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博弈拍到極致的懸疑影片《調音師》:人性與利益的對賭

2020-08-19 v翼的遊戲世界

《調音師》算是一部熱度非常高的懸疑影片,在豆瓣評分超過六十萬,評分也達到了8.3分,算是既叫好又叫座。這部印度影片實際上是翻拍自2010年的同名法國高分懸疑短片,原片只有短短十幾分鐘,但該片卻足足有139分鐘。因此導演不得不在擴展原片創意的基礎上填充了很多東西,通過一個個戲劇衝突不斷推進劇情的進展。

但也如很多評論所言,這種大幅度的擴展使得原片非常具有創意的盲人設定顯得有些違和,也影響到了劇情的邏輯。不過個人覺得,該片雖然借用了原片的神設定「假裝盲人的鋼琴家」,但在把這個設定落地的時候卻做到了印度特色。其中最精彩的是把每個角色之間的博弈展現得淋漓盡致。

該片對於博弈的描寫實際已經達到了教科書級別。不像是《無人區》裡展現的那種原始而殘酷的生死博弈,本片的博弈始終是圍繞不同角色的自身利益。為財、為情、為安全、為自由,每個參與博弈的角色都有自己的訴求,但他們互相之間又是不信任的(《三體》的黑暗森林)。這種不完全信息下的多方動態博弈,遠比教科書上陳詞濫調的海盜分金、囚徒困境有趣多了。不過很少有人從博弈的角度來解讀本片,下面我就試著梳理影片中的各個博弈。

巧妙地使用「盲人」這一概念

本作最為核心的概念就是盲人。假裝盲人音樂家然後無意目睹兇殺案,之後又通過自己盲人身份的掩護躲過兇手的滅口,這故事聽上去就很不錯。因此本作能在開頭部分就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但如果僅僅只有這個概念,是難以支撐兩個多小時的時長的。

原版確實把概念用到了極致

對於一個高概念電影來說,概念或許並不難找,像盲人這種感官限制的設定在《白噪聲》、《鳥箱》、《寂靜之地》中都有。而如何把這種概念落地,拍出一部邏輯自洽的影片才是最為困難的。像是前段時間很流行的《飢餓站臺》,概念確實很好,拍出來非常新奇,但是情節的邏輯上卻並不完美。

高概念電影(high concept)指具有視覺形象的吸引力、充分的市場商機、簡單扼要的情節主軸與劇情鋪陳以求大多數觀眾的理解與接受的電影。類似於常見的營銷號、標題黨,用很誇張、離奇的文字在最短時間內吸引讀者。

而《調音師》中盲人這個概念落地就做得很好,盲人最初只是主角的身份偽裝,按他的話說是為了更好地追求藝術。而在目睹了兇殺案後,盲人的身份則成了一個定時炸彈,時刻對他的生命造成威脅。而在之後與醫生等人的合作中,盲人則已經從偽裝變成了現實。而這樣的身體殘缺一方面成為了他與其他人博弈的籌碼,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更深層的偽裝(偽裝失明)。盲人這個身份雖然一直在用,但是它的意義是隨著情節的推進在不斷變化的。

而從博弈的角度來看,盲人代表的是在信息方面的劣勢。一個無法有效獲取信息,又無法對信息做出有效回應的人在博弈中自然是會吃大虧的。但在多方博弈中,弱小也並不是絕對劣勢,甚至很多時候反而是談判的籌碼(參考神槍手博弈)。由於主角是盲人,所以醫生等人才對他沒有如此多的戒備,這也給他留下了翻盤的機會。所以盲人這個身份實際幫助主角在最為危險的情況下活了下來, 它是所有博弈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神槍手博弈:三位槍手甲乙丙進行一場生死決鬥。甲的槍法較準,命中率有80%。乙的命中率為60%。丙的命中率只有40%。三人同時射出一發子彈,最後誰最容易活下來?答案是甲活下來的概率為24%,乙只有20%,丙卻是100%。

劇情中的博弈拆解


(1)第一場博弈:主角撞見了西米和情夫偷情並殺掉丈夫。

對於西米而言,主角是盲人那麼他就不可能知道兇殺案的情況,從而不會有告發自己的風險,而一直讓他在外敲門反而容易引起懷疑。

西米在試探,並思考下一步安排

而西米顯然反應很快,她本來有其他方法支走男主的,但卻非要使用丈夫的錄音製造偽證。這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但因為對方是盲人,所以這個方法幾乎沒有風險,但前提條件就是主角真的是盲人。而在這一輪的試探中,主角滴水不漏。這與之後警察局長對他試探的時候反差很明顯。反正主角作為一個盲人暫時是不會影響他們的計劃,甚至還會有幫助,也就沒有立刻除掉他的必要。

