗面的荒誕故事。

【看得見的眼睛 看不見的人性】

電影是利用懸疑來深刻的反映人性,刻畫人性的。這裡要重點提到的是,影片中,對主人公人性的刻畫,最出彩的集中在電影中最後一個鏡頭,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關於結局的解讀,阿卡什最後揮桿打了易拉罐,說明他沒有瞎,由此推測出他必定對蘇菲說了謊話。至於從何時開始說謊話,我有以下兩種推測:

阿卡什謊言部分開始於插入與蘇菲談話之後。阿卡什編造自己請求醫生不要殺西米,途中醫生被西米反殺,最後西米死於車禍爆炸的故事。 而這其實是他自己作為一個利己主義者的自我安慰罷了。

真實的情況有可能是阿卡什和醫生共謀賣掉了西米,阿卡什得到了錢和眼角膜。這是最明顯可以想到的一種結局,阿卡什要說謊的原因很複雜,原因之一是想和前女友再度雲雨,更多則是阿卡什心中認為自己是個好人,心中殘存一絲良知,為自己的罪行感到不安因此出於未泯滅的人性而編造了這個自欺欺人的故事。

阿卡什本來就是一個可以分清是非,但是更重視自己利益與安危的人,當他被捲入漩渦到警局錄口供時,阿卡什想像自己揭發罪犯,卻因為膽怯而沒有做出正義 的舉動。後來經過的系列事件兩權相較都選擇了利己的一方,

所以他才編造出來一個騙自己和騙別人的謊言。

早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有類似設定, 老虎是衍生出的人格,因此這部影片的兔子也是阿卡什衍生出來的。影片中表現了兔子無意中引起車禍殺了西米,自己卻全身而退,這個段落本身就是超現實的。阿卡什想像自己就是盲兔子,自身毫無瑕疵,更沒有犯罪,無辜的被獵人追殺,最終由於巧合全身而退。

第二種推測則是謊言在影片後半段就開始滲入,阿卡什被西米毒瞎後確實失明了一段時間,但是後期逐漸恢復了視力。最後在醫生面前玩起了裝瞎的把戲。

這種假設的實際結局是阿卡什殺掉了醫生,接著賣掉了西米的肝臟獨吞錢財。影片中的醫生原本並非善類,一開始就想割掉雙腎置阿卡什於死地,彩票夫婦黑吃黑綁住阿卡什應該是和醫生的共謀。阿卡什在醫生等人眼中的價值就是出謀劃策,計劃實施好阿卡什就失去了利用價值,弄死阿卡什少一個分錢的,然後 再賣掉阿卡什的器官謀利。

所以阿卡什會與西米聯手出逃,不僅是怕行動失敗警官找過來,更怕行動成功被自己曾經的隊友弄死。到醫生趕來時,西米與醫生拼殺,阿卡什選擇了先幫醫生,因為在當時情境下西米是主要威脅。制服西米後醫生和阿卡什各自心懷鬼胎,醫生想弄死阿卡什和西米,統統賣掉。假意跟阿卡什說自己會報答他,實際是因為自己缺少幫手,無法一下控制住兩個人,先利用阿卡什幫自己控制好西米,然後再殺掉阿卡什。阿卡什此時差不多恢復了視力,卻堅持裝瞎,心中防備著醫生,同時也利用醫生控制西米,料理好西米後,阿卡什反殺醫生。

第二種的結局假設的解讀就是阿卡什從一個有瑕疵的普通人徹底異化成一個黑暗的惡人,阿卡什的品德瑕疵一開始就有展現,他裝瞎部分原因是藝術實驗,更大的原因是貪圖便宜房租。也曾想偷偷報警維護正義,卻撞在了槍口上,被捲入漩渦,無辜瞎了眼睛,之後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想致他於死地。阿卡什為自保也為利益下了黑手。帶著巨款遠赴歐洲,此時他心理已經扭曲,繼續帶著隱形眼鏡窺探人性。


【人性之惡,惡在何處?】

當我們對 《調音師》的敘事聚焦進行細緻的梳理,不難發現影片在展現犯罪事件下各人物行為、動機的同時,將敘事的假定性和多義性與人物本體心理世界相縫合,表現出影片所要表達的主旨——— &34;,使觀眾對因 &34;引發的 &34;事件進行深刻的反思。

