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生命

2020-12-23 濟南時報
  

□新時報記者 錢歡青
  遮蔽無處不在。即便在這樣一個傳媒高度發達、信息鋪天蓋地的時代,我們依然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在所謂流量的強大引擎之下,洶湧騰躍在傳媒海洋裡的,依然是那些刺激著人的欲望、狂奔在虛偽娛樂「大道」上的「作品」。而隱藏在流量背後的利益和權力,讓這一切變得更為撲朔迷離。
  在這個意義上,一部小眾的獨立紀錄片能夠登上豆瓣電影每周排行榜的榜首,成為「網紅」,確實是一件堪稱奇蹟的事。我們可以把它作為資訊時代的一個意外的「福利」——沒有導演行為藝術一樣的舉動,沒有交互式傳播的神奇網絡,就不會誕生這樣一個「網紅」。
  導演蔣能傑的「行為藝術」很有意思,他在豆瓣上留下自己的微信號,請想看的人聯繫他,並且手動給每一位標記「想看」影片的人發私信。這一舉動終於讓影片被大家口口相傳,那些看了後主動「打賞」的電影票累積起來,「票房」已經超過了十萬。
  說回電影本身,影片叫《礦民、馬夫、塵肺病》。如同片名一樣的樸實,影片拍攝的就是導演蔣能傑老家親戚朋友的事情。在湖南湘西南的山區,當地經濟不活躍,老百姓要麼出去打工,要麼上山開礦,由於礦難不斷,政府雖努力整頓和規範,但還是不少人非法開採。礦工下礦井常不注意防護,多年後,很多礦工得了塵肺病。片中的礦民小劉,外號「牽牛」,小礦老闆,1990年生人,2007年輟學,後隨父親開礦,僱用一幫礦工,負責一家礦洞的運營和管理。2013年,小劉的礦洞出礦難,礦洞倒閉,全家舉債賠償,小劉隨後進城務工,找了份快遞工作。蔣美林,馬夫,1960年生,夫婦倆2007年從廣東辭工返鄉,購買馬匹,開始以運送礦物和非法開採為生。2012年礦價下跌,物價上漲,開礦成本增高,當地政府對非法開採整頓加強,非法開採的礦洞紛紛倒閉。礦洞倒閉後,蔣美林回家種地,用攢下的錢給兒子蓋房。2016年,蔣美林檢查出患多種疾病,此後不能再從事體力勞動,開始在家休養身體。
  片中的礦民小劉是導演的堂弟,馬夫蔣美林是導演的爸。從小生長在礦區,蔣能傑對身邊人的生活再熟悉不過,外公1992年因為礦難去世時,他才7歲。這一切都讓他覺得這是一個值得記錄的生態。體現在影片中,前半部分事實上是以小劉和蔣美林為線索展開的礦民和馬夫的群體描述。馬夫如何天不亮早起運送物資,礦民如何在礦洞裡忙碌,如何吃飯,如何聊天,等等都被記錄在鏡頭裡。因為是最最日常的勞作和生活,所以鏡頭中很多隨意交談流露出的細碎信息,讓影片「容量」變得相當豐富。比如礦難的發生大多是因為「假炸藥」有毒,比如對礦民和馬夫影響最大的是「整頓」,比如那些撿礦的婦女,「有一個上廁所時摔下山去,差點摔死」,比如礦民們聊的那些黃色段子,一個群體的生存狀態被真實地呈現了出來。
  從「2016年冬蔣美林探望塵肺病工友趙品鳳」開始,影片進入下半段。趙品鳳15歲開始開礦,持續20年,在2015年被檢查出患塵肺病晚期。影片的下半段記錄的是趙品鳳一家的生活,一個弱智的妻子,兩個未成年的孩子,還有一個駝背的老母親。趙品鳳已經無法幹任何體力活,平時還需要吸氧,爬一趟樓梯就要歇兩次,天冷的時候吃飯也會覺得喘不過氣來。2018年5月的某一天夜裡,村裡停電了,氧氣機停了,趙品鳳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導演的拍攝是冷靜而克制的,這一個千瘡百孔的家,卻也有溫馨的時刻,一家人看著熱鬧的跨年演唱會歡笑,父親送女兒去上初中的歡樂。有一次兒子得病住了半個月院,出院後被在廣東打工的叔叔接走養病,鏡頭裡「姐姐」給「弟弟」打視頻電話,「媽媽」一個勁地擠上來看視頻中的兒子,電話掛斷,「媽媽」偷偷抹起了眼淚。這樣的鏡頭令人動容。青山綠水之間的村落,生命野草一樣生長又枯萎,無能為力、聽天由命,在生存的縫隙中,在生命本真處流露出的人情冷暖,格外令人動容。導演還跟拍了趙品鳳去世後的喪事,駝背老娘老淚縱橫,令人愴然淚下。
  正是因為趙品鳳一家人的境遇,讓影片從對某幾個人生存狀態的展現,擴展為對塵肺病人群體的關注,「根據民間組織估算,目前中國累計塵肺病患者高達600萬,佔全國職業病首位」。蔣能傑在接受採訪時說,當時他們走訪了十幾個塵肺病人家庭,有些塵肺病人想拍遺照,他就給他們拍,然後免費送過去,因為他們沒錢拍遺照。
  從2010年開始拍攝,直至2018年,跟拍的塵肺病主人公趙品鳳去世。《礦民、馬夫、塵肺病》的攝製周期持續了將近十年。片中最後那個片段留給我們的憂心是:趙品鳳那年幼的子女和弱智的妻子,以後該如何生活。影片留給我們的思考,則更多。
  也許是因為影片拍攝時間太長,所以讓人感覺後半部的影像質量要明顯好於前半部。但也許我們沒必要太過苛求。那些我們看不見的生命活生生呈現在了影片中,這就已經足夠。這也正是一部獨立紀錄片的價值所在。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看見,每一段時代的影像都需要被「看見」。「看見」,是思考的基礎,是衝破遮蔽的起點。

相關焦點

  • 泰國廣告|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