面對試探主角足夠冷靜

而這次博弈中,主角是沒有任何主動權的。此時的他唯一的佔優策略就是偽裝,並且一定要冷靜。

佔優策略是博弈論(game theory)中的專業術語,所謂的佔優策略就是指無論競爭對手如何反應都屬於本企業最佳選擇的競爭策略。

用錄音來偽裝雖然很危險,但收益也很大


(2)第二場博弈:西米懷疑主角不是盲人,之後下毒毒瞎了他的眼睛。

主角的報案和目睹西米第二次行兇顯然讓她產生了懷疑。儘管主角拼命掩飾,但他畢竟不是真正的盲人,很多行為都無法完美模仿。特別是面對局長的試探時候,他顯然非常慌亂。

男主的報案暴露了他的底牌,讓他在博弈中瞬間危險了起來

那麼西米為什麼只是毒瞎主角?只要是下毒都會有暴露的風險,還不如直接毒死。而且毒死主角暴露的可能性還小一點。儘管可能沒人相信瞎子的證詞,但這總歸是個不確定的威脅。

而對於主角來說,他的訴求只有一個就是遠離是非之地,不再參與這件事。因為他發現兇手是警察局長,這在印度是他無法挑戰的存在。他的選擇只能是逃離,所以他不斷和西米談判表面自己是沒有威脅的,自己馬上會離開。

離開這種承諾並不能讓對方信服

但從西米的角度,只要他不是盲人這樣的威脅就一直是存在的。主角的保證是無法讓西米信服,在博弈中這種無法提供有效擔保的承諾是沒有效果的。而只有當他變成了盲人(算是提供了有效的承諾),西米才有理由不殺他。但即使如此,殺掉主角對於西米而言或許還是更好的選擇。不過如果把警察局長考慮進來,你就會發現,西米的選擇並沒有錯誤。

他們直接也存在矛盾,利益只能說部分一致

警察局長和西米看似是一個同盟,但並不穩固(類似於卡特爾組織)。他們兩人之間的矛盾也是非常明顯的。

西米一直責怪警察局長沒有殺人,所有髒活都是她自己做的。一旦日後東窗事發警察局長很有可能置身事外(輕判),這對於西米非常不利。同時她本身對於警察局長殺夫行為也很不滿。

那麼她需要迫使警察局長證明自己沒有背叛同盟的想法,相當於納投名狀或者說繳納保證金。當時她打電話給警察局長也就是為了討論這個事情,但警察局長沒接所以她並沒有馬上動手殺人。之後警察局長也被迫直接對主角動了手,然而並沒有成功。

西米和警察局長的矛盾使得他們沒有辦法聯手對付主角,從而使得主角逃脫。而本來有可能拉攏的主角也被徹底推到了對立面,雙方的矛盾開始變得不可調和。畢竟主角沒有必須報警的理由,這對他沒有任何好處,如果西米能夠給予他一定賄賂(拉他下水)或許主角就會乖乖閉嘴。西米等人的強硬決策顯然在博弈中是不明智的。


(3)第三場博弈:主角被醫生等人抓住,之後設計誘捕西米並敲詐警察局長。

此處博弈主要有兩方,A方是主角、醫生和彩票夫婦,B方是西米和局長。

在A裡面,主角是最弱勢的,因為他是瞎子沒有任何自保能力,但他卻擁有其他人都沒有的信息。而這個信息值整整一千萬盧布,可比自己身上的腎值錢多了。他正是利用了信息的優勢才使自己暫時活了下來,而不是變成手術臺上的屍體。

但信息這個東西在博弈中有個特點,那就是一旦它使用了之後所有人就都知道了,也就沒有價值了。因此一旦主角安排的敲詐計劃順利完成,他的死亡可能就是難以避免的結局。但此刻的他沒有選擇,先活下去比較重要。

而他給出的計劃看似是幫助其他人賺取一千萬盧布,但實際上這個計劃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主角要想活命是不能讓計劃如此順利執行的。對於他而言,顯然是局面越混亂越好。不過其他人似乎沒有發現主角安排裡面的一些問題,或許是因為一千萬盧布的誘惑太大了。

直接和局長交易是不是過於危險?

