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不會唱,侯寶林不會說?我們到底有多少相聲欣賞誤區?

2020-11-09 Deviance小牧

小編也算是看了20多年相聲的人了,不過在這一過程中,小編發現,在欣賞相聲節目及演員的時候,很多觀眾容易走入一定的誤區,從而對演員和節目本身有了偏頗的看法。今天,小編就在這裡跟大家討論看相聲的三大誤區。

1、馬三立不會「唱」,侯寶林不會「說」

馬三立會唱麼?那得看唱的標準是什麼了。例如有的觀眾看到馬三立晚年學唱鄧麗君的歌曲《你怎麼說》,以及其節目《改行》中模仿李多奎唱《四郎探母》,從這一點來看,馬三立當然是會唱的。可問題是,唱的標準真的就是僅僅會麼?就像郭德綱說的:「你也會說話,我也會說話,你讓觀眾花錢買票聽你說話,那是什麼?那是能耐」。因此,唱的標準應當是專業且具有一定的特點。從這一點上來說,馬三立先生顯然不能算一個柳活較好的相聲演員。就連馬志明在送侯寶林去火車站的時候,侯先生也對少馬爺說,「你別學你父親,你父親沒嗓子,我感覺你還有點。」而後來少馬爺在節目中將此事說出來,可見馬三爺沒有嗓子,應當算是公認了。

搖滾馬三立

因此,既然馬三立先生沒有嗓子,而相聲又是一個張揚演員個性、顯示能耐的藝術,其又為什麼不揚長避短呢?即便從其後來的學唱節目中,我們也能看到,其不是學的形神,而是通過其特有的嗓音特點將這些曲藝或音樂以幽默的方式表現出來。換言之,馬三爺不是為了顯能耐,也不是為了讓觀眾覺得他和誰像,而是更多地為了幽默。

因此,有另一派喜歡馬氏相聲的觀眾中的部分人就會想當然地認為,侯寶林先生雖然唱得好,但是在說方面顯然是不行的。譬如,有觀眾質疑,例如《誇住宅》、《大保鏢》、《報菜名》、《地理圖》、《開粥廠》等貫口活是侯寶林所沒有演過的。這裡的一個誤區是,當下的觀眾欣賞侯馬二人的相聲,更多地都是通過電視錄像、錄音這一渠道,從這一點來看,並不能因為找不到侯寶林演上述節目的影像或聲音資料就認為其不能說或不會說。換言之,對於他們而言,電視和電臺都是展現自己的一個重要渠道,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揚長避短呢?

侯寶林

再者說,作為一個相聲演員,說學逗唱是基本功,對於傳統節目,應不存在會不會的問題,只存在誰更適合、某個節目表演水平更高的問題。例如,侯寶林先生的風格是沉穩大氣,因而讓他扮演「馬善人」就多少讓觀眾有些出戲,正如同馮遠徵在演完《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後,其一度被觀眾認為是變態那樣。

2、商演是檢驗演員水平的唯一途徑

這是郭德綱常說的一句話,其原話是,「能辦商演的未必是好演員,不能辦商演的一定不是好演員」。但這裡似乎給了觀眾一個錯覺,中國相聲界,除了德雲社,剩下的相聲演員都沒有商演市場。這個結論顯然是錯誤的。

郭德綱、于謙《汾河灣》

不得不說,德雲社也好,郭德綱也好,活躍了全國的相聲市場,在其之後,無數的相聲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在各地生長。經過幾年的市場競爭,儘管有大部分的相聲團體解散乃至消亡,但依然有不少民間相聲團體能夠攏得住觀眾,從而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從這一點來看,這些相聲演員都算是好的相聲演員。可問題是,我們知道交通大學的李宏燁博士也算是能辦商演,有一定商演能力的人,可他算是好的相聲演員麼?如今不少看了幾年相聲的觀眾下海演出,也能吸引一部分觀眾,他們既不會唱,甚至不會快板等基本功,那麼他們算是好的相聲演員麼?

