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總結丨《看不見的旋律》:看見的和看不見的

2021-02-19 溪源映畫

2019年1月4日晚,新年首場,期末終場。本次放映的是由三位同學共同推薦的、根據短片《調音師》改編而成的電影《看不見的旋律》。這是一部印度黑色喜劇,被人們稱為印度神片。

放映開始前,2018級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儀簡單做了一段開場推薦語,他認為這部電影在人性的挖掘展示方面十分成功,希望中國也有類似的作品出現。


經歷一段奇詭的放映事件和場地更換之後,時間已近九點半,2017級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究生雒攀代表觀影學生發言,他認為:

第一點,他個人覺得女朋友的設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第二點,影片的故事就是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成立的,因為印度的元素並不多,缺少對種姓制度和獨特的宗教文化的呈現。


觀影嘉賓邢成武老師認為觀看這部電影時,恍惚看到了香港電影中奇情化敘事的影子,港片在追求類型化的敘事表達中,常常是不按套路、極盡所能的渲染與誇張,而這次放映的《看不見的旋律》,就感覺其與港片有著類似的敘事手法運用。這部電影改編自短片《調音師》,從短片到長片的擴容,增添了許多意料之外卻又值得回味的劇情。近年來印度電影在類型化上不斷追求與進步,怎樣講好故事,為觀眾所喜愛,這看似簡單的議題卻是考驗電影創作者及電影工業是否成熟完備的體現。不過,在邢老師看來,這部片子雖然吸收借鑑外來的東西,但並沒有形成獨屬於它的節奏和敘事體系。印度電影在進步,我國的電影創作也應注重敘事,多元開拓與發展類型電影。

同來觀影的吳海燕老師表達了對這部電影的喜愛,他認為這是一部極具喜劇色彩的懸疑片,前半段非常棒,幾段鋼琴曲不僅好聽,把氣氛烘託的輕快,而後面開始不斷的反轉。他認為這部片子的主線就是個人利益的變化,裡面的不停反轉就是利益的轉換、利益的滑動,每當利益滑動的時候,劇情就開始反轉了。可惜自己忙於處理公事,有時忽略了反轉的精彩和具體的對話,希望回去再次重溫細節,體驗這部電影的精彩。

最後,主持人侯凱老師做了總結。他認為印度電影不容小覷,作為一個電影生產大國,印度一年電影生產量大概是1500多部,而我們中國是700多部,還不及它的一半多,這種年產量甚至超過了美國好萊塢。從《三傻大鬧寶萊塢》起,幾乎每年都有印度電影在中國上映並成為爆款,引發熱議。而且,可以看見的是,印度電影的類型探索非常多元,甚至創造力和野心都很驚人,像類似的懸疑佳作,其實不少,只是我們知道的少罷了。侯凱老師認為,不要總是調侃印度阿三的「開掛」和印度電影的「一言不合就尬舞」,因為,我們現在連自己鄰居印度製作的電影都不如,同樣不如人家的,還有另外的鄰居韓國,因為他們敢於觸碰許多禁忌。實際上,夾在印度韓國兩個國家的電影之間,還好意思叫喚著去跟人家好萊塢比較或追趕嗎?最後侯凱老師針對短片改編為長片這一現象做了分析,他認為把十分鐘的《調音師》擴展為兩個多小時的長片《看不見的旋律》,殊為難得,實際上我們中國之前也有學習效仿《調音師》的影視作品,可惜沒有將思維擴散延展,依然限於短片創作,反倒是被印度搶得先機。類似根據短片改編成長片的例子有不少,譬如《第九區》、《負重前行》、《超市夜未眠》、《內在美》以及咱們中國臺灣的《大佛普拉斯》,包括《看不見的旋律》。比較來看,改編後的長片,總體不如原作短片的評價高。因為濃縮的就是精華,短片的敘事、結構、手法濃縮在五到十分鐘內,可以相對完美地呈現,而把它拉長到兩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後,涉及劇情的豐富編排、人物的重新架構以及主題的延異處理等,難免會存在注水的情況。其實,短片改編成長片的現象,是一個可以去繼續討論和研究的話題。具體到《看不見的旋律》,它對原作進行了很多改動,譬如主題上對人性的展示從側重貪婪轉向欺騙,風格上從嚴肅的正劇變為黑色幽默喜劇,當然結局依然保持了同樣的開放性,引發觀眾的討論,兩個故事的結局版本,都沒有確定性,這種「看不見」的結局,可堪玩味,令人深思。

