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師》:窺測陰暗人性的背後,是對魔幻現實的人道關懷

2020-09-05 譚子在這裡

印度電影《調音師》,以法國14分鐘的同名微電影為藍本改編。從原本14分鐘短小精悍的短片,被擴展到長達137分鐘的印度電影,不變的是故事的內核,一位假扮成盲人的鋼琴家,無意中目擊了一場兇殺案。被豐富了的是充足的人物動機、細膩的角色塑造、對人性陰暗和醜惡的挖掘,以及極具印度特色的社會現實揭露少不了的歌舞情節

《調音師》在國內上映後,反響熱烈,半個月時間就拿下3億票房,豆瓣評分高達8.3分,可謂是一部既叫好又賣座,口碑炸裂的電影。

影片中,主人公阿卡什是一位假扮盲人的鋼琴家,在成為「盲人」的這段日子裡,他滿足了偷窺的欲望,也佔有了很多只有殘疾人才享有的特權,並贏得了一份愛情。但無意中,有一天他闖入了一個兇殺案的現場,目睹過氣演員的妻子西米和警察局局長偷情,並聯合將自己丈夫殺死的現實。但他則選擇沉默,繼續扮演一個盲人,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在西米和局長的不斷盤問下,懷疑最終讓西米將阿卡什毒害成了真正的盲人。在躲避追殺的過程中,不幸的他又被倒賣器官的醫生險些取走腎臟。他的種種遭遇,都充滿著意想不到的反轉和波折,讓觀眾在波折迷離的故事中難以自拔。

《調音師》的整體風格在前半段是英式幽默,在後半段頓轉為恐怖驚悚,涉及到兇殺、倒賣器官、下毒等一系列讓人難以置信的恐怖事件。但看似荒誕的劇情背後,有著邏輯縝密的故事反轉。而影片開放式的結局,在震撼中給人帶來「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解讀時,又引起觀眾對於善惡的思考,和對人性的反思。本文我將從影片中對「盲人」的詮釋,荒誕的符號隱喻、反轉的故事情節以及印度電影中對現實的人道關懷四個方面,來解析這部電影為何口碑炸裂,被稱為年度最佳懸疑片。

01 從肉體的眼盲到靈魂的心盲,整個社會陷入黑暗

1、從假裝盲到被弄瞎,再到恢復光明,心和靈魂已經黑暗了

男主角阿卡什本來是是一個雙眼沒有任何問題的正常人。但為了過上容易的生活,他選擇讓別人覺得自己不是個正常人,而是個看不見的瞎子。帶上隱形眼睛和墨鏡,拄著拐杖,一切仿佛都跟真的一樣。在扮盲人的過程中,他博得了別人的同情,也給自己拿到了更多賺錢的機會,還瞞過政府住進了免費的房子。一切似乎都天衣無縫,偽造得很完美。

為什麼他能夠瞞天過海?因為他的偽裝把自己都騙過了。所以,在他看到一幕兇殺案發生在自己眼前的時候,面對警察的盤問,他選擇沉默不語。在目睹鄰居老太太被西米從高樓推下時,他選擇視而不見。他戴上一個虛偽的面具,想要取下來時,卻發現自己早已沉溺其中,無法自拔了。

魯迅曾說過:

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在一次次的逃避和沉默中,其實代表的是他內心對這些罪惡行為的許可和默認,他是麻木不仁的。他的良知在一次次的偽裝中逐漸被蠶食,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邪惡和黑暗。此時的他,雖然眼睛並沒有盲,但心早已經盲了。

但阿卡什的沉默和不揭發,換來的是卻是自己眼睛真的被弄瞎的下場。由之前的「心盲」,變成了「真盲」,他也徹底站到了黑暗的一面,和販賣器官的人聯手,取走了西米的腎臟,給自己換回了光明。但重見光明的他,又選擇繼續裝盲人,喪失掉人性中所有的道德與良知,變成了一個在心靈和道德上真正的失明者。

2、沒有人是盲人,但其實人人都是盲人

除了主人公阿卡什這一個假「盲人」之外,影片中其他所有出現的角色,都是看得見的正常人。但實際上,每個人也都是「盲人」。

  • 不擇手段的「心盲者」:

