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強市10年人口版圖:合肥等新一線城市崛起,珠三角4市成「人口...

2020-12-21 騰訊網

目前,各地人口普查工作正在有序推進,隨著入戶登記各項工作順利完成,多地進入事後質量抽查階段。

人口普查的數據,將透露出眾多城市在過去10年的人口及經濟變化的「玄機」,而這在2019年的數據中已經初露端倪。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統計了2009年經濟排名前25強的城市,以及2019年經濟排名前25強城市,總共29個城市中(有4城市新上榜),珠三角4市:東莞、深圳、廣州和佛山,位列過去10年GDP前25位城市人口增幅第2、3、4和6位。

和珠三角城市群相比,長三角城市群的多個城市在過去10年也表現不錯,其中合肥以60.57%的人口漲幅位列漲幅榜第一位,杭州、上海漲幅也超過20%。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人口流動背後,有兩個因素特別關鍵。首先是流動人口的工作機遇,在這與城市的民營經濟、個體經濟活躍度有關。其次是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城市的人均GDP、可支配收入較多,意味著這個城市競爭力較強,吸引人口流入。人口流入或流出背後,是城市的發展差距問題,城市發展差距越大,人口變動的數據也就越大。

合肥GDP、人口增幅均最快

從經濟和人口上看,29個經濟強市在過去10年有喜有憂。

首先,共有25座城市的GDP在過去10年增長超過100%,14座城市GDP增幅超過190%,這14座城市超過全國GDP平均增速。

其次,GDP增幅最快的合肥與成都,在過去10年都採取了合併周圍縣市的做法,其中合肥代管巢湖,成都代管簡陽,這表明選擇擴容是很多城市壯大自身的重要選擇。

從排名上看,首先,遼寧「雙雄」大連、瀋陽兩市,GDP排名從中國城市的14、15位下落到28、32位,河北唐山市從18位下落到29位,黑龍江省會城市哈爾濱從24位下落到42位。同時,2009年GDP排名27、29、31和41位的南通、西安、福州和合肥市,則在2019年上升到23、24、22和21位。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經濟發展的差異帶動了人口的變化,儘管兩者變動並不完全同步。2009年,僅有6座城市:重慶、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和廣州的人口超過千萬,但這一數據在2019年實現翻番,達到12座。另外,在2019年,800萬人口以上至100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快速增長達到11個,這些城市都有在未來10年衝擊人口千萬大關的可能,中國已經進入「大城市時代」。

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四大城市群中的大城市,在過去10年的「人口引力」也存在差距。

具體來看,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合肥表現搶眼,以人口增幅60.57%排名第一。在2016年通過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合肥成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2011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安徽省撤銷地級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居巢區改設為縣級巢湖市,新設的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轄,合肥市代管。

在長三角城市群中,杭州和上海表現也不錯,2009年到2019年人口漲幅分別達到27.90%、26.38%,位於29大城市中的9位、12位。杭州與上海的人口增幅背後,是這兩個城市較高的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2019年,上海與杭州的人均GDP位列29個城市中的第6、8位;而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上海以69442元「登頂」榜首。

發達的新經濟、民營經濟,成為杭州吸引外來人口的「利器」。2019年,杭州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3795億元,增長15.1%。此外,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9378億元,佔GDP的61.0%。全市私營企業63.2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4.0%;個體工商戶61.0萬戶,增長19.6%。當年杭州全市常住人口1036.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5.4萬人。

不過,與杭州相比,同在長三角城市群的南京、南通等城市,人口增速相對較慢。這與南京、南通的老齡化程度偏高有關,也和江蘇整體較為富裕,省內強市的人口吸引力相對不高有關。

成渝城市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勞動力的輸出地,但這一局面在近年來出現部分改變。其中,成都以28.87%的人口漲幅,位列第8位。在這背後,既有成都代管簡陽帶來的人口增長,也有成都作為四川唯一的「超級城市」對省內外人口的吸引。

重慶過去10年的人口漲幅並不高,但是近年來農民工回流現象明顯。2019年,全市農民工總量758.6萬人,比上年下降1.0%,但是本地農民工216.7萬人,增長2.2%。這一數據反映出隨著重慶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和工業的發展,有較強吸納製造業工人的能力。