而彩票夫婦和醫生也只是互相利用的關係,兩者誰都不會信任對方,只是因為利益才暫時合作。那醫生為什麼讓夫婦前去取錢,他不害怕他們拿錢跑路嗎?醫生肯定是有這個擔憂的。但他膽子比較小,戰鬥力也不行,再加上這個安排如此危險因此他是肯定不願意親自去的。

而他手上還有西米和主角,也能賣個好價錢。特別是西米,其實敲詐西米更可能取得成功。但如果敲詐成功主角的價值就沒了,因此主角肯定不會提議這樣做。所以醫生雖然看上去要虧一點,但也不需要冒多少風險。

而對B方而言,局長的目標非常明確。由於他不知道西米的死活,因此他的最優策略就是滅口。殺掉所有知情者自然也就安全了。至於西米,反正報導裡面她也死了,就算殺了她也不會惹上太大麻煩。所以他的行為目標是和所有人利益衝突的。

而對於西米,當時的她沒有任何選擇,活下去是她的唯一目標。她嘗試用利益去誘惑A方的人,但別人顯然不吃她這一套。她的承諾沒有任何價值可言,而在取得了贖金之後她本人也沒有了價值。所以西米很清楚自己的命運會和主角一樣,因此她也開始不斷鼓動主角。這兩個人分別處於自己陣營裡面最不利的位置,隨時可能被除掉。而他們的目標都是活下來,這是不衝突的,也是兩人得以合作的基礎。

但西米和主角不同,她不但要活下去,同時也要銷毀自己的罪證。因此當她暫時脫困之後,兩個人合作的基礎就不存在了。所以主角和她合作註定是與虎謀皮,他還天真地希望西米會去自首。這顯然犯了博弈中的大忌,同情對手也暴露了自己的軟肋。但從劇情上我懷疑此時的主角已經恢復了部分視力,也就是說他是在可以控制局面的情況下才選擇和西米合作的。

博弈中沒有同情和善良

此時主角的目的還是活下去,如果沒有之後的100萬美元,他大概率會選擇逃走。A方的人只是為了利益行動,如果主角沒有價值了(醫生單人無法制服主角),那麼就沒有殺他的必要性。但西米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活著離開,因為她的威脅顯然比盲人大多了。盲人的身份在此處博弈中使得主角能苟延殘喘。如果他是正常人的話,相信他很有可能在說出計劃之後就被滅口。畢竟只要綁架一個西米就可以達到目的了。但因為他是盲人,造成不了太多威脅,所以才能存活。

主角很清楚誰都不可靠


(4)第四場博弈:主角和醫生前往機場的路上。

他們兩個人都是大贏家,而西米肯定是死了。因為她不死的話,主角哪裡獲得這麼多錢前往倫敦?

那麼醫生死了嗎?我傾向於沒有。

這次博弈的焦點只有一個,醫生為什麼要和男主合作,要和他分享收益。首先醫生雖然沒什麼道德,但是他可一點不傻。他就算可以殺死主角,但是也會付出代價,自己很可能受傷。主角假裝盲人的事情肯定是在此時告訴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傳遞一種威脅信息(類似於核威懾)。反正你有一百萬美元,分我一點也不多,但你想要殺我卻可能魚死網破。而我一旦離開就再也不會回來,你完全不需要擔心封口的問題(都是同案犯)。

對於醫生而言,這筆買賣並不虧。他的戰鬥力對付西米都夠嗆,更別說恢復了部分視力的男主。而且他也是有家庭的總歸還是有所顧慮。再說了,他是萬萬沒料到男主是裝瞎,因此內心其實有所擔心。他也不清楚男主視力到底恢復了多少。他最大的失誤在於認為男主是瞎子沒有威脅,所以把自己的計劃和盤託出。這導致自己在博弈中有些被動。不過好在只有他可以完成交易,因此主動權還是在他手中。

而男主本身就不是亡命之徒,所做的一些事情只是為了活著(恢復視力)。他需要借醫生的手完成交易,也需要他幫助自己離開,因此兩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醫生雖然有殺了他獨享100萬的可能性,但醫生會冒險嗎?百分之90可能性獲得100萬和百分之百獲得90萬在數學期望上是一樣的,但在人的內心中差異巨大(方差)。90萬美元已經足夠醫生享用了,他沒有冒險的必要,這就是我認為他為何能與主角合作的原因。