《調音師》在敘事上對現代及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以及法國新浪潮的借鑑良多,但就其敘事動力來講 《調音師》是將電影主旨作為一種主要的敘事動力。一部立體的 懸疑電影其主旨是多層面的,其中最為主要且最能推動敘事的一層就是表達 &34;

那麼《調音師》的人性之 &34;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不難看出是表現在人物本體自身,調音師阿卡拉、老演員普拉默及其妻西米、情夫曼諾拉、醫生司旺米及卡西卡母子二人,各自的人物心理動機和行動構成了人性之惡的本源。

這種惡的意識在根本上印證著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 &34;, 對每一個體而言,如果在自我、靈魂、精神三個層面丟失了神性的參照和畏懼感,相對神性的無限性在個人的 有限性追求上過於執念,則會產生惡之念頭。從理論上講,《調音師》的主旨表達即是通過踐行對人物在產生惡之慾念後所採取的人物行動,以推動和縫合故事的敘事推進和敘事表達。

綜合影片文本來看不難分析出 《調音師》 中主要人物———阿卡拉的行動和動機正是敘事的主要推動力。因為主要人物是電影著重刻畫的中心人物,是矛盾衝突和主旨表達的主體, 也是主題思想的重要體現者,其行動貫穿文本並且也成為敘事情節展開的主線,嘗試剖析《調音師》中的主要人物阿卡拉的內部和外部塑造就顯得尤為必要。

在敘事中,阿卡拉的目標是參加印度查亞吉特音樂節獲得獎狀,成為著名鋼琴藝術家並前往英國發展,這是阿卡拉的人物生存需求。在需求的內核下阿卡拉也有一系列困境,如因為追求藝術而生活貧困,所以他只能裝作盲人以最低的價錢租下房子;又如阿拉假裝失明期望在黑暗中尋求藝術的靈感的情況下遇到自己的女友蘇菲,如何隱瞞真相併與蘇菲幸福生活在一起,這也是一種困境。

而阿卡拉也有自身在行動上的阻礙和對抗,包括自己可以通過假裝殘疾得到女友的憐憫和愛,得到餐廳的鋼琴師工作支撐自己的生活和理想等。這其中沒錢 和是否承認自己的謊言也是阿卡拉所遇見的阻礙和對抗,當然也包括阿卡拉在敘事轉折事件中的犯罪情節、報案情節時對正義的糾結、態度和表現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物塑造上,阿卡拉的外在需求、困境、行動、阻礙和對抗都只能是揭示人物與眾不同的特點、建立敘事人物關係圖、成為敘事 結構中的一部分,而阿卡拉的內在性格缺陷 ,他在轉折事件或情節線中人物的抉擇所表現出的心理狀態才是推動敘事的內在動力。於是,主人公阿卡拉所表現的人性之 &34;就成為了本文動力。

首先在轉折事件中,阿卡拉經歷了一場刑事倫理案件。他受僱進入演員普拉默與其妻西米的家中,為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彈奏鋼琴曲,卻意外撞見普拉默被西米和西米的情夫曼諾拉殺害了。這一事件中雖然阿卡拉受到驚嚇但是卻保持著正義的心態,試圖通過彈奏普拉默出演的電影主題曲來喚醒西米的良心。

其次在另一件轉折事件中,阿卡拉到警察局報警,發現殺人兇手正是西米的情夫曼諾拉——身份為警察局的警長,他因恐懼逃離了警局,這也是人性出現 &34;的初始狀態——恐懼。

此後隨著情節推進,阿卡拉遭遇曼諾拉和西米的輪番恐嚇,被西米下毒手雙目真正失明並險些丟失肝臟後,阿卡拉人性之惡也開始逐漸被喚醒。他教唆醫生司旺米及卡西卡母子二人綁架西米, 勒索曼諾拉,下決心丟掉與蘇菲的愛情,並將西米的角膜和肝臟販賣達到自己的目的 ,並在影片的最後表達一種人性之惡的多義性結局。

總而言之,通過 &34;的影片主旨,《調音師》在人物的外部和內部塑造中注入了動力,推動了敘事線的發展, 使 &34;呈現於敘事策略的表達中。影片中的&34;鋪設出&34;氛圍,提升了 電影的藝術深度與倫理高度,同時也頗具現實政論性。《調音師》跌宕起伏的情節亦真亦幻,發人深省的隱喻亦莊亦諧,帶有&34;的本質。