珠三角人口「引力」強

京津冀城市群中,天津以27.17%的人口增幅排名29大城市中第10位,北京、唐山的人口增幅分別為22.71%、6.64%。

作為中國的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北京在早在2017年就提出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在此之前,北京已經提出了產業疏解政策,同時一些企業疏解到河北和天津。和企業疏解相配合的是,北京人才的逐步高端化。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9年,北京按受教育程度分的6歲及以上人口中,大學本科及研究生學歷人口佔比超過35%,在全國各個城市中名列前茅。

2009年,天津GDP為7500.80億元,2019年達到14104.28億元,增幅低於100%,在29大經濟強市中增速排名較低。但天津市的常住人口增長,在2017年之前都是較快的,僅2015年就增長29.14萬人。這裡面既有從北京「擠壓」到天津的人口,也包括天津海河英才計劃引進的20多萬人,還有在天津經濟較好的幾年快速流入的人口。不過,到了2017年,天津常住人口同比增長「斷崖式」下跌到-5.25萬人。

珠三角城市群民營經濟活躍、整體年齡結構較輕、製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等因素,導致該地在過去10年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成為「人口贏家」。

以東莞為例,在東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登記註冊數量上,2005年工商登記戶數合計為353266戶,2010年上升到518544戶,2019年上升到1238646戶。其中,個體工商戶在2005年為293124戶,2010年為402405戶,2019年為677487戶。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民營經濟、個體經濟是新增人口就業的重要一環,就業機會更多,將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此外,人均GDP的高低,也反映出城市的發展差距,進而影響對人口的吸引力。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29個經濟強市中,共有22座城市人均GDP超過10萬元,深圳以20.35萬元排名第一。珠三角的廣州、佛山和東莞人均GDP均超過11萬元。與之相比,2019年哈爾濱戶籍人口人均GDP僅55175元,排名墊底。

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蘇州均超過6萬元(其中廣州是分開公布,城市為65052元、農村為28868元),佛山與東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超過5萬元,顯示出較強的吸引力。

人口變動背後的新一線城市崛起

從過去10年的人口變遷版圖中,可以看到新一線城市的崛起。

一線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強大,廣州、深圳的人口漲幅分別排名29個城市中的第3、第4位,上海和北京分別排名第12、14位,這與京滬人口限制政策有關。除北京之外,上海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以內,並以2500萬人左右作為2040年常住人口調控標準。

2020年15座新一線城市包括成都、重慶、杭州、武漢、西安、天津、蘇州、南京、鄭州、長沙、東莞、瀋陽、青島、合肥、佛山,這15個城市均包括在29個經濟強市中。

從近10年的人口漲幅看,人口增幅最高的前10個經濟強市中,有7個為新一線城市。除了排第1、2名的東莞和合肥之外,鄭州以37.64%的人口漲幅排名第5,佛山排名第6,成都、杭州、天津和長沙的人口漲幅也超過25%,排名第8-11位。

新一線城市的崛起背後,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上漲,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提升,吸納人才的引力不斷抬升,與一線城市的差距不斷縮小。

以近10年人口增量排名第二的東莞為例,2000年,東莞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人民幣住戶存款餘額分別為13563元、4477元和10442元,這一數字在2010年上升到53959元、18106元和41179元。到了2019年,這三個數據分別上升到112507元、47505元和74628元。

目前,從人均GDP看,新一線城市蘇州、南京已經超過北上廣,杭州、武漢也排名前十位。

不可忽視的是,中西部新一線城市的崛起。在與東部城市的競爭中,這些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優勢不斷擴大,加速彌補與東部城市的發展差距。

以常住人口破千萬的鄭州為例,位於人口大省河南,賦予鄭州很好的人口基礎。隨著富士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入鄭州,又為該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最新報導顯示,每年7月至12月,富士康進入用工高峰期,因為需求量大,造成招工難度增加,甚至選擇與河南省內企業採取「共享用工模式」,為當地穩就業起到很好的作用。

而且鄭州本來就是教育大市,在2018年,每10萬人口中有6136.28位高中生,遠超出全省平均3617.14位,也成為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因素。

未來,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隨著新基建、新技術和新產業的不斷發展,多個新一線城市也在積極發展5G等高端產業,在部分城市之間差距逐漸縮小,以及人口流動逐步放緩的背景下,新一輪城市人口競爭將更為激烈。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相關焦點

