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4日晚,新年首場,期末終場。本次放映的是由三位同學共同推薦的、根據短片《調音師》改編而成的電影《看不見的旋律》。這是一部印度黑色喜劇,被人們稱為印度神片。
放映開始前,2018級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儀簡單做了一段開場推薦語,他認為這部電影在人性的挖掘展示方面十分成功,希望中國也有類似的作品出現。
經歷一段奇詭的放映事件和場地更換之後,時間已近九點半,2017級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究生雒攀代表觀影學生發言,他認為:
第一點,他個人覺得女朋友的設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第二點,影片的故事就是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成立的,因為印度的元素並不多,缺少對種姓制度和獨特的宗教文化的呈現。
觀影嘉賓邢成武老師認為觀看這部電影時,恍惚看到了香港電影中奇情化敘事的影子,港片在追求類型化的敘事表達中,常常是不按套路、極盡所能的渲染與誇張,而這次放映的《看不見的旋律》,就感覺其與港片有著類似的敘事手法運用。這部電影改編自短片《調音師》,從短片到長片的擴容,增添了許多意料之外卻又值得回味的劇情。近年來印度電影在類型化上不斷追求與進步,怎樣講好故事,為觀眾所喜愛,這看似簡單的議題卻是考驗電影創作者及電影工業是否成熟完備的體現。不過,在邢老師看來,這部片子雖然吸收借鑑外來的東西,但並沒有形成獨屬於它的節奏和敘事體系。印度電影在進步,我國的電影創作也應注重敘事,多元開拓與發展類型電影。
同來觀影的吳海燕老師表達了對這部電影的喜愛,他認為這是一部極具喜劇色彩的懸疑片,前半段非常棒,幾段鋼琴曲不僅好聽,把氣氛烘託的輕快,而後面開始不斷的反轉。他認為這部片子的主線就是個人利益的變化,裡面的不停反轉就是利益的轉換、利益的滑動,每當利益滑動的時候,劇情就開始反轉了。可惜自己忙於處理公事,有時忽略了反轉的精彩和具體的對話,希望回去再次重溫細節,體驗這部電影的精彩。
最後,主持人侯凱老師做了總結。他認為印度電影不容小覷,作為一個電影生產大國,印度一年電影生產量大概是1500多部,而我們中國是700多部,還不及它的一半多,這種年產量甚至超過了美國好萊塢。從《三傻大鬧寶萊塢》起,幾乎每年都有印度電影在中國上映並成為爆款,引發熱議。而且,可以看見的是,印度電影的類型探索非常多元,甚至創造力和野心都很驚人,像類似的懸疑佳作,其實不少,只是我們知道的少罷了。侯凱老師認為,不要總是調侃印度阿三的「開掛」和印度電影的「一言不合就尬舞」,因為,我們現在連自己鄰居印度製作的電影都不如,同樣不如人家的,還有另外的鄰居韓國,因為他們敢於觸碰許多禁忌。實際上,夾在印度韓國兩個國家的電影之間,還好意思叫喚著去跟人家好萊塢比較或追趕嗎?最後侯凱老師針對短片改編為長片這一現象做了分析,他認為把十分鐘的《調音師》擴展為兩個多小時的長片《看不見的旋律》,殊為難得,實際上我們中國之前也有學習效仿《調音師》的影視作品,可惜沒有將思維擴散延展,依然限於短片創作,反倒是被印度搶得先機。類似根據短片改編成長片的例子有不少,譬如《第九區》、《負重前行》、《超市夜未眠》、《內在美》以及咱們中國臺灣的《大佛普拉斯》,包括《看不見的旋律》。比較來看,改編後的長片,總體不如原作短片的評價高。因為濃縮的就是精華,短片的敘事、結構、手法濃縮在五到十分鐘內,可以相對完美地呈現,而把它拉長到兩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後,涉及劇情的豐富編排、人物的重新架構以及主題的延異處理等,難免會存在注水的情況。其實,短片改編成長片的現象,是一個可以去繼續討論和研究的話題。具體到《看不見的旋律》,它對原作進行了很多改動,譬如主題上對人性的展示從側重貪婪轉向欺騙,風格上從嚴肅的正劇變為黑色幽默喜劇,當然結局依然保持了同樣的開放性,引發觀眾的討論,兩個故事的結局版本,都沒有確定性,這種「看不見」的結局,可堪玩味,令人深思。
福州|電影|放映|影迷|交流
觀影活動諮詢:南方
ei1024(微信)
歡迎提供優質片源,聯繫人:侯小閒
Houbrick(微信)
來稿/交流:xiyuanyinghu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