郭德綱與李宏燁

另一方面,體制內的相聲演員是否就不能商演,沒有票房號召呢?答案是否定的。相反,絕大多數的體制內相聲演員都應該是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好演員,否則,體制也不會去養著他們。換言之,如果你是一個演員,總讓你領死工資去慰問演出,你也是不願意的。誰還會跟錢過不去呢?因此,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諸多相聲演員都會去走穴,在部分地區也有很好的票房號召力,只是跟郭德綱比起來,相去甚遠罷了。

《我愛我家》某集和平在外走穴就是體制內演員在外走穴

而且,是否票房不好,就不是好演員呢?作為四大鬚生之一的楊寶森先生,活著的時候, 其票房就基本上沒有好過,與同時期的很多演員比起來,其經濟效益極差。可在他死後,卻造成了「十生九楊」的局面,可見,對藝術的欣賞和判斷,不僅僅要基於其經濟價值,也要看到其歷史與藝術價值。

3、三分逗、七分捧

論捧逗》是個經典的相聲節目,其中關於逗哏演員和捧哏演員誰更重要的爭論引發了許多笑料。尤其是於大爺的「于謙捧一切」爆火之後,大家似乎覺得捧哏演員真的非常重要。因而,這句「三分逗、七分捧」也就成了大家的一個固有認識。

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捧哏真的很重要麼?

真的!

僅舉一個例子,相聲《大保鏢》中,最後逗哏有一段貫口:「我這一口刀磕開賊的鐵棍,一口刀使了個海底撈月。只見得紅光乍現,鮮血橫流,鬥大個腦袋在地上嘰裡咕嚕亂滾......」

這時捧哏的墊一句:「你把賊殺了!」逗哏的一使相:「我把牛宰了!」最後捧哏說:「去你的吧!」

少馬爺的《大保鏢》

某次演出,到底的部分,逗哏依舊說:「我這一口刀磕開賊的鐵棍,一口刀使了個海底撈月。只見得紅光乍現,鮮血橫流,鬥大個腦袋在地上嘰裡咕嚕亂滾......」

捧哏:「你把牛宰了!」

逗哏:「??????????????????」

所以,要是捧哏故意在臺上使壞,逗哏真的下不來。

可是,捧哏是七分麼?

絕對不是!

就大多數的相聲節目來說,主要賣的都是逗哏,主要說話的也都是逗哏,逗哏是掌握節奏和走向的重要方面。換言之,沒了捧哏可以自己給自己過,甚至可以說單口,可沒有了逗哏,就什麼都沒有了。