福州|電影|放映|影迷|交流

觀影活動諮詢:南方  

ei1024(微信)

歡迎提供優質片源,聯繫人:侯小閒

Houbrick(微信)

來稿/交流:xiyuanyinghua@126.com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丨《看見臺灣》——看不見的那一面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破壞給人看」。導演深知並貫穿了這一點——美麗與哀愁、生存與毀滅。本片前25分鐘的風光展示描繪出了臺灣的大好河山和秀麗風光,不免使人陶醉嚮往,殊不知這是為了鋪墊即將到來的觸目驚心的破壞。
  • 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最後結局真相:人性遠比想像複雜
    4月3日,印度燒腦懸疑神作《調音師》(又譯:看不見的旋律),即將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受到了無數懸疑推理迷的熱切期待。據悉,該影片改編自2010年法國經典懸疑同名短片,除了在懸疑和驚悚氣氛延續原作外,還對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開腦洞地擴充。尤其是在影片結尾部分,觀眾們對故事的結局到底是不是真實的百思不得其解。那到底影片《調音師》阿卡什敘述的結局是不是真實的結局呢?
  • 我雖看不見世界 但讓世界看見我
    原標題:我雖看不見世界,但讓世界看見我   為盲人可以「看」電影而堅持
  • 《看不見的旋律》: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都想不到結局
    《看不見的旋律》也叫《調音師》,小編猜這個《看不見的旋律》這個譯名一定是因為受到了《看不見的客人》這個譯法的影響,造成視覺幹擾。事實上該片來源於法國同名短片《調音師》,2010年短片《調音師》放出(14分鐘),該片獲得了2011年盧紋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獎等獎項,巧妙的設計和吸引人的節奏讓該片獲得了9.2這樣的高分。
  • 平安守護丨請用智慧去看那些看不見的事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網絡暴力也層出不窮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事實」而那些在背後我們看不見的往往才是真相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泰國警示短片《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希望我們以後都多一些思考用心才能看的更真切請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後
  • 電影丨《看不見的客人》
    今天小君就向你推薦一部西班牙懸疑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此推薦無劇透,敬請放心閱讀~整部電影在合情合理的對話敘述中逐漸清晰的除了真相,還有人心。 電影的主要場景只有一個,男主角的家中。人物只有兩個:被指控為殺人兇手的男主角和一位滿頭銀髮從無敗績的女律師。而所有的故事都由這兩個人的對話展開。 女律師之所以到來是因為男主角涉嫌一樁密室謀殺:在一個偏僻的酒店房間裡,發現了男主和他的情人。 男主被人襲擊,暈了過去。醒來時發現情人死在浴室裡,身上灑滿了錢。
  • 《調琴師/看不見的旋律》:十分鐘一反轉的逆天神作
    《調琴師/看不見的旋律 》:十分鐘一反轉的逆天神作印度又開掛 請收下我的膝蓋!十分鐘一反轉的逆天神作《調琴師》元旦假期,電影隊長滿懷期待的看完了印度電影《調琴師/看不見的旋律 》,本以為拍不出什麼花樣,結果遠超預期,拍案叫絕,簡直不能再好看,是一部極好的懸疑犯罪電影傑作,看完後無窮無盡的回味~2010年,一部名叫《調音師》的法國短片橫空出世。
  • 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結局分析 男主阿卡什說謊了嗎
    2010年,一部法國微電影《調音師》在全球熱播,雖然僅有短短的十四分鐘,但是其中暗含的人性貪婪、虛偽和驚悚氛圍的塑造,讓這部微電影成功。2018年,印度導演斯裡蘭姆·拉格萬根據該微電影改編的長篇電影《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在印度首映,成為最賣座的推理懸疑電影。
  • 張獻民「看不見」的年度影像片單裡,能看見什麼