博弈中切忌過分強勢,合作才能共贏

當然如果男主一點都看不見,這個合作還會成立嗎?這就很難說了,畢竟兩人合作的基礎是利益。但醫生也並非完全沒有感情,類比於《無人區》的設定。不然他在醫院的時候就可以扔下男主獨自離開,這樣也就沒有其他的風險。

醫生也很毒辣

小結

從影片的四個主要博弈中是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信息的。比如前三個博弈,主角得以倖存都是因為自己盲人的身份。而在最後一個也是最巧合的博弈中,主角得以獲得利益則是因為他恢復了部分視力(假設)。這有種黑色幽默的味道。

信息在博弈中是最寶貴的,但面對未知的對手冒然公布自己的底牌也是不明智的。而主角就在教訓中從一個小白成長為博弈大師,學會了在合適的時機提供合適的信息,並且一直在偽裝自己盲人的身份。最後等待時機一波翻盤,這個套路跟狼人殺裡面的很像。

此外,主角對於博弈中多方勢力的掌控也是非常精準的。要知道現實遠比教科書上複雜許多,博弈可不僅僅只是兩個人的遊戲。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充分利用多人博弈中的各方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主角為了自己的安全不僅和西米、警察局長合作,也會和醫生、彩票夫婦合作。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巧妙地周旋於各個勢力之間尋找機會,這是最為弱勢的主角必須做的。

最後想談談博弈中的人性。博弈論中假設每個參與人都是經濟人。可在《調音師》雖然沒有什麼人性的閃光點,但也不全是嗜血的野獸。每個人在欲望的驅使下都會做出各種自私殘忍的行為。但欲望也有好的一面,有時候一些善意的行為也是可能出現的,比如莫裡為主角求情。

這種人性的複雜使得博弈不會像數學一樣精確。而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定本身就過於嚴格,就連概念的提出者亞當斯密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經濟人」和「道德人」。人到底是利己還是利他,這恐怕不是一個絕對的問題。

經濟人即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地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即傳統意義上的絕對利己。

什麼又是人性?

《調音師》的很多影評都在討論角色是利己還是利他。雖然博弈論中假設參與者是絕對利己的,但在實踐中心理成本也應該納入博弈的思考範疇。

殺一個人沒有任何成本,那是典型的誇張手法,即使是連環殺手也不會輕易地殺人。類似的,救一個人也不是一點收益沒有,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互幫互助就是一種本能。

在思考角色行為的時候是必須要考慮人性的複雜,利益和人性始終是處於矛盾之中。而角色最終倒向那一面,這就看觀眾願意相信哪一方。開放的結尾並沒有給觀眾答案,因為人性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固定的答案。