  • 經濟強市10年人口版圖:合肥等新一線城市崛起 珠三角4市成贏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經濟強市10年人口版圖:合肥等新一線城市崛起,珠三角4市成「人口贏家」目前,各地人口普查工作正在有序推進,隨著入戶登記各項工作順利完成,多地進入事後質量抽查階段。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統計了2009年經濟排名前25強的城市,以及2019年經濟排名前25強城市,總共29個城市中(有4城市新上榜),珠三角4市:東莞、深圳、廣州和佛山,位列過去10年GDP前25位城市人口增幅第2、3、4和6位。
  • 經濟強市10年人口版圖:合肥等新一線城市崛起 北京人才高端化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統計了2009年經濟排名前25強的城市,以及2019年經濟排名前25強城市,總共29個城市中(有4城市新上榜),珠三角4市:東莞、深圳、廣州和佛山,位列過去10年GDP前25位城市人口增幅第2、3、4和6位。
  • 廣州:「人口虛增」型城市,中小學生跨市畢業呈現淨流出趨勢
    1.3 近年來落戶門檻雖不斷降低,但資源競爭仍在推動流動家庭回遷(略) 02 城市對比:經濟強市多數面臨人口「虛增」 京滬等7市超二成小學生讀不到初中畢業
  • 我國4個「黑馬」省會,2市在十年間GDP翻了4倍多,1市人口增300萬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審視一下現今中好難過南方各大城市發展,大都已經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期,城市基礎設施愈發完善,城市經濟實力進步神速,當中最黑馬的要屬合肥、貴陽、福州、昆明了,當中2個城市在短短十年時間內GDP翻了4倍多, 1市人口暴增300萬。
  • 山東臨沂市「十四五」目標:推動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強市躍升
    山東省人口最多的城市臨沂近日確立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包括推動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強市躍升。
  • 臺北市的經濟水平,相當於內地哪一座城市?
    大家都知道,臺灣省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經濟發展非常迅速,號稱亞洲四小龍之一,一個省份的GDP總量就超過了大陸總量的40%以上(1990年臺灣省GDP為1700億美元,大陸為3878 億美元,臺灣省相當於大陸的43.8%),當時臺灣的一個市/縣(臺灣省市/縣是一樣的,與我們地級市下屬縣城不一樣),常常就與大陸一個省份的GDP總量不相上下。
  • 清遠市,珠三角、粵北山區主要集中區之一,卻僅為四線城市
    中國南門廣東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從1989年開始,廣東的GDP總額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其他各方面的發展也位居首位,省內的大城市深圳、廣州、佛山等也非常有名。其他城市的發展姑且不論,今天就談廣東最大的城市, 相當於廣州的九個深圳,但只有四線城市, 這是清遠市,又稱為「鳳城」,位於廣東省的中北部,西南靠近肇慶市,東南靠近廣州和佛山市。
  • 「移民」指數最高的城市竟然是……
    外來人口流入為房地產市場帶來源源不斷的購房需求,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外來人口的置業需求最顯著。 分城市看,深圳、東莞、廈門的移民指數分別居一線、新一線、二線城市首位。 深圳憑藉大灣區規劃利好、經濟發展活力強、相對寬鬆的落戶條件等優勢,對人口表現出強大吸引力。
  • 廣西人口最多的縣級市,GDP343億,有望升格為地級市嗎?
    用心去度假,歡迎來到新一期,廣西是位於南端的省級行政區,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等省接壤,與越南接壤,國土面積23.76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960萬人,2019年GDP為21237.14億元,廣西共轄14個地級市,111個縣級行政區,其中桂平是人口最多的縣(市),人口比廣西北海、
  • 臺北市經濟總量全國排名第42與石家莊、哈爾濱省會城市並列
    亞洲四小龍臺北市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中心。臺北市總面積271.8平方公裡,雖然人口只有275萬人,但是卻是臺灣第一大城市,。世界二線城市排名臺灣第一城市臺北市一個不到三百萬人口城市,經濟總量也僅有5000多億。
  • 廣東一座GDP過3千億的城市,發展卻不被人看好,是人口流出大市
    這是有歷史原因的,1899年,晚清政府與法國籤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當時的「廣州灣」就是指現在的湛江,1945年8月,廣州灣重新回歸中國,正式改名為湛江市,湛江位於粵桂桂三個地區的交匯處,是粵西和北部灣地區的經濟中心,湛江面積11693平方公裡,轄吳川市、雷州市、廉江市和徐聞縣、遂溪縣,有意思的是湛江市區的歷史上隸屬遂溪、吳川兩個縣,現在反過來轄了這兩個地方。