    片單發布之後,入圍者在社交媒體上表達感謝,也有些「不服」的聲音,有的是為某部片,也有身邊一些「反權威」的朋友,從整件事情成立的邏輯本身駁斥這件事,批判這種個體試圖以權威的話語權去總結和論述些什麼的行為。但不得不承認,這件事情很張獻民,背後帶著某種反抗性的挑戰,在今天,或者也許是更長久的歷史回看的維度裡,這都會是無奈而珍貴的。
  • | 年末最佳懸疑《看不見的旋律》
    做過千萬次的動作,因為看不見而變得遲緩陌生。拐角臺階,再也不是習以為常的道路,開始變得危機四伏。你胡亂摸索著,無奈地感嘆:看不見的世界太可怕了!或許每個人都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沒有了眼睛,先不說錯過多少好風光,正常的生活也變得異常的艱難。於是我們告誡自己,要好好珍惜這個看得見的世界,也要對那些不幸失去的人報以關懷。
  • 看不見的旋律:高分腦洞印度新片,原來每個藝術家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上映後,口碑極佳,在IMDb上拿下了8.9的高分,實在超彪悍,而且評分人數超過2.1萬人,此評分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和《調音師》一樣,《看不見的旋律》的男主依然是一位成天假裝自己是盲人的鋼琴家。只不過目的不太一樣,《調音師》的男主裝瞎是為了在工作上騙取更多同情;而《看不見的旋律》的男主裝瞎美其名曰是為了「更好地聆聽藝術」。
  • 繼「摔爸」後又一部印度神作,《看不見的旋律》8.8評分都低了
    這部電影 《看不見的旋律》,這個別稱可不是隨隨便便都能叫的,前有西班牙最佳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現有印度的《看不見的旋律這部片子又一次刷新了我對印度電影的認識
  • 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生命
    導演蔣能傑的「行為藝術」很有意思,他在豆瓣上留下自己的微信號,請想看的人聯繫他,並且手動給每一位標記「想看」影片的人發私信。這一舉動終於讓影片被大家口口相傳,那些看了後主動「打賞」的電影票累積起來,「票房」已經超過了十萬。  說回電影本身,影片叫《礦民、馬夫、塵肺病》。如同片名一樣的樸實,影片拍攝的就是導演蔣能傑老家親戚朋友的事情。
  • 慢賞電影丨《看見臺灣》:看見的美麗與看不見哀愁
    ——慢師傅無意《看見臺灣》是在11月6日,那天下午來到慢書房,坐下來翻一本還未看完的架上書。差不多就要準備回去的時候,書房裡開始布置場地。一問前臺,才知道今天晚上有電影。我連名字都沒問,翻著書,等著電影開場,一會兒兩排座位就坐滿了人。
  • 抗疫原創歌曲丨《看不見你的臉龐》
    抗疫原創歌曲丨《
  • 《看不見的旋律》背後的真實故事,鋼琴師才是幕後元兇
    《看不見的旋律》的另一種解讀,鋼琴師才是幕後真兇
  • 在惘聞樂隊《看不見的城市裡》,我看見了後搖興起的「暖色」
    區別於兩年前《歲月鴻溝》綿長悲壯的「冷」系,成軍近20年、被譽為中國最好的後搖樂隊惘聞於2018年7月2日在網易雲音樂上線了其第一張付費數字專輯《看不見的城市》,這也是樂隊成立以來的第十張專輯——一張迄今為止最溫暖最生動的專輯。網易雲音樂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這張定價12元的數字專輯,截止7月12日已經售出9263張,銷售額超過了11萬元。
  • 《八佰》片尾,藏著一個「再也看不見」的彩蛋…
    醒來的波切利抱著母親大哭:「媽媽,太陽不見了!太陽不見了!」雖然,你看不見你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讓這個世界看見你!」 3個月後,波切利贏回了人生第一個歌唱冠軍,那夜,他唱的是《我的太陽》。
  • 《調音師》(又名:看不見的旋律)最後結果到底是怎麼樣的?
    仔細看兔子是一隻左眼正常右眼失明的兔子。(論證:如果兔子看不見!那麼就沒有最後獵人沒打到它的鏡頭)疑問1.老演員是被誰殺的呢?答案就是:毒婦!為什麼是毒婦?因為後來毒婦毒瞎男主後,警察質問毒婦為啥沒殺了男主。毒婦回了這樣一句話。「你乾乾淨淨,卻總是讓我殺人,我又不是連環殺手。」所以,她不光殺了對門老太,也殺了老演員。
  • 《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看故宮,品歷史。
    故宮值得去無數次,還想看春日、秋天和皚皚白雪裡的故宮。歷史為故宮帶來了榮耀,也奉上了「傷害」,幸好現代技術發達與現存歷史資料,故宮逐步修繕,雖然會少了當初的韻味。看見的是故宮,看不見的是歷史,但故宮可以告訴我們過去發生在那裡的那些事兒……「經歷過多少千嬌百媚的生和回歸寂滅的死,城中的一切,到底是有,是無。聽,這座城中,生命,一死,一生,天地,一呼,一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