相關焦點

  • 把博弈拍到極致的懸疑影片《調音師》:人性與利益的對賭
    《調音師》算是一部熱度非常高的懸疑影片,在豆瓣評分超過六十萬,評分也達到了8.3分,算是既叫好又叫座。這部印度影片實際上是翻拍自2010年的同名法國高分懸疑短片,原片只有短短十幾分鐘,但該片卻足足有139分鐘。因此導演不得不在擴展原片創意的基礎上填充了很多東西,通過一個個戲劇衝突不斷推進劇情的進展。
  • 《調音師》:看不見的眼睛,看得見的黑暗,關於人性的極致反思
    由印度懸疑導演斯裡蘭姆·拉格萬執導, 改編自同名法國短片電影的《調音師》於 2019 年 4 月 3 日在中國院線上映,該影片以反轉且不定的敘事話語、多變且多面的人物塑造、喜劇與犯罪的混合題材以及難以甄別結局的現代——後現代性文本引起學界關注,並引發了眾多的學者及觀眾的熱議
  • 懸疑微電影《調音師》:「看得見」的人性
    兩種人的臉上都掛著笑容,洞裡的人看到了洞外人偷果子的行為挖掘到了他人的隱私而快樂;洞外的人認為自己竊取了數不勝數的勝利果實佔到了便宜而快樂,兩種快樂來源不同,卻同樣是畸形的。因為膽怯而偷窺,因為貪婪而暴露。13分鐘36秒,影片在短短的時間內帶領觀眾探尋了一個充滿爭議的世界。這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法國影片,獲得了2011年盧紋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
  • 《調音師》| 本土化改編下的人性探討
    《調音師》講述了一名叫阿卡什的「盲人」鋼琴調音師在目擊一樁謀殺案後,又差點被販賣人體器官,最終成功逃脫的故事。影片對人性的自私與陰暗以及印度社會的現狀進行了揭露。原版微電影的時長為14分鐘,而印度版《調音師》為139分鐘。在核心故事「盲人」鋼琴調音師目擊一樁謀殺案創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西米和曼諾拉的婚外情,司旺米與卡西卡母子倒賣人體器官兩個支線劇情,並由主線劇情串聯,在橫向豐滿了劇情,從縱向挖掘了人性。儘管兩版《調音師》中的主人公都偽裝成盲人,也目睹案發現場,但他們的內驅動力卻大相逕庭。
  • 懸疑電影《調音師》即將上映
    今年初,一部來自印度的懸疑神片引發關注,空降豆瓣懸疑類影片的榜首——評分高達8.7的《調音師》。憑藉一路反轉、腦洞大開的高能劇情,本片以450萬美元小成本的製作在印度本國及北美等海外市場收穫近1600萬美元的票房,成為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片。據悉,這部超高口碑的影片已經引進中國,並將於近期上映。
  • 2019年最強懸疑片《調音師》:反轉50多次,真正的全程無槽點
    而小編今天要講的是一部比誤殺只高不低的一部電影,就是2019年4月份的《調音師》。《調音師》在貓眼評分9點,淘票票評分9.0,豆瓣8.3是當之無愧的2019年最佳懸疑片。真正的全程無槽點不過恰巧這個時候被一個小男孩用手機拍到了。
  • 《調音師》看點解析 不可錯過的「驚喜影片」
    除這些商業感、話題度十足的熱門影片之外,有一部小語種引進片憑藉炸裂的口碑吸引了不少影迷的關注,甚至成為許多影迷假期走進影院的首選——來自印度的懸疑神作《調音師》。自年初眾多大V自發推文安利後,《調音師》在國內未映先火,上映前就有5萬多人在豆瓣上打分,目前評分8.4,更有觀眾評價這是「今年(目前為止)看過的最驚喜的電影」。
  • 命運定調者《調音師》:看破人性,反轉與謊言最多的懸疑電影
    《調音師》的大概故事情節為:一個為了各種殘疾人福利及便利假裝盲人的鋼琴師阿卡什,受一位著名電影明星男主人普拉默邀請為他的妻子在結婚紀念日時獻奏製造驚喜時,意外闖入捉姦現場並目睹女主人西米和其情夫曼諾拉,清理男主人普拉默屍體的全過程。
  • 《調音師》:窺測陰暗人性的背後,是對魔幻現實的人道關懷
    《調音師》的整體風格在前半段是英式幽默,在後半段頓轉為恐怖驚悚,涉及到兇殺、倒賣器官、下毒等一系列讓人難以置信的恐怖事件。但看似荒誕的劇情背後,有著邏輯縝密的故事反轉。而影片開放式的結局,在震撼中給人帶來「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解讀時,又引起觀眾對於善惡的思考,和對人性的反思。
  • 《調音師》:披著懸疑喜劇的外衣,從婚外情中讀懂人性
    作者:盛伊藍原創不易,抄襲必究說到近兩年口碑不錯的懸疑片,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調音師》,這部電影上映於2019年,講述了一位鋼琴家為了體驗生活假裝失明,卻意外卷到一場謀殺案當中的故事。影片開頭有一個細節,西米跟丈夫聊天的時候說到有一場戲成本很低,讓丈夫跟做電影的朋友說一說,從這可以看出西米想要拍戲的欲望。
  • 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最後結局真相:人性遠比想像複雜
    4月3日,印度燒腦懸疑神作《調音師》(又譯:看不見的旋律),即將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受到了無數懸疑推理迷的熱切期待。據悉,該影片改編自2010年法國經典懸疑同名短片,除了在懸疑和驚悚氣氛延續原作外,還對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開腦洞地擴充。尤其是在影片結尾部分,觀眾們對故事的結局到底是不是真實的百思不得其解。那到底影片《調音師》阿卡什敘述的結局是不是真實的結局呢?