和阿卡什住在一個院子的小男孩,是全片中唯一一個兒童,但小小年紀的他所做出的種種行為完全和他的年齡不匹配。在發現阿卡什不是真瞎之後,他處心積慮地偷拍阿卡什看得見的證據,並且販賣給其他人賺錢。但當他真的發現阿卡什被毒瞎之後,卻驚訝得離開了。

這種不惜手段謀取利益,以及毫無同情心的行為,儼然不像是一個十幾歲小男孩能夠幹出來的事情。

  • 沒有同情心的「心盲者」:

影片中,賣彩票的大姐和開「突突車」司機,表面上幹著正規生意,背地裡卻和外科醫生勾結起來,經營著黑暗的地下賣腎產業鏈。以謀害他人的生命,來攫取暴利,喪盡天良。

他們外表對人友善,其實已經爛到了骨子裡,在利益面前,這些社會的底層群體是「選擇性失明」的「假盲人」。

  • 缺乏判斷力的「心盲者」:

電影中看起來唯一有道德的,是阿卡什的女友蘇菲。但實際上,她單純地相信阿卡什說過的所有話,一直都被表象操控著,被輿論拎著鼻子走。明明有幾次阿卡什露出來破綻,擺在眼前的證據她都選擇視而不見。

這一類人,雖然內心善良,但是空有一顆善心卻一直被社會的黑暗勢力所利用,像是沒有思考能力的傀儡。這種缺乏判斷力的「好心人」,是對生活真相沒有洞見的「真盲人」。

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三個不同維度的失明。第一層是肉體上真正的眼盲,第二層是人性陰暗的心盲,第三層則是由於眾人的心盲,讓整個社會陷入黑暗的道德塌陷。

02 荒誕的符號隱喻,貫穿著謊言和利益

隱喻一:從農夫槍口下死裡逃生的盲兔,其實就是阿卡什本人的遭遇

影片中多次出現兔子,並且有兩次特寫。一次特寫是在電影開頭,兔子在菜園中偷吃蔬菜,被農夫追殺。兔子在逃跑過程中,我們看到特寫中兔子的左眼是白色的,像是失明了,右眼上有一道刀痕。第二次特寫是男主阿卡什前往英國後,他的拐杖是一個兔子標誌。

兔子其實隱喻的就是男主角阿卡什自己。兔子兩隻不同的眼睛,就像是阿卡什一隻眼睛裝瞎,另外一隻是被毒藥毒瞎,所以有傷疤。

農夫在開槍後,兔子死裡逃生,但卻意外撞上了西米的車,導致車毀人亡。但如此大的衝擊下,兔子竟然毫髮未傷,活蹦亂跳著逃走了。其實這隱喻的正是阿卡什自己的遭遇,在被西米的毒藥毒瞎後,又被外科醫生險些取走腎臟,之後躲避西米和警察局局長的一次次追殺,但最終他就像這隻從槍口下死裡逃生兔子一樣,不僅重獲光明,還能遠赴英國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

同時,兔子在西方的復活節裡,一直以來都是代表動物之一。而最後阿卡什把兔子鑲嵌在自己的拐杖上,也是代表著自己在遭遇一切以後的重生,重新戴上面具,靠著謊言度過一生。

隱喻二:一顆像腎臟的樹,是一顆利益之樹

阿卡什和外科醫生開著車,載著被裝在後備箱裡的西米前往機場的路上,他們經過了一顆形似人體肝臟的樹。在影片的開頭,就有這樣一段話:「What is life ? it depends on the liver.」這裡導演用了一語雙關,「liver」在這裡既可以翻譯成「生活者」,又可以翻譯成「腎臟」。意思就是:什麼是生活?它取決於腎臟/生活的人。

對一個人來說,腎臟是一個人活著的基本,一個人只有有完整的腎臟,他才能活著,也才能被稱為是一個生活者。而在影片當中,腎臟是開「突突車」和買彩票的婦女這兩姐妹謀取利益的來源,是黑暗交易的金錢籌碼,也是最後男主角阿卡什能夠重現光明的原因。

腎臟是一顆充滿著利益的器官,然而只要有利益,就面臨選擇。所以當最後兩人開車經過這顆像腎臟一樣的樹時,其實也是經過了一個選擇的岔路口。在利益面前,他們是選擇奪走西米的性命,用她的腎換回阿卡什的光明?還是放走她,讓阿卡什一輩子活在黑暗中呢?