相關焦點

  • 當年天津相聲一哥之爭,常寶堃侯寶林領先,馬三立落榜有隱情
    同樣,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哥一姐在沒有多少權威的指標性數據支撐下很容易產生分歧,本文要說的就是在相聲愛好者口中的一個「一哥」之爭: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天津相聲界的一哥到底是誰?
  • 都是說相聲,為什麼侯寶林能稱作相聲大師,郭德綱卻只能是演員
    相聲得改變有兩個名字不得不提,一個是侯寶林,將相聲帶入高雅的舞臺演出,一掃舊日的低俗氣,並被後世賦予了相聲大師的稱號;郭德綱是相聲再次回春的靈魂人物,之後,商演成為了相聲牟利的主要途徑,也成為判斷演員成功與否的標準。商演是判斷演員成功與否的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更不是根本標準。
  • 相聲演員侯寶林憑什麼被稱為大師?
    今年是侯寶林一百年誕辰,相聲界為此舉行了「紀念侯寶林先生誕辰100周年專場演出」活動,可以說這也算相聲界的一件大事。那麼侯寶林到底為中國相聲做了些什麼,相聲界為何如此敬重他?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一下吧。 侯寶林先生出身貧寒,靠養父收養,生活很是悽苦。
  • 侯寶林做壞人叮囑楊少華少說話,馬三立曾因拍照位置爆粗口
    馬三立和侯寶林的相聲風格各異,都代表了相聲界的最高水平。馬三立的相聲回味悠長,越品越有味道。侯寶林的相聲語言犀利,動作瀟灑。從小學習相聲,並且和相聲大家馬三立也有過合作,並且兩人之間傳出來的故事也頗為有趣,而這位以蔫哏成名的相聲藝術家和侯寶林之間也曾經有過所謂的恩恩怨怨。先來看馬三立因為楊少華座位問題爆粗口的事。相聲界對於輩分十分看重,這個輩分也就是長幼順序,也是圈內的一大規矩。
  • 相聲界又一「懸案」,侯寶林最後一位搭檔的師父到底是誰?
    相聲界有幾個懸案比較有意思,筆者寫過的比如於世猷到底犯了什麼罪?李文華拜師到底誰在阻攔?今天介紹另外一個,姜寶林到底什麼輩分?其實姜寶林先生的輩分並不難判斷,主要是網上各種聲音比較多,各種錯誤也比比皆是。
  • 還原姜寶林拜師現場,馬三立講話變單口相聲,帶出不少江湖恩怨
    其中一前一後兩位的發言主要是應景,駱玉笙的發言有點兒內容但也主要在說大鼓行業,馬三立和姜寶林的發言內容最多,尤其是馬三立,他一個人講了二十多分鐘,幾乎把講話變成了單口相聲。他提到了好幾個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馬三立在這裡,姜寶林提到北京那邊有人埋怨他,怎麼你沒把我們這些北京的相聲演員看在眼裡呢。姜寶林回答,因為你比馬老小一輩,如果你要大一輩,我就放在北京了,再說你身體比馬老好。
  • 作為喜劇大師郭德綱現在地位能比得上巔峰時馬三立侯寶林的地位麼
    但即使是這種剝削也不是每個相聲藝人能輪到,上面說了,為什麼要「仰望壽臣與連安」呢?因為有了剝削,相聲藝人才有資格出入大宅門去給權貴說相聲、進雜耍園子掙一份固定的包銀,否則只能「苦於撂地度饑寒」,在街頭賣藝,颳風減半下雨全完。民國二十七年即1938年,馬家在天津牽頭成立了第一家專門說相聲和評書的園子,這就是連興書社,後來改名連興茶社。
  • 郭德綱張雲雷動不動就提太平歌詞,那麼相聲泰鬥馬三立會唱這個嗎
    一種是相聲本門的太平歌歌詞,主要是當年相聲撂地演出時,藝人唱上幾句吸引來往行人駐足欣賞,把人吸引過來之後再正式表演相聲,後來太平歌詞也成為相聲四門功課中「唱」的主要部分。還有一種情況是,到1920年左右經藝人發揚發展,太平歌詞開始脫離相聲,成為一種專門的曲藝門類,這就與相聲成為兄弟藝術了。
  • 《相聲大師侯寶林》蔣大鵬搜集整理
    傳言侯寶林幹相聲行也是迫不得已,坊間流傳著一段小故事:侯寶林戲唱得好,著實搶了以前師父戲班的生意,後來師父帶人到天橋找他,揚言把侯寶林逐出師門並告誡同行,誰也不許收留侯寶林,哪個戲班收留他就是與我為敵,當時侯寶林的師父還是很有名氣的。所以侯寶林又砸了飯碗,萬般無奈16歲偶然小試說了相聲。便說起了相聲。
  • 拿燒雞收買高英培,請出泰鬥馬三立,侯寶林為收師勝傑煞費苦心!
    大師的教誨:要想做好藝,首先做好人,這樣說出話來才有權威;為發展相聲藝術竭盡綿薄,做德藝雙馨的藝人。1984年,師勝傑憑藉相聲《肝膽相照》拿到了全國相聲評比一等獎,而身為此次活動藝術顧問的侯寶林大師,當時就對師勝傑十分看重,而且是讚賞有加,還流露出想收師先生為徒的意思。
  • 郭德綱「神話」太平歌詞,老一輩相聲傳承,在德雲社能留下多少?