    ▼《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這部短片的套路其實很普通埋下伏筆,製造衝突外加一個大大的反轉但還是有很多人被這樣簡單的套路打動了一直以來,我們都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也深刻認同「少數服從多數」但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到了眼前的「事實」卻忽略了事件背後看不見的真相
  • 《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看故宮,品歷史。
    看見的是故宮,看不見的是歷史,但故宮可以告訴我們過去發生在那裡的那些事兒……「經歷過多少千嬌百媚的生和回歸寂滅的死,城中的一切,到底是有,是無。聽,這座城中,生命,一死,一生,天地,一呼,一吸。」「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讓歷史回味過去的歲月。
  • 紀錄片丨《看見臺灣》——看不見的那一面
    2013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臺灣》👇👇👇
  • 打開你的頭腦,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
    『這裡有每個家庭需要的內容,點藍字關注↑』文|大道    圖|網絡1最近看了泰國一則關於反對網絡暴力的公益短片《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內容前後對比很強烈,幾乎可以形容為前2分鐘氣炸,後2分鐘暖哭,視頻如下:這則廣告的用意旨在提醒我們不要憑藉碎片化的信息而輕易做出評價,更不要斷章取義,隨意評價別人。
  • 成長是去除「眼翳」,看見更廣闊的生命
    生命中對我們而言,那些巨大的煩惱苦痛,似乎無論如何也無法穿越,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有「眼翳」,眼界太小,看不見更廣闊的生命,所以只能被眼前的「小坑、大山」絆住了,這時候的或悲觀、或樂觀,甚至或達觀,都只是被拘泥於眼前事的一些無關緊要的態度而已。 每一個人的心,是有疆界的。
  • 放映總結丨《看不見的旋律》:看見的和看不見的
    本次放映的是由三位同學共同推薦的、根據短片《調音師》改編而成的電影《看不見的旋律》。這是一部印度黑色喜劇,被人們稱為印度神片。放映開始前,2018級廣播電視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儀簡單做了一段開場推薦語,他認為這部電影在人性的挖掘展示方面十分成功,希望中國也有類似的作品出現。
  • 我雖看不見世界 但讓世界看見我
    原標題:我雖看不見世界,但讓世界看見我   為盲人可以「看」電影而堅持
  • 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 拒絕網絡暴力
    最近,有一則名為《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的泰國廣告火了。短片的結局大反轉,很暖也很扎心。
  • 慢賞電影丨《看見臺灣》:看見的美麗與看不見哀愁
    ——慢師傅無意《看見臺灣》是在11月6日,那天下午來到慢書房,坐下來翻一本還未看完的架上書。差不多就要準備回去的時候,書房裡開始布置場地。一問前臺,才知道今天晚上有電影。我連名字都沒問,翻著書,等著電影開場,一會兒兩排座位就坐滿了人。
  • 【泰國神級廣告】看見未必真實!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
    ▼《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事件發生在一個菜市場。故事講述了面相「兇殘」的菜市老闆娘對菜市旗下商販的各種「刁難」甚至摔稱、惡語相向…各類不堪的詞語很容易想到我們平日的網絡暴力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影片結尾,這樣說:人的價值不能僅僅以你所看到的畫面作為判斷,打開你的頭腦,用智慧看見沒看見的事
  • 平安守護丨請用智慧去看那些看不見的事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網絡暴力也層出不窮很多時候我們只關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事實」而那些在背後我們看不見的往往才是真相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泰國警示短片《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希望我們以後都多一些思考用心才能看的更真切請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後
  • 用智慧看見那些看不見的事,中國人最該拍的片子,被泰國先拍了!