【狂歡化的本質背後的深意】

電影中滲透的&34;風格,給了觀眾更深刻的接受者體驗,讓觀眾思考阿卡什復明真相的同時,也被置於靈魂拷問之中,對於&34;,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許多印度的優秀電影都會反映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而與西方的&34;相融合,給印度電影的民族性帶來創新與升華,在戲劇性諷刺中引導觀眾發現問題並進行理性思考,更具藝術渲染力。

這裡要進行補充的是,&34;簡稱&34;,是一種文學體裁,與&34;同屬於&34;,具有 &34;的本質。巴赫金總結了&34; 的十四大典型特徵,其中,象徵性的三點式結構、對照和矛盾的結合、&34;與&34;&34;的有機結合、&34;的比重、 用各種插入文體進行諷刺性模擬等在電影《調音師》中得到了充分的顯現。

這時候我們再反過來看影片,《調音師》並不是對&34;簡單地再現和模仿,而是將這個藝術手法貫穿了整部影片。

首先,影片通過時空穿插的手法,圍繞&34;的主線,以懸念迭出的劇情串聯起象徵著&34;的&34;三點式構架:

在第一階段,從主人公的一句獨白開始,以倒敘形式進入故事的過去,象徵著&34;; ;第二階段講述了假裝盲人的調音師阿卡什邂逅了單純女孩蘇菲後,人生呈&34; 的趨勢,象徵著由&34;轉到了&34;; ;第三階段中,一切發生了顛覆,即轉到了&34;:目睹了兩個兇殺案現場之後,阿卡什的秘密逐漸被揭穿,故而被弄瞎、被追殺,逃亡中又遇到器官販子,命運幾經反轉,看似&34;的結局也留下了懸疑,在仔細推敲後發現,主人公阿卡什極有可能用了&34;西米的角膜復明,並靠賣掉其肝腎的錢在異國過上了新的&34;生活,直到再次遇見前女友並講述了另一個&34;的結局。

劇情中多處太過巧合的情節顯然是虛構,但並不影響其引發對人性倫理的考驗,體現出&34;的鬧劇性兼哲理性。在人物的刻畫上,大膽的虛構與對現實的敏銳觀察相結合,刻畫出社會各階層中的典型形象: 從娛樂圈明星到底層人民小販,從警察到醫生,從老嫗到孩童,缺乏思考看不見真相的女友, 以及為自保而無視真相、後來又改編真相自我麻痺的阿卡什。

而在這些人物設定中,本該最具&34;的醫生,在此卻是黑心的器官販子;外表光鮮亮麗的女星西米,卻是與情夫謀財害夫、殺人滅口的蛇蠍女人;本該維護正義的警長,卻徇私枉法,視人命如草芥,面對發現其出軌的妻子持槍發狂,躲在廁所裡極盡虛偽懦弱。在表現矛盾時,影片很擅長打破觀眾的期待視野,如在阿卡什被害成盲人時,本以為其女友的到來可以救他,而她卻沒有做任何思考和辨識,極其天真地中了兇手的詭計;本該天真善良的兒童,卻小聰明偷拍&34;的秘密以此賣錢,撞見真相的時候沒有伸出援手卻漠然離開。運用此類的&34;式的變化更迭, 使觀眾也隨之迴旋於矛盾之間。

影片通過不同人物凸顯了對照與矛盾的結合,將人性的罪惡、卑鄙、庸俗等表現得淋漓盡致。影片中最主要的矛盾即&34;與&34;,以及&34;與&34;。

阿卡什在謊言中將自己塑造為高尚又善良的角色,影片中有多處類似的&34;,如主人公的畫外獨白&34;體現了他有追求有夢想的藝術家屬性,在警局,阿卡什在自己腦海中&34;了將全部實情全盤託出,但現實中為自保還是選擇了繼續偽裝。這些在空想中展現的&34;,其實也是一種&34;式的人物與自己本身的對話。

電影情境中&34;氛圍的鋪設,為人物創造不同尋常的境遇,以引發對人性、哲理的考驗,也頗顯&34;特徵。影片中增加了 &34;的比重,如令人印象深刻的西米的大笑,一次是在她發現了阿卡什是偽盲人之時,第二次是阿卡什也被同綁於一室之時。