03 大量情節反轉中,審判人性的善惡

有數據曾統計,在長達2個半小時的故事中,《調音師》出現了將近60次的反轉。而在這些出其不意的反轉中,導演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個邏輯嚴密的劇情,揭露了驚人的故事真相,也為我們層層剝開背後隱藏的人性陰暗面,引發我們對人性善惡的思考。

在影片的開始,看到阿卡什利用裝瞎騙取福利,你會覺得他是一個壞人嗎?可能只是覺得他有點小聰明,但起碼沒有幹傷天害理的事情。但隨著他面對別人不道德行為的漠視,用沉默代替一切,其實他和那些行惡的人一樣,沒有區別,是一個沒有自己動手做壞事的壞人。

影片中另一位蛇蠍心腸的女人西米,她真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嗎?有人覺得,他殺害自己的丈夫,還企圖瞞天過海,並且還連著殺害了自己的鄰居,將阿卡什毒瞎。顯然,她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但這些行為的開端,都要從一個意外開始,那就是她不小心開槍打死了自己的丈夫。後面這一切的行為,她都是為了保全自己而採取的手段。所以起初,她並不是故意要成為壞人,但在現實的逼迫下,她不得不選擇成為一個狡猾殘忍的惡人。

在我看來,善惡並沒有明顯的界限,甚至善惡是交融的。好人可能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變成壞人,而壞人也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良心發現,心生憐憫。就像把阿卡什騙到外科醫生手中的「突突車」司機,在手術前還祈求醫生能不能只取走阿卡什一個腎臟,留他一條活路。

04 揭露印度社會痼疾的背後,是對魔幻現實的人道主義關懷

作為一部典型的印度電影,《調音師》無疑注入了很多印度本土的元素,並展現了印度社會的種種現實問題。比如,龐大的器官買賣產業鏈;底層人民無法生活只能靠謀害他人生命存活;警察局局長作為擁有權力的人,卻知法犯法,利用職務之便企圖瞞天過海;上層領導不作為,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等等。

近年來,很多在國內火爆的印度電影和《調音師》一樣,在主題上都敢於直擊印度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批判揭露國家面臨的種種問題。通過電影,利用藝術的手段喚起人們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從而去進一步改變它。

例如,2018年的《印度合伙人》,講述印度草根企業家發明低成本生產衛生巾的機器,變革印度農村落後的經期衛生觀念的故事。雖然真實事件發生在2012年,但是6年過去,2018年的印度仍然有超過75%的女性,在生理期時不知道也無法科學使用衛生用品,導致印度經常發生各種感染疾病,威脅著女性健康。於是導演才有了創作這部劇作的靈感。

曾經,印度的電影在我們眼裡是一朵奇葩,突然出現的唱跳歌舞讓我們難以理解,但這是印度民族感的一種展現。但現在,印度電影在國內呈現越來越火爆的趨勢,也正是因為它這種強烈的民族性,這種民族性就在于越來越多地深入對現實主義的揭露,和對人道關懷精神的探討。

結語:

