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愛國將軍戚繼光著的《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中說:"古今拳學,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八閃翻。。。此亦善之善者也。"又說有的拳術"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取勝於人,此不過偏於一隅"。八閃翻和後繁衍出各翻子流派,就無"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的弊病,而均採用"上而翻下,下而翻上,首尾相顧,前後兼施"的翻轉技法和"前、後、左、右、上、下、中、雙"的八種閃翻技法。翻子拳稱作"八閃翻"的拳名,就是它有"八個""閃""翻"的技法特點而定名的。
鷹爪翻子拳是八閃翻繁衍出的一個流派,它以翻子拳的八個閃翻技法為基礎,吸收少林拳術"嶽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鷹爪功法的刁抓擒拿的手型、手法,融合發展成為一個有"鷹爪"手型特點的翻子新拳種。
翻子拳以直拳擺拳為主,並以腰力貫穿其身法,使兩拳快似閃電,密如疾雨,使人防不勝防,非常實用,被視為中國武林中的精華,此套路是全國武術比賽冠軍套路。
翻子拳過去主要流傳於河北高陽,清末傳到東北,近幾十年主要在河北、遼寧、 甘肅、陝西等省較為盛行。近代翻子拳出自河北省段氏。翻子拳在西北、東北傳播較廣,兩地同屬一脈,但在勁力和風貌上略有不同。西北所傳,經過通備勁的演化,較多注意以腰發力,渾厚一氣;東北所傳,多注意脆快一氣。
翻子拳最基本的套路是站樁翻,其次有萃八翻、輕手翻、擄手翻、健中翻等套路。此外,在河北、京津一帶傳習的還有六手翻、燕青翻、鷹爪翻等。翻子拳的套路一般短小精悍,發力迅猛,雙拳密集如雨,架勢俯伏閃動,動作一氣呵成,所以拳諺稱"翻子一掛鞭"。翻子拳的勁道,強調脆、快、硬、彈。近幾年來,翻子拳與戳腳、劈掛相配為伍,因此也追求吞吐發力、轆轤反扯和攪靠劈重的勁道。翻子拳特有的器械有八步連環進手刀、綿戰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翻子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翻子拳是中國古老的漢族拳種之一。自宋代起漢族傳統武術分門立戶為四大名門:赤、伯、蠢、溫;十大拳種:洪、留、枝、名、磨、彈、查、炮、花、龍。經歷代拳師繼承和發展,去粗取精,發展成為現代中華武術多拳種多流派百花爭豔的新局面。
翻子拳屬溫家流派,稱枝子門,是十大拳種之一,屬少林宗法。自宋朝已形成,盛行於清代,在中國北方盛行,故被譽為"北腿"的代表拳種。翻子拳是手腳並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風格特點。經歷代拳師上百年來繼承和發展,逐漸將戳腳和翻子拳融會在一起,使技術內容更加豐富,在攻防方法上更加全面。該拳種在中國北方的主要傳人為趙洛燦,字燦益。趙系清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起義失敗後,流落江湖隱居河北中部一帶傳授武藝。河北蠡縣趙鍛莊劉洛尚先生經饒陽縣好友段洛緒引薦,將趙洛燦等三人介紹到蠡縣趙鍛莊劉洛尚家中傳授武藝,劉洛尚三個兒子劉攀貴、劉觀瀾、劉貴馨三兄弟習武,同時習武者還有蠡縣齊家莊魏昌義、南留史鎮魏洛芳等人。
據蠡縣舊縣誌記載,清光緒初年,因劉觀瀾先生武功高超授與五品武職千總之職。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劉觀瀾先生逝世,武術界人士為緬懷劉老先生為其立碑於門左,碑文記稱:觀瀾老先生裡中之窮苦者也,未習僻業慕少林宗派而精之,便捷輕利,為古之所稱便捷輕利者無疑異,盛京一帶多耳其名,以故京師(盛京指瀋陽)有力者之家,嘗延為武師,以教其吏役,而遠近拜門牆習技藝者更可可屈指計(授徒眾多之意),亦捧師中矯者矣。
在清末民初時期,中國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帶習練翻子拳者盛行,曾有"山東查"、"直隸戳"之稱,更有"南拳北腿"之說,故戳腳被譽為北腿的代表拳種。劉觀瀾曾在東北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傳授。魏昌義、王佔鰲、徐兆熊、魏贊奎、王洛倉、吳振堂等為鏢師,來往於東北三省。河南、陝西、山西等省都有傳授。從二十年代初開始著名武術家"花鞭"吳斌樓到北京傳授戳腳、翻子拳、地躺拳技藝。
風格特點
翻子拳的出勢一律是"旗鼓勢",這是分辨是否屬於翻子拳的標記。過去,拳家放對或是下場表演時要先拿一個架勢。各個拳派一般都有特定的"出門架子",拳家通過這個架勢,先表明自己拳路派屬,然後再由此引出套路和招法。"旗鼓勢"便是翻子拳獨具的出門架子。
翻子拳風格特點是,手腳並重突出腿活,動作舒展,架勢較大,攻防方法明顯,硬攻直進,快速勇猛,放長擊遠。要求腿功練得像胳膊那樣靈活多變,運用自如。在技擊攻防時要求手領腳出,手到腳到,手防上腳踢下,手腳並重,上下配合。翻子拳風格特點是架勢較小,動作嚴謹,靈活多變,乾淨利落,先柔後剛,剛柔相濟。攻防方法含蓄,手法多變,虛中藏實,實中有虛,虛實莫測。力從內發,發寸勁。拳遺講:"出手似箭,回手似線"、"眼似流星手似箭,腰似蛇形腳似鑽"。要求上身緊湊,下身靈活。勁法為綿、軟、硬、脆、滑五勁。要求蓄力如拉弓,發力如射箭、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都要相配合協調一致。上肢以腰帶肩,隊肩帶肘、以時帶手下肢以腰帶胯,以跨帶膝,以股帶腳。重身法架勢,武術易言講:'犯勢把勢全憑架勢",充分說明手眼身法步功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