狂歡化對藝術創作思維產生極大影響的當屬 &34;與&34;的儀式,影片中也體現了&34; 與&34;之間的逆轉。如阿卡什在裝盲人時獲利, 並邂逅愛情,即是對一個&34;鋼琴家的&34;,而真盲時,又失去了愛情,象徵著被&34;,但他心中的蘇菲一直是個&34;的存在,為了與之匹配,故而用謊言給了自己兩次&34;,而聽到蘇菲說&34;後的複雜心情表明心中的女神也&34;了。

此外,影片所表現出的&34;的不可靠性也是對傳統敘事手法的一種&34;&34;充滿了對現實社會中大小事件的暗喻,《調音師》中的&34;對觀眾對於人性的思考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發作用。

該影片中的音樂運用也十分的巧妙::首先,音樂是主角作為調音師的職業所需; 其次,歌舞敘事是印度電影特色; 而音樂在整部影片中最重要的是達一種諷刺: 在初遇蘇菲時彈奏的那段樂曲呈未完成狀態,但蘇菲說&34;,數年後二人再相遇時,這首樂曲帶著一個聽起來圓滿的結尾再次出現,而此時, 變完美了的樂曲恰恰諷刺的是他殘破了的愛情和靈魂。在本片中,音樂是表現主人公各種複雜的 內心活動的最佳手段,如在兇殺案現場,兇手二人在&34;的眼前表演了收拾屍體的全過程,此 刻的音樂不僅是阿卡什掩蓋內心恐慌的唯一方法,也更烘託了&34;的鬧劇性。本片中無處不在的音樂,以及富有詩意的敘事性歌詞,具有&34;中插入多種文體進行諷刺性模擬的藝術效果,相較印度傳統電影中單純的音樂敘事,具有 一定的超越性,也顯現出印度電影中歌舞元素的 反傳統化趨勢。

還有,&39;梅尼普體&39;最後的問題&34;What is life?&34;It&34;中的雙關語&34;在這裡,該詞具有兩個釋義,一為:肝臟,二為:生活者,由此揭開整部影片對&34;&34;&34;&34;等倫理問題的拷問。

片中的&34;映射出現代社會中眾生皆&34;的道德困境,也反映出當下印度普通民眾的生死觀在經濟發展的衝擊下發生了改變,宗教道義信仰正在跌落,開始向&34; 轉變。

影片中,醫生的一番話引出了一個問題:對於一個死有餘辜罪不勝誅的蛇蠍女人,是選擇讓她死得&34;,還是讓其死於法律的制裁? &34;梅尼普體&34;貧民窟的自然主義&34;哲理的對話&34;利&34;義&34;利&34;惡&34;惡"到什麼程度?」