電影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可以幫助我們講好故事,同樣可以幫助我們傳遞現實性。

即使不是每個國家都在面臨著像印度一樣的問題,但印度電影背後傳遞出來的現實主義人道關懷,是能夠跨越種族,讓人心生感動的。電影《調音師》正是如此,透過影片主人公的經歷,我們可以對現實生活更有感觸。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調音師》| 本土化改編下的人性探討
    《調音師》講述了一名叫阿卡什的「盲人」鋼琴調音師在目擊一樁謀殺案後,又差點被販賣人體器官,最終成功逃脫的故事。影片對人性的自私與陰暗以及印度社會的現狀進行了揭露。原版微電影的時長為14分鐘,而印度版《調音師》為139分鐘。在核心故事「盲人」鋼琴調音師目擊一樁謀殺案創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西米和曼諾拉的婚外情,司旺米與卡西卡母子倒賣人體器官兩個支線劇情,並由主線劇情串聯,在橫向豐滿了劇情,從縱向挖掘了人性。儘管兩版《調音師》中的主人公都偽裝成盲人,也目睹案發現場,但他們的內驅動力卻大相逕庭。
  • 命運定調者《調音師》:看破人性,反轉與謊言最多的懸疑電影
    《調音師》於2018年10月5日在印度上映,2019年4月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故事靈感來自於同名法國短片,講述了一個假扮盲人的鋼琴調音師阿卡什在意外成為一起兇殺案的「目擊證人」後,所遭遇的種種出其不意的經歷的故事。
  • 現實反思與人性關懷——關於流疫的若干思考
    然而,在應對行動起來之後,萬眾一心,共克時艱,其中體現的治理成效和萬千民眾所展現的人性光輝,同樣需要正視和承認。對後一方面視而不見或刻意貶抑,無疑既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也不合寬厚之道。與之類似,對域外暴露出來的問題,也當合理看待。
  • 懸疑微電影《調音師》:「看得見」的人性
    「這個社會不是偷窺狂就是暴露狂」,壓抑的人性只有通過不正當的方式才能發洩出來。住在山洞裡的人們因為懼怕洞外熾烈的陽光不肯走出去,站在洞外的人們無休止地竊取樹上的果實。兩種人的臉上都掛著笑容,洞裡的人看到了洞外人偷果子的行為挖掘到了他人的隱私而快樂;洞外的人認為自己竊取了數不勝數的勝利果實佔到了便宜而快樂,兩種快樂來源不同,卻同樣是畸形的。因為膽怯而偷窺,因為貪婪而暴露。13分鐘36秒,影片在短短的時間內帶領觀眾探尋了一個充滿爭議的世界。這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法國影片,獲得了2011年盧紋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
  • 《調音師》:看不見的眼睛,看得見的黑暗,關於人性的極致反思
    也曾想偷偷報警維護正義,卻撞在了槍口上,被捲入漩渦,無辜瞎了眼睛,之後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想致他於死地。阿卡什為自保也為利益下了黑手。帶著巨款遠赴歐洲,此時他心理已經扭曲,繼續帶著隱形眼鏡窺探人性。那麼《調音師》的人性之 &34;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不難看出是表現在人物本體自身,調音師阿卡拉、老演員普拉默及其妻西米、情夫曼諾拉、醫生司旺米及卡西卡母子二人,各自的人物心理動機和行動構成了人性之惡的本源。
  • 《調音師》口碑炸裂背後,別被印度電影給騙了
    很明顯,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改編自2010年那部13分半鐘的同名法國懸疑短片《調音師》,豆瓣9.2分,評分人數近16萬。大家先來感受下原短片的緊湊和節奏。原作短片《調音師》電影《調音師》就是這部曾經驚豔我們的短片的加長深化版。
  • 《調音師》觀後感,懂了適者生存,你也就活成了睜眼瞎
    《調音師》電影海報電影裡面說,什麼是生命,取決於肝臟?我想不僅如此吧,應該更是取決於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念。看似懦弱,卻很現實,這是身為動物的天性使然,但是即便如此,他內心的善念還在,是非對錯還看得清楚,只是少了勇氣。
  • 電影《幸運是我》:暖心緣分的背後,是拉近人與人距離的人性關懷
    這部電影的劇情沒有什麼新意,但從中我們可以對當今社會特殊的兩類人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也深知關懷與陪伴的重要性。即便是陌生人,也能夠在朝夕相處中產生幸福感,這就是突破傳統基本常識的前提假設。電影傳遞的是一種宣揚社會正能量的人性關懷,旨在描繪出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和相互依靠的關係。在細節之處,我們看到了無比真實的世間百態,以及很多形象的生活化元素。
  • 14分鐘、豆瓣9.2《調音師》:盲人的設定,暗諷難以直視的人性
    整部影片短小精悍,不僅展現了導演的功力深厚,更讓人無法忽視的是令人不寒而慄的亮點設計。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一直在警醒我們:世界上所有的鋼琴都可以調試,但人性無法調試。兜兜轉轉,其實每個人都要面對那一道心底從沒跨越的坎。只有直面曾經的失敗,才能真正破繭重生。
  • 電影符號學視域下《調音師》中的「虛幻與現實」