  • 黑色幽默《調音師》,人性之醜惡體現的淋漓盡致
    說好的音樂勵誌喜劇片呢,從名字就開始腦洞大開了,影片太長了,太長了不過這應該是今年最好的懸疑推理電影了,各種神反轉,最後那個易拉罐神來之筆。這種全員惡人的電影好像還是第一次看,好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開始以為會有點恐怖,但其實還好,就是女主戴面具試男主那裡嚇了我一跳。後面以為男主良心發現跟他前女友說的是真的,結果這個臭渣男還是在騙人,全劇都在反轉。
  • 14分鐘、豆瓣9.2《調音師》:盲人的設定,暗諷難以直視的人性
    為此,我特地在豆瓣網上搜索原片,才發現這部22萬人打出9.2分,時長只有14分鐘的法國短片《調音師》是值得一刷再刷的精品之作。《調音師》是由奧利維耶·特雷內執導,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主演的懸疑片。他也為收穫很多的同情和利益而沾沾自喜。某天,他一如既往扮演盲人來到一家顧客家中工作,卻發現身處兇殺現場。」整部影片短小精悍,不僅展現了導演的功力深厚,更讓人無法忽視的是令人不寒而慄的亮點設計。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一直在警醒我們:世界上所有的鋼琴都可以調試,但人性無法調試。
  • 印度影片,一眼看穿懸疑經典《調音師》距離死亡10釐米
    那麼今天小龍女就給大家推薦值得你花時間一看得印度片印度影片《調音師》改編自2010年的同名法國高分懸疑短片。故事講述了一直假裝盲人的鋼琴調音師阿卡什,在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唯一「目擊證人」後,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影片故事波折驚奇,反轉不斷,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影片。從口碑來看,影片上映以來是一片掌聲無不叫好。
  • 底層社會的人性寓言——全面解讀電影《調音師》
    和普通的懸疑作品不同,《調音師》大量使用黑色幽默配合眾多的歌舞戲來讓作品的節奏顯得格外輕快,作品中西米是不知道調音師是裝瞎,調音師為了不被滅口也只能假裝自己真的瞎,所以雙方只能在殺人現場相互狂飆演技,好讓對方認為一切真的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 《調音師》最美的音樂是心靈的呼聲!年度必看懸疑佳作!
    大家好,這裡是欣陽影評今天,小編安利一部非常非常好看的印度懸疑電影《調音師》,劇情飛速般的反轉,演員的精彩表演也為電影增色不少,主要是故事的設定太厲害了!電影是由經典的同名短片改編而成,小編偶然間還看過。
  • 評分最高印度影片,《調音師》將於4月3號上映,豆瓣評分8.4
    《調音師》這部即將在4月3號上映的印度電影,是18年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影片,喜劇懸疑十分符合大眾口味。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一直以來假裝盲人的調音師,意外撞見了一起兇殺案,並且有幸成為了唯一的「目擊證人」之後,蘇哦遭遇的各種離奇的遭遇,各種巧合與反傳,在一步步的吸引觀眾了解後面的劇情,這也是一部印度首次將黑色幽默玩轉的一部電影。這部影片的一開始就是這樣一句話:「什麼是生命,這取決於肝臟」電影中的調音師假裝盲人是為了尋求音樂的而靈感,卻成為了一個道德盲。
  • 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揭示黑暗的人性《調音師》
    《調音師》是由奧利維耶·特雷內執導,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格萊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2月21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假裝盲人的鋼琴調音師阿德裡安目擊了一樁謀殺案後發生的故事,也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同名影片的故事靈感來源。
  • 《調音師》的暗示和啟發:鋼琴的音軌可調,人性的「音軌」難調
    盲人鋼琴家眼睛卻不盲電影的一開頭,阿米卡什人公阿卡什,就精準無比的涉及到了路邊的一隻兔子,一開始就點明了,阿米卡什這個假盲人的身份,作為一名鋼琴家主人公,在影片中也提到自己假裝盲人是為了更專注,但這個說法令人存疑,更專注演奏鋼琴師,一方面可阿米卡什憑藉他的假盲人身份也獲得了更低價格的租房優惠和更高的演奏報酬。
  • 《調音師》的反轉山路十八彎,你get了多少?
    《調音師》改編自2010年的同名法國高分懸疑短片。導演斯裡蘭姆·拉格萬功力深厚,把14分鐘的短片增加到了139分鐘,影片全程高能,放肆轉彎,結局還來了個超級大反轉。前面影片還挺歡樂,男主彈彈鋼琴,談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