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0年,一部主打懸疑的微電影《調音師》曾經在網絡上走紅。
一名鋼琴家裝作盲人,只因這會讓別人認為他聽覺方面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
沒想到,某天他來到一位客戶家中,卻目睹了一樁兇殺案。
本想利用盲人身份矇混過關的他,最終弄巧成拙。
印度電影《調音師》的創意,就來自這部短片。
不過,本片不僅擴充了原作的內容,更在立意和內涵方面高出一籌。
主角仍然是一位裝作盲人的鋼琴家,矛盾衝突點仍然是一場偶然目睹的謀殺案。
主角叫做阿卡什,阿卡什原本的工作是收學生教琴,有時也會去一些僱主家去演奏鋼琴。
阿卡什的工作為他帶來了不少的薪水也為他積累了很高的人氣,但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鋼琴比賽,阿卡什把所有其它的工作都推掉了。
事實上,阿卡什並不是真正的雙目失明,他只是為了體驗盲人的生活,這樣他可以獲得更多的專注,以來尋找演奏的靈感。
某天,他來到一戶人家工作,殊不知這裡剛剛發生一起兇案,從阿卡什目睹一場殺人案起。
這個人物的生活就被徹底改變,他開始經歷一系列的逃亡和報復,人物的心理也隨之悄然發生變化。
從目睹殺人現場到決定報警,我覺得阿卡什是勇敢的,他不僅戰勝了自己內心的軟弱,還遵從了良知的召喚,去履行自己作為唯一目擊證人的責任。
這很符合觀眾對這個人物的期許,良知戰勝了內心的軟弱,阿卡什代表正義力量,勇敢地向社會揭露邪惡的醜惡面目。
如果說微電影版本嘲笑了主人公的自作聰明,那麼大電影版則聚焦於人性和社會的黑暗面。
電影中反覆詠唱的兩句歌詞,點名了本片的潛在主題:「什麼是生命,這取決於心臟,為什麼心臟更像一個黑洞」。
言下之意很明顯,「唯利是圖」在當今印度社會,早已不具貶義。
相比原作主人公,本片主角阿卡仕顯然在演技方面更勝一籌。
能夠數次死裡逃生,阿卡仕靠的不是什麼善良的心靈,而是其熟諳的厚黑學。
02
按照國人的觀影套路,影片中的主角一定是自帶「天使」光環的正面角色,即使一開始是黑化的,到最後編劇也一定會把主角人性洗白。
可惜,這次我們都沒有猜中正能量結局。
縱觀全片,導演甚至沒有設置一個正面人物,每個人都被欲望深深誘引和絆男主煞費苦心編造悲慘身世,假扮成盲人鋼琴師。
騙取社會保障和他人同情,眼看著馬上就要事業愛情雙豐收,卻無意中捲入一起兇殺案。
作為唯一的目擊證人,男主就此開始了徹徹底底的黑化之路。
欲求不滿的美豔主婦西米一直懷有燦爛的明星夢,可還是為了富足無憂的生活「下嫁」年長,多金的過氣影星。
香車豪宅、溺寵的丈夫並不能滿足她膨脹的虛榮與欲望,警察局局長有穩定的家庭和較高的社會地位。
然滿嘴謊言、貪贓枉法、濫用職權、草菅人命,簡直就是印度版祁同偉。
因姦情被撞破殺了情婦的丈夫、為了堵住知情人的嘴不斷的殺人滅口。
人性無底線的醜陋層面如春筍一層層剝開,不到最後一刻所有的腦補結局都出乎意料之外。
影片結尾,歐洲某地的一個美麗夜晚,飯店老闆的女兒——男主曾經的愛慕者無意中看到了男主依舊以盲人身份的演出。
故人相遇,男主講述了他假戲真做、意外致盲的悲慘遭遇,一切似乎嚴絲合縫,合情合理。
片尾,男主走在夜晚的街道上,舉起兔頭導盲拐杖,精準一擊,地上的易拉罐應聲划過一個漂亮的弧線,開放式的結局,令人瞬間又跌入無限遐想。
開篇,原野裡被獵人追殺的獨眼兔子和影片最後男主的兔頭導盲棒遙相呼印證了男主的人渣人設。
片中所有的壞人似乎都得到了惡報,唯男主卻招搖到了歐洲重操舊業。
然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個躲避陽光的人會有真正的幸福嗎?
本片中所有人都有著自己的問題,警察局長出軌、局長夫人家暴、被推下樓的鄰居偷窺成癖。
小販為了20萬元決定賣掉阿卡什的肝臟、醫生為了利益不顧病人的死活,
而正在觀看這篇文章的你,又有什麼不能說的秘密呢?
人性太過於脆弱,經不起考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匹野獸,牢籠的鑰匙千萬不要遺失。
精彩電影
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