    《調音師》,講述了一位鋼琴師阿卡什通過假裝盲人激發靈感,以獲取不同的生活體驗,卻意外捲入到了知名演員普拉默·辛哈被殺案,「目睹」了普拉默·辛哈的妻子西米和其情夫曼諾拉清理普拉默屍體的現場,在離開兇案現場後發生的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不斷發生的意外事件中,作為主人公的阿卡什這一人物的心態和性格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而展現出社會的現實以及人性的複雜與多變。
  • 《調音師》:眼見為虛
    這部短片沒有結局,仿佛一個殘缺品,給了人很多的想像空間。而據此改編的印度電影《調音師》,補充了很多的內容,卻仍然給人很多的想像空間。插敘手法,若在電影拍攝中運用得當,那必將迎來一部佳作。國外的《蝴蝶效應》、《原始碼》,國內的《瘋狂的石頭》、《無雙》等等,都是其中優秀的代表,而這部《調音師》,也是之一。
  • 《手絹上的花田》:魔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中無所遁形的人性弱點
    安房直子是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她是一個遠離塵囂的女人,一生淡泊,深居簡出,甚至拒絕出門旅行,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的內心世界卻不平凡,她用她那些豐富的想像構築了一個個魔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一樹豐碩的童話果實。
  • 調音師/看不見的旋律最後結局真相:人性遠比想像複雜
    4月3日,印度燒腦懸疑神作《調音師》(又譯:看不見的旋律),即將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受到了無數懸疑推理迷的熱切期待。據悉,該影片改編自2010年法國經典懸疑同名短片,除了在懸疑和驚悚氣氛延續原作外,還對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開腦洞地擴充。尤其是在影片結尾部分,觀眾們對故事的結局到底是不是真實的百思不得其解。那到底影片《調音師》阿卡什敘述的結局是不是真實的結局呢?
  • 底層社會的人性寓言——全面解讀電影《調音師》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看2010年的法國版《調音師》,之後這個故事被印度電影人看上,在獲得改編權後改編成了將近兩個小時的長篇電影,作品於2019年四月在大陸上映。作品以持槍農夫和兔子的僵持戲開場,同時字幕打出:「生命是什麼?生命離不開肝臟」。
  • 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揭示黑暗的人性《調音師》
    《調音師》是由奧利維耶·特雷內執導,格雷戈瓦·勒普蘭斯-林蓋、格萊高利·嘉德波瓦主演的劇情片,於2010年2月21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假裝盲人的鋼琴調音師阿德裡安目擊了一樁謀殺案後發生的故事,也是2018年度IMDb評分最高的印度同名影片的故事靈感來源。
  • 黑色幽默《調音師》,人性之醜惡體現的淋漓盡致
    終於有時間看《調音師》這部電影了,這是一部改編自法國同名短片的電影,假裝盲人的鋼琴師目睹兩起兇殺案,被報復成為真正的盲人,之後又經歷器官買賣、綁架、復仇等系列荒誕故事。男主彈琴是真的很帥了,故事節奏也很緊湊,出於荒誕劇的內核,後半段故事跳遠感有點出戲。
  • 《調音師》的暗示和啟發:鋼琴的音軌可調,人性的「音軌」難調
    假裝盲人的調音師,自以為這樣的偽裝可以瞞天過海,獲得更高的利益,結果他卻陷入了一場謀殺的漩渦,無法脫身,法國版的阿米卡什撞見了謀殺,電影就此戛然而止,在2019年一部印度版的《調音師》上映,覺知法國原版微電影的緊湊劇情,該片更詳細的講述了這一個充滿反轉性的緊張故事。
  • 《蒂凡尼的早餐》,別樣的邊緣拜金解讀,真摯的人性情感關懷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名垂影史,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從一個邊緣人的視角來窺探上流社會浮華、奢靡的狀態,而它的立足點又不全是基於愛情故事,而是將拜金主義、女權主義、淘金主義和人性關懷緊密結合。今天,我就從這四個反傳統的部分展開論述,深入解析赫本帶來的不一樣的人生感悟。
  • 《芳華》裡內心最陰暗的人,我卻被他逗樂了!現實中這樣的人很多
    要說導演也真高明,這裡,沒有安排一個義正言辭的高大形象,烘託在那個社會背景下,被扭曲了的人性,對人之本性的萌芽愛情產生的一點衝動,也進行一種具有時代標籤錯誤式的解讀。而是安排了一名內心很齷齪,骯髒,還很壞心眼的一個人物。這純粹是對人性本身的刻畫。一個很心理陰暗的人,表面上看是為人忠厚的領導。
  • 豆瓣9.2分短片《調音師》:比死亡更可怕的,是直面失敗的人生
    這個世界不是偷窺狂就是暴露狂,而我選擇做一個盲人,去逃避失敗的人生@薛丁格的猹《調音師》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法國短片,儘管只有13分鐘的時長,卻將人性的矛盾、複雜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這背後所折射出的是整個社會的「病態"。「這個社會不是暴露狂就是偷窺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