    「說天親,天可不算親,天有日月和星辰。日月穿梭催人老,帶走世上多少的人」。
  • 郭德綱究竟是救了相聲還是毀了相聲?何雲偉說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他們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姜昆、戴志誠,苗阜和王聲,何雲偉和曹雲金都被他們揶揄和謾罵了不知道多少次。可是他們在揶揄、謾罵別的相聲演員的同時,卻不反觀他們「自己家」的演員到底是什麼德行:一個跑堂的,江湖人稱「說學逗唱佔個忠」、「只會耍賤賣萌」;一個不會說人話,一上場就唱起「太平歌詞」來,然後拿「汶川地震」和「慰安婦」等國難和國恥來開玩笑。
  • 侯寶林馬季倡導歌頌型相聲,如今已被拋棄,但相聲水平提高了嗎?
    侯寶林現在很多喜歡相聲的朋友常說,相聲就是逗樂,能讓我樂就行。五六十年代以後,相聲界開始探索相聲表演契合新時代的新路,以相聲這種形式為時代唱讚歌,倡導者是侯寶林。有一次侯耀文對侯寶林說:「我最近聽到一些反映,說有些服務員態度不好,常給顧客『吃冷麵』,臉上沒有笑模樣,您看我寫段兒相聲,諷刺一下這種現象行嗎?」
  • 中國相聲界,馬三立實力能排第一嗎?很多人覺得他更厲害
    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相聲這門語言藝術與「文無第一」裡的「文」有點兒像,沒有一二三的排名,只有深厚的相聲功底、極佳的口碑和不錯的人緣之分。所以,相聲門裡有許多前輩和大師,卻沒有誰能被稱為「第一」。
  • 原來相聲藝人的藝名都是這麼來的,馬三立有文化,閻鶴祥嚇一身汗
    原來相聲藝人的藝名都是這麼來的,馬三立有文化,閻鶴祥嚇一身汗在過去的時候,為了行走江湖方便,很多跑江湖的人都會給自己取個化名。
  • 被馬季評價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馬三立擔得起這樣的評語嗎?
    相聲講究師承和輩分,馬三立的輩分是相當大的,他是壽字輩的相聲演員,和張壽臣等人是一輩,比2001年當時早已作古多年的侯寶林還要大一輩。而馬季是侯寶林的徒弟,屬於寶字輩下面的文字輩,因此就屬於馬三立的徒孫輩分。
  • 馬三立一句「寶貝兒,今後有飯吃了」,讓楊少華受益終身
    「相聲泰鬥」馬三立去北京演出,北京觀眾聽說馬三立要來,都十分期待,都想現場感受下老爺子的藝術魅力。當得知馬三立要和楊少華上臺表演時,後臺像侯寶林,常寶霆等相聲名家都感到吃驚。楊少華當時並沒有名氣,相聲說的也不好,並且還喜歡開玩笑,都怕他影響馬三立的表演。當天楊少華還沒有帶大褂,臨時借了侯寶林的大褂。
  • 相聲史上的擺知儀式,馬三立的拜師禮可謂典型,馬季拜師禮很隆重
    擺知,也有人寫作擺枝,是曲藝界的一種儀式,並不為相聲所獨有。到底是擺知還是擺枝?其實第一種說法比較妥切,進行一個儀式,廣而告之。與之相對的情況叫「口盟」,顧名思義是師父口頭承認弟子,但有名無分,不能入相聲的家譜。像是郭德綱將歐弟列入《德雲家譜》口盟弟子的行列,雖有師徒的名分,但並不為相聲界所承認。
  • 2008年,「一代捧哏大師」李文華,為何臨終前拜師馬三立
    現在提及相聲,大家都會想到郭德綱,早些年相聲作為傳統藝術,被流行藝術逐漸取代,發展一度走向下坡,如今反而在郭德綱的帶領下又開啟了一條新生之路,且越來越受年輕觀眾的追捧。其實,相聲表演由來已久,在中國曲藝界,存在很多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在他們的努力下,相聲也曾擁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這其中就有一位我們今天要提及的主角李文華先生。
  • 相聲大師侯寶林書法欣賞,寫出藝術美!粉絲:這絕對不是江湖體!
    文 / 小七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聊起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都會想到自己喜歡的書法家,有的網友喜歡書聖王羲之,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得到了很多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即使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書法愛好者都在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為的就是學到中國的書法藝術精髓