相關焦點

  • 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最後結局真相:人性遠比想像複雜
    4月3日,印度燒腦懸疑神作《調音師》(又譯:看不見的旋律),即將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受到了無數懸疑推理迷的熱切期待。據悉,該影片改編自2010年法國經典懸疑同名短片,除了在懸疑和驚悚氣氛延續原作外,還對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開腦洞地擴充。尤其是在影片結尾部分,觀眾們對故事的結局到底是不是真實的百思不得其解。那到底影片《調音師》阿卡什敘述的結局是不是真實的結局呢?
  • 《調音師》:窺測陰暗人性的背後,是對魔幻現實的人道關懷
    被豐富了的是充足的人物動機、細膩的角色塑造、對人性陰暗和醜惡的挖掘,以及極具印度特色的社會現實揭露少不了的歌舞情節。《調音師》在國內上映後,反響熱烈,半個月時間就拿下3億票房,豆瓣評分高達8.3分,可謂是一部既叫好又賣座,口碑炸裂的電影。
  • 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揭示黑暗的人性《調音師》
    《調音師》是由奧利維耶·特雷內執導,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格萊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2月21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假裝盲人的鋼琴調音師阿德裡安目擊了一樁謀殺案後發生的故事,也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同名影片的故事靈感來源。
  • 懸疑微電影《調音師》:「看得見」的人性
    「這個社會不是偷窺狂就是暴露狂」,壓抑的人性只有通過不正當的方式才能發洩出來。住在山洞裡的人們因為懼怕洞外熾烈的陽光不肯走出去,站在洞外的人們無休止地竊取樹上的果實。開端部分講述了調音師因緊張導致比賽失利而一蹶不振,直到他假扮盲人調音師並從中獲得快感開始,他看到了許多人的小秘密。在老闆的質疑中,講述了他的所見所聞。調音師向他的老闆講述自己工作時所看到的「暴露狂」,許多的顧客在盲人面前肆無忌憚的暴露自己,家庭婦女敷著面膜穿著睡衣看調音師工作、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男子在盲人面前無所顧忌地穿褲子、漂亮的姑娘在盲人面前脫掉衣服跳舞。
  • 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劇情反轉55次解讀 考腦力直到落幕
    近日,年度必看懸疑神作印度版《調音師》(又譯:看不見的旋律),終於國內定檔,將於4月3日全國各大院線上映。這部改編自2010年法國經典同名懸疑短片的《調音師》,是2018年IMDB最高分印度電影,豆瓣以8.8的評分開分,最近又升至9.2分,讓眾多影迷粉絲對這部影片期待不已。那到底這部影片講的是什麼呢?為什麼如此廣受好評呢?下面就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 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結局分析 男主阿卡什說謊了嗎
    2010年,一部法國微電影《調音師》在全球熱播,雖然僅有短短的十四分鐘,但是其中暗含的人性貪婪、虛偽和驚悚氛圍的塑造,讓這部微電影成功。2018年,印度導演斯裡蘭姆·拉格萬根據該微電影改編的長篇電影《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在印度首映,成為最賣座的推理懸疑電影。
  • 西班牙著名恐怖片《黑暗面》,關於辣眼睛人性的深刻挖掘
    但是,今天要討論的這部懸疑類電影,劇情的風格並不像我們平時所熱衷的像《致命id》等知名懸疑片一樣結局神反轉的類型,而是一部劇情層層遞進,猜的到故事的發展但是正如它的電影名一樣具有不為人知一面的——黑暗面,今天wendy帶你走進《黑暗面》,挖掘辣眼睛的醜陋人性!看過《黑暗面》的可以看一下分析,沒看過的可以看了以後再來看wendy的分析。
  • 把博弈拍到極致的懸疑影片《調音師》:人性與利益的對賭
    為財、為情、為安全、為自由,每個參與博弈的角色都有自己的訴求,但他們互相之間又是不信任的(《三體》的黑暗森林)。這種不完全信息下的多方動態博弈,遠比教科書上陳詞濫調的海盜分金、囚徒困境有趣多了。不過很少有人從博弈的角度來解讀本片,下面我就試著梳理影片中的各個博弈。
  • 底層社會的人性寓言——全面解讀電影《調音師》
    在原作中的調音師講過一個關於泰姬陵的創造故事:「國王為了讓建築師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泰姬陵,下令殺掉建築師的妻子,理由是這樣就能讓建築師感同身受,明白失去妻子的痛苦」。在遮住自己的眼睛的時候,身體中的其他感官能力會加強,樂感也會提升,在這樣的感同身受中,一個天才的藝術家才會冉冉升起。主人公的身份也發生了變化,原作中的天才鋼琴家被改編成苦於沒有創作靈感的鋼琴演奏師,他的目的只是攢夠錢然後移民英國。