    先下結論,你便只能看到你想看的東西。這樣的故事並不算少。泰國短片《再也回不來的乞丐》中的店鋪老闆,每天早晨開門,都會見門前睡著一個乞丐,趕都趕不走。不僅擋著做生意,還一股子難聞的味道。他每天開店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水、掃帚、雞毛撣子趕乞丐走。
  • 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能不能真永遠?
    我看不見,我聽不見,天長地久的諾言。我只看見,我只聽見,曾經擁有的纏綿。為什麼想到這首歌呢?因為你看,鴛鴦和平兒都「看不見」襲人,然後她們三個人,說了半天的話,竟然也沒「看見」寶玉。我們每個人心裡有事兒的時候,心頭全是那些事情,心裡就看不見其他的人了,有時候連自己都「看不見了」。當你不再想事情的時候,你才可能想起來,也許好多人正看著你呢。「再往後找找去罷,只怕還找出兩個人來,也未可知。」這讓我很感動,感動什麼呢?你並不是孤獨的,是有人看得見你的。
  • 可觸摸的歷史——記《故宮——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拍攝的畫面特別美,每一幀都可以截圖下來當桌面,總是止不住感嘆那些讓人拍案叫絕的驚天技藝,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巧奪天工。那些蔚為壯觀的木質建築群,精雕細琢的鐘表器物,等級森嚴的皇宮,日理萬機的皇家日常,無一不彰顯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靜眼」看世界——柴靜《看見》書評
    大家好歡迎收聽《約你讀書》,我是今天的主播關關,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是一本描述作者在工作中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時,發生的故事,書名叫《看見》。這本書那主要記錄了作者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了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的故事。同時那,這本書也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記錄了這十年許許多多的大事。
  • 看見十架
    ,就沒有信仰;看見了耶穌是基督,卻看不見這位基督是被釘十字架的基督,也一樣沒有信仰。今天的教會有些人口口聲聲在喊:「基督中心」、「惟獨基督」,卻始終看不見十字架的必要。這些人口中的基督是一個沒有十字架的基督。這並不是在今天才有的現象,彼得在這裡的經歷使我們看到,離開聖靈的光照,所有屬肉體的人都不可能真正知道「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真理。他們要麼看不見耶穌是基督,要麼就是將基督與十字架割裂。
  • 陳澤耀首演新加坡網劇《看見看不見的你》上演清新人鬼戀
    陳澤耀(阿哲)首次參演新加坡網劇《看見看不見的你》,這次他擔正男一號,飾演擁有陰陽眼的學生「何世平」與在新加坡發展的「大馬美姐」陳楚寰演的「李愷恩」上演一段悽美的人鬼戀;而兩人「重歸」校園飾演學生,阿哲爽歪歪說:「沒想到出道十年了還可以演學生,有回春的感覺!」不過他卻被導演嫌「老氣」,讓他直嚷:「明明何世平就是這個樣子!」
  • 《傳染病》那些看見和看不見的真相
    在短短 100 多天時間裡,奪取了全球2600萬人的生命。但是,恐懼會成為謠言的溫床,每一句謊言都會觸及疫情下公眾敏感的神經。在《傳染病》這部影片中,有一位記者,以博客為平臺,專門追蹤第一手的疫情信息。
  • 那些看不見的底層,或許從來就沒有「存在」過
    美國作家保羅福賽爾就曾將這類人群比作是「看不見的底層」。何謂「看不見的底層」?保羅福賽爾在《格調》一書中寫到: 一個在慈善機構和管教所裡渡過一生的階級。像看不見的頂層一樣,我們看不見這群悲慘可憐的人。但保羅塞福爾卻別出心裁的在赤貧階級底下,劃分出了所謂的「看不見的底層」。與「底層」相對應的就是「頂層」,作者在書中也解釋了「看不見的頂層」之所以夠體現出「看不見」的特點,是因為他們不用進入社會生產,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通過代理人實現資本增殖,從而做一個脫離大眾視野、主流經濟體系,躲開媒體關注和福利基金會騷擾的「隱形人」。
  • 張獻民「看不見」的年度影像片單裡,能看見什麼
    那些散落在各處的新作,承載著當下時代和社會不同截面生活的鏡頭組接起來的影像裡,在工業和娛樂之外,有著更深遠、更多維度的探究解讀價值。一個電影學者的「私域」觀察放在更大眾的視野裡,張獻民的這份推薦片單可能激不起幾朵大浪,但絕對算得上是中國電影文化領域為數不多「有樂趣」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