  • 中國人口大遷移的新趨勢
    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單位中,人口淨流入的分別有155(1市數據缺失)、133(8市數據缺失)、126個(8市數據缺失),人口淨流入城市數量佔比分別為46.1%、40.4%、38.3%;三個時期人口淨流出城市數量分別為181、196、203個,佔比分別為53.9%、59.6%、61.7%。
  • 韓國十大城市排名:千萬人口級別的只有一個城市
    釜山的人口350多萬,也就是首爾的三分之一強吧!所以雖然是港口城市,但其地位還不能說是韓國的上海,應該類比成我國的計劃單列市:深圳或者說大連、青島、寧波等地位。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433名。說實話,第5到第7這三個城市各有千秋,沒差多少。因此光州可以類比我國長沙、鄭州(非副省級強省會)等城市。
  • 經濟學家:中國人口大遷移!東北97.7%區域人口外流
    人口流出地區方面,分地區看,東北地區人口流出地區個數佔比從68.4%激增至97.7%,東部地區從57.8%增至68.5%,西部地區從65.9%增至69.4%,只有中部地區從67.4%微降至66.4%;從行政建制看,地級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區個數佔比從20.4%增至47.4%,縣級市從62.8%增至76.3%,建制縣從73.6%微增至73.9%;分線看,一線城市中京滬由於控人近年人口流出,二線城市人口流出地區個數佔比從
  • 專題|豫南&皖北&蘇北&魯南人口流出城市房地產市場特徵及前景
    結合我們實際調研來看,河南的南陽、信陽、駐馬店、周口,安徽的阜陽等城市,作為人口大市,今年返鄉置業的特徵並不明顯,以信陽為例,2020年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近4成,「金九銀十」早已不同往日,供應層面,溮河南岸、羊山新區等片區在售以及待開盤項目眾多,項目扎堆導致同質化競爭異常激烈;需求層面,信陽「民富」基礎不足,居民普遍注重日常消費,沒有儲蓄習慣,購房能力相對不足,疫後購房者大都捂緊錢袋子
  • 2020十大人口淨流入城市排行榜公布!東莞擠進了一線城市
    據報導,第一財經對42個重點城市的人口淨流入情況進行了梳理。結果顯示,當前人口淨流入最多的10個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廣州、天津、佛山、蘇州、寧波和杭州。全千萬不要再用有色眼鏡看東莞了,在剛剛出爐的2020年城市人口淨流入排行榜中,廣東東莞力壓廣州,成為第四大人口淨流入城市,很多東莞人會覺得明明人越來越少了,為什麼數據是相反的呢?據其透露,從淨流入總量來看,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和廣州位居前五,這其中除了東莞之外,其餘均為一線城市。
  • 什麼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最新城市規模劃分人口標準
    政策執行後30天時間裡,深圳已有約10萬人次辦理或諮詢落戶深圳。  4月3日,浙江杭州發布《關於貫徹落實穩企業穩增長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政策舉措的通知》,其中,第四大項第18條「強化引才育才保障與服務」提出,「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並繳納社保的,可直接落戶」。
  • 用腳投票,過去3年這10座城市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20萬
    2017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為12.43‰,廣州彼時出生率達到了22.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個千分點;2018年高出全國出生率8個千分點。在全國人口出生率逐年大幅下降的同時,廣州市還能保持如此高水準,可見其城市綜合實力的強勁。
  • 中西部「七小龍」崛起:武漢、成都、重慶、西安、合肥、長沙、鄭州逐鹿
    山川網:伴隨著中國產業升級轉型的大趨勢,一批成功把握機會的中西部城市乘勢而起,近幾年經濟增長迅速,成為中國進一步從外向型出口經濟驅動轉為內向型消費驅動的新動力。在此期間,武漢、成都、重慶、西安、合肥、長沙、鄭州等七座中西部城市的表現尤為突出,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 中西部「七小龍」成超大城市儲備軍 4城邁入GDP萬億俱樂部
    2008年金融危機後,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使得中西部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大大加快。在這個過程中,中西部的多個強省會城市(包括直轄市)也快速崛起,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