  • 《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 說不明的人性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創意,就來自這部短片。不過,本片不僅擴充了原作的內容,更在立意和內涵方面高出一籌。如果說微電影版本嘲笑了主人公的自作聰明,那麼大電影版則聚焦於人性和社會的黑暗面。電影中反覆詠唱的兩句歌詞,點名了本片的潛在主題:「什麼是生命,這取決於心臟,為什麼心臟更像一個黑洞」。言下之意很明顯,「唯利是圖」在當今印度社會,早已不具貶義。
  • 名創優品(MNSO.US):看得見的極致性價比,看不見的極致供應鏈和極致...
    美股 名創優品(MNSO.US):看得見的極致性價比,看不見的極致供應鏈和極致效率 2020年10月12日 09:13:18
  • 把博弈拍到極致的懸疑影片《調音師》:人性與利益的對賭
    為財、為情、為安全、為自由,每個參與博弈的角色都有自己的訴求,但他們互相之間又是不信任的(《三體》的黑暗森林)。這種不完全信息下的多方動態博弈,遠比教科書上陳詞濫調的海盜分金、囚徒困境有趣多了。不過很少有人從博弈的角度來解讀本片,下面我就試著梳理影片中的各個博弈。巧妙地使用「盲人」這一概念本作最為核心的概念就是盲人。
  • 《調音師》影評,以開放式的結局結尾,能夠引起思考,反思自我
    微電影《調音師》雖然只有十三多分鐘,但是簡短的時長卻將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得很清楚,影片中的主人公轉行做了調音師,他窺探他人的隱私,為了獲取利益欺騙他人,最終也因此失去生命,影評所表達的主題對當今生活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時長雖然只有十三分鐘,但是整部影片的細節做得很好。
  • 《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男主最後瞎了嗎 男主眼睛怎麼好的
    在影片《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結局中,男主阿卡什對蘇菲解釋稱,雖然自己經歷了一切的不幸,西米的追殺、器官險些被黑市交易等等,但是他依然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希望法律來審判這些罪大惡極的人。甚至直到最後一刻,他也沒有同意莫裡醫生的條件,移植西米的眼角膜讓自己恢復光明,將西米的器官賣給一位富豪,獲得一筆可觀的分成。
  • 命運定調者《調音師》:看破人性,反轉與謊言最多的懸疑電影
    《調音師》的大概故事情節為:一個為了各種殘疾人福利及便利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受一位著名電影明星男主人普拉默邀請為他的妻子在結婚紀念日時獻奏製造驚喜時,意外闖入捉姦現場並目睹女主人西米和其情夫曼諾拉,清理男主人普拉默屍體的全過程。
  • 《看得見看不見》吉竹伸介新作兒童繪本
    《看得見看不見》這本書是作者吉竹伸介又一本關於嚴肅話題的探討,顯示了吉竹伸介的終極關懷,再次回應了一個 哲學問題,正常與異常的邊界在哪裡。地球人在外星探險中遇到三眼星人,這個星球上的人有三隻眼睛。所以原本正常的地球人在這樣的環境裡成為了一種異常,也得到了並不想要的同情與關照。當他遇到後眼天生就看不見的外星人,因為相同,又感到了踏實。
  • 《調音師》:命運的旋律詭譎又苦澀
    相比之下,另一個中文譯名「看不見的旋律」似乎更切題:以為人生有精確規劃,命運卻被「看不見的旋律」所影響,最後走向不可知的未來。影片中,從道德水準來看,能夠滿足於現狀的中產階級大抵是平和、善良的,只是容易自以為是,看不清人性的真相。上流社會,則是一派物慾橫流的景象,人們往往精神空虛、生活無聊。底層民眾因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會輕易放棄道德底線。至於那些心存貪念的群體,則會在欲望的湧動中走向人性的迷失。
  • 印度翻拍《看不見的客人》又犯了《調音師》和《印度暴徒》的錯誤
    印度人一直都挺喜歡翻拍國外的高口碑電影,尤其是去年翻拍自法國同名短片的《調音師》實現票房、口碑雙盈利,並在FilmFare大獎上拿下最佳影片後,更是讓印度人嘗到甜頭,越發的熱衷翻拍外國電影了。這不,今年印度又翻拍了西班牙2016年出品的經典犯罪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片名《復仇》。
  • 電影《調音師》用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揭示了黑暗的人性
    改編法國微電影《調音師》故事講述到男主角故作鎮定透過彈奏優美的旋律想打消懷疑就結束,而印度電影將後面的劇情補上,更在最後留了一些懸念,讓人不會覺得這部作品狗尾續貂,毀了原先作品製造出的韻味。這部電影反映了許多印度的真實社會現象,以及人性的自私勢利與黑暗面,影片一開始的盲兔子就是象徵著男主阿卡什,被人不停瞄準射擊,卻一次次脫離險境,最後全然脫身而出。
  • 《調音師》觀後感,懂了適者生存,你也就活成了睜眼瞎
    丘比特射箭必須蒙上眼睛,正義女神必須瞎。用眼睛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的,他們的眼睛必須看不見,他們得用心看!正如《調音師》這部電影。我想大多人都會和阿卡什相同吧,人性使然,無所謂腹黑之說,我們是人,不是神,這個世界,我們是用眼睛看的,不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